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单篇和组合式报道

单篇和组合式报道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节 单篇和组合式报道除了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外,在我们的企业电视新闻中,更多的是单篇和组合式的深度报道。安全生产是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企业电视新闻中常要报道的主题。重点工程无小事,各施工单位高度重视安全文明施工,将“

第三节 单篇和组合式报道

除了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外,在我们的企业电视新闻中,更多的是单篇和组合式的深度报道。根据报道的纵深度、时效性和现场感,我们往往把单篇的深度报道冠以“记者视点”、“记者见闻”、“现场特写”的名称。有时候记者在某篇报道之后,感觉言犹未尽,于是会在“记者视点”、“记者见闻”和“现场特写”的后面再加一篇“记者述评”,这样两篇深度报道合在一起,我们称之为“组合式报道”。

看下面两个例子。《独山子新闻》2002年7月15日

记者视点:危急关头 挺身救险

(记者 陈巳文 李新)

(口播导语)人们常说:“危难之处见真情”,而一名职工对企业“爱厂如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也能在生产装置的安全面临危险的关键时刻体现出来。不久前,乙烯厂乙烯车间安全员邢建强就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排除了一起重大事故隐患,以实际行动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也展现了一名优秀青年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请看报道。

(画面解说)7月12日,在乙烯裂解装置的扩建施工过程中,在裂解装置的扩建施工过程中,在裂解炉北侧的一区管廊装置区,由于扩建施工单位一名工人的误操作,将二层塔架上的这个原本不应随便拆卸的阀门拆开后,管线里面残留的大量化工原料立刻喷泄而出,并开始顺风向裂解装置区飘散。此时正处在扩建工程中的装置区内有大量动火作业点,泄漏出的这些易燃易爆气体如果大量扩散,随时都有被引燃甚至发生爆炸的危险。此时在现场围观的十几名扩建单位施工人员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全都愣在一旁,不知所措。幸好在这时,在另一区域值班的乙烯车间安全员邢建强接到了现场当班职工的紧急求援电话。

(采访乙烯车间安全员邢建强)

在了解事故过程后,邢建强马上从扩建施工人员那里要来工具,爬上七八米高的塔架,在采取了紧急安全的防护措施后,投入到排险工作中。

(采访乙烯车间安全员邢建强)

阀门被重新拧紧后,泄漏也随即停止,邢建强也为整个违章操作带来的事故隐患得以顺利排除而长舒一口气。

记者述评:有力的保障

当我们在采访时问邢建强,当时在那样的紧急情况下有没有考虑过自身安全,邢建强只是淡淡地说:自己作为一名安全员,经常会遇到装置中的各类突发情况,已经习惯了如何临危不乱地去处理。关键时刻,只有身先士卒,紧急排险才是当务之急。

作为一名优秀的车间安全员,邢建强以往也曾有过多次恪尽职守、排险建功的先进事例,并受到全厂通报表彰和嘉奖。如今乙烯车间正面临检修与扩建的双重任务,特别是在已有裂解装置区内的扩建工作中,环境狭小,工作复杂,工期紧张,而外来施工人员的素质又参差不齐,整体安全意识相对薄弱,这给车间安全员的日常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考验。现在,在夏日的酷暑之中,邢建强每天都不停巡检于各个施工作业点之间,检查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提醒施工人员一定要注意动火、高空作业等危险工作的安全防护细节。在看似平淡的日常生产中,正是许许多多像邢建强这样的优秀基层职工的平凡工作为全厂的平稳生产和检修、扩建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独山子新闻》2002年7月31日

新闻特写:安全管理 不可松懈

(记者 陈巳文)

(口播导语)目前,在乙烯扩建工程进行到关键时刻的时候,施工单位在安全管理方面也出现了一些麻痹现象。7月30日上午,记者在聚丙烯车间采访时,就目睹了安全员处罚一起违章行为的过程。

(画面解说)在新建聚丙烯装置旁的一处专门加工铁皮材料的施工场地,一位佩带安全管理袖标的工作人员要求两名正在工作的工人出示入厂证等工作证明,并开始在记录单上进行详细的登记。记者了解到,原来这两名工人违反了现场安全管理规定,私自穿布鞋进行上岗作业。按照规定,安全管理人员要对他们每人给予200元的严厉处罚,施工队的队长过来说情,找出种种理由希望减轻处罚。

(现场同期声)

安全员:这么长的时间了,你们车间级、厂级、公司级安全教育都讲过了这个事情,还要怎么处理?你说!

施工人员:昨天下雨,鞋都淋湿了。

安全员:不要强调客观,违章了罚款没说的。

据了解,这位老师傅是独山子基建工程公司返聘的现场工程监理人员,负责整个乙烯扩建工程的工程监理和安全管理等工作,素以经验丰富和管理严格而为很多现场施工人员所熟知。据他介绍,在此前,他已经屡次对现场的这些习惯性违章进行过口头警告,然而未见成效,这一次决定认真加以处罚。

(接采访)乙烯扩建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人员:越到后期,这种麻痹的事情越有,个个工种都有违章现象,不像高峰期的时候。开始的时候,刚进来大家思想都比较集中,管理较严格。后期时候,大家思想有点放松,对安全工作有麻痹思想。

记者述评:安全无小事

穿布鞋上岗,这在外人看来也许是无足轻重的一种习惯性行为,然而在施工现场,地面任何尖锐的物件撞击都可能让施工者双脚受到伤害。正所谓“安全无小事”,每一个细节上的疏忽都可能对施工人员造成不可弥补的人身伤害。

现在改扩建工程已经逐步接近尾声,长期不懈的安全管理更不该在关键时刻有所放松。我们希望在施工现场能够见到更多这样一丝不苟、忠于职守的安全员,少一些无端的、有害的违章行为。

内容决定形式。无论是“记者视点”+“记者述评”还是“新闻特写”+“记者述评”,其实都是为深度报道所要突出的内容服务的。

报道内容不创新,即使在报道形式上下很大功夫也难以达到提高企业电视新闻整体质量和品位的目的。安全生产是企业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企业电视新闻中常要报道的主题。上面这两篇报道,立足点都很小,记者的视点只盯在一个安全员的身上,但从安全员的行为中让人深深感到安全工作的确“无小事”,这种形式和内容都有所创新的深度报道很有说服力。记者较好地找到了“大工作”和“小人物”的结合点,使最有魅力和最生动的部分凸现在“小”的具象内。

再看下面这篇深度报道,记者仍然是从“小”处着手,将“安全”工作诠释得很“透”。

《独山子新闻》2002年6月26日

记者视点:安全贯穿扩建

(口播导语)本台消息:炎热的天气,火热的劳动,构成了确保乙烯改扩建踏点顺利进行的鲜活场景。目前,各重点工程总体进展顺利,多个重要的控制点都已如期到过。重点工程无小事,各施工单位高度重视安全文明施工,将“安全”贯穿其中,确保工程施工安全、质量、进度齐头并进。

