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网络新闻媒体作为参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新兴力量

试论网络新闻媒体作为参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新兴力量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一系列代表大会的文献,一再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近期的发展,进一步赋予了中国新闻传媒作用于政治参与的重任。网络新闻媒体参与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方式之一,是以政治信息作为日常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板块。网络新闻媒体兴起以来,已成为沟通政治信息的新渠道。

试论网络新闻媒体作为参与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新兴力量

张咏华(上海大学影视学院教授)

论文摘要:

在以民主为核心内涵的现代政治文明的发展中,现代传媒业的参与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因特网在世界范围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媒体作为基于网络技术的新闻传媒崛起于当代传媒行列之中。网络新媒体兴起后,也参与到当前民主政治加速化的进程,从而成为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新力量。本文在探讨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参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现状的同时,概括了这种参与的若干特点,尤其强调了其同传统的新闻媒体的互动。最后,本文分析了网络新闻媒体参与现代政治文明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民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内涵。而在现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中,现代传媒业的兴起和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互联的因特网在世界范围迅速扩张。在因特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基础上,90年代中期以来网络新闻媒体崛起于新闻传媒行列之中。在中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04年年底,中国大陆网民数已达9400万。在新闻传播领域,中国近年来已形成以传媒网站为主力的、格局较完整的网络新闻媒体体系。作为新型的传媒形态,网络新媒体在当今中国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如何?这是本文探讨的中心问题。

新闻传媒在参与现代政治文明进程中的几种作用

新闻传媒在参与现代政治文明中的作用,首先表现为通过广泛沟通政治信息,充当公民和公民团体的政治参与行为的工具。以获取政治信息、了解政治情况为前提的公民和公民团体的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的重要标志。新闻传媒是现代社会沟通政治信息的主要载体。政治信息是新闻传媒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通过提供关于公共事务的信息、讨论和辩论为政治系统服务”被视为新闻传媒的六大任务之一(Siebert,Peterson & Schramm,1963:74)。在中国,时政沟通和政治宣传历来受到高度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入了崭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一系列代表大会的文献,一再强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2004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更是提出了建设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的目标。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近期的发展,进一步赋予了中国新闻传媒作用于政治参与的重任。

新闻传媒作用于政治文明的另一重要方面,是通过聚焦公众的注意力和同人际、群体传播相结合,影响舆论的形成并作用于舆论成为个人行为的基准的过程。这已被学术界的许多研究所观察到。早在19世纪末,法国法理学家、社会心理学家塔尔德(Gabriel de Tarde)即在研究酒吧餐馆、咖啡屋、沙龙等公共场所中的谈话现象中,观察到了新闻传媒将公共场所的交谈讨论聚焦于一定的统一话题的作用,指出了新闻传媒通过在聚焦公众的关注点和舆论形成中的作用,对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环节——公民政治选择产生影响。一个世纪之后,西方学者开始研究塔尔德的有关观点,从中总结其关于公共舆论和大众传媒的模式(卡茨,见猪口孝、纽曼、基恩,1999:104-121),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卡茨(E.Katz)即是其中之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著名传播学者唐纳德·肖和麦科姆斯提出了传媒“议题设置作用”论。塔尔德和肖、麦两氏的研究关注点,可谓异曲同工。他们和其他进行类似研究的学者的成果,向人们展示了新闻传媒作用于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传媒作为中介的舆论监督,是现代民主政治中对权力进行制约的重要方式之一。这是新闻传媒参与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又一方面。西方国家将其自由主义新闻体制下的传媒业,视为权力制约的一种机制,将传媒比作“监察人”(watchdog)和“第四权力阶层”(the fourth estate)。在中国,传媒作为民意上传的现代化工具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舆论监督作用已被确认为新闻传媒的重要职能之一。

传媒通过充当公众政治参与的工具,还能服务于政治体系的合法性基础,这也是其参与现代政治文明建设的又一方面。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指出,在今天的社会中,“树立权威的唯一途径就是通过民主”(吉登斯,2000:69)。在当今社会,公民的政治参与体现权力属于人民的民主原则,也是使政治权力的权威和合法性深入人心的必然方式。因此,传媒为公众的政治参与提供信息平台、公共论坛的实践,也同政治文明的这一方面相连。

当然,工具本身不能确保对工具的恰当使用。现代传媒作为民主政治的进程中的工具服务得如何,关键在于人类社会如何驾驭这一工具。

网络媒体参与当今政治文明的方式和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特网在全世界走进千家万户,网络的社会影响逐渐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新闻媒体兴起以来,通过时政/政治新闻、电子论坛、网上民意调查等形式,作用于政治信息沟通和公众的政治参与,将其影响的触角渗透到了政治领域。

