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场同期声

现场同期声

时间:2022-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现场同期声从声源上说,现场同期声属于画内音,指在事件现场和采访现场拍摄电视画面的同时撷取下来的现场报道声、采访同期声和人物对话声。没有现场人声语言的电视新闻,是一种“画面+解说词”式的传播。现场人声语言能够承担起准确表达新闻事实的重任。

二、现场同期声

从声源上说,现场同期声属于画内音,指在事件现场和采访现场拍摄电视画面的同时撷取下来的现场报道声、采访同期声和人物对话声。

1.现场报道声

现场报道是出镜记者在现场随着事件的发生与进展,边观察、边向观众讲解和分析自己在现场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换句话说,现场报道不是报道事件的结果,而是报道事件的过程。例如,辽宁电视台2003年12月《第一时间》播发的现场报道《上百辆汽车连环相撞》:

【现场报道1】我们是第一个到来的媒体,这里出事的汽车一辆接一辆,排得很远,大概有100辆。

【现场报道2】由于发生相撞的汽车实在太多,出事的汽车排成了一条长长的车龙,从头到尾,绵延几公里远,一眼望不到头。记者注意到,发生事故的车辆多数都是因为追尾而头尾受损或是被侧面挤压变形,可见能见度低和路面湿滑是导致众多汽车连环相撞的主要原因。这是一辆被三辆大货车从三面挤压得高度变形的轿车,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该车的司机竟然毫发无损。冷静的女司机向记者讲述了刚才的一幕。……

【现场报道3】继续向前,这里有一道警戒线,原来前面有一辆发生车祸的乙醇运送车,发生了泄漏,消防官兵正紧张地喷洒泡沫。

【现场报道4】当记者赶到时,运输车仍然向外喷射着乙醇。由于乙醇是易燃易爆物品,随时都有发生爆炸的可能,因此消防(部门)调集了9个中队的消防官兵严阵以待。他们想尽办法控制泄漏的同时,还不断地用泡沫剂对流出的乙醇进行稀释。交警部门则严格地画线警戒,疏散人群。到昨天下午3点,喷射口被成功的堵住,化学品运输车也被成功拖离事故现场。

【现场报道5】由于发生事故的车辆太多,交警部门昨天出动了20多辆清障车循环作业,不停地将车辆拖离高速公路以疏导交通。目前,车辆的伤亡总人数和损失情况还不清楚,但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仅在发生事故的一段100多米长范围内,就有4名司机丧命,十几名驾乘人员受伤。

由此可见,现场报道实际上就是集采访、写作与播报一气呵成的“口头播报”。由于受到现场环境的感染,出镜记者的表情、神态、动作等肢体语言,都可能随着画面被记录下来,形成一种有声语言、现场图像和记者的肢体语言混合交织的三重信息传播。

2.采访同期声

这是指就某一问题专门请采访对象介绍事件、叙说细节,发表意见、解读新闻的一种声画同步的影像资料。

采访同期声与其他同期声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三:一是专门拍摄。采访同期声是记者专门就某一问题请采访对象发表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二是声音为主。拍摄采访同期声的目的是请采访对象“谈”,此时的采访拍摄是以声音内容为主,画面退居其次(并非画面不重要),有时还需要把画面特意虚化,刻意不让观众看清采访对象的面目、体形;三是内容的片断性,甚至是一句话,都可以作为一个声音单元使用。

例如,黑龙江电视台2007年8月10日播出的《交警来开会高速路堵车》采用了大量的同期声[10]:

【导语】8月10日,黑吉两省交警联手打击高速公路交通违法行为。可是他们却把启动仪式设在了高速公路的收费站,结果造成了40分钟的交通堵塞。

【报道词】上午9点,黑龙江与吉林两省交警联合开展的打击高速公路违法行为专项整治活动马上就要开始了。

【同期声】黑龙江省交警总队领导:“违法行为专项整治统一行动,启动仪式现在开始!”

【报道词】可是就在会场的旁边,京哈高速公路的收费口却被交警封闭了。站在收费口往长春方向看,汽车排起了长龙,一眼望不到头。这几台已经过了收费站的大卡车,也被交警截下来,成了大会的听众。

【同期声】过路司机:“不让我们走啊,都堵在那儿了。”

【同期声】过路司机:“能不能整一上午啊?”

