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观外环境

微观外环境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微观外环境“加尔各答的街道、巴西利亚的大路、巴黎的左岸、京都的花园、芝加哥的贫民区、下曼哈顿的峡谷为人类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不同的背景,因而影响了传播和其他行为举止。”微观外环境中的时间、空间、色彩、亮度、声音等都是非言语传播学者极其感兴趣的领域,这些方面的理论建树也较多。

二、微观外环境

“加尔各答的街道、巴西利亚的大路、巴黎的左岸、京都的花园、芝加哥的贫民区、下曼哈顿的峡谷为人类的相互作用提供了不同的背景,因而影响了传播和其他行为举止。”(7)巴伦德这番言语说明了不同的微观环境因素对人类行为的影响和制约。

微观外环境可以界定为:每一次具体的传播过程赖以进行的场所、组成人员及其具体背景,它们影响和制约着这一特定环境中人们的非言语传播行为。你在自己家里可以随随便便,到了别人家拜访或作客,你的言行举止就要正规得多。

四川笑星李伯清有一个段子,说的是一位妻子责怪丈夫脏鞋子、臭袜子乱扔,看电视“坐没坐相、躺没躺样”,吃饭时筷子掉到地上捡起来在衣服上随便一擦就又吃开了……数落完了之后,羡慕地夸别人的老公如何衣冠整洁,如何举止文雅,如何风度翩翩。丈夫反驳道:别人老公的言谈举止之所以让你羡慕,是因为走出家门后他不得不随时随地检点自己的行为。你知道他在家里会是一副什么尊容呢?可能远不如我!不是吹牛,你老公——我——在外面的表现同样令别人的老婆羡慕呢。

我们姑且不去评论夫妻斗嘴谁是谁非,但丈夫的反驳却说明了一个事实:人们之所以家里家外行为举止不同,皆因环境不同所致。如果认识不到内外有别这个道理,那么,妻子就会埋怨说:“你看别人的老公多帅!”而丈夫则会羡慕地感叹道:“还是别人的老婆好!”

微观外环境中的时间、空间、色彩、亮度、声音等都是非言语传播学者极其感兴趣的领域,这些方面的理论建树也较多。

1.时间

不同的时间传播着不同的非言语含义。

如果电话铃声在凌晨3时骤然响起,谁都会认为一定是有什么紧急情况;如果你和一位刚刚经人介绍认识的女士相约晚上7时见面,你早早就在约会地点等候了,而那位女士到了7时还未露面,最后终于在过了约定的时间半小时之后,才姗姗而来。尽管她口头上表示了歉意,但你准已经从她迟到的半小时所表达的潜在的非言语信息中感到了她对你的态度。这种感觉必然影响你与她之间进一步的交往。

诚如班费所说,“我们每一个人,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钟,它本身就把我们的一些情况传播出去”(8),影响着我们与别人的交往。在德国,不管是赴宴还是赴约,最好准时去。而在拉丁美洲,人们的时间观念十分模糊,晚一个小时根本谈不上不感兴趣或者不喜欢。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美国农学家应约准时到拉美某国农业部等候接见,过了五分钟仍毫无动静,他要求秘书再次通报;又过了半小时仍没人理他。这位农学家认为对方是有意怠慢和侮辱他,一怒之下拂袖而去了。看来,不认识各国独特的文化钟所反映的时间语言,我们便不能相互有效地进行传播活动。

时间是无声的,但它所“说出的话”比任何漂亮的言词更有力。你“如何”、“何时”、“为谁”花时间能无言地传播着有关你的人格、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信息,而这些非言语传播被受传者解码后必然影响和制约他人对你的印象、态度和交往。

2.空间

人们交际时的空间大小、空间距离、空间领域等因素同样传播着不同的非言语信息,也同样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传播活动。

大多数国家的政府都是在特定的大厅里接见外宾,这些大厅高大宽敞,装饰豪华,一则表示对来宾的尊重,二则也使来宾尊重主人。我们走进一间巨大的、装饰气派的办公室里,无形中就对这间办公室的主人肃然起敬,这对我们随后的言语和非言语传播会产生影响和制约作用。比如,我们会格外注意自己的措词、姿势、动作等。

狭小、阴暗的空间既限制了居于其中者的活动范围,同时又给他造成心理上的孤独、压抑。美国有位心理学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做过一次实验(9):让一些应试者单独住进完全与他人隔绝、寂静无声的封闭空间里,里面放有各种美味佳肴,尽可自由吃、喝、睡,但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阅读。任何人只要能在这些实验室孤独地住上四天,即可获得一笔相当丰厚的酬金。应试者起初都认为这是一次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好机会,但结果却无一人能“睡享其福”。两天之后,所有的应试者都开始拼命敲打墙壁,要求出来,当他们重返“人世”后,都呈现出神情痴呆、表情麻木、动作不协调和不灵便等情况,经过好一段时间才完全恢复。