网络新闻媒体参与当今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方式之一,是以政治信息作为日常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板块。网络新闻媒体兴起以来,已成为沟通政治信息的新渠道。不论是中国传媒网站,还是参与新闻传播的商业网站,其日常的传播内容中都包括政治/时政新闻等政治信息这一块。虽然网络媒体对这一板块的命名方法不同,但包含这类内容却是其共性。

同以往的传媒渠道相比,网络媒体作为沟通政治信息的新渠道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网络的瞬时传播特点,使网络媒体能对一些动态性极强的时政新闻的报道采用“滚动”式发布,在沟通突发性时政事件的信息中优势尤其凸显。例如,当2003年3月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时,中国的新华网就捷足先登,率先在网上进行了报道。正是因为网络媒体在沟通突发性时政事件的信息中的明显优势,此类事件发生时一些著名的传媒网站的访问率往往会明显上升乃至出现网上“塞车”现象。

其次,作为全球传播的媒体,网络媒体在政治信息沟通中具备产生外向性影响的潜力。2005年“两会”报道期间,中国新华网等著名新闻网站的“两会”报道就产生了重要的对外影响:国外的法国《世界报》、《费加罗报》、《论坛报》等主流媒体“每隔两三天,都会用1/4版报道中国两会。……他们报道的口径及参考引用的背景资料主要来自新华网的英文资料”(《中华新闻报》2003年3月23日头版、A3版)。日本广播协会一位记者表示,新华网对“两会”的网上直播,是该协会电视媒体进行有关报道的重要参照(《中华新闻报》2003年3月23日头版、A3版)。在政治、时政领域,因特网上数量巨大的网络媒体构成的空前丰富的信息源在增加网民的政治信息接收的选择性的同时,也开阔了其政治视野,使其较之传统媒体的受众,更易在政治领域追求获得从多种角度展开叙述的报道、信息。例如,根据欧洲新闻学中心网站(http://www.ejc.hl)上2003年2月24日的“欧洲媒体新闻文摘”以及英国“新闻界”网站(http://www.journalism.co.uk)上同日提供的有关信息,在当时美伊冲突局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到国际新闻网站如英国最大的新闻网站“BBC新闻在线”和Guardian Unlimited网站上去寻求从多种角度提供的信息,这使得通往这两家网站的“交通”量显著增多。网民上网跨国冲浪的欲望,为网络媒体产生国际影响奠定了受众心理基础。

再有,利用网上无尽的虚拟空间,网络媒体可以通过采用网络数据库功能、超级链接、搜索引擎等手段,提供围绕某些政治热点、专题的大量相关信息,从而有助于公众全面了解政治信息、研究时事政治。目前中国的许多网络媒体,尤其是著名传媒网站,纷纷按照不同时期的政治热点,提供专题,新华网和人民网更是在这一方面表现突出,不仅设有分门别类的专题,而且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料库。两会的专题在这两家网站上都是最近的专题之重。最近人民网上重大专题中,“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尤其醒目;在新华网的国际类专题中,“美国国务卿赖斯访问亚洲六国”出现在显著位置。通过提供大量资料汇编,它们作为中国最具权威性的传媒机构建立的网站,在网上进一步拓展了其母体新闻机构作为提供时政信息的权威机构的功能。

作为传媒生态中的新生代,网络媒体在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中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与传统的新闻媒体产生互动。美国新媒介研究著名专家罗杰·菲德勒(Roger Fidler)曾在《媒介形态变化》中指出,“新媒介的成功形式就像新物种那样,并不是无中生有地突然冒出来的。它们与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菲德勒,2000:13-14)新老联系、新老互动也许可说是传播领域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点。网络新媒体的发展也不例外。在沟通政治信息中,网络媒体在政治信息栏目编排、新闻价值判断等方面显然从传统传媒的经验中吸取了大量东西。与此同时,网络媒体由于能在报道重大突发性事件中捷足先登,而且能通过超文本链接等方式将有关信息组合成专题,因而网络媒体反过来可作为整合资料的最佳渠道,为传统传媒的信息、素材提供参照源。此外,网络媒体传播政治信息的一些表述形式,也已开始对传统传媒产生影响。受网络媒体所开创的相关报道/背景/资料“链接”形式的影响,“新闻链接”、“资料链接”、“相关链接”等已悄然出现在中国许多报纸上。而透过中国报纸中开始盛行的“内页导读”、“今日提示”、“今日第x版”加标题或标题加图片等形形色色的导读,我们也可以看出网络媒体的首页编排模式和多层式写作、提供“导航”等方式,对传统媒体版面安排不无影响。

