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杂志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组合原则

杂志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组合原则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四、杂志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组合原则我们在前面谈到杂志类新闻节目在内容上是“五谷杂粮”。杂志类新闻节目的“有序”,意义主要有二:一是形成节目编排的工作定式。在杂志类新闻节目中深度报道、人物专访以及电视专题片、纪录片所占节目的比重是比较大的。换言之,无论中外的杂志类新闻节目都有一个不断优化的组合过程。

四、杂志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组合原则

我们在前面谈到杂志类新闻节目在内容上是“五谷杂粮”。但这并不是内容上的简单相加,而是由一定的编排理念决定的,反映出该节目的逻辑关系。因此,无论是事件组合式新闻节目,还是主题组合式新闻节目,或是板块组合式新闻节目,都要依据以下原则来组合节目。

1.根据分类原则,突出节目的有序

杂志类新闻节目的“杂”,是建立在有序组合基础上的“杂”,而不是不分顺序、不分主次的“一锅煮”,呈现出很强的分类性。如《东方时空》栏目下面的《时空报道》是消息类新闻节目板块;《东方之子》是人物专题节目板块;《生活空间》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生活纪录片板块;《面对面》是以新近发生的“民生新闻”为主题的谈话节目板块。

我们知道,生活中的“有序”是建立在对事物条分缕析基础上的有序。离开分类,有序就无从谈起。杂志类新闻节目的“有序”,意义主要有二:一是形成节目编排的工作定式。将众多节目形态、众多节目内容、众多报道方式的电视新闻节目分门别类地理出头绪。在此基础上,分门别类地编排节目。二是便于观众收看。由于多方面原因,观众不一定对整个节目感兴趣,或是没有时间收看完整档节目,但不排除其对某个节目板块的兴致浓厚。这样,分类后的杂志类新闻节目就方便了观众收看,观众就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定时收看自己喜爱的节目。

2.根据故事原则,突出节目的亮点

亮点,是引人注目的关注点或兴奋点。在杂志类新闻节目中深度报道、人物专访以及电视专题片、纪录片所占节目的比重是比较大的。与消息类新闻节目不同的是,这些节目能够比较详尽、深入地反映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前因后果的过程,揭示事物的性质,或是能够比较细致、深刻地分析事物的走向,预测事件的结果。也就是说,事物的过程性,构成了节目的故事性。人有听故事的天然特性,对于观众来说,故事能够有效地唤起观众的关注兴趣。

3.根据优化原则,实现节目的最佳组合

优化节目组合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杂志类新闻节目也是如此。换言之,无论中外的杂志类新闻节目都有一个不断优化的组合过程。就其本质来说,杂志类新闻节目的优化组合是围绕节目的最佳组合而进行的不断调整。这是因为:一是任何“最优”的节目设定都是从当时的条件出发的,如节目来源条件、制作能力条件、观众兴趣条件,等等,是当时的客观存在在人头脑中的具体反映。二是情况是变化的。一档节目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以后,很可能由于内、外原因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或是进一步的优化组合,如内部制作实力的增强、对节目的认识加深、节目理念更新等;外部原因,如观众的兴趣和“口味”的变化,以及同行同类节目的兴起与变化,等等,需要对节目进行优化。如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虽然开播以后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有着很高的收视率和美誉度,但未雨绸缪,对节目进行了四次大的调整,使节目组合更合理和更科学

思考题

1.怎样理解杂志类新闻是主持人统领的节目?

2.简述杂志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元素。

3.试述杂志类电视新闻节目的组合方式。

【注释】

[1]孙宝国:《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2]孙宝国:《中国电视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2007年版,第19页。

[3]孙宝国:《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183页。

[4]孙宝国:《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3页。

[5]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199页。

[6]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99页。

[7]孙宝国:《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页。

[8]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411页。

[9]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320页。

[10]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页。

[11]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91~293页。

[12]孙宝国:《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5页。

[13]孙宝国:《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研究》,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188~189页。

[14]叶子:《电视新闻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89页。

[15]徐舫州、徐帆:《电视节目类型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16]李吸海、郝朴宁:《中外电视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17]季宗绍:《电视深度报道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8页。

[18]欧阳宏生等:《电视文化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9页。

[19]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199页。

[20]罗弘道、鹿敏:《东方时空,你在追求什么?》,《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4年第3期。

[21]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年版,第23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