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土文化认知风格”中的“文化”与“英语节目主持人”

“本土文化认知风格”中的“文化”与“英语节目主持人”

时间:2022-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以下的由“本土文化认知风格”所形成的对“英语节目主持人”的实践及观念的影响时,就会认识到笔者所坚持的原因所在了。(一)“本土文化认知风格”涵盖的“文化”谈及“文化”,就要提到雷蒙德·威廉斯所著的《长期的革命》。“文化”的概念本身是民主化的和社会化的。这第一个强调继续并再次关注术语“文化”与“理念”相连的隐含意义。

一 “本土文化认知风格”中的“文化”与“英语节目主持人”

在此小节里,既然术语“文化”是处于中心的聚焦点,那么,笔者必须强调:尽管在“西方”的媒体研究领域中对“文化”的定位排除了其指导实践(practice)的作用与意义,而只是聚焦其所承载的理念(idea)方面,但笔者并不苟同。

原因极为简单,因为“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质及意义就是由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而存在的,所以,在此提及的“文化”这一术语是涵盖“实践(practice)”和“理念(idea)”两个方面的。

在以下的由“本土文化认知风格”所形成的对“英语节目主持人”的实践及观念的影响时,就会认识到笔者所坚持的原因所在了。

(一)“本土文化认知风格”涵盖的“文化”

谈及“文化”,就要提到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所著的《长期的革命》。根据著名的英国籍媒体传播研究学者霍尔(Hall,1980,转引自:Bryant,J., & Zillmann,D.,1994,第338页)的总结,威廉姆斯在这部著作里将属于“文化”的含义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了概念化的解释,即:

第一,将“文化”与所有可能的解释相联系。通过这些解释,各类社会具有了意义并反射它们共同的经历。“文化”的概念本身是民主化的和社会化的。它不再由那些“被思考和讲述最好的”、被看作是某一获得成功的文明的顶点——那一在早期运用中被激发的完美的理念。即使“艺术”——在早期的框架里被置于一个享有特权的位置,作为文明最高价值的标准——现在被重新定义为只是一个普遍的、社会化过程中的特别形式:意义之相互交换,以及“共同的”意义之缓慢发展——一个共同文化,“文化”,从这一特殊的意义来看,“是普通的”。这第一个强调继续并再次关注术语“文化”与“理念”相连的隐含意义。

The first relates“culture”to the sumof the available descriptions through which societiesmake senseofand reflect their common experiences.The conception of“culture”is itself democratized and socialized.It no longer consists of the sum of the“best that has been thought and said”,regarded as the summits of an achieved civilization—that ideal of perfection to which,in earlier usage,all aspired.Even“art”—assigned in the earlier framework a privileged position,as touchstone of the highest values of civilization—is now redefined as only one,special,formof a general social process:the giving and taking of meanings,and the slow development of“common”meanings—a common culture““culture”,in this special sense,“is ordinary”.

从以上对术语“文化”所涵盖的“理念”内涵进行的概念化解释,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正是“意义之互换”的“缓慢发展”而形成完美化的“理念”。可以说,是“理念”形成的磁力将所属成员吸引为一个群体。而这一类似“磁场”的“理念”就是“本土文化认知空间”的核。通过这个无形的“核”所覆盖的“生态化情境”的范围,就形成了“本土文化认知空间”。

那么,有了这一“空间”后,还要有通过“理念”指引而形成的“行为规则”,即:“生活方式”。这就是术语“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另一面“实践”。

霍尔(同上)在总结威廉姆斯对术语“文化”的另一涵盖的定位时,是这样描述的:

第二个强调是,更有意地聚焦人类文化学的。并强调术语“文化”意志的社会实践方面。正是这第二个强调是一个简化的概念,即:“文化是生活的一种全部方式”。

the second emphasis is more deliberately anthropological,and emphasized that aspect of“culture”which refers to social practices.It is fromthis second emphasis that the somewhat simplified definition—“culture is a whole way of life”.

可见,经过以上展示的第二个强调,术语“文化”的全部涵盖才得以凸显。这就为进一步分析“本土文化认知空间”所形成的“本土文化认知风格”奠定了最基本的基础点。

在此笔者一再强调和聚焦的这一基础,就是术语“文化”之概念化解释中不能精简的核心部分,也就是说,是形成“文化”之所以成为某一“情境”得以运行和存在的关键所在,即:由文化所承载的“实践”与“理念”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涉及到某一群体所属的某一文化构成的某一“情境”,就是笔者在此所探讨与分析的、这一群体所依存的“本土文化空间”。那么,在这一“文化空间”起着对所属成员的思维方式及行为规范引导作用的习惯化感知、认识能力,就是这一“情境”的“本土文化认知风格”。

显然,是“文化”中的“实践”与“理念”两大支柱的相互支撑建构了“文化情境”这一平台,而这一平台的覆盖范围形成了“空间”,在此“空间”里的所属成员所依赖的“认知风格”使这一“空间”充满只属于它的“文化样貌”。

因此,“文化”中所具有的两个部分“实践”与“理念”是不可分的。也只有从这两个方面对“文化”进行分析、理解,才能对其意义和效应获得较为全面的认识和解释。

(二)“本土文化认知风格”的特质与“英语节目主持人”

根据以上对“本土文化认知风格”中术语“文化”内涵的分析,使得我们从中提炼出存在于“文化”所具有的“实践”与“理念”两个基本作用和“文化情境”、“文化认知风格”的逻辑关系,即:所属成员赖以在“文化空间”中生存与运行日常生活的“适应度”。也正是这一关系,使对“本土文化认知空间”中存在的“本土文化认知风格”的特质的分析有了切入点,即,“社会化”。

