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稿不只是改错

改稿不只是改错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6.2.1 改稿不只是改错一、编辑难过改稿关编辑对待记者交来的稿件,一般有四种处理办法:一字不动便排版;枪毙;退回让记者重写;编辑自己动手修改。今天上午9点,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宣布合截流合龙开始。约1个小时后,导流明渠被全部截断。修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的是利用峡谷地势防洪。

6.2.1 改稿不只是改错

一、编辑难过改稿关

编辑对待记者交来的稿件,一般有四种处理办法:一字不动便排版;枪毙;退回让记者重写;编辑自己动手修改。

第一种情况,往往是审定的稿件,或者,经由线路接收的某些通讯社电讯。不负责任或水平欠佳的编辑也有可能一字不改,便把有毛病的稿件往版面上排。经常还能看到编辑随随便便就把记者的稿子枪毙了,连记者的解释都不听,这种编辑被称作“冷面杀手”。更多的情况是,编辑只坐在那里做文字匠和校对工,至于稿件的标题、导语和结构,他们是从来不改动的。

那么,什么才称得上修改稿件呢?一些新闻教科书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但并没有说得太明晰。例如,有一本权威的编辑学教材,论及新闻稿的修改,主要讲了这样几个内容:一是事实的订正;二是思想政治差错的校正;三是辞章的修饰。另一本编辑学教材同样指出,修改稿件的主要内容,一是思想政治差错的校正;二是法律道德差错的校正;三是事实的修正;四是辞章的修正。

这样一些认识,实际上都以“修正”、“订正”为要点,把重心放在了避免失实、避免出错上面,至多也就是在辞章上“修饰”一下,其实,这些只是编辑工作的底线。实际上,编辑对新闻稿的修改,是一个二次劳动的过程,带有很大的再创作色彩。这当然是有难度的,所谓“改章难于造篇,易字难于代句”,很多编辑最难过的便是改稿关,这对编辑的综合素质构成了全面考验。

二、“点石成金”与“锦上添花”

在新闻工作实践中,可以看到,很多发表在报刊上的稿件,无疑思想政治无比正确,事实绝对清晰无误,法律道德没有一点硬伤,辞章也非常优美华丽,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新闻性,读者从中找不到想要的有效信息。

所以,什么是修改稿件的正确含义呢?便是用修饰、压缩、摘编、增补、综合和改写等编辑手段,在校正原稿各种差错的基础上,对原稿进行信息的二次加工,最大限度地挖掘稿件中的新闻价值,并对稿件作各方面的润色。目的是使一篇可看可不看的稿件,变得让读者非看不可,也是为了使一篇已经不错的稿件好上加好。

一名称职的编辑应有一个基本信念:在我这里,通过改稿,每一条新闻都是可以挽救的,每一条新闻的含金量都是可以提升的。这才是真正对记者负责。编辑要能从大量平淡无奇的来稿中,火眼金睛看出埋在里面的真正新闻,修改出令人拍案叫绝的稿件。从这个角度看,编辑更重要的,是要做一名“点石成金”和“锦上添花”的大师。

当然了,在实际工作中,也一直有两种对立的编辑作风。一种是只要觉得不满意,便对来稿大动手术;另一种是永远保持尊重原稿的态度,尽量少动。这两种作风,分别称作“以编辑为中心”和“以记者为中心”。应该说,它们都有道理,在实践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对待。但切不可以借“尊重作者”的理由,为劣质稿件打开方便之门。

三、案例:稿件改与不改差别很大

2003年11月6日,中国在三峡工程的兴建过程中,将导流明渠截断。这是当时的一个重大新闻。某媒体记者的原稿是这样的:

中国第二次将长江成功截断

中国今天成功地在著名的三峡地区将长江截断,几万年来自由奔腾不息的江水在此从三峡大坝的导流底孔下泄。

4年前,为兴建全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中国在长江上中游交界江段将宽900米的长江主河床截断,江水被逼到今日被截断的导流明渠通过。

导流明渠为一条宽350米的人工河道。设计最大流量为7.9万立方米/秒,相当于长江百年一遇的洪峰流量。

今天上午9点,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宣布合截流合龙开始。约1个小时后,导流明渠被全部截断。

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总工程师张超然说,此次截流总体难度在世界截流史上十分罕见。其抛投强度在合龙时段日平均强度每天达8万立方米。

四五天前,截流合龙时段进入“拉锯战”时,在急速江水冲击下,重达30吨的石块也挟带而下,共有1万多立方米的石料被冲走。截流所形成的石堤曾在12个小时内十次坍塌。当合龙只剩90米时,数十辆重型运输车辆不停地将石料从堤头抛投江中,但石料一倒入瞬间就被湍急的水流吞没。历时40多分钟,连续抛投30车石料,截流石堤没向前推进1米。

三峡工程是根治长江水患的关键工程。长江洪水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在过去两千多年间,长江平均10年发生一次洪灾。

中国于1981年在三峡大坝下游兴建葛洲坝水利工程时第一次将长江成功截断。

经过编辑的修改,这篇稿件成为了下面的样子:

中国首次横断长江三峡

中国今天成功地实施了三峡工程导流明渠截流,使得万里长江在著名的三峡地区被全部截断,“截断巫山云雨”的想法变为了现实。

随着南岸大坝在明年开始浇筑,雄峙了亿万年的长江三峡中将横亘起一道“西江石壁”,“高峡出平湖”景象将初步展现。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出席了截流仪式。他说,“三峡工程是世界工程建设史上的一个壮举。自古以来,‘水治则国治’”。

长江水利委员会总工程师郑守仁谈,这次截流标志着三峡工程历经十年奋战即将进入收获期:工程各大难题基本解决,三峡水库开始形成,明年船闸通航、首批机组发电,工程就要初步发挥防洪、发电、航运、环保、引水的综合效益。

他说,“这是人类改造自然和改变自己命运的又一次尝试。”

两百公里长的三峡位于长江上游,以地形险峻、风光绮丽、气势磅礴和名胜古迹众多而成为世界著名旅游胜地。三峡工程位于三峡中的西陵峡内,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

三峡传说是大禹为治理洪灾而开辟的。修建三峡工程的首要目的是利用峡谷地势防洪。它在2009年完工后,将使长江中游防洪能力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1998年的长江洪水曾造成上千人死亡和千亿元的经济损失。

9时12分,截流合龙开始。长龙般的自卸卡车队伍接踵把巨石投入20米宽的龙口,在妖娆的峡光山色之间激荡起红褐色水柱。9时48分,合龙在毫无悬念中完成。这是新中国在众多江河上进行的千百次截流中的一次。

大坝建设需移民一百多万,现已完成六成。一些专家认为,蓄水后三峡的雄奇风光不会有大的变化。文物的抢救性发掘和搬迁也在进行。

可以看到,修改后的稿件,面目一新,“首次”和“第二次”的新闻价值的差别是很大的。长江三峡是世界奇观,“截断巫山云雨”更是一代伟人的畅想,在雄峙了亿万年的三峡中横亘起一道“西江石壁”,凸现“高峡出平湖”的景象,也正是三峡工程经过十年建设,通过二次截流所直接造成的结果,但“第二次截断长江”就没有什么新意了。稿件醒目地点出了新闻所在。面对同一起新闻事件,在媒体云集的报道现场,编辑表现出了过人的发现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