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芬克主编前期(~)

芬克主编前期(~)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芬克主编前期(~)_《德文新报》研究第二节 芬克主编前期作为一名有着丰富从业经验并一直站在彼时新闻业发展最前沿的职业报人和记者,芬克接任《德文新报》主编后,先是在刊物的版面模式上做出了改革:首先,在《德文新报》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芬克将每期第一部分独立出来作为广告和通告专版,并单独设立报头[24]。

第二节 芬克主编前期(1899~1913)

作为一名有着丰富从业经验并一直站在彼时新闻业发展最前沿的职业报人和记者,芬克接任《德文新报》主编后,先是在刊物的版面模式上做出了改革:首先,在《德文新报》原有结构的基础上,芬克将每期第一部分(即商业广告及相关信息部分)独立出来作为广告和通告专版,并单独设立报头[24]。可以说,改版后的第一部分完全可以看作一份独立的小报(die Intelligenzbl-tter)。其次,第二部分为报刊正文,重新设立报头,报头处附有相关征订发行信息。目录部分独立固定在报头下方版面的左上角处[25]。从1900年5月18日第14年20期开始,《德文新报》披上了杂志的外衣,出现封面和封底,以单彩印刷[26],纸张较厚,外加封二、封三共计4版。封面报头之下为大幅广告,其余三版均为广告。在诸多外文报刊聚集的上海十里洋场,《德文新报》的改变正是其融入世界报业发展大趋势中的表现。19世纪后半期,德国报刊以哥特式字体排版的老式风貌曾遭到同时期英美国家、甚至欧洲大陆国家同行的批评[27],即使如此,德国人依然普遍固守传统。值得注意的是,1911年开始,芬克将原本遵循英美报刊习惯的做法,即以普通拉丁字体印刷的《德文新报》报头信息、发行信息、正文报头都改为哥特式字体,这不禁令人感叹:德国人懂得前进,但总是不忘保持一些德国的本性。

img4

图4.1 1902年9月5日《德文新报》正文头版

依据前文所述,芬克主编时期的《德文新报》拥有了更庞大的记者队伍,这就使得扩大报道范围成为可能,专栏丰富、版面增多就成为这一进步的直接体现。

1899年之后,《德文新报》的正文专栏设置基本继承了前一阶段的风格,并在此基础上做了调整和更新。独立的正文部分以清晰明了的本期目录(Inhalts-Verzeichniss)作为开始[28]。编辑部社论(Leitartikel)依然是整份刊物的第一主角,相比纳瓦拉时期的编辑部文章(Haupt-Artikel)而言,芬克主编时期的《德文新报》在这一部分着墨更重。

一周电讯(Telegramme der Woche)专栏[29]被保留下来,与前一时期不同的是,《德文新报》此时已经有了自己的通讯稿件来源,编辑部不再需要依靠路透社的供稿。

东亚评论(Rundschau in Ostasien)专栏与以往有了相当不同的地位,栏目中的二级分类名目有了明显增加,除了中国、日本、朝鲜之外,菲律宾、暹罗、英属海峡殖民地西伯利亚地区都在其中,甚至胶澳租借地(Kiautschou-Gebiet)也被单列出来,德国人俨然已经对自己占领的这块中国的土地另眼相看了。这一栏目的版面位置被提前至编辑部社论之后,成为《德文新报》报道内容中第二重要的部分[30]

原有的人物消息(Personal-Nachrichten)、小品随笔(Feuilleton)[31]、综合新闻(Vermischte Artikel)及船舶航运消息(Schiffs-Nachrichten;Marine-Nachrichten)专栏均按照原有风格保存下来,而中英文刊物概览则几乎不再出现,这是《德文新报》发展的必然结果。在这一时期,《德文新报》编辑部已经能得到东亚地区十余家不同语种报刊的直接供稿,既然如此,编辑部就无须摘编其他报刊的消息来为自己的读者刊登二手资料。文学专栏(Literarisches)不再出现在读者的视线里,这是因为报刊所在的社会环境竞争更加激烈,还是因为芬克受到英美报业的影响而抛弃了欧洲报业中偏好文学的传统?这两方面都是有可能的。毕竟,芬克是一个天生的报人和记者,他懂得如何将报刊经营的更好。还有一个事实是非常显明的:从德国占领胶州湾开始,德国人在中国和远东地区的主题就不再只是贸易、工业、传教或者文化等温和的字眼,海陆两军(Flotte und Heer)专栏的设置便是最好的解释。当然,作为一切活动的根本支柱,新添加的贸易和工业(Handel und Gewerbe)专栏则毫无争议地也具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另外,德国侨民的逐渐增多又使得本地新闻(Lokalnachrichten)专栏[32]的设置成为必要,这一专栏既细化了新闻报道的分类,又为整个刊物带来了生活的气息。该专栏以刊载上海本地消息为主,兼顾中国及远东各主要德侨聚居地区,是典型的为远东各地区德国侨民服务的地方性消息专栏。然而,进入1907年,本地新闻(Lokalnachrichten)专栏不再出现,并不是这一专栏消失了,而是因为其发展成了更大规模的副刊。

从1907年起,《德文新报》增设《上海消息》(Shanghaier Nachrichten)副刊,主要登载上海本地新闻,德国侨民在沪文化、体育、文艺活动的消息,以及德国侨民俱乐部、协会组织等的相关信息通告,最初为2~4版,1909年前后逐渐增加至8版,直至1913年大战爆发前,内容最多时为12版。《上海消息》增刊的出现,是《德文新报》发展中重要的扩版举措,综观其30年的发行历程,从《上海消息》出现至大战爆发前,可以称为《德文新报》的鼎盛时期。

纳瓦拉时期的商业副刊在1899年后也被保留下来,并在内容上作了适当调整,版面数在2~4版之间,有特殊信息需要刊登时,则会增至6~8版。自1899年7月22日第13年42期开始,商业副刊的发行信息被纳入报头内容之中:“德文新报,远东地区最早的德文报刊,(创刊于1886年),每周六下午上海发行,商业副刊(Handelsbeilage)每周一下午发行。”[33]由其单独的发行时间可以推测,编辑部必是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此副刊,使其成为相对独立并且重要的一部分。那么“《德文新报》增刊”(Beiblatt zum”Ostasiatischen Lloyd)这样的刊名就着实显得不太相称了。1900年4月6日第14年14期《德文新报》中附带的商业副刊有了新的德文刊名:Handelsbeilage des”Ostasiatischen Lloyds“[34]。进入20世纪第二个十年之后,商业消息(Handelsnachrichten)[35]有了新的变化,内容不再以英文的市场信息为主,而是以德文刊出文字性商业介绍及分析文章,在该副刊的可读性方面又前进了一大步。

从1900年4月6日第14年14期《胶州消息》副刊的一条广告中可以知道,1900年1月15日,中文《青岛报》在青岛大鲍岛(Tapautau)[36]创刊,发行范围包括胶州地区及整个山东省。德国的贸易在整个山东的推广有了新的平台。该广告中明确说明:本刊的发行部很乐意接受各类的广告,并可提供中文翻译[37]。随后,1900年7月7日,作为当时德国督署官方报刊的《青岛官报》创办,以周报形式每周六出刊。新的报刊出现在胶澳租借地,使得《德文新报》中《胶州消息》副刊在1901年4月画上了句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