首页 理论教育 国内外舆论评价

国内外舆论评价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国内外舆论评价各国政要和学者的评价晚年周恩来1975年7月,周恩来在医院会见泰国总理克立·巴莫,并签署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1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与世长辞,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下半旗为他的去世致哀。外国政要和学者一致对周恩来的外交风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里根高度评价周恩来给中国外交带来的成就。

第三节 国内外舆论评价

各国政要和学者的评价

img148

晚年周恩来

img149

1975年7月,周恩来在医院会见泰国总理克立·巴莫,并签署两国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这是他最后一次签署外交文件。

img150

1975年9月,周恩来在医院会见访华的罗马尼亚代表团团长维尔德茨,这是他最后一次会见外宾。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与世长辞,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下半旗为他的去世致哀。联合国自1945年成立还不曾为任何人的去世下过半旗,一时间,联合国大厦门前的广场上聚集了许多国家的外交官员,他们愤怒地质问着:“我们国家元首去世都没有下半旗,中国的一个总理去世为何要下半旗?”喧闹声惊动了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他缓缓地走向众人,神态严肃而平静地说:“为周恩来下半旗致哀是我的决定,原因仅有两点:其一是,中国是一个东方文明古国,国家的金银财宝不计其数,使用的人民币数量更是不计其数,可是作为这个国家的总理,在其死后没有一分钱的存款。其二是,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人口近10亿,占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但这个国家的总理周恩来却没有留下一个孩子。诸位请注意,如果你们哪个国家的元首在去世时具备这两条中的一条,一定为他下半旗致哀。”刚才还吵闹不停的人群一下子静下来,被周恩来的人格魅力完全倾倒了。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舍尔德于1955年在北京会见过周恩来后说过一句广为流传的话:“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尼克松说:“中国如果没有毛泽东,可能就不会燃起革命之火;如果没有周恩来,就会烧成灰烬。”建国前,斯大林和米高扬也说过:“你们在筹建政府方面不会有麻烦,因为你们有现成的一位总理,周恩来。你们到哪里去找这样好的总理呢?”苏联前总理柯西金对毛泽东说:“像周恩来这样的同志是无法战胜的,他是全世界最伟大的政治家。”末了,他又补了一句:“前天美国报纸上登的。”柯西金在会见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一生致力于推动和平的日本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时说:“请你转告周总理,周总理是绝顶聪明的人,只要他在世一天,我们是不会进攻的,也不可能进攻的。”英国前外交大臣艾登对美国记者说:“你们早晚会知道,周恩来可不是平凡的人。”苏联前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对西方记者说:“你们认为我是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印度印中友好协会会长说:“世界上的领导人如果多一些像周总理的,世界和平就有希望了。”美国总统肯尼迪的夫人杰奎琳说:“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西哈努克夫人莫尼克公主也说过:“周恩来是我唯一的偶像!”美国官员谢伟思提到周恩来时说:“想想中国昔日的政治惯例,居高位的人,总是攫取权力、飞扬跋扈、捞取财富,把亲戚朋友安插到要职去,而周恩来值得敬重的原因,正在于他没有这样做。”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后写道:“这次访问给我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就是周恩来无与伦比的品格。”

印尼总统苏加诺赞誉周恩来是“世人共知的大战略家,真是名实相符”。有一次,苏加诺感慨地说:“毛泽东真幸运,找到周恩来这样一位总理。我要是有周恩来这样的总理就好了。”50年代后期,有一位才递交国书不久的驻华大使在总理接见后,对礼宾司的同志说:“你们的总理知识真渊博,令人敬佩,他对我们国家的生产情况,乃至具体数字比我还清楚。”60年代,一位巴基斯坦大使说:“在巴基斯坦,周恩来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我敢说,如果周恩来这样的人参加巴基斯坦大选,必将获得最多的选票。”

外国政要和学者一致对周恩来的外交风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里根高度评价周恩来给中国外交带来的成就。他说,周恩来“领导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了杰出的‘人民外交’,并制订了对外进行援助的方针。周的‘理性外交’在看起来难以消除的冷战气氛中灵活地战胜了美国的遏制。他在70年代初便看到要从根本上对中国的国际统一战线进行重建和扩大,还为当代中国的‘开放政策’奠定了基础。”尼克松则在世界政治中考察中国外交,认为中苏分裂和中美建交“比其他任何事件都更加开创了今天的全球平衡”,而周恩来是这两个事件的“中心参加者”。因此,尼克松不仅盛赞周恩来是“我们时代最有造诣的外交家之一”,而且把他看作当代重要的“世界领袖”。威尔逊说:“周恩来的风度、品格和气质形成的独特魅力对见过他的人产生了感染力和吸引力。他富于同情心、理解他人,善于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这一切结合起来,是其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重要人物的基础。”威尔逊称周恩来是“少有的正直的人”。尼克松说:“周恩来扮演不同的角色并不给人优柔寡断、出尔反尔的印象。他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通过他优雅的举止和挺立而又轻松的姿态显示出巨大的魅力和稳健。他忠实地保持着个人关系和政治上从不‘撕破脸皮’的中国老规矩。周的外表给人以待人热情、非常坦率、极其稳重而又十分真挚的印象”。基辛格还强调了周恩来对人的体贴与关怀。

