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十年来大陆广播电视教育的新发展

十年来大陆广播电视教育的新发展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年来大陆广播电视教育的新发展赵玉明论文摘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广播电视大国之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大陆的广播电视事业迅猛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广播电视大国之一。

十年来大陆广播电视教育的新发展

赵玉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迅猛发展,已成为世界广播电视大国之一。本文以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为例,对中国大陆十年来广电教育的新发展作了概括描述,提出20世纪90年代初至新世纪初近十年来中国大陆广电教育的5个特点:突破“部门办学”模式,“广电大教育”的格局初步形成;广电教育投入空前增长,广电办学实力大幅提高;广电学科建设体系完整,广电科研成果丰硕喜人;广电师资学历明显提高,教师收入稳步增长;广电人才培养层次齐全,广电教育内外交流日趋活跃。

1993年6月,在台北举行的“中文传播研究暨教学研讨会”上,我以《中国大陆广播电视教育的回顾与前瞻》(以下简称《回顾与前瞻》)为题作了发言。发言回顾了自20世纪2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中国大陆广电教育60余年的发展历程,最后对大陆广电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五点展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大陆的广播电视事业迅猛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广播电视大国之一。兹结合前述展望,主要以原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为例,对大陆近十年来广电教育的新发展作一概括描述和补充,以供海内外华文传媒教育界交流参考。

我在前述《回顾与前瞻》发言的最后说:“目前中国大陆广播电视教育网络已基本形成,现有的规模基本适应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的需要。今后根据改革开放形势发展的要求,应着重提高广播电视教育的质量,培养大批水平较高的跨世纪的广播电视专业人才。”为达到上述目的,我提出了五点意见:(1)适当调整广播电视教育网点的布局和内部结构,提高办学效益;(2)改善和提高广播电视院校教师的待遇;(3)多渠道增加广播电视教育经费的投入,及时充实和更新广播电视专业实验设备;(4)积极开展多学科的广播电视研究工作,不断以新的科研成果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5)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全面提高广播电视专业学生的素质。同时积极准备条件,申请博士学位授予权,以适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今天回顾20世纪90年代初至新世纪初近十年来中国大陆广电教育的新发展,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5个特点:

突破“部门办学”模式,“广电大教育”的格局初步形成

“广电大教育”新格局形成的标志,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突破了原有狭窄的广电专业设置的局限,逐步形成了多类别、多层面的专业设置布局,以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为例,涉及广电教育的相关本科专业已由原来的不到10个,增加到20多个。这20多个涉及广电教育的相关本科专业又可划分为3个层面(即核心层专业、外围层专业和相关层专业)和4个类别(即新闻传播类、广电艺术类、通信技术类和经营管理类),从中可见专业的设置适应了广电部门改革开放对专业人才多方面的要求的新需要。

第二,设置广电教育相关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已由90年代初的几十个院校发展到如今的数以百计的院校。其中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点1998年只有14个,2004年的统计已达到146个。同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点由4个增加到44个,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点由9个增加到57个,其增长速度之快,为过去所少见。

第三,北京广播学院作为广电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近十年来本科专业点由1993年的19个增加到2004年的69个。从专业的覆盖面上看,不仅多方面地满足了广播影视部门对人才的需求,而且部分地为其他媒体培养了相关的专业人才。

第四,北京广播学院自1959年招收本科生以来,经过40年的努力,每隔20年提高一个办学层次,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迈入了招收博士研究生的新阶段。硕士生的专业点1993年为7个,2004年已增至23个,博士生专业已由1999年的2个增至13个,2004年又拥有了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此可以说广电专业人才培养的层次从中专、大专、本科至研究生均已齐备。

第五,广电相关专业的函授教育已从单一的带有补课性质的学历型教育走向了继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的道路。以北京广播学院为例,在国家广电总局和各地广电局的大力支持下,在大陆已建立起31个函授站,同时还建起了8个网络教育中心,形成了函授、夜大、现代远程教育与全日制成人教育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涉及25个本科广电专业的继续教育的新布局。

与上述各方面发展相关联的是,广电教育相关专业的在校生的人数大幅增加,仅以广播学院为例,1993年在校本科生仅为1700多人,硕士生不足百人,函授生3000多人。2004年的统计则为本科生10000多人,硕士生2200多人,博士生300多人,函授生近9000人。

