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媒体从业人员从业生态调查报告

新媒体从业人员从业生态调查报告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等文献资料进行检索后发现,目前国内尚没有专门针对新媒体从业人员从业生态的调查研究。为了解新媒体从业人员生态,研究者在进行“中国新闻人从业生态”调查时,专门增加了新媒体从业人员调查选项。其中新媒体从业人员参与调查的问卷共有61份,问卷分布相对均衡,涵盖国内16省市。

新媒体从业人员从业生态调查报告

陆高峰(1)

引 言

当前正处于新媒体发展活跃期,不仅新媒体数量发展速度迅猛,而且融合、分化的速度加快,无论在传媒经济中所占份额、收益增长速度上,还是受众人数上,都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新媒体产业保持了快速的增长,市场规模达到634.3亿元,较2007年增长37.0%(2)。截至2009年6月,我国互联网受众人数已经达到3.5亿(3)手机流媒体类手机视频用户也已经达到约568万人(4)

在新媒体及其产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新媒体从业人员的生存状况、生存环境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相关研究特别是实证研究贫乏。经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文献等文献资料进行检索后发现,目前国内尚没有专门针对新媒体从业人员从业生态的调查研究。人是生产力中较为活跃的因素,是新媒体及其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和创造力源泉。为了解新媒体从业人员生态,研究者在进行“中国新闻人从业生态”调查时,专门增加了新媒体从业人员调查选项。从2009年8月24日至9月20日近一个月时间内,研究者通过网络调查方式在全国范围内收集了636份问卷,剔除其中无效问卷15份,共收集到有效问卷621份。其中新媒体从业人员参与调查的问卷共有61份,问卷分布相对均衡,涵盖国内16省市。具体分布情况请见表1。

表1 调查样本地域分布情况(单位:人)

img42

一、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

(1)新媒体从业人员占媒体从业人员一成,数量仅次于报纸、电视,与期刊基本持平。见图1。

img43

图1 不同媒体从业人员比例

(2)男女性别比例约为7∶3,女性所占比例略高于传统媒体。见表2。

表2 媒体从业人员性别比例

img44

(3)中青年人“一统江湖”,29岁以下近七成。见图2。

img45

图2 新媒体从业人员年龄构成

(4)近八成新媒体从业人员拥有本科以上学历,学历程度与传统媒体基本持平,但高中以下及博士以上从业人员比例低于传统媒体。见图3。

说明新媒体从业人员以本科为主的中间层次学历集中度较高,而高、低学历的两头较少。

img46

图3 新媒体从业人员学历状况

(5)近九成人从事采编工作,从事采编工作比率略低于传统媒体。见表3。

从事编辑或编导、记者、主持人的占到87%,而传统媒体的比例达到92%,采编比例略低于传统媒体。需要说明的是新媒体目前没有法定的采访权,但是有事实上的采访权。人民网等媒体甚至明确称采访人员为“记者”。另有一些从传统媒体转换来的从业人员延续了“记者”的称呼,甚至持有记者证。