也许,这个实验的结果能帮助我们理解具有大无畏革命精神和无比坚强意志的烈士张志新变疯的原因了。张志新开始和其他犯人合关在可以有地铺睡觉的普通牢房里,后来由于坚决不认罪,坚持认为林彪、“四人帮”有罪,而且“毛主席也犯了左倾错误”,于是被改押在只能一人坐的“小号”里。在这个只能一个人坐、不能躺睡的特小牢笼里,张志新一切行动都受到限制,没有美味佳肴、没有可以期盼能走出那令人窒息的囚室、重获自由的期限,更无优厚的酬金等着她……经过多日的“小号”折磨,张终被逼疯(10)

每个人与别人交往时,总会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这种个人空间感因文化的不同而有相当大的差异。华特生对世界上几个主要民族的交往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后,写了《人类空间行为:跨文化研究》一书。他按各民族交往距离的远近把世界上主要民族分成两大类:一类是“接触文化”民族,如阿拉伯人、拉美人和南欧人等,他们交往时习惯于身体接触,个人空间和社会空间的距离很小;另一类是“非接触文化”民族,如亚洲人、印度人、北美人等,他们在交往时不习惯于身体上的接触,个人空间和社会距离较大。施拉姆在《传播学概论》中的一个例子极好地说明了两种类型的人进行跨文化交往时所遇到的尴尬事:一位拉美人同一位美国人交谈,属于接触文化的拉美人边谈边向美国人靠近,而属于非接触文化的美国人为保持他认为适当的社交距离而被迫不断向后退,结果从一条长长的走廊的一端退到了另一端。因此,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我们应注意空间距离及其所传播的非言语信息。

爱德华·霍尔经过多年的研究,把人们交往时双方的位置和距离分为四类,其空间距离、副言语特征及其适用情况见下表(11)

img25

续表

img26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这些空间距离是不固定的,往往因人而异。

在探讨了空间大小、空间距离对人们行为举止的影响和制约之后,我们来看看空间领域。每个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都有被大家认同和接受的属于自己的空间领域。比如你在学校宿舍里的床铺及其所分配的置放衣箱、书籍的地方是你的空间领域;你到图书馆阅览室找了一个空位,将书放在那里然后出去了,以此表示那是属于你的领域;你与朋友围成一圈交谈,那围成圈的空间便是你们的空间领域。

空间领域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因此应牢记“未经许可,不得入内”的人际交往规则,否则就会导致侵犯他人领域的行为从而破坏正常的交际活动。

莱曼和斯科特(1967年)将侵犯领域的行为分为三种形式:擅自动用、侵入、污染(12)

当使用了属于别人又未经允许使用的领域时,就是擅自动用。比如,当你度完周末回到学校宿舍,发现小王的一位熟人正躺在你床上睡觉,而事先小王未征得你的同意。这时,你会为自己的领域被擅自动用而大为不悦;如果越过界限,占领另一个人的领域就是侵入。记得小时候上学时同女生坐,往往在课桌中间划一界线以标示各自的空间领域,并常常为越过界限,侵入了对方的领域而争吵。又比如在排队时“夹塞儿”,也是未排队的人侵入了排队者的领域。在公共场所,你旁边一支接一支抽着雪茄的那小伙子嘴里呼出的烟雾进入了你的领域,使你的领域的空气变得不洁净,这便是领域的污染了。

当空间领域被擅自动用、侵入或污染时,其所有者会以种种方式作出反应。一种方式就是撤离,这多发生在诸如图书馆、餐厅、海滩这类公共领域被暂时占据又受到侵犯的时候;第二种方式是隔离,比如同宿舍的人在床铺之间挂一条帘子把各自的空间领域隔开;第三种方式是为保卫领域而发生冲突,当然,保卫领域最激烈的形式莫过于捍卫国家领土完整、奋力抗击侵略者的战争了。

3.色彩

有一首著名的英语歌曲,歌名叫“love is blue”,有人直译为“爱情是蓝色的”(13),让众多中国受众不知其真正含义,其实,若将“blue”的真正象征意义翻译出来,译为“爱情是忧郁的”,恐怕就不会让人满头雾水了。在这首歌曲中,作者用不同的颜色来对应不同的思想感情,真令人拍案叫绝。请看原文:

Blue,blue,my world is blue.

Blue ismy world now I’m without you.

Gray,gray,my life is gray,

Cold ismy heart since you went away.

