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现和讨论

发现和讨论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五、发现和讨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研究的一部分理论假设得到了验证,即不同年龄的观众有着不同的收视动机,且差异显著;不同年龄的观众在社会比较、依赖心理和替代性满足方面有较明显差异;不同年龄的观众对《超级女声》的评价不同;男女观众所喜欢的选手类型不同;不同年龄的观众对《超级女声》的忠诚度不同,具有明显差异。

五、发现和讨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本研究的一部分理论假设得到了验证,即不同年龄的观众有着不同的收视动机,且差异显著;不同年龄的观众在社会比较、依赖心理和替代性满足方面有较明显差异;不同年龄的观众对《超级女声》的评价不同;男女观众所喜欢的选手类型不同;不同年龄的观众对《超级女声》的忠诚度不同,具有明显差异。

此外,我们也发现了某些与原假设不一致的部分。

(一)关于收视动机

男女观众在收视动机上没有明显差别,可能是基于以下原因:

首先,娱乐类节目最能发挥的功能就是让人们放松身心、调节自我,这一点与性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任何人都能从娱乐类节目中得到放松。因而这也就造成了男女观众在“主动学习研究”和“特定的感情倾向”这两个收视动机上的差别不显著。

其次,《超级女声》是湖南卫视在娱乐类节目中的一种创新,其新颖的比赛规则和鲜活的策划包装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大量的观众眼球,这也使得这档节目在目前国内众多雷同的娱乐类节目中脱颖而出。所以,因目前国内娱乐类节目的低迷这个客观现实造成了男女观众在“被动的选择”这个收视动机上无显著差异。

最后,由于《超级女声》在策划宣传过程中充分运用了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甚至企业产品广告这些综合性传播手段,使得这档节目成为很多人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这就使得很多人通过别人的议论产生好奇而回到家里,打开电视机开始收看节目,以便与人交往时能够多一个共同话题。所以交往需要在性别上无太大差异。

(二)关于从众心理

不同性别的观众在社会比较、替代性满足、依赖心理方面基本相同,也就是说,男女观众在收看《超级女声》时都具有以上几种社会心理。另外,从众心理在男女观众和不同年龄段观众中不存在太大差异,这也说明了从众是一种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人们对外在刺激的一种直接的、感性的心理反应,在收视《超级女声》过程中,周围人的影响所形成的人际环境压力是从众心理产生的直接动因。

(三)关于评价——认知层面

观众对《超级女声》的正面评价大于负面评价,这也恰恰说明了《超级女声》在民间是很受欢迎的。

(四)关于忠诚度和喜爱程度——情感层面

不同性别的观众对于《超级女声》的忠诚度无显著差异。

假设中不同年龄的观众对《超级女声》的忠诚度不同,但我们发现16~18岁人群不仅比12~15岁的人群低,而且也比19~22岁人群的忠诚度低。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做如下说明: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认为,12~15岁的人群正处于角色混乱状态。处于这个年龄段的人群,极其容易产生偶像崇拜这种现象。《超级女声》作为一档新的造星节目,其创造出的明星又都具有“平民化”色彩,这就更加促使12~15岁的孩子对其产生崇拜,从而使得这个人群对于这档节目的忠诚度在所有五个年龄段人群中排名最高。

而16~18岁人群既不像12~15岁人群对事物的看法那样单纯(喜欢这个歌手的歌就会盲目喜欢这个人),也不同于19~22岁年龄段人群对事物有比较成熟的看法,能够清楚地理解和分析偶像的标准。16~18岁群体处于青春期晚期,具有叛逆性格,对待偶像具有不稳定性,会从不同偶像的身上找到符合自己喜欢的方面,不会固定某个歌手是自己的偶像,而会有多种选择,所以忠诚度偏低。人们对于明星的崇拜会逐渐趋于理性,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节目“忠诚度”会逐渐降低。

对“超女”选手受欢迎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被访者里最受欢迎的选手排名前三位的是张靓颖、周笔畅和李宇春,基本与2005年度《超级女声》总冠军排名相当。

(五)为“超女”选手投票的行为出现了不一致

《超级女声》观众的投票行为是不一致的。有些填答问卷者在回答“您曾经为《超级女声》参赛选手投过票吗?”、“您曾鼓励周围的人为‘超女’投票吗?”以及“您曾为‘超女’上街拉过选票吗?”这三个问题上出现了矛盾,有些人曾经为超女上街拉过选票,或者鼓励周围人为“超女”投票,但其自身并没有为选手投过票。如何对投票行为上的不一致做出合理的解释需要我们今后做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