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要有经济学家的“深透”。

要有经济学家的“深透”。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_闻海陶钧三、要有经济学家的“深透”。人类的其他活动都要以经济活动为基础。要想敏锐地发现具有“高级报道”价值的经济新闻,光有新闻家的眼光还不够,还要有经济学家“深透”的思维。所谓“深”,就是经济新闻要深入经济的“内核”,体现报道观点的深刻性。要依据经济规律,揭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实现经济报道内涵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的转变。利润率才是判断经济效益的标准。

三、要有经济学家的“深透”。

人类最伟大的活动就是经济活动。马克思说过,人类一天也不能停止生产,一天也不能停止消费,否则就不能维持生存。经济决定一切,即使伟大的政治,也是经济的集中反映。人类的其他活动都要以经济活动为基础。正如恩格斯所说: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它才能仿佛凭着魔力似地产生了拉斐尔的绘画、托尔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乐。”

新闻事业也是这样,不仅依赖经济而生存、而发展,并且最重要的是依赖经济获得最基本的新闻源。现在,综合类报刊中经济新闻的发稿量已经占到一半以上,至于经济类专业报刊就更不用说了。在西方新闻界,通常把社会新闻称为“一般报道”,而把经济新闻称为“高级报道”。美国高等新闻院系十分重视经济新闻研究和教学,开设有“经济新闻学”课程。事实上,经济新闻的地位正在日益上升,经济报道的竞争也在日益加剧。

我们进入了以经济改革为重点、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时代,层出不穷的经济新闻需要我们在“高级报道”的水平上展示实力。要想敏锐地发现具有“高级报道”价值的经济新闻,光有新闻家的眼光还不够,还要有经济学家“深透”的思维。

所谓“深”,就是经济新闻要深入经济的“内核”,体现报道观点的深刻性。要依据经济规律,揭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实现经济报道内涵由“生产型”向“市场型”的转变。市场经济是效益经济,追求的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因此,报道经济效益,就应该说明投资、成本与利润的关系,这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核心问题。可是,不少经济报道都把利润量等同于经济效益,偏离了利润率这个“内核”。利润率才是判断经济效益的标准。只有在利润率和投资不变的前提下,利润量才能真实反映经济效益。

所谓“透”,就是经济新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体现报道思想的透彻性。只见现象不见本质,是经济报道普遍存在的缺陷。比如对于农民经营收入的报道,只反映收入增加了多少,而没有说明成本的情况,更没有计算人工投入。按照价值规律来进行核算,农民经营收入必须扣除人、财、物的耗费,这样才能知道是增收还是减收、盈利还是亏本。本质模糊了,提供给人们的经济新闻仅仅局限于表面,削弱了报道的启迪性和引导力。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我们搞好经济报道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经济报道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上求“深”度和“透”度,在加深对经济社会认识的基础上,把握好一系列关系,既要推进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又要推进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的发展,改变重视数量忽视质量、重视速度忽视效益、见物不见人、见末不见本的报道方式。

这里,可以举出两篇经济新闻精品来加深理解,一篇获得1982年全国好新闻奖,一篇获得1997年中国新闻奖,联系起来很有意思。

1981年初春,浙江省仙居县百货公司职工清理库房,发现有2000多双女鞋被积压了一年半。一直推到10月,公司领导才委托田市供销社和横溪供销社“移库代销”,分别给了600双鞋子。可是,这1200双鞋子转了一圈,又于第二年3月回到了百货公司库房。原来,两家供销社也是坐店销售、等客上门,结果一双也没卖出去,反在库房里放了5个月。2000多双女鞋已经在库房“睡”了两年半,怎么办?职工们一时一筹莫展。就在这时,两个农民商贩获知百货公司积压大批女鞋的信息后,一口气买去了60双。他们把鞋拿到白塔集市上摆摊销售,一会儿就被抢购一空。当天下午,两个商贩又带了2000元来到百货公司,一下子进购了900双鞋子。第二天适逢集日,鞋摊一摆开,就被围得水泄不通。不到1小时,鞋子全部卖光。这时候,原来曾经代销、退货的两家供销社也赶到百货公司,重现各要了300双鞋子,很快销售了出去。记者发现这一线索后进行采访,写出了《两千双女鞋的遭遇说明了什么?》的报道。这则经济新闻从流通问题切入,以2000双女鞋积压滞销和摆摊畅销的对比,揭露了现行商业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弊病,揭示了厉行经济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6年后的1997年,同样的积压事件也在武汉袜厂重现。武汉袜厂10年间积存下来了140万双袜子,历任厂长宁愿让其在仓库里变色、贬值,甚至被老鼠咬破,也不愿意卖出去。因为如果卖了,厂长的经营业绩就会变成“亏损”。《长江日报》记者余兰生经过深入采访,写出了《140万双袜子到底该不该卖?》的初稿。这一稿子同《两千双女鞋的遭遇说明了什么?》的报道有点相似,也是从流通问题切入的,着眼于这批袜子该不该卖。稿子到了总编辑的手上,很快被否决,认为主题流于平庸 ,与千千万万的关于国有企业的报道没有什么两样,或触及企业经营不善,或反映厂长不负责任,所不同的在于这篇报道的故事性更强一点而已。于是,记者另起炉灶,首先请教于武汉的经济学家,在专家的指点下打开了思路:积存10年的袜子为什么不处理?看现象,是个经营管理不善、市场意识不强的问题;但看本质,是个所有制问题。企业管理不善?为什么不善?是个机制问题,往深处说,是个所有制问题;企业不适应市场,为什么不适应?还是个机制问题,再往透里说,还是个所有制问题。随后将这一思路带回报社,又经过编辑部反复讨论,将报道主题提高到所有制问题上来。到了这一步,才算是真正掘深了主题、吃透了问题,“吹尽狂沙始见金”。记者的改稿《140万双袜子的命运》见报后,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武汉袜厂几任厂长只向市长负责、不向市场负责的做法,触发了人们对所有制问题的思考。

对比以上两稿,可以看到:2000双鞋子的遭遇和140万双袜子的命运,从积压的角度看何其相似;但从报道的主题看,反映了经济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20世纪80年代,改革主要解决经营机制不活的问题;而到了90年代,改革集中解决的是所有制问题,只有明晰产权,才能不会重演“鞋子的遭遇”与“袜子的命运”,才能消除产品大量、长期积压的“盈利”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