(画面解说)在繁忙的改扩建工地可以看见,每个施工现场都将倡导树立安全意识的宣传标语悬挂在了高处,随时随地提醒施工人员安全第一。而在紧张劳作的施工人员中,我们时常可以发现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他们在胳膊上套着“安监”字样的袖标,出入于各个施工现场,他们就是乙烯改扩建工程的安全监督员。

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我们的王安全”的王书臣老师傅从乙烯一期工程1992年开始建设到1995年顺利开工就参加了建设的全过程。目前,他又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地方,在乙烯改扩建监理项目部当着一名安全监理。王书臣师傅对安全认真的态度是出了名的,用他的话来讲:“安全工作无小事。”

(接采访)乙烯改扩建监理项目部安全监理王书臣:不要看这些是小事,不在乎。如果你不在乎,马上就要出现问题。你没有责任心,走马观花也可以,随便看看也可以,但那是不负责任的态度。谁也不能吹牛、说大话,踏踏实实地,实实在在地把工作做好,这是主要的。

王书臣师傅写了一套四本的安全资料——《安全施工管理及考核规定》、《安全监理细则》、《施工HSE预案》及《七牌六图》,这几本资料浓缩了现场的施工安全要素,实际应用效果非常好。目前,在独山子施工的单位基本上都使用着这套资料。王师傅还编出15种安全记录表格发给施工单位按表格执行,这15个表格将施工安全各要素都考虑得非常周全,形成了完整而周密的安全体系。

(接采访)乙烯改扩建监理项目部安全监理王书臣:……用我的工作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写出来的,希望这一整套体系能够发挥成效。

安全工作是一项“没有休息日”的工作。对此,被评为乙烯改扩建安全施工先进个人的希热力深有感触。希热力是独石化炼建公司乙烯改扩建项目部的现场安全监督员。炼建公司在乙烯改扩建项目共承接了乙烯聚丙烯、空分、火炬回收系统等13个点的施工项目。每巡检一次,都需要步行5公里左右。希热力每天在这13个点间至少要走2~3趟,其工作量是相当大的。

(接采访)炼建公司乙烯改扩建项目部现场安全监督员希热力:工程质量的好坏,也关系到以后装置的安全运行等问题。所以,抓质量的同时也要抓安全,抓安全也就是为了工程,也就是为了改扩建,也就是为了自己本身的安全。

在采访希热力时他对我们说,“小孩要考试了,可是我就是没时间回去看看。”是啊,他是没时间,因为他把时间都泡在了每一个施工点。严肃、耿直的他心里每天就装着两件事,一是施工现场的安全系数;一是自己的责任心是否尽到。

(接采访)炼建公司乙烯改扩建项目部现场安全监督员希热力:这个安全工作你要是不抓的话,到一定程度,就没法抓。我们安全工作这是一票否决的东西。

正是有了这些尽职尽责的安全监督员,才使得乙烯改扩建项目的各个重点工程在保证施工质量的情况下,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取得了乙烯改扩建工程的最终胜利。

传统的企业报道,基本上是生产建设和职工生活方面的报道,并且以传达企业重点决策、企业内部各单位落实企业决策的做法和经验为主,会议和好人好事占主导地位。随着职工知识面的扩大、接受信息途径的拓宽和受新时期各种文化及思潮的影响,职工对企业电视所报道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适应这种要求,企业电视新闻就要拓宽报道面,要有大视野,要注重深入报道本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落实安全制度以及人员培训方面的成果和经验,使职工观众从中学习和借鉴,推动本企业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再看下面一篇经验介绍型报道,记者抛开经验介绍材料,深入班组进行采访。

《独山子新闻》2003年6月18日

记者视点:1+1=简单管理法

(记者 刘超)

(口播导语)如今,在炼油厂提起化验室南站二班,众人交口称赞,他们是炼油厂第一批创建“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的班组,他们提出的“1+1管理法”为在班组范围内夯实安全基础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画面解说)炼油厂化验室南站二班共有20人,是一个年轻的团体。2001年9月,炼油厂率先提出在全厂开展以班组为单位,创建“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活动的号召,化验室南站二班积极响应,并结合自己班组实际,在管理上敢于创新,提出的“1+1管理法”使本班组的安全工作面貌一新,取得了良好的成效。2001年底,化验室南站二班成为了炼油厂第一批创建“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的班组,他们取得的经验也成为其他班组争相学习的典型例证。

作为化验室南站二班的班长,李巍从最初创建“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开始,就切实体会到只有让班组里每个成员都担负起安全职责,创建工作才能有成效。

(接采访化验室南站二班班长李巍)

“1+1管理法”确保了班组里每个成员都成为了安全管理中的一个点,工作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全班人员密切配合,为“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的有效运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赵建国是班组的安全员。大家选择他,是因为他责任心强,工作热心,只要是与安全有关的事情,无论大小,他都能认真对待。可是,自从班组开始“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以来,他却感到工作比以前轻松了。

(接采访化验室南站二班安全员赵建国)

班里有部分少数民族职工由于语言交流方面的困难导致安全技能方面有欠缺。针对此问题,班组安排技术全面、热情能干的班员、负责对少数民族职工从技术上、安全上给予指导。通过一年多的努力,班里民族职工的安全意识有了明显的提高。去年年底,班里阿西木·乌尔古丽被评为先进个人。

创建“青年安全生产示范岗”,让炼油厂化验室南站二班受益匪浅。班员安全意识大幅度提高,安全技能进一步巩固,实现了安全零事故,班组也被炼油厂评为首届“信得过班组”和一级班组。

这篇深度报道从题目开始就很耐人寻味。“1+1”的算式,被班组用来做管理——是不是太简单了呢?其实,如今国际管理界正呈现着一种新的管理变革潮流,管理变得越来越简单、自然、通俗。一些世界著名公司称之为“管理的回归”。这种管理的回归是建立在对事物或过程本质准确把握的基础之上的。因此,真正的“简单”,其实是一种卓越的极致,是一种“繁华落尽,只见本原”的境界。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前任CEO韦尔奇曾说过:“我现在才明白,管理其实是件很简单的事,但让很多人认识到这一点并使他们做到这一点却是很难的事。”基础管理讲究的是管理的程序化、标准化、专业化,它的精髓是严格、精确、自律,这些思想要贯彻到管理职能的方方面面。不论是在生产一线还是在管理部门,员工工作的大部分将是程序化和标准化的,而且有科学的指标进行衡量。基础管理是一个面,也是一条线,任何地方出现了盲点,都不能使工作实现圆满。基础管理不仅仅是高层管理者对战略实施的控制和把握,它体现的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参与目标管理的实施。在这篇报道里,记者没有做过多的理论上的分析阐述,一句话,“‘1+1管理法’确保了班组里每个成员都成为了安全管理中的一个点。”道出了“简单管理”的实质,“他却感到工作比以前轻松了”,显示了“简单管理”的实际效果。