【报道词】9点20分,交警部门的领导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司机代表也上台发言,

【同期声】司机代表:“斗严寒、战酷暑,炎炎烈日下,有你们着装严整……”

【报道词】今天凌晨,京哈高速路德惠段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造成了交通堵塞,几个小时后才通车,可司机们没想到走到这儿,又被交警拦住不让走了

【同期声】哈尔滨司机:“我们在那里憋了四五个小时了,着急赶路,这又开会,你正常开你们的会,我们走我们的路呗。”

【报道词】这台车上的乘客是从大连赶到哈尔滨看病的。

【同期声】大连市民:“换个场合开会不行吗?非得把高速公路封闭了。”

【同期声】吉林司机:“交警开会是为了交通畅通,这反倒不畅通了。”

【报道词】9点,启动仪式终于结束了,司机们也松了一口气,赶紧去发动车(子)。可是,还有个规定,那就是等交警车先走完。

采访同期声是事实的一部分,是构成报道词或是解说词写作的重要内容,也是记者客观叙说事实和“藏舌头”的一种重要方式。

3.人物对话声

人物对话同期声与采访同期声的不同之处主要有二:一是从画面内容来看,对话同期声一幅画面可以出现多个谈话对象。在一般情况下,采访同期声一幅画面只有一个谈话对象;二是从谈话内容来看,对话同期声构成一问一答、先问后答的对应关系。对话同期声有两种情形:①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对话;②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对话。例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节目《山西洪洞“12·5矿难调查”》记者与采访对象有这样一段对话[11]:

记者问:“这次你知道不知道很多是憋死的,都是一氧化碳中毒的矿工都不有带自救器?”

矿工答:“没有。”

记者问:“你们下矿的时候矿里面要求你们带吗?”

矿工答:“没有。”

记者问:“有没有案例检查员,在矿口?”

矿工答:“有。”

记者问:“有,那你们没有带,他们制止不制止你们下矿?”

矿工答:“就没有听说过这个东西。”

4.现场同期声的作用

现场同期声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主要有三:

(1)构成电视新闻的现场性

人获得信息主要是通过“眼看”和“耳听”来实现的。现场人声语言对传递事实,表达观点和情感,开拓画面空间,以及结构段落、突出主体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现场人声语言的电视新闻,是一种“画面+解说词”式的传播。

(2)准确表达新闻事实内涵

画面是一种语言,也是一种信息。但作为信息的画面图像,具有信息的不确定性和疑义性。现场人声语言能够承担起准确表达新闻事实的重任。随着现场记者作用的日益加强,电视新闻采访也由过去的单纯采集图像画面,变成了声画并茂和重视现场环境声音、出镜记者声音和人物交流声音。

(3)充当电视新闻的报道词

将现场人声语言直接充当电视新闻报道词是很常见的。它分为这样三种情形:一是整篇式。即整个报道都是现场的人声语言。如《温副总理带灾区孩子上课》,就是除导语外整篇报道都是由现场人声语言构成的。二是一段或几段式。即在一篇报道中,有一段或几段是现场的人声语言。如北京电视台的《7·13——申奥成功日,万众欢腾时》就是三大段。三是几句式。即在一篇报道中,有几句报道词是现场的人声语言。

将现场人声语言直接充当报道词的意义,主要有:一是可以直接构成电视现场报道;二是可以形成报道的“点睛”之笔;三是可以“藏舌头”。报道者不直接叙说,而是通过借用他人之“嘴”,把自己想要叙说或评论的事物说出来。

三、非语言符号的声音

非语言符号的声音,是指现场声响、节目声响和节目音乐。这三种声音,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作用是不同的。

1.现场声响

亦称“实况声响”、“背景声响”,是拍摄画面时撷取的声音,如在拍摄庆典现场画面时记录下来的鞭炮声、鼓乐声、欢呼声;在拍摄市场画面时记录下来的喧闹声、叫卖声,等等。

现场声响对电视新闻节目具有双重性。其积极意义是可以作为专题类新闻节目和纪实性新闻节目的背景声音,起到营造现场环境气氛,增进新闻现场感的作用。其消极作用是有可能变成噪音,影响节目的传播效果,需要选择使用。