英国学者迪克·威尔逊认为,“周是一位极优秀的外交家、调解者和行政官”,“周是能把事情办成的人,是为经济建设出谋划策的人”。美国学者海伦·斯诺认为,“周恩来宽宏大度、教养良好、明智而坦率,所以在他任总理的活跃时期东西方关系解冻是毫不奇怪的。周恩来的风格还表现了他在革命生涯中锻炼出来的非凡的政治家素质,如敏锐、冷静、坚韧、惊人的记忆力和高超的谈判艺术。”前苏联学者沃洛霍娃在专题研究论文《周恩来与中国外交》中认为,这些特点使周恩来在外交活动中具有“神授般的能力”,即说服能力、旺盛的精力、紧张时超人的自制力、从不同渠道搜集消息的卓越的心理能力、洞察力、令人信服且合情合理地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使自己与社会准则协调的能力等等。还有学者总结了周恩来外交风格的四大特点:一是通过大众媒介和大量的“非正式渠道”创造舆论和心理传播条件;二是为谈判作精心细致的准备;三是利用过去的经验,力求求同存异;四是公报文字措词谨慎以有利于将来。

新闻媒体的评价

丹麦《日德兰邮报》发表文章指出:“周恩来作为一位领导人对现代中国的建设起了最重大的作用。……是一位伟大的管理家,他把毛主席的思想变为现实。”挪威《晚邮报》的文章说:“毛泽东和周恩来是相辅相成的,毛泽东作为思想意识和人民的领袖,周恩来则作为现实主义的和重实效的行政管理家。”西班牙《终极日报》的文章说:“毛泽东提供经验和政治哲学,而周恩来是这个伟大事业的管理人。”日本《北海道新闻》的文章说:周恩来的功绩之一是,“建国以来每当国内出现重大的变动,他就防止政治、行政方面出现空白现象。在‘文化大革命’以及近年来开展的‘批林批孔’运动等重大变革的动荡中,使难办的行政管理顺利进行,使国民生活不受影响”。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称赞周恩来“谈吐缓慢安详,深思熟虑”,“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1936年,埃德加·斯诺到“红区”之后,周恩来是斯诺遇见的第一个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建国后,斯诺曾于1960年、1964年、1970年多次来华。1960年8月30日,周恩来陪斯诺游览密云水库,泛舟长谈。1964年10月,周恩来在自己的住宅里,再次同斯诺长谈。1970年国庆节,在天安门城楼上,周恩来把斯诺夫妇领到毛泽东身边,由此产生了轰动世界的独家新闻:中国愿意接受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访问。斯诺对周恩来交之甚笃,知之甚深。他说:“周的经历表明,他正是人们所说的总管一切的人。”他在探讨毛周关系时说:“周喜欢抓每个计划的具体执行,问题越复杂越好,而毛则对此感到厌烦。周会大刀阔斧直抓事物的核心,摒弃无关紧要的东西,必要时采用绕道走的方法,但从来不轻易下赌注,除非他拿了一手绝妙的好牌。革命形势呈现稳定之日,就是周工作得心应手之时。”

1971年7月26日,美国《新闻周刊》的一篇文章写道:“毛泽东领导的共产党人1949年获得胜利后,周恩来在北京新政府任总理兼外交部长,从而成为国际知名人物。作为中国主要的行政领导人,他组织了一个庞大的国家政府机构以管理这样幅员辽阔的国家的每一个方面。”美国合众国际社评论说:“周恩来是中国‘总管一切的人’,是一位有高度才智和惊人精力的人物。”《纽约时报》写道:“周是一个具有远见的人,他敏锐、多智、不知疲倦和注重实际。他一生的经历大体上也就是本世纪的中国历史。评价他的生平也就了解了本世纪的中国史”,“因为他的想象力不仅包括管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指导它发展的极其复杂的问题,而且还包括指导同世界其他国家关系的适应性强的方针”。美国《纽约时报》的远东记者约翰·麦克库·吴德施出生在中国,1972年尼克松访华前夕重游中国,周恩来曾三次接见他。他说周恩来“是北京必不可少的全天候人物”。前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布鲁斯说:“无论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都是当代最杰出的政治家之一”,“周恩来在文职政府的管理方面显示了近乎天才的能力”。