对独山子来讲,基础管理就是最简单、最基本的管理,它既是独石化几十年传统经验的积累,也是市场形势和内部管理的必然要求。基础管理需要全员参加,动员企业内部所有力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上下互动的管理机制。不仅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也有利于企业内部凝聚力的形成。而越是“老”企业,越要注重科学和创新,记者通过自己的“视点”,将企业中一个普通的基层班组提出的“1+1管理法”进行提炼报道,从另一面也表现出“老”厂在安全管理方面从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的转变。因此,这篇深度报道对企业做好安全管理工作发挥出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深度报道,首先就要求记者采访要深入。编采人员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才能挖掘出深层次的鲜活素材。

深度报道冲破一些传统的界说和框框,在写作上能够灵活多变,不拘一格。通过对事物的全方位扫描,多侧面、多层次地展现新闻事物的立体形象。

看下面的组合式深度报道。《独山子新闻》2003年8月27日

记者视点:从“黑牌”到“银杯”的嬗变-

--热电厂燃料车间基础管理见成效〈上〉

(记者 刘超)

(口播导语)2002年对于热电厂燃料车间来说,是丰收的一年、辉煌的一年,因为就在这一年,车间被评为局级“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并连续第三年实现了车间“零事故”,捧回了“热电厂双文明银杯单位”的奖杯及荣誉证书。可是谁又会想到,眼前的这个银杯单位,就在几年前,还曾经违章违纪现象严重,在热电厂达标管理考核中一年4次挂黑牌,3次黄牌警告的单位。

(画面解说)俞旭光是1998年8月调到燃料车间担任副主任的,提起当时车间的管理状况,他仍有不堪回首的感叹。

(接采访)热电厂燃料车间副主任俞旭光:到这个车间时,我刚进办公室,就拉开原来车间主任的抽屉,想查看原来这个车间有关的基础管理资料。资料库里没资料,办公桌里留了一沓子罚款单,有300元、200元还有500元。当时我脑子里就闪过一个念头,如果一个车间没有制度化的管理,单靠下罚款单的形式来管的话,如果管到了这一步的话,那么这个车间可能就有一些根本性的问题。

燃料车间是电厂的重要生产单位,如果把整个电厂比作人的身体,那么燃料车间就相当于身体中流动的血脉。因此,车间的安稳运行,对全厂的生产和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由于长期管理混乱,2000年之前,这个车间曾一度是电厂的老大难。1999年,在全厂进行的“安全、文明”双达标审核工作中,他们竟连续七八次受到黄牌警告、黑牌处罚。当时的两位车间领导因考评不合格被撤职。面对这种局面,车间从领导到职工每个人心里都沉甸甸的。但是,“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大家也深刻地认识到:改变车间管理混乱的局面,已经箭在弦上,迫在眉睫。

通过分析现状,找差距,查原因,车间新上任的领导班子一致认为,管理混乱的症结在于:基础工作不牢靠,人员责权利不分。原因找到之后,车间很快拿出了整改举措。1999年,他们制定了工作“三步”走的计划:第一步,把2000年作为车间工作“形象年”。通过加强基础管理,规范管理行为,树立车间良好的形象。

(接采访)热电厂燃料车间副主任俞旭光:我们燃料车间现在是六个班组,全部班组达标,有两个还是一级班组。因为班组是咱们一个企业、一个车间最小的一个细胞,班组管理抓好了车间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班组是企业的最小单元,对车间来说,抓好每个班组的基础管理,车间的工作就成功了一大半。2000年伊始,车间首先从班组入手,加大了内部管理力度。根据工作需要,将原先的7个班合并成6个。通过达标考核,原有的班长仅保留了两个,其余被撤换。同时,加大对班组长的培训力度。车间还将安全性指标同其他考核性指标细化后,分解到每一个管理干部和职工的头上,每月通过量化考核,对影响车间安全生产者,实施“末尾淘汰”。与此同时,车间把厂长方针目标下达的安全指标与经济指标一同分解落实到每一个管理人员及责任承包区中,完成与否同月度奖金挂钩,月月兑现。

(接采访)热电厂燃料车间运行一值班班长朱健华:1993年我就当班长了,那时当班长,我只求保个平安。现在就不一样了,现在我们车间有一级、二级、三级,有了奖金上的差别,员工每个人也有集体荣誉感。我们班从2000年、2001年、2002年三年爬了三个档次,从三级班组、二级班组到了一级班组,现在我们班是第一个跨越一级班组的班。

此后,车间还紧紧抓住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OHSMS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的契机,从细微处入手,运用科学管理的手段,狠抓安全管理上的软、硬件。在完善体系文件运作的同时,时刻检查每一项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情况,规范员工的安全行为,建立基础档案,严格执行《电力全规程》和《车间操作规程》。针对民族职工比例大,安全操作、安全意识薄弱等现状,车间还加大了安全教育、安全培训的力度,坚持每周一次安全活动,每月进行一次应急培训和应急演练。

通过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2000年燃料车间的各项管理工作绩效显著。竞争及激励机制的引入,使得车间各项工作呈现蒸蒸日上的势头,并首次较为顺利地完成了厂长方针目标。技改技措项目完成率达到了100%,8月,车间顺利地通过了ISO14OO1环境管理体系的审核,OHSMS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的迎审工作也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对顺利通过终审,车间上下充满了信心。从这一年开始,燃料车间形象大为改观,令全厂对其刮目相看,车间的第一步计划基本实现。

这也是一篇关于基础管理的深度报道。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果在重视提高产量时,忽视了基础管理;如果在重视挖潜增效时,忽视了向加强基础管理要效益;如果在重视生产技术性问题时,忽视了基础管理中最基本的岗位交接班记录,基础管理就有可能前功尽弃。铁轨上因少一颗螺丝帽可引发事故;企业生产经营中,也可能因为一次值班不到位,一次巡检不认真,一次马虎操作,一次交接中一个关键的数据没记录在案等等而引发一次难以想象的后果。记者从报道的一开始以倒叙的手法,由获得“银杯”回溯到“黑牌”时期,由管理者自己“不堪回首”的感叹,当初基础管理“混乱”所带来的“危害”。随后记者顺着这根线,“探”到了他们为扭转“黑牌”局面的做法:抓基础管理,从小事入手,从劳动纪律、劳保着装、干部值班、交接记录等入手。把基础管理渗透到日常的生产经营行为中,使职工切实养成按管理规范工作的行为等等。

记者视点:从“黑牌”到“银杯”的嬗变

——热电厂燃料车间基础管理见成效〈下〉

(记者 刘超)

(口播导语)通过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2000年燃料车间的各项管理工作绩效显著,车间形象大为改观,令全厂刮目相看。这些变化,燃料车间全体干部职工看在眼里,甜在心头,然而大家都知道这仅仅是个开端,后面的路将更加艰辛。

(画面解说)在车间提出的“三步走”计划中,2001年是“执行制度考核年”,2002年是“规范达标年”。按照这一计划,车间管理工作要在2000年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最终进入热电厂先进标杆单位行列。

在这两年里,车间通过加大管理力度,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开展绩效考核,有效地提高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两个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良好的运行,确保了车间实现全年安全生产。在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车间被评为局级“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并连续三年实现“零事故”,捧回了“热电厂双文明银杯单位”的奖杯及荣誉证书,车间六个班组全部达标。