网络媒体同传统的新闻媒体的互动,在其作用于公众的政治参与方面,也得到体现。网络媒体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另一方式是以电子论坛、网上的政务工作评议类栏目、网上民意测试等形式,为公众参政议政、行使其政治权利提供具有互动、便捷等特点的新渠道。中国的网络新闻媒体目前在提供此类形式中,都在积累自己的经验。

试以《人民日报》网站——人民网和新华网为例。在中国大陆传媒网站中,《人民日报》网站——人民网是率先开通电子论坛的。在为公众提供在网上表达意见的新天地方面,在国内传媒网站中首开风气之先。《人民日报》网站在1999年就开通了“强国论坛”,后来又陆续推出了读书论坛、体育论坛、健康论坛、女性论坛、地方发展论坛等若干论坛,逐渐形成了以强国论坛为主的由一系列论坛组成的论坛群,形成了“强国社区”。目前人民网“强国社区”的注册用户达36万多;其主要论坛强国论坛以强国与发展为主题,具有反映中国现实中的各种重大问题的特点。作为反映民情表达民意的新渠道,强国论坛近年来备受重视。中国网络传播研究者闵大洪认为,从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角度看,强国论坛“为民众提供了言论空间、表达空间、话语空间,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一个有说服力的窗口”(闵大洪,2003)。新华网也设立了以发展论坛为主加上统一论坛、“百姓生活”论坛、城市论坛等组成的论坛群——新华论坛,其“网民热议”、“天天网评”、“网帖精华”和“网友评说”等栏目,办得有声有色。2005年“两会”期间,网络新媒体进一步展现了其为公众提供行使政治参与权的新形式的作用。新华网和人民网都对两会进行了直播。它们通过电子论坛,通过推出“两会”专题无线网站/“两会”专题手机无线报道频道,组织嘉宾访谈,开辟“百姓建言”,设置“两会留言板”、“两会论坛”等,营造了公众在网上参政议政的热烈气氛,激发了公众参政议政的巨大热情。

由于网络新闻媒体通过电子论坛等提供了网民讨论各种问题的公共空间,并且能够迅速汇集围绕特定话题的相关信息,中国网络新闻媒体已开始在议题设置过程中起到加速话题由媒介议程进入公众议程的过程、与传统的传媒一起影响公众议程的作用。例如,在2003年的“洛阳大火”事件中,电子论坛中网民们展开的迅速、大量的信息交流,网络媒体对相关报道的汇集,都曾在这一事件很快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中产生作用,从而成为议题设置中的一环。

在成为表达民意、公众参政议政的新渠道的同时,中国网络媒体正在成为进行舆论监督中的新力量。围绕某些司法报道的舆论活动,中国网络媒体的作为,已被中国学术界视作网络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典型实例。其中有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事件”,该事件曾在网络媒体上引发大量的舆论活动,这又进一步加强了传统媒体对此的关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相关传播活动相互呼应,产生相互强化的作用,使该事件很快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最终政府根据民意修订了相关的政策。在一系列体现网络作为舆论监督中介的事例中,网络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互动都是一个重要特征。目前,随着网络媒体逐渐走向成熟,网络媒体已经在吸收传统媒体服务于政府与百姓的沟通、反映民意的做法基础上,设立一些服务于相同功能的创新的网上栏目/板块。已有研究者注意到,近年来中国传媒网站中已逐渐兴起“热线服务类板块”(王舒怀、张意轩,2004:44-47),其典型例子有人民网的“人民热线”、东方网的“东方直通车”、千龙新闻网的“市民留言板”等。此类板块旨在发挥沟通政府与百姓、实现上通下达的职能,其特征为政府、媒体、受众三方的网上互动。

经常推出围绕一定热点问题的简单的网上民意测验/调查,也是中国传媒网站中的一种常见实践。虽然,由于目前这种网上民意测验/调查难以做到按科学的数理统计原则抽样,因而在采集到的信息的代表性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但是这种实践毕竟也为网民表达自己的意见提供了简洁的方式,其采集到的信息总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网络媒体介入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的上一部分探讨了网络媒体介入社会政治生活的积极影响。笔者在此并不想过于夸大网络媒体在介入政治领域中的力量。虽然网络的普及率在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已经在其总人口中占过半,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网络的发展仍然长路漫漫。在中国大陆,虽然近年来网络发展很快,但目前的普及率尚未到总人口的10%,这就意味着在中国传统的新闻媒体依然是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媒体力量。然而作为其中的新生力量,网络媒体是充满活力的,其影响力的扩大将与其走向成熟同步。就目前来说,其同传统新闻媒体的互动,在其产生政治影响力中至关重要。在目前,网络媒体还面临着电子论坛中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可能带来信息的泥沙俱下,电子论坛上的议论较易出现情绪化、理性深度不够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网络媒体的政治影响力。

