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关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事企业电视新闻报道工作十年,我对“深度报道”可谓“情有独钟”。在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已经成为新闻舆论监督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报道形式,既有报道内容有深度的特性,同时也具有形式上的一些要求。有些很详尽的报道不一定是深度报道。

第一节 关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

说起“深度报道”,上个世纪40年代美国《哈钦斯报告》中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简洁、清晰:“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但我最欣赏《深度报道写作》一书的作者杜骏飞老师所下的一个更简洁的定义:强调深刻与全面的新闻报道

从事企业电视新闻报道工作十年,我对“深度报道”可谓“情有独钟”。以下引用有关专业书籍中关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理论上的阐述: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相对于动态性报道而言的,它是对事件、事态作深层的剖析,它凭借声音和画面语言,对重大的新闻事件、有影响的社会问题和现象,做有背景介绍,有分析解释,有归纳预测的报道。”(《实用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是以电视媒介的手段,全面系统地反映社会生活、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阐明和揭示其实质,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新闻报道方式。”(《神妙的媒笔》)

新时期中国新闻深度报道的兴起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相比其他媒体,电视深度报道还要晚一些,但眼下电视深度报道发展势头迅猛。随着国内新闻环境的不断开放,电视新闻人的视野、思维不断拓展,一批分析社会问题,透视社会现象,融解释性、调查性、预测性、实录性为一体的深度报道在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相继涌现,并成为深受观众喜欢收视率高的“名牌”节目,像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等就是其中的代表,这些“用事实说话”的栏目对社会上种种丑恶现象的揭露和批评几乎无所不包。在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已经成为新闻舆论监督中的一种重要的形式。

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必然是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系统地、深入地报道具有新闻价值的重大事件,并透过现象反映事件的本质,提出有针对性、前瞻性的见解,以吸引观众的收视兴趣,启迪观众对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

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特性

1.题材的重要性

任何一篇深度报道,反映的必然是当前社会的重大问题,如果脱离现实社会问题去搞报道,必然会“深”不下去。

2.报道的适时性

深度报道选材要精,开掘要深,视野要宽,分析要透,报道要及时推出,才能真正起到新闻的导向作用。

3.开掘的深入性

深度报道应重点在深入上做文章,要透过平面的、普通的社会现象,立体地、思辨地论述事件本质。

4.报道的前瞻性

深度报道除了具备题材的重要性、报道的适时性和开掘的深入性等特性外,报道所具有的前瞻性也是其特性的一个重要方面。报道要在结构上前呼后应,内外勾联;内容上借助采访人的叙述,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电视语言运用上,追求视听兼备,声画同步,既扩大了信息量,又增强了说服力。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报道形式,既有报道内容有深度的特性,同时也具有形式上的一些要求。

二、电视深度报道的写作特点

1.立体化,多侧面报道

在选材上,深度报道多是事实比较重大、问题比较复杂的一类,需要记者像层层剥笋一样,不断深入挖掘,把事实的真相说清楚,以激发观众的思考。在挖掘过程中,还要展示不同的观点、看法,纵横比较,多侧面、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在这些不同的说法、不同的观点交叉与冲突中,让观众自己做出选择,得到答案。

2.理性思辨色彩

对事实进行严谨的剖析,逻辑的推理,具有较强的思辨性是深度报道写作上的又一显著特征。要深入剖析,就必须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处理。在这个过程中,传达一种思想,总结一种经验教训,启发观众对问题有一种深刻的思考。

由于深度报道揭示的问题比较复杂,虽然是非有时是明显的,但我们依然应该保持文字在情绪上的客观化,在冷静与清醒的理性思考中,真正体现出“用事实说话”的新闻特质。

3.表现手法和方式的多样化

深度报道在报道方式上是灵活的,电视的各种手段和形式都可以用上。目前我国的深度报道以主持人现场播报,演播室和现场采访相结合,主持人的评述、记者采访的同期声和现场背景声的共同作用,给人一种真实的、全方位的感觉。