(接采访)热电厂燃料车间副主任俞旭光:通过这三年这三步走,我们车间现在认为,在今后的管理中,我们的目标是,达到让职工自己约束自己,自己管理自己,能够形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氛围。

班组管理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各个班组的学习与培训状况。艾力孜是运行四班的副班长,在他的带动下,如今班里的民族职工的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

(接采访)热电厂运行四班副班长艾力孜:这几年,我们车间的民族同志精神面貌改变也是很大的,现在,我们车间的汉语水平考试的取证率是96%,比前面几年进步得很大。

由于安全培训抓得有效得力,安全意识深入人心,使职工预测故障的能力和处理紧急事件的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经过两年的努力,燃料车间建立起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安全管理机制,通过ISO14001和OHSMS体系的贯彻落实,更为安全生产加了一道保险。

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车间主任晏军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接采访)热电厂燃料车间主任晏军:这是1998年的,1998年我的总评分是63.90分,1999年60.54分,2000年以后就不一样了。2001年94,2002年达到了95.68分,所以说,群众对我的信任度在一年比一年提高。

(接采访)热电厂副厂长蒋锐:这几年,良性循环以后,他们的管理就上了个档次,基本上车间、班组管理上已经达到了我们电厂中上管理水平。

深度报道通过对新闻现象的透视和多层次剖析,揭示其内在的因果和综合效应,其深度和力度都是其他传统的新闻模式难以匹敌的。在写作上要力避“平面展示”,多做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再现”。

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报道上如果想要打破长期形成的以好人好事为重点的报道方式,就要多做深度报道将“人”融入企业文化建设中,介绍先进的企业文化理念和企业文化建设经验,也是从“人”的做法入手。

看下面的例子。

《独山子新闻》2003年8月1日

记者视点:超越自我 实现个人价值

(记者 侯彬 肖开提 特约记者 杨静)

(口播导语)在推进系统操作的过程中,炼厂积极为职工们的学习成长提供舞台,鼓励员工立足岗位,不断超越,学习和培训,使炼油厂逐步培育了一支勤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员工队伍。请看报道。

(画面解说)炼厂钳工车间重整班安全员张钊1991年中专毕业后分到炼厂钳工车间工作,来自工作中的压力及周围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张钊不敢满足所学的知识,工作之余,他不停地学习,在拿上大专文凭后,他又参加经济学本科自学考试,目前他已经过了6门功课。

(接采访)厂钳工车间重整班安全员张钊:一个是个人因素,不想让时间荒废;一个是社会因素和单位上的因素,单位比较注重学习,抓紧职工培训,注重自身的提高。整个独山子很多人都在学习,都在自身提高,所以我们参加了这次活动。

催化车间工艺二班班长李咏波虽然是技校毕业,但通过几年不停的学习,目前他已经拿上了本科毕业证书。

催化车间工艺二班班长李咏波:炼油厂在发展,这些知识还是不够,而且还是要不断学习。车间给我们机会,让我成为复合型人才,去了解钳工、电工知识,在操作上有大大提高,有些小的问题不需要叫钳工、仪表工,自己就解决了。

像张钊、李咏波这样的员工在炼厂有许多。他们告诉记者,拿上文凭并不一定能改变自己的工作岗位和工作性质,然而,通过学习不仅充实了自己的生活,对工作起到的作用更大,现在他们都是车间的骨干。

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为职工们的学习、成长提供舞台,炼厂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员工的学习力,对通过学习为企业争得荣誉的给予大力的表彰。对荣获“全国技术能手”、“行业技术能手”称号的田海波、张其军、李军令、胡明,炼油厂对他们的成绩给予了极大的肯定,号召全体员工向他们学习,并对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了大力褒奖。目前田海波被抽调到馏分油加氢车间的重要岗位上,有了好的成长舞台。

炼油厂各车间努力完善培训激励政策,对于达到系统操作培训标准的,可享受岗位津贴;反之,不但拿不上津贴,工资也受到影响。催化车间将原先技术等级制的内涵进行了延伸,通过理论和实际考试,评定技术等级,从而显著提高了职工学技术的积极性。

(接采访)催化车间主任林震宇:2003年车间也是执行了操作方案来运行,车间职工技术掌握两岗以上人数有大幅度增长,到今年初,掌握两岗以上的人数占80%,1/3以上的人掌握3~4岗,班长掌握全岗。高级技师3名,高级工15名,中级工50名,为车间的安全生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外在的压力和内在的学习要求,使员工积极学岗位、学技术,向理论学习、向实践学习的风气在炼厂蔚然成风。据了解,从1998年至今,炼油厂千余人通过继续学习,拿到了大专、本科甚至研究生的学历。

“独山子要大兴学习之风,要把总厂、公司机关建设成炼化生产的‘司令部’,机关工作人员成为领导的高级参谋。总厂机关党委、公司机关党委要打造成学习型机关”。独山子石化由付德新、徐福贵等主要领导大力倡导创建学习型企业,各单位积极打造学习型企业机制,独山子上下纷纷掀起了学技术、学理论的热潮。

学习型企业就是把自学学习导入企业管理,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以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的,通过确立学习、自我超越的理念,培育整个企业的学习氛围,建立完善的学习教育体系,大力推进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成为具有人力资源挖掘和再造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企业。以人为本,对独山子来讲就是以职工为本。

独山子石化在传统管理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岗位成才。无论是岗位明星还是模范先进,他们都是在自己岗位上干出来的。这些人就是学习型企业的代表,是打造学习型企业的脊梁。

在这样的背景下,记者深入采访,与基层通讯员一起挖掘出普通员工的学习成效,不用理论说教,没有材料堆砌,通过两名员工的“现身说法”,“岗位成才”实实在在地摆在观众面前。把岗位作为一个培训基地,职工就能够掌握基本的职业技能知识。如果肯钻研,把知识用于实践,就一定能够在工作中有新的突破。未来惟一持久的优势是谁有能力比自己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学习应该成为现代企业的战略性资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资源相对于自然资源在企业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许,通过这样的深度报道,会有更多的企业员工认识到,创建学习型企业,就是为独石化事业持久的发展目标而不断地充实自己,提供持久的智力支持。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于一定的结构系统之中。譬如一个典型经验、一种社会现象,要看它现在的典型意义和启示作用,更要注重它未来的发展趋势,它将会给人们带来些什么,预示着什么。这也正是深度报道的优势:不搞“结论式”,多作“进行式”的评述。深度报道往往用纵深连贯的手法,把一个新闻事件置身于社会系统中,充分运用事物之间的关联,用动态的眼光,从相互联结的整体中把握单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剖析新闻的前因后果。

记者见闻:全力为扩建

(记者 陈陈 陈巳文)

(口播导语)为确保乙烯扩建工程的安全质量和进度,乙烯厂干部职工与工程建设者们放弃节假日,在现场洒下辛勤的汗水。请看本台记者的现场报道。

(接记者陈陈现场出镜报道)

(画面解说)201裂解气压缩机是整个裂解装置扩建的核心和关键点。一进入乙烯厂大门就能听到201压缩机房内传出的巨大的响声。

(接采访独石化乙烯厂乙烯车间生产副主任董勇)

