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镜头外的“镜头”

镜头外的“镜头”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镜头外的“镜头”下面再看两则电视编、排、播过程中镜头外的“镜头”。外电根据这种非言语的服饰语言揣测中国可能改变“开放”政策。我们再来看看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与尼克松举行的那场著名的电视辩论镜头外的“镜头”:在演播室的控制室里,休伊特掌握着录像机,尼克松的电视顾问罗杰斯和肯尼迪的电视顾问威尔逊目不转睛地追踪着众多的反应镜头。

二、镜头外的“镜头”

下面再看两则电视编、排、播过程中镜头外的“镜头”。

1987年1月16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播报胡耀邦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消息时,一位播音员一改平时穿西装打领带的习惯,穿了件中山装(21)。外电根据这种非言语的服饰语言揣测中国可能改变“开放”政策。而事实的原委是,这位播音员因故临时向别人借了件中山装,而决然没有刻意用服饰语言传递任何言外之意,至第二天新闻联播时,西装重新露面,各种各样的猜疑才得以消除。

这则纯系服饰语言引发的政治小插曲的幕后新闻传播了什么样的非言语信息呢?我想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西装改中山装并不是以非言语传播方式向世人暗示中国会改变现在的对外开放政策,重蹈“闭关锁国”的旧路;二是说明受众对新闻传播方式与传播内容同样敏感。我们的播音员、主持人应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切不可随随便便,马马虎虎,避免受众把你的无意传播误认为是有意传播而予以错误的解码。

我们再来看看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与尼克松举行的那场著名的电视辩论镜头外的“镜头”(22):在演播室的控制室里,休伊特掌握着录像机,尼克松的电视顾问罗杰斯和肯尼迪的电视顾问威尔逊目不转睛地追踪着众多的反应镜头。当尼克松讲话冷静、派头高贵,还有点屈尊俯就的味道时,威尔逊不断要求多放肯尼迪的反应镜头;而当尼克松汗流如柱、愁眉苦脸之时,罗杰斯则不断要求录像机离开尼克松狼狈的面孔,多出肯尼迪的镜头。可威尔逊极力反对,“肯尼迪的镜头已有十六次,而尼克松的才十四次,你还欠我们两个尼克松的镜头。”罗杰斯吼道:“不!不对!”休伊特朝他俩大吼,让他们安静,否则他无法工作。

当然,当晚无论是肯尼迪还是尼克松,都不完全明白控制室所发生的一切,更何况千千万万远离控制室,只能从电视屏幕上了解辩论情况的受众了,观众能从电视画面上看到辩论者的形象和辩论过程,却无法看到控制室为争取辩论者最佳形象镜头、回避尴尬难堪局面的“唇枪舌剑”的争斗“镜头”了!

在此要请各位读者注意,我这里讲的新闻采、编、排、播过程中所隐含的非言语信息应和报纸、电视版面语言或广播设置中的编、排、播手段区别开来。版面语言或节目设置中一条新闻被编排在版面上的位置,选用的字号、字体,在广播中播放的时间等等因素是显性的,是受众可以耳闻目睹的,是传播者希望受众从这些非言语传播方式中了解自己对新闻事实的评价和态度的手段;而我们这里所讲的采、编、排、播过程是隐性的、鲜为人知的(或者“把关人”不希望受众知道的),是新闻背后的“新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