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两个优势结合中兼收两个效益

在两个优势结合中兼收两个效益

时间:2022-04-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报集团:在两个优势结合中兼收两个效益——来自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改革发展的实践和探索顾涧清自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作为第一家社会主义报业集团成立到现在,已经有十年了。

党报集团:在两个优势结合中兼收两个效益——来自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改革发展的实践和探索

img15

顾涧清

自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作为第一家社会主义报业集团成立到现在,已经有十年了。十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新闻出版总署等相关部门印发了一系列配套文件,进一步加快了中国报业集团的产业化发展步伐。我们在实践和探索过程中逐步认识到,党报集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品牌影响力,追求最出色的主流新闻和大报风范,就是要在谋求政治优势和产业优势的结合中兼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改革发展的实践和成果

经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1996年1月15日成立了全国首家报业集团试点单位——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十年来,在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关怀指导下,在省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体员工的团结拼搏、不断探索和共同努力下,报业集团的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在追求最出色新闻的同时,还要充分运用新技术和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做优报业集团,党报集团的产业制胜同样重要,只有读者认可的市场才能更好地发挥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目前拥有15家报纸、五家杂志社、一家出版社、一个网站,报纸有《广州日报》、《信息时报》、《足球报》、《篮球先锋报》、《广州英文早报》、《舞台与银幕》、《美食导报》、《岭南少年报》、《现代育儿报》、《老人报》、《广州文摘报》、《赢周刊》、《番禺日报》、《增城日报》、《羊城地铁报》;杂志有《南风窗》、《新现代画报》、《看世界》、《大东方》、《共鸣》;还有广州出版社和大洋网。同时,还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北京青年报》合办《第一财经日报》,与《星岛日报》合作开设《广州日报·澳洲专版》,与《明报》合作开设《广州日报·北美专版》,已经初步形成一个跨媒体、跨地域的报业集团大家族。在第58届世界报业大会公布的“2005年世界日报发行量前100名排名榜”,《广州日报》发行量居全球第25位。特别是作为省会城市党报和区域性大报的《广州日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每天平均拥有20~60岁的读者460.62万,形成以广州为中心,高度覆盖佛山、江门、中山、东莞、深圳、惠州等珠三角的读者网络。《广州日报》在全国报业市场上创造的诸多奇迹有:在全国地方性报纸中最先由四版扩至八版,现在每天日均64版,还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在国内率先推出多叠报纸,多次推出200版、100版特刊,开创了中国报业的厚报时代。1997年7月1日,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广州日报》曾推出97版的全彩“香港回归”纪念特刊,分为“上午版”、“中午版”和“下午版”,广州市民纷纷排队购买,作为收藏品。2000年1月1日,《广州日报》又推出200版的全彩“新世纪”纪念特刊,再次创下当时中国报纸出版版数的历史纪录。

2005年,《广州日报》单张报纸的广告收入总额超过17亿元,连续12年高居全国报业榜首,在2005年9月30日这一天,《广州日报》单日广告额实现1801万,创中国报业最高纪录。截至2005年12月,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总资产已达61亿元、净资产45亿元,确保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广州2005纳税百强排行榜”上,广州日报社以1.7亿元的纳税额居纳税百强的第43位,是广州地区唯一入榜的报业企业。2005年8月,在由世界品牌实验室、《世界经理人周刊》联合发布的“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广州日报》以47.6亿元的品牌价值居全国平面媒体第三位,仅次于《参考消息》(50.9亿)、《人民日报》(48亿)。《广州日报》是全国最早自办发行的报纸之一,85%的读者自费订阅;《广州日报》报刊发行公司拥有3800多专职投递员,形成覆盖广州和珠三角地区的庞大自办发行网络。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发展格局已经开始发生变化,目前形成的基本框架和运作模式是:坚持以《广州日报》为主体,形成了多种系列传媒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原则,在表达方式上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坚持以资产为纽带,逐步理顺了管理国有资产的运营和监督体系。但是,集团改革发展的实践还是不够深入,集团的系列传媒实力还有待壮大,集团体制改革中还有不少难题亟待破解。

