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大报业集团的拼死竞争

两大报业集团的拼死竞争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2.1 两大报业集团的拼死竞争两大报业集团在集合竞争阶段,一方面加大了对主业的投入,积极培养集团强势媒体,稳固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又积极填补市场空隙,努力开拓专业报纸和高级报纸市场。创办《楚天金报》是集团谋求理性繁荣的重大举措。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的《楚天都市报》在“中国最有价值报纸传媒排行榜”中排名21位。

2.2.1 两大报业集团的拼死竞争

两大报业集团在集合竞争阶段,一方面加大了对主业的投入,积极培养集团强势媒体,稳固市场地位,另一方面又积极填补市场空隙,努力开拓专业报纸和高级报纸市场。

《武汉晚报》的“双品牌”战略

2001年10月8日,武汉晚报社把《今日快报》与《武汉晚报》“两报合一”,合并成全新的《武汉晚报》,准备走一条“联合做强、集约经营”的发展之路。合并后,发行量大增,“最高日发行量超过90万份,日均发行66万份,广告收入比原两张报纸的总和还多出50%。当年即扭亏2000万元,并创造利润1000万元。”[6]加入集团之后,武汉晚报仍担当着集团利润中心的角色,在集团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集团对其发展有着明确的思路:大事看日报,热点看晚报,服务看晨报,以此强化集团在武汉市的立体覆盖。[7]

面对激烈的报业竞争,长江日报报业集团武汉晚报坚持差异化竞争,鼓励优秀人才冒尖,凸显个性魅力,谋求报纸的可持续发展,全力实施培养人才与培植专栏专版相结合的“双品牌”战略。自1999年在全国新闻界首开先河成立“范春歌工作室”后,2002年以来又相继推出了以名记者、名编辑为核心主打的《胡俊视点》、《扶助行动》等40余个专栏专版,初步实现人才个性与专栏特色的良性互动。几年来,“双品牌”战略成效显著,范春歌工作室主任范春歌2004年入选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胡俊视点》、《扶助行动》栏目获2005年“武汉市宣传思想工作创新奖”,《胡俊视点》主持人胡俊获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荣誉称号,《新闻148》主持人程秋萍被省委宣传部作为“三项教育活动”的典型予以推广。2005年,《武汉晚报》在世界报业大会上公布的全球日报发行量前100名中居85位,居28家上榜中国报纸中的20位,广告收入冲破2亿元大关,创历史新纪录。

《楚天都市报》强势地位的巩固与品牌的深度开发

1997年1月1日,《楚天都市报》正式诞生。《楚天都市报》如一匹黑马在沉寂的湖北报业市场异军突起,发行量和广告额屡创新高,其超常规发展在湖北新闻界被称做“楚天现象”。创刊10年来,致力于通过一系列科普、文化、公益活动打造楚天品牌。

2001年《楚天都市报》的发行和广告都处于一个平稳状态,武汉报业市场竞争却逐渐升温,竞争者大量涌现。以2001年《武汉晚报》的变脸为重要标志,《武汉晨报》也在2001年底到2002年初对班子做出调整。面临严酷的竞争现实,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做出了一系列的举措来巩固《楚天都市报》的市场强势地位。

2001年11月18日,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将《市场指南报》这张经济类报纸改版为《楚天金报》,以应对《武汉晨报》、《武汉晚报》对《楚天都市报》的冲击。创办《楚天金报》是集团谋求理性繁荣的重大举措。《楚天金报》从创办之日起,就受到业内人士及研究媒介经营管理的学者的非议,很多人士认为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又创办一份与《楚天都市报》定位雷同的报纸,是被《楚天都市报》在市场上取得的成功冲昏了头脑,是重复建设,是资源的浪费,必将侵蚀《楚天都市报》的市场份额。但实际上今天看来,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创办《楚天金报》可以说是应对市场竞争的一招好棋:对外,它可以应对《武汉晚报》、《武汉晨报》对《楚天都市报》的凌厉攻势,例如在2002年元旦,《楚天金报》从每份5角降到每份3角以应对《武汉晚报》、《武汉晨报》的价格战,在这个基础上《楚天都市报》才能维持原价不动;对内,又由于集团对其发展的战略性、政策性限制,它并不会对楚报的发展造成损伤和冲击,而是与《楚天都市报》在广告市场和读者市场上错位良性发展。而且在广告费折扣方面,《楚天都市报》广告费的折扣一般固定在7折以上,而《楚天金报》广告费的折扣一般比较低,以应对《武汉晚报》、《武汉晨报》等对《楚天都市报》的广告价格竞争,稳定集团的客户资源。总之,《楚天金报》可以说很好地充当了《楚天都市报》的“护卫舰”角色,在维护《楚天都市报》的强势市场地位和增强湖北日报报业集团整体实力方面起到了应有的战略性作用。

