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线索的寻找与判断

新闻线索的寻找与判断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章 新闻线索的寻找与判断维吾尔乡村有所汉语小学[1]“两只老虎跑得快……”如今,随着学校影响的不断扩大,又陆续来了几位汉族老师。这条新闻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电视观众在收看这条新闻时最关注的是它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关于这一点,新疆电视台在申报材料中作了明确阐释:在新疆特别是在南疆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农牧区,大力推进汉语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新闻线索的寻找与判断

维吾尔乡村有所汉语小学[1]

【儿歌声】“两只老虎跑得快……”

【字幕】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依麻木乡托乎提·司马义维吾尔族6岁

【解说】这是2004年11月,记者在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一个偏远的乡村采访时偶尔拍到的画面。在这样一个维吾尔族占到99%以上、很少能听到汉语的乡村,怎么会有一个这么小的孩子用汉语唱儿歌?他是从哪里学的呢?记者跟随他开始了采访。

【出片名】维吾尔乡村有一所汉语小学

【升旗现场】

【解说】这就是小托乎提上学的学校——依麻木乡国语小学。这所小学是方圆40多公里内唯一的一所全汉语教学的学校,学生来自依麻木乡的15个村。全校180多名学生中,只有3名是汉族人,其他的都是维吾尔族人。

【采访】

记者:“你叫什么名字?”

孩子:“我叫索比努。”

记者:“你多大了?”

孩子:“我5岁了。”

记者:“我刚才看到你在背诗,你能不能单独背?背诗会不会?”

老师:“唐诗,比如说《鹅》、《静夜思》会不会?”

孩子:“会。”

孩子:“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解说】乌什县是阿克苏地区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而距离县城40多公里的依麻木乡,因为偏远就显得更加封闭,特别是乡里的夏克村和多浪村,四面环水,每到夏季洪水来临,与外界的联系就彻底地中断了。依麻木乡村村都有维吾尔语小学,也都开设了基础汉语,为什么这些家长要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这所学校来上学呢?又是什么人会在这里开办汉语学校呢?我们找到了学校的创办者、阿克苏农业职业学校教师库尔班·尼牙孜。

【同期声】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依麻木乡国语小学校长库尔班·尼牙孜

“1996年我爱人开了一家药店,我赚了一些钱。我经常跑依麻木乡,依麻木乡是我的老家,作为一个老师,我在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上课当中,我就发现,特别是从农村来的学生汉语水平相当低,所以毕业之后就业也是一个困难。后来我就想我自己节余下来一部分钱,用在依麻木乡办一个国语学校。要是我们的语言通了,全国各地都是我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空间。”

【解说】2003年,库尔班一次性投入34万元开始筹建依麻木乡国语小学。当年9月,学校正式开学。因为条件所限,目前还只有学前班和小学一年级。

……

【同期声】依麻木乡国语小学学生家长卡斯木·哈西丁

“汉语是我们的国语,我们应该学好它。我们那里懂汉语的老师少,水平也不高,所以我把这个孩子送到这里来学习汉语。”

【解说】虽然现在依麻木乡的乡亲们送孩子上汉语小学的积极性很高,但是库尔班·尼牙孜告诉我们,学校刚刚开办的时候,还是有很多人不能理解。

【同期声】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依麻木乡国语小学校长库尔班·尼牙孜

“当时有些人大胆的来找我,问过我说我们学了这个语言以后,我们的娃娃可能会忘掉我们祖先的有些东西,这样的话会不会影响我们民族以后的发展。”

【解说】乡亲们的不理解,是库尔班办学之初面对的最大困难。直到2004年初,这种状况才有所改变。采访中,学生家长告诉我们,有这样一件事使他们受到了很大触动。当时,一家外地企业来到依麻木乡投资办厂,需要从当地招收一批工人。能来到企业工作每个月就能有500元钱的工资,这对于年人均收入只有1000多元的他们来说是个大喜讯。可是当很多人赶到这里时才发现,因为不懂汉语,很难适应这里的工作。