Red,red,my eyes are red,

Crying for you alone in my bed.

Green,green,my jealous heart,

I doubted you and now we’re apart...

Black,black,the nights I’ve known,

Longing for you so lost and alone.

Gone,gone,the love we know.

Blue ismy world now I’m without you.

在你离开“我”之后,“我”的世界是那么忧郁(蓝色),“我”的生活是那么苍白、没有生气(灰色),“我”的眼睛都为你哭得红红的(红色)、“我”对你另寻新欢是那么忌妒(绿色)、“我”的黑夜漫长而无尽头(黑色)。

各个民族对于色彩的象征意义有不同的认识。比如“黄色”在中国表示“王权”,在希腊表示“年龄”,在意大利表示“卖淫”,在埃及则表示“饥荒”(14)……尽管如此,色彩对于处于其中者的行为举止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却是普适性的。

有人将色彩分为冷色和暖色两种色调。班费概括出不同色调的颜色影响人们传播行为的结论:暖色——黄、橙、红——能激发人们的创造性,让人们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往,而冷色往往使人不愿意说话,却使人们冷静地思考问题。因此有人说:人们应该在红色的屋子里进行创造性的想象,然后到绿色的房间里去实现他们的想法(15)

4.亮度

灯光的明暗度同样影响和限制我们的行为。例如,如果教室电灯的亮度不够的话,学生们就得吃力地睁大眼睛去看黑板而不能集中精力听讲了;工厂的装配流水线照明条件不好,就会使工人的眼睛疲劳,从而给生产带来大的灾难。因此,必须重视灯光的亮度对于人们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然而,并非所有的场所都要求被灯光照得如同白昼。柔弱的灯光造成一种轻松、亲近、隐秘的环境,使人们愿意逗留其中。因此,深谙此道的夜总会和卡拉OK厅的老板总是尽力营造幽暗而舒适的环境,辅之以醉人的音乐,挽留住客人。

5.噪音

噪音使人们的注意力分散,情绪烦躁不安,从而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回想一下你楼上人家或隔壁邻居装修房屋时尖啸的电钻声或你住所附近建筑工地“轰隆隆”的混凝土搅拌声、地基打桩声……你就能体验到噪音对你生活起居的影响有多么严重。

为了掩盖噪音,一些公司和营业场所则用了背景音乐。由于音乐本身具有影响人们情绪的独特功能,所以背景音乐不仅能掩盖噪音,同时还能影响人们的情绪和行为。超级市场用适度的音乐来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迪斯科舞厅用闪耀的灯光和响亮的音乐来引发人们的兴奋;餐厅则用恬静的音乐来营造亲昵的气氛……

千差万别的微观外环境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与自然地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千差万别的组合方式及其由此产生的千差万别的合力,对人们的传播行为和方式会产生千差万别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才能保证一切传播活动的有效进行。这里所说的“实际”、“实事”以及“因地”的“地”便是影响和制约传播行为的所有宏观外环境因素和微观外环境因素。

虽然,微观外环境影响和制约人类的传播行为和方式,但人类不是被动地受制于环境,而是能动地选择、利用和创造适合自我、满足自我需求的外部环境。如果说,“借物传情”、“借景抒情”是指对环境的利用的话,那么“造物(景)生情”便是对环境的创造了。

大千世界中被人类借用来表意传情的“物”与“景”种类繁多,无以数计。多数“物”和“景”所传达的“情”和“意”是群体共享的非言语信息,比如红玫瑰代表爱情,夜半三更的电话铃声与上班时的电话铃声传递出来的信息的紧急和重要程度不同等。也有一些“物”和“景”传播的“情”与“意”却是纯粹个人之间的非言语信息,比如贾宝玉送给林黛玉的旧手帕所表达的“旧情不忘”的信息只有他俩能解读。

巴拉兹曾拍过一部名叫《麻醉》的影片,影片主人公多年之后又遇到了早已遗忘的一个女人。她变了很多,以至于他认不出她了。这个女人也不告诉他自己是谁,只是布置了一个跟当年她与他相遇时完全一样的环境:她还是坐在原来的椅子里,面对着原来的火炉,熊熊的炉火还是像当年那样照亮着她的脸。她让那个人坐到当年他坐着看她的那张椅子上……她按照那个人第一次跟她见面时的视角,重新布置了这一切,希望这种独特的环境能“告诉”他自己是谁。

不论是“借景抒情”、“借物传情”还是“造景(物)生情”都是把微观外环境当作表情传意的媒介、利用环境的隐含意义进行非言语信息传播的方式;对环境的选择、利用和创造既丰富了人类传情表意的手段,又有助于人类更巧妙、准确地传播信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