在报道形式上深度报道可以是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系列报道和连续报道是行之有效的驾驭并引导社会舆论的宣传形式,它能用设置议题的方式主动开展各种深度报道,回答时代和群众关心的问题。

4.注重讲述故事

电视深度报道大都是围绕一件事情、一种现象进行调查与追踪的,展示的是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讲述事件过程中,要从人们的个人故事(经历)、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新闻事件,解释新出台的法规政策等,通过合理的材料安排,构架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线,并注重捕捉这个过程中的细节,像讲故事一样把整个过程讲述得有声有色。报道具有了故事性,也就具有了可视性,就能抓住观众,这是深度报道在写作上的又一个特点。在新闻实践中,许多成功的深度报道都是这样操作的。

深度报道要求记者具有统摄性思维,熟练运用逻辑结构来写作。有些很详尽的报道不一定是深度报道。聚集很多材料的报道,如果缺少清晰的观点统率,也无法视为深度报道,可以称为事件的“补充报道”。

著名记者张建伟曾谈他的一篇成功的深度报道《命运备忘录》:“使日常获得的信息,通过深度开掘——不要试图寻找什么新闻,而要努力使新闻变得重要起来,变成‘解惑性’的深度报道。”这就是深度报道,它要求的是观念的深度,新闻素材是为这种深度服务的。

三、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写作要求

1.体现人文关怀,聚焦一个观念

深度报道需要宏观的视角,但这并不意味着观念多才是“宏观”,聚焦一个视角,就有可能把问题报深谈透。

有人以为深度报道因为报道的是大事、重要事,要讲政治和政策,还要有深刻的思辨性,因此在深度报道的写作上有意“玩深沉”,就显得有些脱离实际。其实在选题、拍摄和写作上对国计民生的新闻关注和人文关怀才是深度报道的真正魅力所在。注重人文关怀的精神,除了在写作、选题和拍摄上要贴近老百姓,从具体事情切入,反映老百姓的心声,揭示大的背景外,写作中还要注意抓细节和对具体材料的展开,要从老百姓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看待问题,体谅他们的难处、苦处,贴近他们的生活。

2.从事实中提出问题

电视深度报道,在结构上往往是以提出一个问题为开头,进而综合各方观点,一路追踪挖掘下去,最后得出结论。同时深度报道在追踪的过程中也要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思考,寻找答案,这是深度报道在写作上的又一个要求。提出问题一定是要有根据的,问题是从事实中发现的,不能是凭空的、生硬的、脱离实际的。通过对事实和现象不断提问,不仅使问题不断深化,在节目内容上也划分出了一个个层次段落,像剥竹笋一样,在层层深入中最后得到了答案。

3.夹叙夹议,有评有述

深度报道,尤其是长一些的深度报道,一般是一边讲述新闻事实,一边进行评论,夹叙夹议、述中有议,叙述与议论之间是有机的整体。在写作上以多侧面、多角度、立体化的叙事方式,对事实进行阐述分析,让人们了解事实,认识事实真相,同时加以记者在现场采访到的“人物述说”对事实表示的看法,和带有一种观点、一种态度的解说,以及最后结论性的评说,使整个报道做到了叙议结合,有据有理,发人深思。

在我国的电视深度报道中,特别注重“人物述说”。“人物述说”往往决定着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成败。

电视新闻中的人物述说,就是用电视纪实手段,把拍摄到的被采访者讲话时的全部情形和同期声传达给观众。“人物述说”传达出的细节和理论概括作用,是任何画面加解说也代替不了的。报道中深奥、关键的内容最好能用“人物述说”向观众传达,如果用解说来表达,可能会不确切而且可信度也受到影响。