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改革发展的探索和思考

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多年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就是要进一步理顺集团内部的管理关系,切实由报纸办集团转变为集团办媒体;建立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相辅相成的组织结构,对宣传业务和经营业务进行相应的科学划分;从体制上为集团系列传媒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采取“一报一策”、分类整合等多种办法支持集团的系列传媒不断做大做强。通过集团化产业化的有效运作,逐步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发展成为以品牌为龙头,以产权为纽带,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强的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区的大型媒体集团。具体一点说,有以下几点探索和思考。

一是党委领导作为党报的传统优势,既是报业集团的突出政治优势,也是报业集团参与报业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

法人治理结构是与现代企业制度尤其是股份制相联系的范畴。从单一报社嬗变为报业集团之后,不管报业集团继续保持事业法人身份,还是变更为企业法人身份,都共同面临着体制创新、机制转换的问题,都要把现代报业集团塑造成为适应报业市场竞争需要的市场主体,都有把现代企业制度引入报业集团内部管理的客观要求,因而,法人治理结构的提法也开始在报业中出现,并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探索。在这个探索过程中,有人把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对立起来,认为强调党委领导不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矛盾,因而在行动上有意无意淡化党委的领导,在理念上不敢理直气壮地强调党委领导,似乎一讲党委领导就又回到计划体制的老路上,就缺乏改革的精神。我们不认可这种看法。党报姓党,以党报为主体而组成的报业集团、以党报为龙头而发展壮大的报业集团也姓党,这是我国报业集团与国外报业集团的不同之处,也是报业集团有别于其他国有企业集团的特点。报纸产业能否生存、能否发展壮大,关键取决于报纸办得好不好,导向对不对,读者爱不爱看,因此,报业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特点的产业。坚强有力的党委领导,既确保新闻宣传的正确导向,又确保报业改革的正确方向,无论文化事业的发展,还是文化产业的壮大,都离不开这一政治上和组织上的坚强保障。可以说,党委领导是以党报为龙头的报业集团的突出政治优势,也是报业集团在市场竞争中的一个核心竞争力,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新条件下,不能淡化或削弱,只能通过加强和改进,不断强化这个优势,创新这个优势,并进而把这个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

十年前,广州日报社在组建内地首家报业集团时,报社的最高领导机构从编委会变更为社委会,社委会的工作从过去偏重采编转为既重视采编又重视经营,较好地发挥了社委会在报业集团建设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们不断强化这一理念,积极探索把党委领导和法人治理结构有机结合的具体途径。报社实行社委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社委会实际上起着党委的作用,也肩负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和广州日报社事业单位法人的责任,社委会是集团最高权力与决策机构,统揽新闻宣传和经营管理全局,对集团重大的人、财、物和战略事项进行决策指挥。社长兼任集团董事长,作为报社和集团的法人代表,对整个宣传事业和经营业务负总责,各社委按照分工,对各自分管的业务和工作具体负责。这样,较好地处理了集中与分权的关系,提高了决策效率,克服了前些年舆论导向偶尔出现偏差的情况,同时解决了集团内部一些长期遗留下来的体制问题,在事业发展中体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近几年来,新闻宣传以“追求最出色的主流新闻”为己任,舆论导向正确,多次受到上级领导和宣传部门的表扬,各项经营指标稳步增长,集团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二是积极进行报业治理结构机制创新,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探索建立适合报业特点的参与市场竞争的产业优势。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组织形式,法人治理结构则是公司制的核心。典型的法人治理结构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班子四机构组成,四个机构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衡,依法履行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和监督者的权利和责任,以确保股东和公司利益的最大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而改革能否成功,重要的基础在于能否建立起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一点对大型国企集团尤其重要。因为单一企业的治理方法不能用在企业集团上,同理,对报业集团的治理也不同于单一报社。企业规模越大,结构越复杂,越需要创新治理结构机制,用科学的治理制度取代个人或家族管理,打破生产力继续发展的组织框架的桎梏。报业资产也是国有资产,建设报业集团后,家大业大,已初具大型国企集团的雏形,如何通过有效的经营管理,使它不断保值增值?如何参照大型国企集团的经验,把能企业化的部分尽量企业化,把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应当看到,报业经营过去几十年也一直在搞,但计划经济的色彩较浓,市场机制尚未确立,管理粗放、效益不高的问题较突出,报业集团作为报业市场竞争的主体地位还很模糊。因此,引入现代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显得非常重要、非常迫切。其好处在于,一是有利于明确界定集团的法人财产权和自主经营权,确立集团在报业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建立“分工与制衡”和“制约与激励”机制,让各职能组织各司其职,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三是用法治取代人治,用科学决策取代经验决策,把运行机制建立在法制化、制度化的基础上。报业集团要做大做强,与国外境外同行在新的起点上开展交流和竞争,就要把建立法人治理结构作为制度创新的突破口,作为新的竞争优势来培育,为事业发展和产业拓展打开更大空间。

