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评论的尺度

电视评论的尺度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视评论的尺度◎王有军评论记者在实践当中要既能评到点子上,做到言之有物,又不会在一些敏感问题上“触雷”,这就要求评论记者一定要深刻理解评论的特性,把握好评论的尺度。然而,回首这些年的写作经历,尤其是在《新时空》从事电视评论写作的这三年,总觉得自己一直在如履薄冰。就以《时空视角》板块针对城市供暖问题播发的一系列评论为例。

电视评论的尺度

◎王有军

评论记者在实践当中要既能评到点子上,做到言之有物,又不会在一些敏感问题上“触雷”,这就要求评论记者一定要深刻理解评论的特性,把握好评论的尺度。

在《新时空》写评论已经有三年多了,加上之前给报社和其他网络媒体撰写评论的经历,算起来,从当记者至今,我已经写了七八年的评论了。然而,回首这些年的写作经历,尤其是在《新时空》从事电视评论写作的这三年,总觉得自己一直在如履薄冰。

img73

之所以会有如履薄冰的感觉,是因为在所有的新闻实践当中,评论是最讲求政治性和政策性的,尤其是一些舆论监督类的评论,如果稍有不慎,就很容易评出问题。因为评论有着诸多类似的特性,也就注定了评论是最容易“触雷”的一种新闻体裁。评论记者在实践当中要既能评到点子上,做到言之有物,又不会在一些敏感问题上“触雷”,这就要求评论记者一定要深刻理解评论的特性,把握好评论的尺度。

以我的理解,评论的第一特性就是它的政治性,评论记者要牢牢把握这一点。评论记者对一篇评论的立意、写作以及最后的审查,自始至终要考虑的就是看这篇评论在政治上是否站得住脚。如果一篇评论在政治上站不住脚,经不起推敲,即使这篇评论再犀利,再深刻,那都是在做无用功。

img74

就以《时空视角》板块的评论为例,我们关注最多的都是一些民生类的话题。除了每年的“两会”等特别报道之外,其他评论都很少直接涉及政治话题。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关注百姓柴米油盐的评论就不讲政治。相反,越是关注百姓生活,越是涉及群众利益的评论,越要讲政治,讲原则,讲宣传纪律。

在我们每天的审稿过程中,频道和栏目领导首先要审查的,也是看当天的评论在政治上会不会存在潜在的问题。之所以如此,就是为了保证我们所写、所播的评论要有正确的舆论导向。而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就必须要讲政治、讲大局,否则就很容易出问题。

在现实中,电视媒体的评论环境远不如平面媒体那样开放,很多在平面媒体上能说的话,不一定能放到电视媒体上来说。或者说,在平面媒体上完全没有问题的评论,要是放到电视媒体上来评论,就很有可能会出问题。这是因为不同的宣传媒介所针对的受众对象、所产生的宣传效果是不一样的,对不同的宣传媒介,上级新闻主管部门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

正因如此,电视评论记者在评论写作过程中除了把握好政治尺度外,一定还要把握好政策尺度。对一个问题的阐述,要有政策依据,要做到客观准确、有理有据。这样,才能使自己写的评论既不隔靴搔痒,也不过分尖锐,做到恰到好处,符合电视评论的环境要求。

就以《时空视角》板块针对城市供暖问题播发的一系列评论为例。供热企业在煤价上涨时强烈要求实行煤热价格联动提高供暖价格,可是煤价下降后却对煤热价格联动只字不提了……针对类似群众非常关心的问题,《时空视角》相继播发了《供热企业凭什么随心所欲地供暖?》《采暖费只涨不跌,物价部门为何视而不见?》和《采暖费涨到多少供热企业才不喊“冤”?》等系列评论。

这些评论以《价格法》和《银川市城市供热条例》为政策依据,对群众在冬天取暖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评论,受到了群众的好评。由于这些评论处处都有政策依据,而且客观准确,在指出问题、表明观点的同时,也让被评论对象哑口无言。在类似被供热企业视为“负面”报道的评论中,如果评论记者对事实把握不准确,对相关供热管理政策理解不透彻,在评论中出现任何偏颇,都将会给对方留下攻击的把柄。

另外,在写电视评论时,对语言的运用要充分考虑到电视媒介线性传播的特性。报纸评论是白纸黑字,读者是通过眼睛去看的,再书面的文字,读者都可以看得懂;而电视评论,尤其是那些通过主持人进行口播的电视评论,观众是通过耳朵去聆听的,如果写得太书面化,太术语化,在稍纵即逝间,观众是听不清楚,也听不明白的。

这就要求记者在写评论时,一定要考虑主持人口播的电视特性,尽量多用一些让电视观众一听就能明白的口语。如果遇到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或数字,最好能转换成人们通俗易懂的语话来表述。你比如说,在《时空视角》的评论中,记者一般将“被群众诟病”说成“让群众很有意见”;将“明天有一次降水过程”说成“明天要下雨”等等。

img75

除此之外,评论记者写评论的出发点应该立足有利于问题的解决上,而不是逞一时之快。这就要求评论记者在就某一问题或事件发表评论时,要把握好评论切入的角度和最后的落点,力求使自己所写的评论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最后我想说,要把握好评论的尺度,当好一名评论记者,需要博学多识,更需要日积月累。今天,我写下这样的文字,并非想班门弄斧,而是想当做一种回顾和积累。若干年后,当再次翻阅这些文字的时候,也可作为一种在《时空视角》板块写了三年多评论的回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