目前,201裂解气压缩机系统的化验室分析的取样已经合格,润滑油系统合格,日本及意大利的技术人员正加紧调试油站、控制系统及压缩机本体的轴瓦间隙、盘车等。施工单位中油吉化的工作人员也在进行最后的收尾,并与乙烯车间的职工一起细致检查油路系统及各连接点有无泄漏。

(接采访中油吉化安装股份公司张少军)

乙烯车间干部职工一方面要保证正常生产,使所有生产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另一方面还要投入技术力量配合扩建,在超负荷的工作状态下,乙烯车间的干部职工已经没有了休息日。

(接采访独石化乙烯厂乙烯车间技术员陈刚)

像陈刚一样,在乙烯扩建的工地上还有许多球迷,他们也会为看不上中国球队的比赛而遗憾,但正如陈刚说的那样,如果工作没有干好,就是看球赛也不会安心。

201裂解气压缩机的超高压蒸汽管线吹扫工作在继续。乙烯车间副主任董勇告诉记者,这次吹扫工作,白天进行三次,晚上进行三次,一切都为201的单试做准备。

应该说,我们的记者在重点工程的报道中练就了一套具有企业特色的“本领”。在这篇报道里,记者的“见闻”非常有人情味儿,把很“硬”的一套套装置的建设变成很“软”的人的精神。从记者在现场所感受到的“巨大的响声”,所看到的现场人员佩带的“耳塞”,深入到干部职工双休日的紧张加班,以及放弃看球赛这样很具人情味的采访,使一篇原本日常的生产建设的报道不仅毫无枯燥之感,还透着些许感动。这样的“记者见闻”,又“深”又“细”,效果不言自明。

在信息的传递与报道对象的选择上,深度报道本是一种对复杂的客观事物带有探索性的纪实性文体,是要把所报道的事物作为一个过程来反映的。它与那种就事论事、一事一报,只告诉人们一个动态信息的报道方法有着原则的区别。

在企业电视新闻中,企业的工作重点就是电视新闻要深度挖掘的重点。比如,作为石化企业,生产装置的大检修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作,电视新闻报道更是不能不配合。用多种形式的深度报道来报道这一题材,这已是我们的记者屡试不爽的好经验了。

看下面两篇报道。

2002年7月8日星期一《独山子新闻》

记者见闻:既是终点 又是起点

——目击炼厂最后一次全厂性停工

(口播导语)今年是独山子石化公司炼油厂最后一次两年一修,此后炼油厂将实现三年一修或四年一修,并最终达到长年不停,分装置检修的目标。7月7日,记者真实记录了炼厂最后一次全厂性停工的过程。请看报道。

(接现场同期声)

(画面解说)炼厂龙头车间,Ⅲ蒸馏装置是股份公司“形象装置”,按照车间“十五”达标规划,到2006年,装置开工同期将达到四年,实现长周期安全生产零事故。为了搞好今年这次所有转折意义的检修,车间及早进行了各项准备工作,制订了详细的开停工方案。在蒸馏主操室里,三名负责停工的操作人员按照停工网络计划,指挥若定。

(接采访)

7月6日上午12点,记者从屏幕监视器显示的流程图清楚地看到,Ⅲ蒸馏常压炉、减压炉均正点平稳完成了降量,降温,装置停工顺利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工作。

(接现场同期声)

在蒸馏装置实现停工的同时,炼厂各下游装置也在积极为停工做准备。

经过员工的共同努力,7月6日下午Ⅰ催化装置接着顺利停工。焦化、酮苯、丙烷等也陆续停工。预计到7月12日,Ⅲ蒸馏将按计划进行中间交接,届时,炼油厂的检修工作将全面展开。对于炼厂的停工,总厂、公司领导十分重视,买买提·伊力、吕健、李发新等都先后赶到了现场了解情况。

今年,除石蜡加氢、干气脱硫等基本建设项目正在进行外,大修期间,炼油厂还将完成芳烃B系列、重整压缩机、催化气压机等重大项目的改造。芳烃B系列改造,不仅能较好配合扩建后乙烯的原料供应,并且可以增加三苯产品,提高自身的经济效益。

(接采访)

据了解,检修期间,炼厂还将完成系统的甩头工作,为实现分装置和长周期运行奠定基础。2002年8月9日星期五《独山子新闻》

特写:起点

(记者陈陈 刘超)

(口播导语)本台消息:历时33天的炼油厂大检修工作结束,实现了“安全、优质、高效、清洁”的目标,各装置陆续开始了开工工作。请看本台记者的现场报道。

(接记者陈陈现场出镜报道)

(画面解说)蒸馏车间作为炼油厂第一套开工装置,为了确保一次开工正常,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车间针对大修期间因材质升级,更换的篱线多、阀门多,装置有大的技术改造项目等特点,通过水试压、蒸汽试压和冷油试压等工作,反复查找问题,并及时消除。

(接采访)蒸馏车间生产安全副主任许磊:开工之前,车间在厂部的统一部署下,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对于影响咱们装置长周期安全产生了一些制约点进行改造和检修。这些项目包括大的技改项目、小的技改项目和常规一些的检修项目。车间统计优1856项,经过厂部和车间的验收,已合格。

中午12点,三蒸馏装置开始引瓦斯点火。

(接现场同期声)

(接采访)

记者:那么今天加热炉顺利点火,然后明天的开工都是由你们班来承担,在这之前,你们做了哪些准备工作?

蒸馏车间工节二班班长陈保军:车间干部和我们一起做开工方案,我们对现场流程的进一步确认和进一步熟悉,在对人员分工方面责任到人,这样每个人肩上都有压力,保证今天的顺利点火。

记者:作为龙头车间的开工,由你们班来承担,是不是感到责任更加重一些啦?

陈保军:这是龙头车间第一套装置点火,我们点得好坏也影响到下一装置正常开工的进度主要在这一点上。

车间严格按照开工网络图和开工方案执行,炼厂领导及安全质量环保等相关处室的领导也到现场进行监护、指导。

8月9日上午10点,三蒸馏装置压炉、减压炉出口温度达到250度,操作人员进行恒温热紧。为保证开工时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车间又增加一个班组加强开工力量。

(接交班同期声)

班组人员倒开关、抽真空、塔上塔下忙碌着,在检查塔、容器正常后,装置继续升温,经过紧张的开测线工作,中午13点30分,生产出合格的汽、煤、柴油产品,装置进入操作调整阶段并逐步转入正常生产。

(接采访)蒸馏车间生产安全副主任许磊:通过技术改造,通过强化管理,来确保咱们各类技术指标达到同行业先进水平,我想,这才是咱们新上项目真正竖起来。

炼厂各装置陆续进入紧张的开工工作。炼油厂所有厂领导和各机关室在厂部的统一安排下,按照安全、设备、技术、质量等分工与各开工装置的负责人做好协调工作。

石化公司副总经理张绍基在公司生产运行处领导的陪同下,也在各装置进行巡视、指导。

(接采访)炼厂厂长赵复来:今年检修是炼油厂第3个两年一修。从今年开始,炼油厂就转向了三年一修,结束了全厂性的停工大检修,而且装置轮流检修,有的装置实现总公司的三年一修,有的装置我们要力争四年一修。