【同期声】依麻木乡国语小学学生家长艾克热木·阿米提

“那个时候我们不懂汉语,看不懂说明书,机器都不会操作。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给了别的乡里的人。不学汉语真的不行。所以我下决心要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国语小学学汉语。”

【解说】学生是招来了,但对于库尔班和学校的老师们来说,怎样才能让这些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汉族老师,让家长放心,是学校刚开始时所必须要面对的。

【同期声】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依麻木乡国语小学校长库尔班·尼牙孜

“等把学生招过来以后,学生都跟着家长进了教室,家长走了以后,学生听到一种陌生的语言,看到陌生的老师,一个学生哭了,其他学生也跟着他哭了,整个教室都是哭声,老师也哭了,后来我发现有一个学生往外跑,那时候老师主动把这个学生抱住,另一个学生也跟着他跑,老师把他也抱住,这时候有一个学生把老师的脸咬了一口,当时就流了血,那时候我第一个担心的,我害怕老师要走掉;第二个担心的,要是家长看到这个情景,好像是我们的汉族老师对他们的娃娃不好,在社会上造成不好的影响,我看到那么年轻的老师的脸上,流了血,我也没办法,哭起来了。”

【同期声】依麻木乡国语小学老师李宏

“首先对我来说有一种挑战性,而且苦。但苦中有乐,我虽然觉得很苦,你看,我看不到自己的孩子,一周只能和自己的家人见一次面,但是我一到这个学校,我一见到这些孩子,就等于见到自己的孩子一样,我就把我所有的,给我儿子的那种爱,全部投注到这些孩子身上去了。”

【解说】为了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也为了方便远处的孩子上学,依麻木乡国语小学采取了寄宿制的管理方法,老师们不但要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还要负责学生们的生活起居,一天24小时几乎都不离开校园。因为条件艰苦,依麻木乡国语小学创办之初的5位老师中先后有3位选择了离开。如今,随着学校影响的不断扩大,又陆续来了几位汉族老师。现在的7位老师中,大部分都是女性。

……

【解说】在2004年冬季乌什县统一的汉语考试中,依麻木乡国语小学的成绩名列全县第三。家长汇报会这一天,尽管这些孩子的家长们几乎都听不懂汉语,但是离汇报会开始还有两个小时,他们就陆陆续续地赶到了。

……

【字幕】目前,依麻木乡国语小学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已经计划把这所小学纳入到国家、自治区免费义务教育的总体规划当中。

这条新闻获得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电视观众在收看这条新闻时最关注的是它的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关于这一点,新疆电视台在申报材料中作了明确阐释:在新疆特别是在南疆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农牧区,大力推进汉语教育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这些地区98%以上都是少数民族,很少有人懂汉语、用汉语,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在这里打着“民族”和“宗教”的旗号,开展反动宣传,在教育领域与我们展开了争夺下一代的激烈斗争。大力推进汉语教育,不仅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祖国统一的需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位受过高等教育、从南疆国家级贫困县偏远乡村走出的维吾尔族青年自发回家乡开办汉语学校,这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社会政治意义。

作为电视新闻人,我们更关注作者是怎样获得这条新闻的线索、怎样确定报道选题的。2004年11月,采写该新闻的记者原本是在南疆国家级贫困县——乌什县的一个偏远乡村采访其他的事情,无意中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这个维吾尔族占99%以上、几乎听不到汉语的乡村,居然有一些维吾尔族孩子能够用汉语唱儿歌。记者以高度的新闻敏感捕捉到了这一事件背后的重大意义,立即开始了深入追踪采访。

这条新闻线索是记者在采访中偶然发现的。这种偶然发现在新闻采访中是经常发生的。不过,这种偶然性背后也投射出一定的必然性,即记者在采访中保持高度的新闻敏感,就可能随时在生活中从显著或不显著的变化中发现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线索。寻找新闻线索、发现新闻的能力,对于记者来说,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