4.交代背景,讲求深度

面对信息时代产生的大量信息,一位欧洲政治家这样说:“不要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而要告诉我发生的事意味着什么。”应该说在信息稀缺的时期,人们对信息有着一种渴求的心态是非常正常的。然而今天面对信息传播的几何级的增长,信息量的日益扩大,观众对信息的吸收已经从渴求转向疲惫。在这种情况下,百姓对媒体有了一种新的需求,他们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还想知道为什么发生、怎样发生的;他们不仅需要纯客观的信息,还需要媒体能够对纷繁杂乱的信息进行梳理整合,进行半加工后,再传授给他们。对此,有人形象地比喻说,过去人们买菜喜欢沾泥带土的,现在人们则希望买超市里用保鲜纸包着的净菜。也就是说,百姓希望媒体也能对信息进行一下洗菜的工作。当然,媒体在对信息进行加工时,一定切记不能替人去“炒菜”,也就是向观众兜售媒体的结论和判断。如今观众希望媒体能对信息进行梳理整合,但最终还是由他们自己做判断和思考。所谓媒体的梳理与整合,也就是洗菜工作,主要是对无效信息的排除,对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提炼,向观众提供更简便的选择,从而可以提高人们吸收信息的效率,提高信息转换的效益。有人说,对背景新闻运用不充分、报道没有深度是电视新闻的硬伤。所以就电视而言,关键的是不能停留在琐碎简单和单纯纪实的传播上,而应当有深度报道,有分析性、评论性、讨论性、综述性节目。

在深度报道的写作中还要注意导语要引人入胜、深化主题、首尾呼应、适当运用关键数据,等等。

下面这篇文章是我在1998年初写的论文,后来在1998年10月中国石油第四届电视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如何体现“深”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们已习惯于从电视中获取新闻信息,而且随着社会生活水平以及鉴赏能力的日益提高,人们已不满足单纯的消息报道。因此作为电视台要实现、确立舆论中心的地位,充分发挥影响、引导舆论的作用,就不能停留在对新闻事实作简要报道的消息传播上,还必须向深度报道开拓。

深度报道一般是对动态报道的“深加工”,是对重大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社会现象作有背景介绍、有剥析探讨、有归纳预测的深层次的反映。通过挖掘事物的内涵,揭露事物的本质,使观众由此及彼、由表及里、见微知著,形成对社会状况完整、准确、深刻的认识。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凭借声、画、形象优势,加上较为深刻、厚重的思辨解说,体现了电视新闻由起步走向成熟,由肤浅走向深刻的变化。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讲求以今天的事态,参照昨天的背景,说明明天的意义。在时间上,立足今天,追溯既往,推测未来;在地点上,立足当事人,追踪相关人;在事实上,立足此事,搜集与其有关的情形与细节;在原因上,立足直接原因,分析深层原因,剖析其意义和影响。

独山子电视台从1994年开始,在新闻节目中加强了深度报道。除运用“系列报道”、“记者见闻”、“记者视点”等多种形式,1995年5月6日正式开辟栏目《热点经纬》。1997年节目大改版后,又推出《新闻同期声》。无论名称如何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突出深度报道特征,对某一新闻事件作跟踪采访报道,对某一热点问题作全面分析等等。几年来,我台一些成功的深度报道,不仅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给人们以启发和思考,还促使一些单位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落实整改,或使某一事件引起全社会关注和支持,促其向健康方向发展。总结这几年的实践经验,借鉴国内外有关权威的理论论述,我认为,要使电视新闻深度报道体现“深”,首先要了解掌握深度报道的基本特征。

深度报道是围绕一个新闻事态作纵向、横向的开拓,所以必须要有足够的节目长度,即时间来承载众多的内容。但是深度报道是内容与节目形式的结合,衡量新闻节目是不是深度报道,首先取决于内容是否有深度,而不是仅仅指它的节目形态与时间长度。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第一个特征就是,强调宏观意识、政论性、思辨性。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出现一系列新问题、新变化。群众在观察与思考着,同时要求新闻媒介能深刻反映和揭示这些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担负起引导启发观众对新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的认识、思辨能力。电视新闻的深度报道正是适应这一需求而产生、发展的。深度报道要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解释。这种分析、解释、归纳的过程,就是理性思考的过程。记者面对一果多因、一因多果、多果多因等复杂的事物、现象,通过对有关政策、方针的了解,通过对大量事实材料的分析梳理,才有可能从全局、整体上,对事物进行宏观认识和把握,由此做出正确的评价。从宏观认识的基础上去选择、驾驭具体材料,才能使报道不仅抓住本质的真实,还具有思想深度。