新的起点,新的目标,炼油厂以“安全、优质、高效、清洁”结束大检修工作后,将以“安全生产,严把质量,科学管理,获得更大的效益”为新的目标,并为此而继续努力。

深度报道的魅力就在于用动态的眼光,在相互关联中把握事物的发展过程,并对发生的新闻事实,站在大背景下,用理性层层分析,认识其本质内涵。在企业电视新闻中,深度报道仍然有这样的魅力。

上面两篇报道是关于独山子石化公司炼油厂停工检修和开工情况的。虽相隔一月,但前后呼应,纵深相连,有始有终,意义深远。无论“记者见闻”还是“特写”,现场感强,信息量大,背景材料运用简明而恰到好处。在画面的表现上,记者在现场摄取的停工时操作者的面部特写,开工时、点火时的长镜头,都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动态的新闻事件,使报道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和可信性。

做好一篇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不仅要投身于实践中深入采访、现场拍摄,更需要创新思维用于写作,用“第三只眼”来看全局,用新的观念、新的思路从新闻事实的表象中抽象出事实的本质面貌。记者还要注重审时度势的政治敏锐性的培养,把握好新形势,紧扣时代脉搏,预测好事物发展方向,高远立意。

好的电视新闻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二者要达到和谐统一。企业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还要注意综合运用同期采访、现场报道等多种表现元素。

下面再看两篇节日的报道。

新闻特写:敬业精神,在节日中闪光

(记者 陈巳文)

(口播导语)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当人们都在尽情享受合家团聚的幸福时,在炼化生产岗位上,还有许多职工坚守在生产一线,为了全厂的平稳生产而放弃了节日休假的机会。在扩建后的乙烯厂,就有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职工们。

(画面解说)9月21日,这一天是中秋节。下午记者来到扩建后刚刚试运成功的乙烯装置,在装置内部,施工单位的少量工作人员还在对部分管线设备的细节部分进行整改完善,乙烯车间和四修、保运单位的职工共同在装置各个区域进行巡检。据了解,由于乙烯装置扩建后的新增部分刚刚运行起来,许多方面还处在磨合期,部分相关设备还需要进行不断的调整。走进车间主控室,更是一派忙碌景象,现场值班人员围坐在计算机屏幕前,交流探讨有关数据,不断有人外出巡检回来进行汇报,或者进入装置进行例行操作。

(采访乙烯车间值班长孙康)

对于在紧张的开工投料期间已经习惯了加班加点工作的职工们来说,中秋节的到来似乎并未引起大家多少重视。在车间操作室,保证全套装置平稳运行才是这里的永恒主题。

(采访乙烯车间值班长孙康)

当我们大家都能在节日里享受这样和谐美满的生活时,请不要忘记那些为了我们企业发展而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职工们,正是他们的辛勤汗水换来了我们企业效益的不断提高和厂区社会的文明进步。

2003年5月2日《独山子新闻》

“五一”放歌

(记者 宋敏 李志强)

(口播导语)“五一”是劳动者的节日,这个节日应该是劳动者们放松和休闲的日子。可在独石化的各条战线上,许多的劳动者们仍然在尽职尽责地工作着。他们在工作中、在奉献中让人们感受到了劳动光荣、劳动者平凡却闪光的人生。

(接记者宋敏现场出镜报道)观众朋友,今天是“五一”劳动节。我身后的这台机器是硫磺回收造粒机,在这里我们得到了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经过短暂的试运行之后,在5月1日上午11时30分,硫磺回收装置生产出合格的硫磺造粒成型产品,为“五一”节献上了一份厚礼。

(画面解说)4月30日硫磺造粒成型第一次试运行,在产品质量合格后,生产出合格的固体包装产品标志着干气脱硫——硫磺回收装置进入正常生产运行阶段。

5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硫磺回收装置时,炼油厂的领导刚刚离开这里。这里与30日的紧张气氛相比显得平静了许多,只有供气车间领导职工和造粒机厂家人员守在现场,随时观察运行情况。

(接采访)炼油厂供气车间副主任缪竹平:现在正在进行包装。从设备运行情况来看,还是比较正常的。

为了能使装置早日生产出合格的造粒产品,从春节至今,独石化公司方方面面的工作人员一起共同努力开好装置。虽说大家都已经劳累了一个多月了,可在出产品的关键时刻,炼油厂供气车间做好了充分的安排。

(接采访)炼油厂供气车间副主任缪竹平:新装置开工,大家心里好像对节日概念本身就不是太看重了,原本也想的是能休息休息,但生产情况摆在面前,造粒开好以后,对前面遗留工序、解决后路问题作用是比较大的,所以大家也觉得加班没啥特殊的。

由于市场预测工作做在了前头,硫磺造粒产品已经找好了买方市场,这也充分反映出独石化人的效率意识和效益意识,使得这个重点项目为今年独石化增盈的目标完成增加了一块砝码,这也让广大干部职工信心倍增。

(接采访)炼油厂供气车间副主任缪竹平:有厂领导和各机关处室的大力支持和关心,再加上车间各个装置的大力协助,所以开好这套装置,还独山子一个清洁的天空,我们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在硫磺回收装置的包装车间里,生产出的第一批合格造粒产品正在包装线上一袋袋地变成为最终的出厂产品。对于劳动者们来说,这也许是对于他们的最好奖赏,同时这也使得2003年的“五一”劳动节成为硫磺回收装置所有工人们心中最快乐的节日。

(接记者在设计院出镜报道)观众朋友,这里是独石化设计院。设计院承担着今年馏分油加氢、乙烯小修等的施工设计任务。现在记者来到设计院大楼的第十层,通过这个过道,我们看到每间办公室的门都是敞开的,让我们一起进去看看。

(接采访)设计院工艺安装设计室吴世梅:这是今年5月份马上要上的乙烯检修项目,让我们5月6日要出设备的订货表,包括仪表的控制的调节阀等。然后5月11日要出图呢。

设计院的第十层是工艺安装设计室。“五一”这一天里,来到办公室加班加点的设计人员还有很多。

在今年独石化大发展的蓝图规划里,重点工程的建设仍然是大发展的主旋律。设计院的工作质量和设计进度直接关系到工程的施工。为独石化整体利益和目标的完成尽职尽责,成为设计人员的自觉行为。

(接记者出镜采访)记者作为设计人员,像你们设计一些工程的图纸、一些项目的图纸,每当这些工程能够见到一些效益的时候,你们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设计院工艺安装设计室肖爱东:挺欣慰的,也挺充实的。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有时候也比较枯燥无味,但是通过这个工作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对自己来说,提高了很多。

记者采访到的所有设计人员都不约而同地说到加班加点对于他们来说早已是习惯成自然,因此“五一”节的加班在他们眼里并不特别,他们共同的感受是为独山子的发展做好本职工作是应该的。