表3 新老媒体从事工作类别对比表

img47

(6)新媒体用工灵活,人员身份多样,“正式在编”人员不足四成。见图4。

img48

图4 新媒体从业人员编制情况

二、职业稳定性情况

(1)“入行”时间短,八成以上人不足五年,以两年以下为最多。见图5。

img49

图5 新媒体从业人员从业年限

近一半的人工作年限在1~2年,超过10年以上的只有6%。需要说明的是,部分从业人员从业年限较长,可能计算了自己在传统媒体的工作时间。

(2)职业流动频率高,3/4人在两家以上媒体工作过。见图6。

img50

图6 新媒体从业人员职业流动频率

(3)近三成新媒体单位经常或较常裁员,裁员率略高于传统媒体,但从不和较少裁员的近一半,说明职业相对稳定。见图7。

img51

图7 新媒体单位裁员情况

如果对裁员频率按以下赋值:经常=5,较常=4,一般=3,较少=2,从不=1,经过加权平均后,裁员系数为2.73,按十分制计算为5.46。

(4)三成人感到职业稳定或很稳定,四成人觉得一般,职业稳定感总体良好。见图8。

img52

图8 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稳定感

(5)近八成人没有失业经历,有过1~2次的占两成略多。见图9。

说明职业相对稳定,稳定程度超过传统媒体,但是,考虑到新媒体人从业时间年限较短,被裁员而失业的经历相对较少,因而真实的失业频率很可能没有完全反映出来。

img53

图9 新媒体人的失业频率

三、职业满意度情况

(1)职业满意度居中,近五成人认为一般,很满意、满意与很不满意、不满意的人数相等,总数各占27%,呈对称分布。见图10。

img54

图10 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满意度

(2)对新闻人从业地位评价中等偏高,超四成人认为新闻人(记者)地位较高,但也有近1/6人认为较低或很低,认为很高的为零。见图11。

img55

图11 新媒体从业人员对新闻人从业地位评价

(3)工作压力大、较大和很大近八成,很小和较小仅占5%。见图12。

img56

图12 新媒体从业人员工作的压力状况

(4)收入低、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成三大主要压力来源,占总数八成。见图13。

img57

图13 新媒体从业人员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

(5)六成人月收入在1500~5000元之间,收入水平与传统媒体不相上下,均值略高于传统媒体。见表4和图14。

表4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月收入情况对比表

img58

注:月收入8000元以上取中数为10000元

img59

图14 新媒体从业人员月收入状况

(6)收入满意度低,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近六成。见图15。

img60

图15 新媒体从业人员的收入满意度

(7)工作自主性评价适中,近半人认为一般。见图16。

img61

图16 新媒体从业人员对工作自主性评价

(8)职业竞争程度高,3/4的人认为较高和很高。见图17。

img62

图17 新媒体从业人员对工作竞争程度评价

(9)职业倦怠指数高,近七成人感到身心比较疲惫和很疲惫。见图18。

img63

图18 新媒体从业人员的身心状态

(10)超过一半人经常或较常为自己的健康状况担心。见图19。

img64

图19 新媒体从业人员对健康状况担心程度

(11)对于职业寿命缺少信心,仅两成人认为会一直干到退休。见图20。

img65

图20 新媒体从业人员对职业年限规划

(12)职业忠诚度低,超过半数人如果有机会会选择转行。见图21。

img66

图21 新媒体从业人员对是否会转行的评价

四、职业保障情况

(1)工作超时严重,八成以上从业者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的超过1/3。见图22。

img67

图22 新媒体从业人员每天工作时间

(2)约1/4从业者基本不能或不能享受到“双休”,能基本能或完全能享受的不足一半,其余三成只是有时能享受。见图23。

img68

图23 新媒体从业人员能否享受“双休”情况

(3)基本能与完全能享受国庆、五一、春节等法定节假日的超过六成,但仍有近三成人基本不能或不能享受到法定节假日休息的权利。见图24。

img69

图24 新媒体从业人员能否享受到法定节假日情况

(4)近三成从业者从没享受过带薪休假,全部能享受的仅占一成多,其余近六成人员只能部分享受。见图25。

img70

图25 新媒体从业人员能否享受带薪休假的权利

(5)劳动合同签订率略高于传统媒体,近八成人签订了劳动合同,但仍有超过两成人没有签订。见图26。

img71

图26 新媒体从业人员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情况

新媒体从业人员劳动合同签订率出现略高于传统媒体情况主要原因可能是新媒体大都是公司化运作,签订的是企业用人合同,而报社、电视台存在着事业与企业、编制内与编制外等纠葛,导致劳动合同签订率反而低于企业化运作的新媒体。