突破“部门办学”的模式,最终走向“广电大教育”格局的关键是2000年广电专业办学体制的重大改革。

2000年以前,大陆的广电教育基本上由广电部门即中央的广电部(广电总局)和部分省级广电厅(局)主办,代表性的院校有北京广播学院、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和广电部(广电总局)管理干部学院(山西)。另有10多个省办广电中专学校。

2000年2月起,根据国务院有关决定,上述3个高等院校,除广播学院归教育部管理外,其余分别改由地方管理。

改制以后的3所广电高校,分别改由中央和地方教育部门主管,广电部门以共建形式继续支持办好上述3所高校。2004年,随着北京广播学院、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分别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浙江传媒学院,广电院校的概念已逐步淡化。今后,在数以百计的众多高校相继办起与广电相关的本科的形势下,广电教育与其他传媒教育已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广电大教育”的新格局。

广电教育投入空前增长,广电办学实力大幅提高

广电教育所需设备特点为重装备、高消耗、更新快,没有较大的投入很难适应教学实习的需求。近十年来以广院为例,投入渠道狭窄,投入增长缓慢的局面迅速改观。重大措施之一是广电部从1994年起设立教育基金(后改称教育专项补助金)仅从1994至1999年对部属3所院校的补助即达1.7亿元之多,其中广院为1.318亿元。重大措施之二是1994年7月起,建立学校董事会,80多个董事单位积极提供可使用资金近1000万元,2004年9月,中国传媒大学董事会组成,初步筹措基金即超过1000万元。重大措施之三是争取将北京广播学院建设为“211工程”院校。

所谓“211工程”,即1993年国家教委决定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当时全国有普通高校1100多所)和一批重点学科的总称。广电部(现国家广电总局)于1996年7月、1999年4月,先后两次向国家教委递交了关于将北京广播学院建设为“211工程”院校的申请。围绕实施“211工程”这一主题,北京广播学院在深化教育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1998年12月,广电总局决定从1999年起对1997年确定的广播学院的5个重点学科每年给予1000万元的专项资助。1999年6月,广电总局组织专家组对广播学院重点建设的3个文科研究基地和两个工科实验室进行评审验收,并正式批复“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基地”、“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基地”、“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基地”和“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广播电视传输技术实验室”为部级研究基地和实验室。2000年9月,教育部批准广播学院的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为国家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这是全国高校中唯一的以研究广播电视为己任的基地,也是当时全国高校中三个新闻传播学研究基地之一。此外,广播学院还拥有由国家语委和原广电部共建的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中心。同年,广播学院又增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和传播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影学4个博士点,增列了两个硕士点,使全院拥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6个博士点、13个硕士点,覆盖了广播电视高等教育的主要学科领域,广播电视研究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趋于完善。重点学科的建设带动了广播学院的全面发展,综合办学明显改善,办学实力进一步增强。

重大措施之四是2002年广播学院划归教育部后,由教育部与国家广电总局共建,“十五”期间“211工程”二期建设,仍沿用“九五”办法,由广电总局继续投入,总投入为9000万元,分三年拨给。

除广播学院外,其他设有广电教育相关本科专业的院校多数也加大了广电教育的经费投入,办学实力明显提高。

广电学科建设体系完整,广电科研成果丰硕喜人

近十年来,随着广电教育的发展,广播电视研究已从分散、个体为主逐步走向有组织、有计划的课题性研究为主,丰硕喜人的广电科研成果已构建起广播电视学的基本框架,广播电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逐步得到社会的认同,广播电视有学、无学之争已告一段落。

本人认为在新闻传播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广播电视学主要包括广播电视理论研究、广播电视实务研究、广播电视史学研究以及某些交叉性的学科(如广电管理学、广电广告学、广电法学、广电心理学和广电经济学等)。近十年来出版的涉及广播电视学的教材、著作,仅据《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和《中国新闻年鉴》所载有关书目即不下千种。上述广播电视学的各个方面均有一批有创新价值的代表性著作问世。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办的四届广播电视学术著作评选中获奖的有关著作在百种以上。

当前,中国大陆已培养和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专兼职相结合的具有高中级职称的广电研究队伍。这支研究队伍以高校的广电教研人员、广电系统的专兼职研究人员以及社科系统中的有关研究人员为主,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办的两届广电理论工作者十佳百优评选中共有210人入选。

广电科研立项已形成国家级、教育部级、省部级和学校级的四级体系。1990年广电科研首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截至2004年广电科研立项已达25个(12个单位),其中广播学院为10个。1996年起广电部直属高校科研立项启动,仅以广播学院为例,“九五”期间,共获国家级科研项目39个,教育部项目58个,广电总局及北京市项目388个。在此期间,广播学院共获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238个。

