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种不断追逐流逝意象的大众媒介文本

一种不断追逐流逝意象的大众媒介文本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在1920年代广播实现声音的远距离传播曾经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震撼,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广播媒介源于媒介本身的特性——不可视性,相比较其他新的媒介形式而言,不再具有传播意义上的优势地位,甚至成为一种传播上的劣势。

一、一种不断追逐流逝意象的大众媒介文本

广播声音传播比照人际传播、印刷文字传播和电视声画传播等存在着传播特性上的不同。

在人际交往中,人们是面对面的,甚至是可以触摸到的,语言表达的同时可以辅助其他的身体语言,非言语性的细微暗示可以得到直接的回应,反馈呈现即时状态。人际传播过程可以部分地重新再创解码的环境,受众在听到传播者的声音时也相应地看到了传播者,在这一过程中可以获得较为丰富的理解语境;书写语言是古老的大众交流模式之一,它可以借助数字、图形、照片等作为对文字的说明,对文字的解码过程也是可以重复的,并且阅读者可以选择相对舒适的阅读环境,不必担心解码过程必须在瞬间完成;对于电视和电影而言,有影像的参与传播,同时解码的过程也相对可以延长或者重复。

广播的传播介质只有声音,它是非影像的,非书面化的;受众无法像在电影或者电视中一样看到信息的发出者,也无法如同文字读者一样,可以得到图形或者照片,以及反复阅读这样的待遇;同时,与视觉或其他感觉器官相比,耳朵在人的接受信息器官中不是最有优势的,因此在广播中传播不到位或者传播失败的机率要高得多。

广播的传播也充满了其他限制。广播的传播对象不仅是一个广泛的群体,信息的接收者和传递者之间又相隔遥远,信息的发出承担着目标不确定性或者是被误解的危险,接受信息的受众不同于面对面的传播能够给予即时反馈,而信息的发出者也做不到给予即时的回应。因此,广播信息在传递中自身就要承担更多的附加意义,例如信息要创造指向自身的语境;对于信息的发出者而言,他的影响只能存在于信息中,没有其他的辅助因素;对信息的接收者来说,信息是打包的,有固定的指向性。另一方面,没有什么有效的设备可以帮助信息的传受双方达到最直接反馈的目的,传播者也无法对受众的信息解码过程或者是传受双方交流行为的进程实施检测。

广播媒介声音传播的特点决定了广播在有些领域是不适合涉足的。例如,在哲学思考和数学计算领域,因为这需要反复思考,不断回看,所以必须要把它们形之于笔端;再如,对于教人怎样烹饪,如何制作手工艺品等方面,不是靠简单的言语就能说清的,如果能够有可视的画面,就不需要那么多的解释,也就一目了然了。对于科技、医药和其他科学领域内的节目形式,强调注重客观实际,有时候语言很难解说,这部分节目也不太适应广播节目。当然这不是说广播中就不适合表现这些,英国BBC广播4台(Radio 4)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过去成功播送过大量的新闻报道、纪录节目和科学节目等。就英国的电视节目而言,烹饪、园艺、时尚、汽车以及教你如何选购、装修住房的节目很普遍,我们比较2005年4月4—9日的BBC电视节目和BBC广播4台的节目,发现电视节目报道的对象往往集中在比较具体的题材上,而广播节目则集中在一些抽象的或者是概括性的话题上,比如说道德、性别、法律、艺术、心理学和美学等领域内的话题等等。

广播声音的传播限制,体现在广播听觉文本上,呈现出不断追逐流逝意象的特征:

1.需要不断确认节目的内容

广播节目存在于时间之中,需要不断进行节目的预告和回放。在电影或者是戏剧的欣赏中,虽然它们的内容也存在于时间之中,但内容的情节性,使观众能够在一种结构性的情境中,有规律地建构起接受的空间,前后的勾连是有情感规律可循的,并与观众的情感经验相吻合,而广播往往是由一个个不连贯的传播单元组成,经历着文字意义上的不断变化。尽管电视与广播一样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节目内容的确认,但电视有影像的辅助、有分屏幕浏览和字幕的功能,而广播除了各种类型的声音,再没有其他辅助传播的介质了。广播节目之间的连缀和衔接,可以通过话语勾连,也可以用无声的间隔方式,当然也可以使用主题音乐的方式等等。

2.需要不断地确认电台类型、节目类型和主持人的存在

有统计表明,在电台节目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内容是用来呼告电台的名称,节目的名单,甚至是确认主持人的身份的。[16]

3.强调人际交往的语言运用,强调对状态的描述

广播因为声音传播的特点,要求对广播话语和其他广播符号的运用符合人类听觉接受的特点,例如,强调广播话语具有人际交往中话语的特点,在话语表现上强调发挥话语、音乐和音响的叙述、描述功能,因为广播听觉文本毕竟不能像报纸一样可以浏览、反复阅读。

尽管在1920年代广播实现声音的远距离传播曾经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震撼,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广播媒介源于媒介本身的特性——不可视性,相比较其他新的媒介形式而言,不再具有传播意义上的优势地位,甚至成为一种传播上的劣势。当媒介领域中的浮躁和喧嚣的空气散去,人们很可能发现,正是广播媒介的这一特点,成为其他媒介所无法替代的特点,“不可视性”反而成为广播当代和未来生存的优势之一——广播可以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伴随媒介,一种理想的背景媒介。

试想如果有两种广播制作的态度:一种是广播节目的制作者抱着要弥补广播缺少影像“缺陷“的目的,去开掘广播媒介的潜能;另一种是,广播节目的制作者认为广播节目的非图像性正是区别于其他媒介的独特属性,抱着这样的态度去着意开发广播的特色节目。那么,两者在节目创作层次上的高下也就变得清晰起来了。对媒介属性认识的初衷最终会影响甚至限制媒介产品的发展态势和前景。就第一种广播制作态度而言,制作者本身就对媒介缺少信心,又怎么能够保证在这样的状态下创造出富有独特传播价值,并足以与其他媒介相抗衡的节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