2.节目音响

亦称为“音响效果”、“环境音响”,是伴随画面一起记录下来的,发自事实现场的各种声音或是临摹动作声。节目音响,在电视新闻节目中是与报道词、画面、情节配套使用的一种非语言符号,其具有增进画面效果、渲染故事情节,造成浓烈的现场感,更形象、更具体、更逼真地再现现场的特殊效果。

实际上,节目音响包括这样两种情形:一是画内音音响,即伴随画面一起记录下来的,发自事实现场的声音。它包括现场背景声和自然环境声。现场背景声,有鞭炮声,鼓掌声,市场的吆喝、叫卖声,机械声(如轮船的汽笛声、飞机的轰鸣声)等。自然环境声,有风声、雨声、雷击声、流水声、浪涛声等自然物的声音;二是画外音音响,即音响源自画面以外,是节目编辑时根据画面与情节的实际,为获得某种效果人为地制造出的特殊声音,如临摹各种打斗场、战争时兵器的碰撞场等。

节目音响不仅能够增加电视节目的现场感,还能够烘托节目的气氛,产生浓郁的生活气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音响具有逼真性

音响与影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如,虎有虎威(形状),还有“虎啸”(声音)。如果虎只有“威”而没有“啸”,可能只是一只死老虎(虎死不倒威)。对于观众来说,听到虎啸的声音,不仅可以栩栩如生地再现现场,并且还可以凭着老虎的声音,联想到其威武的形象。

(2)音响具有烘托性

绿叶与红花的关系是陪衬与突出。音响与画面,也是如此。音响不仅可以弥补画面图像的某些不足,还可以起到使电视新闻节目更具体、形象、真实的效果和深化报道主题、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3)构成音响蒙太奇

蒙太奇原意为构成、结构、组合等,被借用到影视镜头语言的构成方式上,指影视作品创作中将一个一个分散的画面,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接成能够表达思想主题与内涵的整体。

蒙太奇的作用是唤起人们对某种事物的联想、悬念,或产生对比、呼应的艺术效果。音响,同样具有联结时空,使人产生某种联想、悬念、暗示的作用。例如,我们听到“鸡鸣”与“虎啸”两种声音,不仅可以联想到“深山”与“清晨”,若把这两种声音进行组接,人们还可以想象出这是在一个深山老林的早晨。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画外音音响是一种临摹性声响和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因而不能用于消息类、专题类、评论类、杂志类等其他类型的电视新闻节目,而只能用于电视专题片和电视纪录片节目。

3.节目音乐

音乐,也是一种非语言符号。它是以旋律和节奏为手段来表情达意、反映生活的艺术形式。

音乐语言在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作用主要有:一是作为栏目的开始曲、间隔曲和结束曲的音乐声音。任何一类电视新闻节目,或是任何一档电视新闻栏目都有固定的开始曲、间隔曲和结束曲。开始曲、间隔曲和结束曲,与片头、片尾一起共同构建为一档电视新闻栏目的标志。二是作为纪实类新闻节目渲染故事情节、营造气氛的音乐语言。例如,一个被父母遗弃的婴儿得到了社会的深深关爱,此时片中穿插《世上只有妈妈好》的乐曲,不仅能够营造气氛,还能产生特殊的对比艺术效果。三是作为专题片主题曲的音乐语言。例如《话说长江》、《再说长江》、《望长城》、《复兴之路》等电视专题片,都有自己的主题曲。

思考题

1.简述电视新闻节目元素。

2.电视新闻画面的特性是什么?

3.如何理解电视画面信息的二重性?

4.简述现场同期声的构成。

【注释】

[1]《2002年度·中国新闻奖作品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34~139页。

[2]刘习良:《中国电视史》,中国广播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页。

[3]江欧利:《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2001年度新闻佳作赏析》,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第365~370页。

[4]熊高、党东耀:《电视新闻摄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5]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239页。

[6]熊高、党东耀:《电视新闻摄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4页。

[7]熊高、党东耀:《电视新闻摄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11页。

[8]赵玉明、王福顺:《广播电视辞典》,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第100页。

[9]张莉、张君昌:《中国电视十佳新闻栏目》,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52~154页。

[10]《2007年度·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选》,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68页。

[11]《2007年度·第十八届中国新闻奖作品选》,新华出版社2008年版,第3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