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传播模式为核心的媒介融合理论建构

以传播模式为核心的媒介融合理论建构

时间:2023-04-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传播模式为核心的媒介融合理论建构_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4 以传播模式为核心的媒介融合理论建构海德格尔断言,技术的本质不是技术的。“拓扑”式的信息传播模式将会对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认为,将媒介融合从业务实践研究走向理论建构,必须以传播模式为基点,考察它是如何影响人类生活的。“拓扑”式的传播模式也塑造了新的公共性和私人性。

4 以传播模式为核心的媒介融合理论建构

海德格尔断言,技术的本质不是技术的(12)。任何一种技术的诞生都最终给人类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影响。在所有的人类技术发明中,媒介技术应该最具有“人”的意义,因为它以信息为中介,涉及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新媒介技术的诞生对人类的影响更为直观和明显。媒介融合作为目前媒介技术之大成,其影响已经逐渐深刻地表现出来。这些影响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核心在于信息传播模式的变革。“拓扑”式的信息传播模式将会对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认为,将媒介融合从业务实践研究走向理论建构,必须以传播模式为基点,考察它是如何影响人类生活的。

媒介融合的理论建构首先涉及一些宏大的议题,这些议题有的是“传统的”,有的则是“新出现的”,即使是“传统议题”,也会在媒介融合时代有新的答案,这些宏大议题涉及人类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对于这些宏大议题的研究,必须基于对微观、中观议题的深入研究。媒介融合时代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也在一些微观层次和中观层次上改写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如此一来,“拓扑”式的信息传播模式就成为了连接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的纽带,成为我们认识媒介融合时代人类新的生活方式的核心基础。

比如,对于文化领域而言,对于人类研究的核心问题——文化认同,媒介融合带来了新的认同问题。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公众的政治认同居于首要地位,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社会从政治的束缚中逐渐解放出来,开始拥有相对自治的空间,人们不必像往常一样,由政治生活来主导自己生活的全部,政治生活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之后,文化认同开始居于首要地位,在人们日常生活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意义上的文化具有地域性和稳定性。但在媒介融合时代,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融合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建立新的文化归属和文化认同的空间,电子空间中的文化社群、文化交流把全世界具有同一文化归属的人们连接起来,人们的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具有张力关系。当前的文化民族主义、文化冲突就是这种张力关系的反映。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拓扑”式传播模式下,文化认同是如何重建的?文化身份是如何被建构起来的?文化又是如何被生产的?等等,这些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再比如,对于人类政治生活而言,“拓扑”式的传播也给公众参与、公共领域、协商民主、微观政治等政治议题带来了重大影响。在媒介融合时代之前,尽管自古希腊开始,关于“民主”的讨论和实践已经开始,至18世纪启蒙运动和资本主义发展之后,民主更是获得广泛的认同和实践,但民主不仅仅是一套理念,它还需要有一种能够帮助实施的技术手段和制度。媒介融合之前的媒介技术尽管也充当了公共领域的职能,并且为公众参与提供一些途径,但作用还很有限。在媒介融合时代,“拓扑”式的传播已经模糊了传播者和接收者的界限,从理论上讲,人人只要拥有了简单的设备都可以进行信息的传播,以此来进行民主参与,对公众事务进行讨论和协商。

另外,除了公众参与、协商民主这样的宏大政治议题外,媒介融合技术所带来的“拓扑”传播也给日常生活的微观政治带来了深刻影响。所谓微观政治,是指“所谓的微观政治是指在社会微观层面上发展起来的反体系性的、反中心的、多元化的、强调主体行动的、自主的政治。它关注日常生活实践,主张在生活风格、话语、躯体、性、交往等方面进行革命,推翻特殊机构中的权力与等级,将个人从社会压迫和统治下解放出来。与微观政治相对应的宏观政治则是系统性的、中心性的、一元的、宏观层面的政治。”(13)从这一视野来看待媒介融合问题,我们能够发现媒介融合对于人类政治生活的深刻含义,尤其是对我们自身而言,媒介融合与微观政治之间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在媒介融合技术下,普通公众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权利、文化生产权利,能够对主流话语进行微观反抗,近些年来,国内互联网上反抗主流权力的草根文化、草根话语政治景观就是这种微观反抗的体现,信息政治、文化政治对于政治文化的影响日益深刻,这种日常政治也会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也需要我们学界进行理论上的回应。

“拓扑”式的传播模式也塑造了新的公共性和私人性(14)。在媒介融合时代,公共性和私人性问题都需要重新审视。媒介融合赋予了公众以话语权,公众可以自由地参与公共问题的讨论,但这种讨论不是发生在现实的物理公共空间,比如茶馆和咖啡厅、学术沙龙等,而是发生在以私人通过电子媒介的连接而形成的电子空间中。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就具有难分难解的关系。另外,公共空间也不断地侵入私人空间,一方面是对个人隐私权的侵犯,另一方面则是个人在公共空间中的自我表达和自我暴露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媒介融合时代重新阐释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

【作者简介】

杜骏飞,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袁光锋,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7级研究生。

【注释】

(1)[加]埃里克·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33.

(2)韦路,鲍立泉,吴廷俊.媒介技术演化与传播技术理论的转移[J].当代传播,2010(1):18-21.

(3)[加]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麦克卢汉精粹[M].何道宽,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143.

(4)胡泳.众声喧哗[M].南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5.

(5)王漱蔚.媒介融合: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J].当代传播,2009(2):55.

(6)转引自石磊.数字报业的内容融合与渠道融合[J].新闻界,2009(2):14.

(7)蔡雯.新闻传播的变化融合了什么?——从美国新闻传播的变化谈起[J].中国记者,2005(6).

(8)彭兰.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的走向[EB/OL].http://media.people.com.cn/GB/ 5300074.html.

(9)王菲.媒介大融合[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7:21.

(10)张宏伟.媒介融合下的北京奥运新闻传播[J].新闻界,2008(1):81.

(11)详见杜骏飞.网络新闻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3.

(12)[匈]阿格尼丝·赫勒.现代性理论[M].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4.

(13)李素艳.从宏观政治转向微观政治[J].理论探讨,2009(4):71.

(14)学者胡泳认为,公共空间的私人化和私人空间的公共化是两个平行的过程。见胡泳.众声喧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3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