2004年10月23、24日,《楚天都市报》“楚天关注”版,连续刊出了“欧亚视点”“平川眺望”两名优秀记者的新闻名片。由此,《楚天都市报》5位优秀记者面向读者的“挂牌经营”服务陆续推出。此次《楚天都市报》推出“挂牌主持人”虽不是首创,但也算是对品牌栏目领域的新探索。2004年10月29日,《楚天都市报》宜昌版推出“2004宜昌秋季房地产交易会特刊”,并且打出了“领舞地产传媒,搭建市场平台”的响亮口号。《楚天都市报》经营性专刊的制作再掀高潮。2004年11月15日《楚天都市报》扩版,周一至周五向武汉地区推出五个新闻周刊:天下周刊、教育周刊、创富周刊、体坛周刊、娱乐周刊。与此同时,《楚天都市报》品牌运作由中心城市向区域城市群方向发展。2002年集团斥巨资先后建立了宜昌、襄樊分社,逐步推出《楚天都市报》地方版,凭借集团的采编力量、采编经验和敏锐的市场触角,进一步巩固了湖北省内主要地市级市场,进一步扩展了未来市场的份额,并取得了新的市场商机。与之相适应,楚天广告总公司的广告经营也分成两大块,一块是武汉地区广告经营,如本地房地产、商业、分类等类型的广告,另一块是全省版广告,如通讯、IT、汽车广告,这类广告的目标市场往往以区域市场为主,讲求对受众的覆盖。《楚天都市报》目前的影响力已经超出了武汉地区及周边郊县,而延伸到省内近20个市县,广告总公司全省版广告基本通过它投放。

湖北日报报业集团对《楚天都市报》这个品牌非常重视,非常注重对其品牌资产的深度挖掘。

2004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7月7日揭晓。湖北日报报业集团的《楚天都市报》在“中国最有价值报纸传媒排行榜”中排名21位。2002年集团申请注册“楚天传媒”商标,现已拿到43件商标注册证。“楚天传媒”商标目前在市场上形成了较高的知名度。2006年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楚天传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全面负责《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的夹报广告及相关延伸业务的经营。夹报业务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虽然目前《楚天都市报》的夹报业务赚取的利润还只有几百万,但无疑这个切入点显示了集团市场运作日益成熟和老道。

两大报业集团开拓专业报市场

长江日报报业集团以武汉商报为壳,创办了针对都市女性的时尚周刊《新生活》,2006年7月14日创刊《新生活》与《第一生活》一起共同竞争和开拓着武汉市的专业报市场。《新生活》周报以其时尚新锐、精致阅读、实用资讯、美观大方的特点在众多纸质媒体中独树一帜,7月份创刊以来,获得了读者和市场的认同,读者结构不断优化,报纸发行量稳步增长。《新生活》创刊3个多月来,依托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发行网络,在占据了武汉本埠周报市场的主动权后,从9月份起,有计划、分阶段地向武汉周边城市拓展,发行量稳步增长,期发数超过8万份,发行范围迅速扩大,报纸发行覆盖全省包括武汉1+8城市圈在内的29个城市。[8]

湖北报业集团也想进入专业报纸市场,但是面对这样的市场格局,再创办时尚类周刊的话是很难进行市场突围的,因此他们选择了差异化竞争策略,于2006年10月10日创办了《大武汉》,售价5元,推广期卖3元。《大武汉》为旬刊,主要面向武汉地区发行。“城市、娱乐、生活、品质、性情”五大板块涵盖了城市生活的各个方面,印刷精美,内容丰富,是一份针对武汉主流阶层生活的综合读本。而且在首发式现场,《大武汉》与武汉数家四星级以上酒店达成进店协议,力争成为外地来汉游客了解武汉的一个窗口。《大武汉》的定位和售价的确是超越了《新生活》和《第一生活》,甚至也超越了武汉市场的其他外地专业周刊如《外滩画报》等,但是这样一份内容还显得有些单薄、策划欠冲击力、信息量较小的旬刊来说,目前还很难切实获得读者的认可,发行量目前还很小,不到5万份。

总之,不论是两大集团对其强势子报的重点培育和保护,还是他们踌躇满志地在专业周报市场的斗法,都让我们看到了武汉报业市场的活力和竞争的惨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