治理结构创新也是实现“采编经营适度分开”的客观要求。在现代报业集团改革发展的进程中,采编和经营是责权相对独立、相对分离而又唇齿相依、相辅相成的两个系统。这两个系统在一个集团的整体中处于适度分开而又分而不离的运行状态中,一个系统要绝对离开另一个系统而独立运行是不可想象的。那么,报业集团“两分开”具体应该采取怎样的运行模式呢?我们认为至少有四种思路可供比较选择:

第一种思路是将报业集团中的党报以及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报刊相对分开,实行新的事业体制,其他媒体则实行企业体制,按公司化管理。虽然党报以及有意识形态属性的报刊的采编和经营只是相对分离,但其经营部门的所有扩大业务都要纳入到新的经营性公司中去。

第二种思路是将报业集团中的所有媒体的采编和经营相对分离,采编部门的业务成本核算由集团的经营性公司转移支付,虽然这比较符合现行政策要求,但由于采编和经营部门的业务相对分离,容易导致集团内部产业链的分割。

第三种思路是将事业型报业集团逐步演化为真正经营性的集团控股公司,集团所有媒体的采编部门和经营部门都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这样做虽然一步到位,但与稳步推进改革的精神不符,条件似乎还不成熟。

第四种思路是将报业集团中的党报整体分开,而将其他媒体全部转入经营性的集团控股公司,党报的采编和经营仍然作为一个整体,其他媒体的采编和经营也是一个整体,但在各自整体里面,仍然要对采编和经营的业务进行科学划分。

以上四种思路有各自的特点和长处,但我们还是比较倾向第一种思路。因为它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采编和经营“两分开”的要求,又不至于分割了集团内部的产业链。

根据以上思路,我们将进一步深化领导体制改革,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两种优势结合,三个层级决策”的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党委统一领导,就是在广州日报社社委会的基础上,再设立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作为集团的最高权力机构;两种优势结合,就是完善集团党委领导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成立广州传媒控股集团公司,建立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相对独立、相辅相成的组织领导结构,设立集团党委和集团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编辑委员会和经营委员会,分别负责管理整个集团的新闻宣传业务和产业经营活动,变报社办集团为集团办媒体和公司。广州日报社社委会成员在集团党委和集团公司董事会中交叉任职。

我们将成立的广州传媒控股集团公司,是集团统一的企业法人主体,集团党委成员相应地成为该集团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同时组建广州大洋传媒有限公司,负责系列报刊和系列公司资产的经营管理。广州传媒控股集团公司下辖广州大洋传媒有限公司和原有的广州大洋实业投资有限公司。集团公司不扮演行政管理角色,以产权为纽带,对下属公司实行产权管理、投资管理、战略管理,发挥统筹、协调和监督作用,确保国有资产的运营质量和效益最大化。