(6)新媒体单位为超过七成的从业者缴纳了“三险一金”,但仍有近三成未有享受到法定保障。“三险一金”缴纳率略高于传媒行业总体和传统媒体。见表5。

表5 “三险一金”缴纳率对比

img72

(7)超七成单位为从业者配备了相机或DV等采访设备,但仍有近三成单位“都没有”。设备配备率远高于行业总体水平和传统媒体。见图27。

img73

图27 新媒体单位为从业人员配备采访设备情况

(8)超过七成新媒体从业者没有记者证,近三成有证,持证率远低于传统媒体持证率超过六成的水平。见图28。

新媒体从业人员记者证持证率远低于传统媒体主要是目前新媒体从业者尚没有法定的采访权,一些媒体只有事实上的采访权。按规定新媒体“记者”无法申领记者证,现有持证的“记者”大都是采取变通的办法获取,如从传统媒体带来的,或者以传统媒体名义申办的。

img74

图28 新媒体从业人员记者证拥有情况

五、职业安全情况

(1)超过四成人在采访中遭受过辱骂诋毁,另有四成人表示自己没有遭遇过,但同事遭遇过。与传统媒体频率基本持平。见图29。

img75

图29 新媒体从业人员在采访中是否遭受过辱骂诋毁情况

(2)近半人在采访中会遭受恐吓威胁,但遭受频率低于传统媒体。见表6。

表6 采访中遭受恐吓威胁频率对比

img76

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在于传统媒体外出采访的人数与频率高于新媒体。

(3)近1/3人在采访中遭受过人身攻击,另有1/3表示自己没有遭受过,但同事遭受过。总体频率低于传统媒体。见图30。

img77

图30 新媒体从业人员在采访中遭遇人身攻击情况

(4)超过一成人因工作遭遇过法律纠纷,超过四成人自己没有经历过但同事经历过。遭受频率比传统媒体低10个百分点。见图31。

img78

图31 新媒体从业人员因工作遭遇法律纠纷情况

(5)超过两成人在工作中有过因遇到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而受伤的经历。频率与传统媒体持平。见图32。

img79

图32 新媒体从业人员在工作中因灾害事故而受伤情况

(6)超过四成人认为从业人员(记者)最需要法律支持。见图33。

img80

图33 新媒体从业人员最需要的支持

六、职业培训与发展状况

(1)“充电”机会少,近两成从业人员从未参加过职业培训,另有1/4人员极少有,而经常有或较常有的不足两成,培训率略低于传统媒体。见图34。

img81

图34 供职单位为新媒体从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情况

(2)四成从业人员参加培训的经费靠自费,自费率高于传统媒体1/3的自费比率。见图35。

img82

图35 新媒体从业人员参加培训经费的来源情况

(3)近七成人参加培训内容与本职工作相符,相符率与传统媒体基本一致。见图36。

img83

图36 新媒体从业人员参加培训与本职工作相符程度

(4)近半人从事新闻工作是为了实现新闻理想、体现社会责任,超过1/3人是因为个人喜好,也有超过一成人是因为没有别的选择。见图37。

img84

图37 新媒体从业人员从事新闻工作的主要动因

(5)关于职业发展规划,六成人选择改行或跳槽,只有两成人选择维持现状。见图38。

img85

图38 新媒体从业人员职业发展规划

七、从业者对改进媒介从业生态的建议与意见

(1)从业者半数人认为宏观体制、单位内部制度与有关管理部门是影响从业者生态的三大主要因素。见图39。

img86

图39 影响新媒体从业人员生存状态的因素

(2)近半数人认为当前从业生态对舆论导向有负面影响,认为有负面影响的比率低于传统媒体。见图40。

img87

图40 新媒体从业人员对当前从业生态对舆论导向的影响评价

(3)对改变新闻从业生态的意见建议。

新媒体从业人员对从业生态调查的参与度总体不如传统媒体,特别是与报纸媒体从业人员,相比参与热情有较大差异,这也是报纸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较大的一个主要原因。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传统媒体内部存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以及编内与编外在各种待遇身份上存在较大差异,而新媒体通常都是企业化运营,内部采取较为公平的新型薪酬方式,没有身份与待遇差异等传统媒体的纠葛,因此从业人员对于薪酬以外的身份待遇等没有太多的期待,加之从业人员从业年限短,对从业生态体会不深,所以,对改变当前新闻从业生态的呼吁与需求不如传统媒体强劲。