这一点,尤其在以对重大成就、重要经验或问题的综合剖析为题材内容的深度报道中体现得比较明显。如我台1997年10月第40期《新闻同期声》“公正与公平的屏障”这期节目是针对新《刑法》实施做的。记者以新《刑法》与普通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联为由头切入主题,逐步分析、解释、归纳,最终达到使观众对新《刑法》产生清晰而深刻认识的初衷。

深度报道还有以对观念、见解的论述为题材内容的。这类深度报道不以事实的报道为主体,而是借助事实引发思想,通过对众多事物的综合分析,把对事物的表象认识上升到实质、深层程度,提出有新意的观点、见解。它不看重具体事件的始末,而重在思辨,重在观念的阐述,重在哲理上的启示。

如1997年11月我台第44期《新闻同期声》“发展是硬道理”就是这样类型的深度报道。记者将人人皆知的一句话赋予新观念、新思维,即“铺摊子”不是发展,有效益才是真正的发展。记者结合总厂有关部门、岗位决策人物的采访以及他们对主题见仁见智的阐述,通过综合分析,最终给人以思想上的启示。

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第二个特征是报道立体化,多侧面、多角度、大跨度。

立体化报道要体现事物相互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要对事物跨越时空追溯、展望、类比、分析。因此,在深度报道中背景材料,包括有关知识等都是不可缺少的。成功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大都能灵活地运用背景材料,使报道丰满、深刻。

还有一些深度报道是对重大新闻事件的追踪调查。它以对事实的深度报道为宗旨,立足于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向纵向延伸,向横向开拓。通过对事态的深入采访、挖掘,以翔实的材料向观众阐明事物的起因与发展,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作分析性、解释性的报道。如我台1997年8月第31期《新闻同期声》“首列火车装运航煤出疆”就是以独石化总厂60年来首次实现用火车装运航煤出疆这一重大新闻事件为由头。运用大量的背景材料,回顾历史,分析市场,将火车东运航煤的意义及市场前景,清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篇深度报道的背景材料是运用生动的画面、真实的数据及有关人士的访谈来实现的。

电视新闻是以声画同步、声画结合的方式形象化的传播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昨天的画面成为今天的历史,成为明天新闻事件的背景。电视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有效地发挥了电视的特点。它可以在报道现场,通过对被采访者的提问引出背景材料,也可以在后期编辑制作时,插入一些录像、图片、图表、字幕等资料,这些手段往往都有助于观众对新闻事件深刻、确切的理解。

表现手法多样化,是深度报道形式上的显著特点。内容与形式相结合是深度报道成功的要素,而深度报道多层次、立体化的伸展及丰富的内容为多样化结构创造了条件,也为记者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条件。

深度报道之长处就在于它能以其独有的深度和力度,立体的而不是表面的,系统的而不是孤立的,复合的而不是单一的,深刻的而不是肤浅的,对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背景和性质做出一定的解释和分析;不仅告诉受众是什么,而且告诉他们为什么,以及今后怎么样。因此,采写深度报道对记者也相应有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有责任感、使命感、参与感。搞深度报道,是记者应该担当的使命。要勇于坚持真理,勇于参与宏观政策、决策,勇于履行舆论监督职能。

其次要转变观察和思考的方法。深度报道建立在对大量事实宏观思考的基础上,是多侧面、全方位思考的产物,因此,在思维过程中应当打破常规,改单向思维为多向、逆向思维,改平面思维为立体思维。

再次要深入细致地调查研究,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作为电视新闻记者,还要及时将现场真实的画面、声响较好地摄录下来,增强感染力,运用画面语言,丰富深度报道内涵。

最后要具备全新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念,惟此才能开阔视野,弘扬主体意识,进行深层次思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