(接采访)设计院工艺安装设计室吴世梅:都已经习以为常了。主要就是以工作为主。孩子交给保姆,她爸今天也加班。

(接采访)设计院工艺安装设计室李保中:说大河没水小河干,参与到大发展的建设很光荣。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企业都是应该的。因为我们都是石化的一分子。

“五一”这一天里,记者并不能跑遍所有加班工作的单位和岗位,但所到之处,却让我们深切体会到独石化人优良传统的继承与发扬,体会着独石化人拼搏精神与进取意识的感动与鼓舞。在“五一”这一天,许多独石化的劳动者们度过了平凡但却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

节日中的生产报道,是企业电视新闻中又一重要的内容和企业“特色”。对于石化企业来说,各种节假日不可能所有的人都放假休息,会有各部门各战线的人员坚守岗位,去维持安全生产,保证日常经营等等。

2003年独石化提出,要实现效益的大跨越,就必须打一场艰苦的增盈扭亏攻坚战,这直接关系到独山子各族职工的根本利益能否得到保证,关系着独山子石化和独山子人的形象,更关系着独山子今后的长远发展和本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围绕这个主题,企业电视的新闻报道显示了重要作用。我们用深度报道在各方面体现独山子人敢打敢拼、不畏艰险、勇克难关的精神,尤其在节假日,独山子干部职工勤恳奉献、超常工作的精神更需要企业媒体传播出去,感召群众,上下一心,为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实现独山子未来的规划,提升盈利能力,建设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石化基地的目标而努力。

在这两篇的节日生产报道中,记者满含深情,通过大量的现场采访,把干部职工关键时刻超常工作,连续作战,不讲报酬,勇于奉献的精神真实地传递给观众,把独山子职工队伍热爱独山子、热爱本职岗位的氛围,通过电视传播进一步延伸、扩大。

“要同树一个形象,共保一个指标,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独石化党委书记傅德新认为,独山子石化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成功的、有效的,如今独山子已经形成了一套成功的经验。检验思想政治工作首要的标准就在于能否完成各项生产经营指标。在面对难题、解决难题上,思想政治工作起了很大作用。

可以说,企业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正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再看下面两篇报道。

2003年5月24日《独山子新闻》

新闻特写:我们深爱着这里

(记者 宋敏 李志强)

(记者宋敏装置现场出镜报道)观众朋友,自从5月24日上午10

点30分乙烯装置进入结束检修投料试车运行以来,这里就成为了一个新的战场,争取这场战役的胜利,成为万众一心所争取达到的目标。装置运行平稳,不仅是一个车间和一个乙烯厂的事,独山子方方面面以及外来施工单位等的团结协作和奉献,为乙烯装置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画面解说)在乙烯开工的装置区现场,不需要用目光刻意寻找,每时每刻你都能把这些保运人员看在眼里。没有桌椅板凳,他们席地而坐;没有固定办公场所,他们以露天为营;不用知道他们的名和姓,工作需要,叫一声就走。这些保运人员来自炼建公司、乙烯厂四修单位以及参加施工的吉林化建、十一化建等11个单位。

乙烯开工的正常运行,除了独石化领导的指挥若定,操作人员的精心操作,这些保运人员也是功不可没。他们像是一片片绿叶,更像是一颗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装。装置上的塔、罐、管线、阀门,因为是出自他们的手检修,他们了如指掌。因为在乙烯的装置上洒下辛勤的汗水,他们用行动书写着对这里的深情厚意。保运人员要对检修中自己承担的装置部分进行巡回检查和保运,并和车间员工一起随时处理开工运行中出现的小问题。

(记者深夜在装置现场报道)

记者:虽然现在是22日夜里12点了,但是在乙烯装置的现场,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一幅夜战的场景。为了能保证乙烯装置的靠工顺利,方方面面正齐心协力、努力拼搏着,这其中包括一批负责保运的检维修人员。

吉林化建施工人员:特殊情况,加班加点,我们就想把这工作完成了。我们预备24小时留在这里。

独石化炼建公司保运人员:有活,我们就要上去。我们是搞安全阀和带压堵漏的。

记者:随时待命,是吗?

保运人员:是的,随时待命。我们把一切可以考虑的事情,都制订了紧急预案,一旦发生情况,我们就可以立刻冲上去。我们要做到冲上去就要干得好,确保乙烯开工顺利。

记者:夜里怎么休息你们想好了吗?

保运人员:这个,就不想了。如果乙烯开不好,我们就不睡觉。

在采访乙烯检修的保运人员时,他们说已经做好了打算,除了值班人员外,剩余的人困了就到装工具的集装箱里休息一会儿。

在乙烯开工的日子里,24小时随时待命,风餐露宿的还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是独石化消防大队的消防人员。为乙烯开工保驾护航,消防大队在乙烯装置区布置了6辆消防车,每辆消防车划有各自的责任区域,车上的队员们只限于在此辆车的占地范围内活动,有一名队员要定时在责任区域内巡检。他们不是军人,但他们有着相同的品质和气概。消防队员们即使在短暂的休息时间里,也不忘鼓舞士气、再聚在一起说说已经定好的都熟记于心的作战方案。

消防人员:我们现在商量如果在下面救火怎么办,如果在上面救火怎么办。

记者:大家晚上都没离开过这里?

消防人员:没有。大检修开工嘛,我们就这样辛苦一下。

记者:你身上穿的是特制的消防服是吗?

消防人员:这是隔热服。

记者:这样的材料穿在身上会不会很难受?

消防人员:反正比较热。里面的衣服都湿湿的,但也没办法。

记者:一旦发生火情的话,你们是要冲到最前面是吗?

消防人员:是的,我和他是要冲到最前面一线的,他们在后面保障。

记者:冲到最前面应该是最危险的吧?

消防人员:既然选择了这行工作吧,就没必要考虑这么多了。

乙烯的开工牵动着方方面面的人,更让他们时刻把乙烯开工的每一点一滴的正常牵挂在心。在开工过程中,随时冲锋在前。

(记者爬上高塔)观众朋友,现在记者跟随炼建公司的保运人员来到了乙烯裂解装置的七层平台,保运人员一会儿要对一个大阀门进行调节。对平常人来说呢,平时没有机会来感受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体验,今天当我身临其境地站在这个平台的时候,我突然有一种特别深刻的感受。现在这里距离地面有几十米高,我的耳边有机器轰鸣的声音,在我身后不远的裂解炉散发着阵阵的热浪,我突然觉得有几分莫名的紧张,这时我才体会到在这里工作着的人们确实有着比我们平常更大的勇气。

随后,记者了解到,装置的运行平稳正常和开工时装置的新启动存在着不同,检修后的装置开工实际上是对所有装置的一次检验,这其中存在着一定的未知性和可能的危险性。我们也更深地感受到不只是在乙烯检修开工的日子里忙碌的保运人员,还有那些平日里天天在装置上忘我工作、恪尽职守的职工们是我们这个企业里最可爱的人。

2003年5月24日《独山子新闻》

现场特写:塔林的“忠诚”