对于改进新闻从业生态的意见建议,调查采取开放式问卷的方式,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参与率同样不如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参与的比率超过40%,而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参与率只有30%。意见建议的质量从字数上看也多是只言片语,远小于传统媒体。但是,传统媒体从业人员的思维活跃,只言片语中“闪光”的亮点不少。具体意见建议大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闻宏观体制、制度改革。如认为“新闻制度也需要改革开放”,“完善行业规范和保障等制度”,“健全采访相关法制,保障采访权和公众知情权”。(2)企业内部制度改革。如提出“改变‘干事的不拿钱,拿钱的不干事’的分配体制”。(3)提高收入待遇与社会地位。如要求“大家都要提高收入”,“希望福利再高些”,“记者社会地位应高一些”。(4)加强新闻立法。如提出“新闻法尽快实施”。(5)加强行业自律。如提出“廉洁从记”,“打击假记者,规范媒体单位”,“每一个记者都需要保持最纯洁的理想,否则不纯洁的将是整个社会”等。

八、研究结论

新媒体从业者虽然也存在职业流动频率高、单位经常或较常裁员、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收入满意度低、职业竞争程度高、职业倦怠指数高、超过一半人经常或较常为自己的健康状况担心、对于职业寿命缺少信心、职业忠诚度低、工作超时严重、休息休假权难以保障、记者证持证率远低于传统媒体、职业安全系数低、“充电”机会少等问题;但是,由于新媒体单位机制新、单位新、人员新,没有传统媒体中各种遗留问题与身份待遇等差异上的包袱,加之新媒体从业人员多为新人,对于薪酬福利以外的非经济性待遇期待较少等,新媒体从业人员在对新闻人从业地位评价、职业满意度、职业稳定感、工作自主性评价、采访中遭受恐吓威胁、人身侵犯几率,以及劳动合同签订率、“三险一金”缴纳率、采访设备配备率等方面都优于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和行业总体水平。因而,从业生态总体来讲比传统媒体略为乐观。

后记:本研究的缺点与不足

由于研究条件所限,加之时间仓促,本研究也存在以下不足:

(1)样本数量少。虽然样本数量超过了统计学意义上所要求的社会调查研究样本总数不能少于30个的最低样本数要求,但是样本总数仍然偏低,因而代表性说服力不足。

(2)非概率抽样。本研究由于没有条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较为精确的概率抽样研究,虽然在网络调查中遇到受访者具有“随机”性,而事实上样本分布也较为均衡,但是从方法上说仍然属于非概率抽样研究,因而在样本代表性和研究结果的说服率上难尽如人意。

这些不足望能为其他后续研究者提供借鉴,同时也为研究者本人今后更加深入地研究提供改进的基础。在本文的最后,谨向那些积极参与本调查的新媒体从业人员表示感谢。

【注释】

(1)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博士。

(2)《2009—2012年新媒体行业竞争格局与投资战略研究咨询报告》(推介资料),[EB/OL]. 2009-09-04.http://www.chinaccm.com/48/4808/480804news20090904/121948.asp.

(3)《2009上半年中国互联网有效受众规模突破3.5亿》,中华网[EB/OL].2009-07-10.http://tech.china.com/zh-cn/zhuanti/2009adworld-hdyx/foucs/11076659/20090710/15557111.html.

(4)《2011手机流媒体用户将增至1.25亿》,人民网[EB/OL].2009-07-28.http://wireless. people.com.cn/GB/9738695.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