三个层级决策,第一层级是指集团党委、报社社委会和集团公司董事会,对集团重大的人、财、物和战略事项进行决策;第二层级是指集团编委会和经委会分别对采编业务和经营业务进行决策;第三层级是指下属各二级单位(各传媒及下属企业)作为集团内部独立核算主体,对本单位的日常业务进行决策。过去,我们下属各二级单位不是独立法人,在对外拓展中事无巨细都要由集团统一行使法人资格,治理结构上的缺陷削弱了它们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近两年我们陆续对其进行改制,使之全部转为二级法人单位,在治理结构上向前迈进了一步,并已在市场竞争中初显活力。三个层级决策,体现出“主辅分离、统分结合、统出合力、分出活力”的精神,既保证集团责权利统一的规范运作,又保证集团内各子系统、各法人单位的相对独立自主及整个系统有序互动的格局。

三是在发挥两个优势、使之相互结合的过程中,党委领导是占主导性的优势,自始至终要发挥主导性作用。

辩证法告诉我们,在两个矛盾或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总存在一个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认为,在发挥党委领导和法人治理结构这两个优势中,党委领导始终是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说明:

首先从报业的特征看。报业资产中既有媒体产业的资产,也有一般竞争性产业的资产,竞争性产业今后还可能会越做越大,但总体上看,报业属于文化产业,离开了党报,报业集团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一点在我们集团表现得尤其突出。不要说十年前组建时是以《广州日报》为主体,具有明显的“报社办集团”特征,就是十年后的今天,集团最主要收入来源和利润来源,依然来自作为党报的《广州日报》;而党报能有年逾17亿的广告营业额,又源于165万份发行量所形成的覆盖面和传播力;165万份发行量和强势市场占有率,又源于把权威性与可读性融为一体的报纸内容。归根到底,源头在于有一支忠诚于党的新闻事业,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采编队伍。加强和改进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把集团的采编队伍建设好,自始至终是办好报业集团的关键所在,抓住它也就抓住了报业集团的“牛鼻子”。

其次从党委的职能作用看。作为最高领导机构,党委负有“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重任。报业集团的工作和业务很多,既有采编宣传,又有产业经营,还有行政后勤保障等,所有这些都要由党委统揽起来。在产业经营中,公司化、市场化改革固然重要,但法人治理结构也需建立,这同样需要党委发挥“统揽”和“协调”的作用。不能机械地认为,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分别只在新闻宣传与产业经营中发挥作用。在实践中,我们坚持采编、经营两手抓,把党的领导体现到新闻宣传和产业拓展的各个环节中去,从总体上把握住媒体舆论导向和资产保值增值的主动权。

我们还有一个观点:报业集团引入法人治理结构时,应重在“神似”,“神似”胜于“形似”。因为典型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建立在产权明确而且股权多元化的基础上,而这一前提目前报业集团尚未具备,即使已改制多年的国企也未必具备。但这并不妨碍报业集团引入法人治理结构的精髓,其精髓包括“划分事权、明确分工、权责对等、依法(制度)办事”等。我们不一定在机构设置上依样画葫芦,追求形式上的“像”,但一定要做到让所有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各就各位,按职能和分工依照法律和制度规定,分别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和风险。其中制度建设是重要的基础性工程。有感于此,我们近几年来高度重视集团的建章立制工作,陆续制定和修订了60多项规章制度,其内容基本涵盖了采编管理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大部分属于经营管理方面,包括采购、财务、广告等,还专门成立了审计处,仅审计方面的管理制度就有五项。我们把60多项制度汇编成两大册,发到每个员工手上,尽量做到人人知道规则,个个遵守规则,凡事照章办理,还没有章程的就抓紧立起来,不完善的就加以修订。事实证明,这样做不仅使领导从琐碎的日常审批管理中解脱出来,而且又加强了集团对各单位(部门)的调控与监督,为提高集团整体管理水平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总之,以党报为主体形成的党报集团,党委的坚强领导不仅确保报业集团正确的舆论导向,而且也确保报业集团正确的发展方向。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报业集团仍然是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集合体,其领导体制就必须实现党委领导和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只有坚持做到这一点,才能把政治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好,才能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兼收,两种优势结合得越好,两个效益就会收获得越多,党报集团的事业和产业就会比翼双飞。

〔顾涧清: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