(记者 侯彬 肖开提)

(记者侯彬在装置现场出镜报道)各位观众:5月24日凌晨2时,在乙烯车间生产出合格产品的同时,聚乙烯、聚丙烯车间分别引入乙烯、氢气和丙烯,两聚也随即进入开工反应状态,这标志着乙烯的这次小修圆满结束。

(画面解说)乙烯车间生产出合格产品这一时刻,是全体独山子人心中所期盼的,是全体乙烯人团结奋战努力拼搏的结果。这一时刻,乙烯操作室里人们欢呼着,而在同一时刻,聚乙烯、聚丙烯车间的干部职工却压抑着内心的激动,平稳而冷静地操作着。随着他们的操作,乙烯、氢气、丙烯进入预聚合反应器,每一步都安全平稳地按计划进行着。

(接采访)聚乙烯职工罗刚:聚合反应器的反应,就标志着我们聚乙烯整个小修后的开车成功。后面我们的任务主要是怎么把我们聚合稳住,如何提负荷,我想通过这方方面面的努力,咱们乙烯厂的任务、公司的任务是会得到很好的完成的。

相对乙烯车间这个龙头来说,“两聚”的检修项目及开工过程远不如乙烯车间那么引人注目、令人牵挂,但两聚人却丝毫不马虎,他们知道“乙烯早一天检修完,早一天开工,早一天见到效益,其实也是对他们而言。为此,按照科学网络图,在所有的检修项目提前完成后,聚乙烯车间、聚丙烯车间相继对反映器的后续反应系统进行试车和联运,两聚装置早早进入待料状态,用两聚人的话来说:“万事俱备,只等乙烯原料这个东风。”22日聚乙烯车间就已经生产出合格的催化剂,24日凌晨2点在乙烯车间送来充足的原料后,聚乙烯车间3∶30分投料,D400反应器7∶30分开始反应。

(接采访)聚乙烯车间书记王永贵:我们很有信心。因为这次开车,我们是开得比较顺利的,如果原材料没啥问题的话,可以在12小时内生产出合格产品,为大干50天做出效益,给公司创造出价值,为乙烯厂一定要扭亏做出贡献。

提前打通流程,为正式开工生产做好准备。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聚丙烯车间先用库存丙烯进行循环,对所有的设备进行检验后,23日中午12时聚丙烯车间投入主催化剂,到下午15时就生产出合格的产品T30S。

(接采访)聚丙烯车间付主任刘朝军:这次虽然是小修,时间比较短,但对于我们来说,感觉比历年来都辛苦,比较累。因为我们这个装置现在是两套装置,开工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这与前期准备工作有很大的关系,这段时间,车间的技术干部全部都在现场。

截止记者发稿时为止,聚丙烯车间已经生产出合格的聚丙烯产品T30S200多吨。继“两聚”开工之后,乙烯厂其他一些后续装置相继进入开工状态,职工们也表示将继续精心操作,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接采访)聚丙烯车间职工刘新机:作为班长吧,我觉得带领我们班员通过精心操作,认真巡检,保证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这样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乙烯厂的这次小修,消除了制约生产的瓶颈,一系列新技术及一批短平快项目也将投用实施。至此,乙烯厂将如同一只卸掉枷锁而又增添了新的活力的雄鹰,必将再度翱翔蓝天。

振奋、真切、动情、贴近,我想用这八个字来形容这两篇报道。2003年5月24日的《独山子新闻》的内容连续两天重播了好几遍。很多观众都感动了,不仅为现场的职工,也为我们的记者。

2003年5月12日,独山子石化公司乙烯厂开始了改扩建以来的第一次小修。总经理徐福贵说,这次小修非常重要,改扩建遗留问题要整改,短平快项目要施工,要见到效益。小修结束后,乙烯厂达标工作要正式开始,工作量非常大。而当时全国的情况正在严防狠治“非典”,独石化管理层果断提出,一定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非典”预防,一手抓生产经营。由于停工检修的成败直接影响着乙烯厂能否全面扭亏为盈,关系着石化公司能否完成增盈扭亏的目标,因此股份公司也给予了小修工作特别关注,一再要求压缩检修时间。石化公司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将检修时间由原来的15天压缩为12天。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独石化员工面临严峻挑战。我们在电视新闻中也将此事作为报道重点,为更好地起到振精神、鼓人心的作用,我们在新闻节目中开辟了《小修日记》栏目,每天都有关于乙烯小修方面的深度报道。对于这样短短十几天的一场“战役”,要想天天都抓深度报道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只要记者天天泡在现场,总是能“抓”到一些新闻的。

在这样“一场时间与效益的决战”中,十几天间,各检修参战单位联合作战,加班加点,敢打肯拼,实行大兵团24小时轮番作战,再次奏响了独山子人不畏艰险的英勇之歌,向独山子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在这两篇报道中,摄像记者所拍摄的那些气氛浓郁、动感强烈、声画并茂的镜头给人留下了很深印象。在这些镜头里,记者强化了自身的现场意识,奋力捕捉有震撼力和撞击感的现场形象,用形象生动的视听冲击作用观众,取得了无可比拟的电视现场美感。优秀的电视新闻声画形象都具有扩张力,能启迪人们的深层思考,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达到浓缩信息量的境界。

怎样才能从镜头中记录下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生动、新颖、感人的画面,怎样运用电视摄像的技术优势和表现特长,去获取既有独特形式又能表现主题的电视画面,是值得每一个记者认真思索,认真领悟的课题。首先,要求电视新闻画面稳、准、清、匀;其次,采用变化角度,调整景别,突出主体,固定画面与运动拍摄相结合的方法。只有拍摄出具有很强表现力的优美画面,才能编辑出可视性强的电视新闻。

在这两篇报道中,采访记者爬上高高的塔顶进行现场采访,也深深打动了广大电视观众。乙烯开工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最终都被克服了,许多人为此彻夜不眠。他们暂时把亲情埋藏在心中,为石化事业默默奉献着。这些甘于奉献的人们,对于大多数独山子人来说,“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他们中的有些人和事被我们的记者捕捉到了,但很多却无法捕捉到,但是尽管这样,人们也一定会从我们的摄像机镜头和我们的报道中看到独山子人敢打肯干、勇于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支撑着独山子人,跨越了一个个难关,铸就今天和明日的辉煌。

电视新闻是靠声音和画面向人们提供新闻事实的,它依赖屏幕与观众进行交流的特性,决定了可视性成为其显著特点。电影美学家巴拉兹曾强调电影艺术的最终完成需要欣赏者有视觉文化。“画面的这种统一性和时间上的同期性并不是自动产生的,观众必须运用联想、感觉、综合和想象,这些正是电影观众所必须具备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视觉文化”。

同样,企业电视宣传也是以屏幕画面为主,以声音为辅,靠视听结合,声画并茂,赢得传播效果,因此,在企业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中,企业电视记者更应发挥自己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现实的优势,跟踪拍摄企业中的重大新闻事件和新闻人物,运用跟拍、抢拍、同期声、长镜头等手法,抓住机会,拍下真实感人的画面,使画面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