第三世界对周恩来管理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的大国的才能与政绩普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马达加斯加《新闻报》的文章说:“管理一个有八亿人口的国家是一项责任重大的艰巨任务。周恩来向全世界人民表明,他确实有这样的能力,他是一位杰出而机敏的领导人。”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夫人在悼词中说:“周恩来总理是一位伟大的领导人,伟大的行政官和卓越的谈判者。他是一个拥有八亿人口的国家的总理。他以他的智慧和领导才能,帮助解决了中国的许多困难,并且成功地处理和解决了许多国际问题。”尼泊尔《前导》周刊的一篇社论中说:“周恩来在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努力中起了突出的作用。他为中国通过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方面的现代化迅速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img151

周恩来以他诚挚的微笑、翩翩的风度、睿智的谈吐、精辟的见解、宽广的襟怀,使国内外所有与之交往者无不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基辛格说:“周恩来智慧超群、学识渊博、道德高尚,无论对哪个国家来说,他都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在我见过的外国领导人中,周恩来是百里挑一的人物。”他还说周恩来是他平生所见的两三个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中的一个,“具有无限的耐心,非凡的智慧,敏感”。尼克松在《领导者》一书中称赞周恩来是“有献身精神的理想家和深谋远虑的现实主义者,是政治斗争的能手和杰出调解人”。联合国第二任秘书长则称周恩来有着“迄今我在外交政治中所见到的最超凡的头脑”。周恩来在国内外舆论中享有极高声誉,正如一位埃及友人所说:“周恩来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

链接阅读

《乔的笑》

img152

《乔的笑》

作为亲身经历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代表团成员,章含之的回忆弥足珍贵,她说:“我一生中所经历的最为激动人心的时刻我想就是1971年11月15日乔冠华在联合国中国席位上就座的时刻,以及他在联大代表中国作第一次发言后长龙般排队向他祝贺的场面。那一天,当乔冠华到达联合国大会时,大门外已云集了许多记者。冠华由联合国礼宾司长迎接前往大会会场。记者蜂拥而至,在他座位前抢占最佳位置。那一时刻,冠华成为整个联合国大厅的中心。所有人都驻足观看,‘红色中国’像一股巨大的旋风,席卷着这个经历了二十年风霜的最大国际组织。中国终于昂首阔步地走进了这个大厅,打破了美国对她的封锁,参与到世界大事的重大决策中来,成为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的一员,和美国一样,拥有否决权。我常常奇怪,冠华的性格极易激动,但是此时此刻,当我们很多随行人员激动得要流泪时,他却十分从容,似乎是去开一个平常的会议。他保持了十分冷静、镇定的神态,坐进了礼宾司长亲自为他拉开的中国名牌后的那张椅子。此时,有记者问他:‘乔先生,你现在坐在这张椅子里有何感想?’冠华的回答造就了那张著名的后来获新闻摄影普利策奖的仰头大笑的照片。他笑得那样自然,那样淋漓尽致,一时间感染了周围所有的人。他仅有的回答是:‘我现在的心情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吗?’那是胜利的笑,是自豪的笑,这联合国大厅内响起的乔冠华的笑声呼应着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的声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谁能挡得住这乔冠华的笑声?后来,《纽约时报》曾发表一篇关于乔冠华的评论,题目就是《乔的笑》。乔冠华就是用这豪迈的笑声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回到了联合国!”

参考书目

李寿源主编:《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

何兰主编:《冷战后中国对外关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

外交部编:《周恩来外交文选》,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

李海文主编:《周恩来研究述评》,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年。

媒体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http://www.fmprc.gov.cn/chn/

美国国务院:http://www.state.gov/

欧盟委员会:http://ue.eu.int/

日本外务省:http://www.mofa.go.jp/

俄罗斯外交部:http://www.mid.ru/

韩国外交部:http://www.mofat.go.kr/index.jsp

课外阅读

裴默农著:《周恩来与新中国外交》,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

刘武生著:《周恩来与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理查德·尼克松著,尤勰等译:《领导者》,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

师哲著:《在历史巨人身边》,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

朱听昌主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与安全战略》,时事出版社,2002年。

陈洁华著:《21世纪中国外交战略》,时事出版社,2001年。

陈舟编著:《美国的安全战略与东亚:美国著名国际战略专家访谈录》,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

刘建飞著:《敌人朋友还是伙伴——中美日战略关系演变(1899—199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

熊向晖著:《我的情报与外交生涯》,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

【注释】

[1]1998年2月17日,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00周年之际,中央有关机关在人民大会堂三楼小礼堂举行“周恩来生平和思想研讨会”开幕式,钱其琛作了《学习和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的讲话。

[2]《基辛格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79年版,第34页。

[3]参见李寿源主编:《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大众传播的独特风景线》,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