与此相连的是,网络媒体在参与政治文明中还面临着处理网站的主导性和网民的主动参与性的关系问题。一方面,网上的电子论坛、网上的政务工作评议类栏目、网上民意测试等,是网络媒体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主要方式,而网民的新闻跟帖、论坛上帖、网上建言等,是网络媒体作用于政治民主的重要表现,这些都凸现出网民的主动参与性之重要。但另一方面,在网站和网民的关系中,网站处于主导地位。虽然在网络传播中,所有参与者的交互主体性地位显然有了跃升,但是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这种跃升并不意味着各类主体的力量的完全对等。在网站和网民的关系中,网站仍然是主导方。虽然网民可以在电子论坛上贴帖子,在某些网站上建立网页,但是网站可以对此进行管理。面对着网络舆论活动中的情绪化倾向等问题,网站也必然会进行一定的管理。适度管理就成为网络媒体面临的挑战。

无可否认,网络新媒介对现代政治文明的进程带来的并非都是福音,它也带来了对传统政治的挑战。把关人角色的弱化,个人用户可以在电子论坛上自行贴帖子等做法带来内容控制的高难度,进而带来对政治控制的新挑战。而必要的政治控制对于政治体系的有效运作是必要的,对于发展中国家/后发展国家来说则更加不可或缺,这是同后者的“被动处境密切相关的,他们必须在公民的攀比、激进情绪和国家的实力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既不能一味冒进,也不能止步不前”(李永刚,见鲍宗豪,2001:205-213)。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曾经论证过后发展中国家必须把政治参与控制在系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当政治制度化还不够成熟时,失去控制的政治参与必然导致政治动乱的来临(亨廷顿,1998)。此外,从国际政治来看,由于网络的全球性特征,网络新媒体对政治生活的介入,必然会扩大不同国家的不同的政治制度、政治观念、政治行为方式等之间的相互激荡,从而给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维护自己的政治独立和政治秩序的新挑战。可以说,网络新媒介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带来了对政治控制的双重挑战。社会如何处理网络对传统政治控制的挑战,必然对网络媒体政治影响力的发挥产生影响。

网络媒体在介入政治领域中的力量发挥,必然同整个政治体系的运作紧密相连。网络媒体参与当今政治文明不是仅靠技术创造的“神话”,更深层的支撑来自制度和思想层面的因素。公民上网参政议政、网上舆论监督、电子民主等,说到底,都是现代民主政治体制下(不论是西方的民主政治体制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体制)政治民主实践在网络时代向网上虚拟空间的延伸。公民的政治参与,说到底,从思想渊源上来说是以政治权力属于人民的民主理念为思想基石的。网络媒体成为当今社会政治沟通和公民政治参与的新渠道,可说是网络时代的新形势下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逻辑演绎出的必然结果。

尽管网络新媒体介入现代政治文明的进程带来的并非都是福音,而是也有挑战。但是,网络新媒体参与政治民主已是大势所趋,是信息化时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新现象。如何发挥其推动政治民主的积极作用,避免其负面影响,构成充满现实意义的研究新课题。

参考文献

〔英〕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李永刚:《网络扩张对后发展国家政治生活的潜在影响》,见鲍宗豪主编:《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美〕罗杰·菲德勒:《媒介形态变化》,明安香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

闵大洪:《党与党报网站(1)》,引自“中国江苏”网(http://jschina.com.cn)2003年2月23日。

〔美〕塞·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刘军宁译,三联书店,1998年。

王舒怀、张意轩:《上通下达、三防互动——新闻网站热线服务类板块研究初探》,《新闻记者》2004年第3期。

〔美〕伊莱休·卡茨:《大众传播与参与式民主》,见〔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美〕约翰·基恩编:《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张咏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参与政治民主中的互动》,2004年5月在中国首届网络传播学年会(南京大学主办)上宣读。

《中华新闻报》,2003年3月23日。

Siebert,F.,Peterson,t.and Schramm,W.(1963edition),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http://www.journalism.co.uk/news/story576.html.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