广电师资学历明显提高,教师收入稳步增长

在大陆20世纪80年代以前,高校从事广电专业教学的教师主力为本科毕业生,尚有少量专科生。80年代以后,广播学院开始有一批获得硕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从事广电专业教学研究工作,但人数较少、实力不强。直到90年代初,广播学院才陆续有获得国外理学和国内文学博士学位的教师,但尚无新闻传播学方面的博士。1993年,我访问台湾在和几个大学的教授们交谈时对比海峡两岸的新闻传播学方面的师资学历的差距,感受颇深。当时得知台湾有11所高校开办新闻教育,从教的海外归来和本地培养的博士有36人之多,并听说在台湾必须有博士学位方能参加讲师职称的评审。

90年代中期起,广播学院开始注意多方大力引进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尤其是新闻传播学方面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近十年来成绩显著。据统计,2004年广播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已有132人,所属的新闻传播学院仅有49位教师已有博士12人(其中博士后3人),尚有17人正在攻读博士学位。

1993年6月,我在《回顾与前瞻》的发言中曾坦言,大陆高校教师待遇偏低,不少中青年教师不安心于执教课堂。提高和改善高校教师待遇成为当务之急。访台归来后,我曾作了一个比较,大体同等师资的薪金待遇,大陆仅为台湾的五分之一至六分之一左右。这种状况直到90年代末新世纪之初,部分高校开始实行教师津贴补助以后才有较大的变化。以广播学院为例,2000年开始实行教师津贴补助,从讲师到教授,每月为1000—3500元不等(寒暑假减去两个月),2003年起又增加为2000—5000元,如果再加上讲课费、稿酬和其他合法劳务所得,我估算大概比此前增加了2—3倍的收入,若与台湾同等师资的薪金相比,约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左右。在此期间,大陆高校绝大多数教师的住房条件均有较大改善,少数高校教师已购置轿车,作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高校教师收入稳步提高,已成为大陆社会羡慕的职业之一。

广电人才培养层次齐全,广电教育内外交流日趋活跃

关于广播学院培养人才的情况前已述及,此外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2月转制为国家广电总局与浙江省政府共管,以浙江省管理为主。2004年5月,教育部批准该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浙江传媒学院。现设有新闻传播系、播音主持系、电视艺术系等11个系和两个教学部,开设11个本科专业和32个专科专业。在校本专科生近5千人,函授生1千余人,已形成本专科并举、培养与培训一体化的多科性本科院校的办学格局。

原国家广电总局管理干部学院2000年9月划转山西省政府领导,山西省教育厅管理并与国家广电总局共建,并更名为广播电影电视管理干部学院,是全国唯一独立设置的广播影视类高职高专和成人高校,也是广电总局的干部培训基地,现有4个系,20多个专业,在校生2500多人。

全国十余所广电中专学校也先后划归地方管理,有些学校已转制成为职业学校,目前仍是培养中等广电技术人才的重要阵地。

其他综合性、师范性等高校的广电相关专业一般均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少数重点大学也培养广电方面的硕士生乃至博士生。广电教育是国际性的教育,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办有不同类型的广电教育事业。加强中外广电教育的合作交流是办好我国广电教育的必由之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广播学院的对外交流日趋活跃,通过互派教师讲学、培养留学生、共同研究课题,联合召开国际性学术研讨会和合作制作节目等多种形式,已同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日本、新加坡韩国、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160多个高等学校和广电影视机构建立起交流合作的关系。据不完全统计,90年代以来,广播学院共接待来校讲学、交流的教师800余人次,培养外国留学生近4千人。同期还举办30多场有较大影响的国际性广播影视方面的学术研讨会,对提高广播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近十年来中国大陆广电教育是历史上发展最快、成绩卓著、培养广电人才最多的时期。仅以广播学院为例,近十年来培养输送的各类毕业生近4万人,远远超过此前的40年。在这期间,广电教育的发展也出现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如在社会转型期,少数院校把广电相关专业看作“热门专业”,盲目上马,造成广电办学过热;广电教育的少数专业增长过猛,师资和教学设备跟不上;广电事业的发展正在调整之中,人才需求变化难测,广电人才一旦相对过剩,将会造成人才资源浪费等。

参考文献

《北京广播学院建校50周年纪念专刊》。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

《中国高等学校指南》,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1月。

《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历年版),中国广播电视年鉴社。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2003年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