“社会化”这一概念之所以成为“本土文化认知风格”的特质,是因为在“文化情境”中所起的决定作用。根据贝里(Berry,J.,1996,第19页)及其同时的研究,这一概念的主要内涵得以解释:

“社会化”这一概念是在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领域中建立的,意指通过指导,对个体进行有意识地塑造的过程。……对“本土文化熔铸体”及“社会化”研究过程倾向于聚焦两个方面:被传播的文化内涵或实质(例如,知识的条款,价值观,技巧)以及文化传播的方法或风格(例如,对子女的抚养或对儿童训练的实践)。

The conceptof socialisation was developed in the disciplineof sociology and social psychology to refer to the process of deliberate shaping,by way of tutelage,of the individual.…The study of enculturation and socialization processes tends to focus on two aspects:the cultural content or substances(for example,items of knowledge,values,skills)that isbeing transmitted and themeansor styleof cultural transmission(child-rearing or child-training practices).

“社会化”的内涵与在第二章提到的“本土文化熔铸体”的核心是一致的,即:某一“文化情境”所属成员在其“本土文化空间”内按照自身价值体系、信仰进行文化传承的过程。而传承的方式是以“塑造”来达成的。这就是最终形成的“本土文化熔铸体”必须经历的过程。而这一“塑造”过程的结果通过贝里(Berry,J.,同上)及其同事的解释更显“本土文化空间”在形成“本土文化认知风格”的决定性作用和其所达成的效应:

“本土文化熔铸体”与“社会化”的最终结果是在文化情境之内行为模式之同化的及在文化之间行为模式不同的发展。如此这般,它们是在个体水平上的心理特点方面出产同化分布的至关重要的文化程序。

The net result of both enculturation and socializat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behavioural similarities within cultures and behavio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ultures.They are thus the crucial cultural mechanisms that produce the distribution of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t the individual level.

显然,通过“社会化”的“塑造”,“文化情境”所属成员的心理特点得以形成。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形成是完全以其“本土文化”的规则为前提而达成的。围绕这一结果可以更为直接地解释为:无不浸透本土文化的镌刻。

“本土文化认知空间”所进行的“塑造”过程,使得在其中形成的“本土文化认知风格”具有了只属这一“文化情境”的特质,即:文化价值观、道德观及世界观的综合作用体。对于使用英语为非母语的“英语节目主持人”来说,首先,他们是不属于由英语文化情境“塑造”的英语“本土文化熔铸体”;其次,他们不是在英语文化建构的价值观、道德观及世界观的引导下运作其日常生活的;最后,他们不是经过英语文化的锻造而被“同化”了的“社会人”,而是以了解和认识英语文化为前提进行职业操作的从业人员。

显而易见,“本土文化认知风格”无时无刻都在引导“英语节目主持人”的视野、认识能力及理解能力,从而形成“英语节目主持人”的思维定式的一部分。

关于这一部分,笔者在接下来的小节中进行分析和阐述。

(三)“本土文化认知风格”与“英语节目主持人”的思维定式

既然英语为非母语的“英语节目主持人”不是英语文化之“本土文化熔铸体”,而是其所属的“文化情境”塑造的、具有其“本土文化认知风格”的“文化产品”,那么,其思维方式就一定是由其通过被“塑造”过程而形成的“本土文化认知风格”所规范和引导的。这就形成了其思维的基本定式。

在进一步试图说明“本土文化认知风格”对所属成员的思维定式的影响效应时,贝里(Berry,J.,同上,第33页)及其同事依据相关研究试图提供更加直观的解释。在众多的研究资料甄选后,他们选择了一项关于中国文化认知风格下中国人的思维基本定式为例,笔者加以引用,因甚觉启发意义重大,以引导读者对镜自观所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这一资料解释道:

中国人的视角,例如“中庸”(按照社会中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去做)及“随遇而安”(顺其自然)。一份实证资料对这些理念的部分检验在香港及中国大陆和英国显示,有关香港及中国大陆的两个结果表明,处于这两处的中国人都具有对他人很强的利他行为并且比在英国所获抽样显得更遵守法律。“普遍地说,中国人强调‘情’多于‘理’,并且他们重视孝道、团结、集体主义及人道”(Ma,1989,p.172.转引自Berry,1996,第33页)。

Chinese perspective,such as the“Golden Mean”(behaving in the way the majority of people in society do)and“Good Will”(the virtue of complying with nature).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some of these ideaswith samples fromHong Kong,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and England revealed that the two Chinese samples showed a stronger tendency to performaltruistic acts toward others and to abide by the law than did theEnglish sample.“In general,theChinese emphasiseCh'ing(human affection,or sentiment)more than Li(reason,rationality),and they value filial piety,group solidarity,collectivismand humanity.”

这一聚焦中国民众视角的典型例子中,显示“本土文化认知风格”通过“塑造”过程而产生的、对所属成员的影响效应是直观的、不言而喻的。当然,持有本土文化塑造的认知风格而进行现实中任何职业的运作时,这一认知风格必然引导其所属成员的思维及行为方式。而关键点在于,这种“引导”并不是即兴的、临时的、短期的,而是近乎相随个体一生的状态,这就形成了个体的“思维定式”。

就主导对外播放的“英语节目主持人”而言,源于“本土文化认知风格”的影响效应是以自然而然的状态出现在职业运作过程中的。根据克拉斯·德·乌瑞瑟(Vreesed,C.,d.,2001)对“构架电视新闻”过程中“构架”实质进行的分析,就表明“本土文化认知风格”引发的这种无形的影响以有形的效应呈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