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采访对受众具有知悉意义的事实

采访对受众具有知悉意义的事实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采访对受众具有知悉意义的事实与以上内容相对应,鉴于反信息事实的存在,记者应致力于向受众提供信息,消除受众对于事实的不确定性。同样,具有知悉意义的就应符合欲知、应知而未知三个要求。它们不仅是并列的,而且也是具有紧密联系的,事实对受众而言“欲知”体现了不确定性,“应知”体现了知晓的价值是积极的,“未知”反映出对此的无知状态。

三、采访对受众具有知悉意义的事实

与以上内容相对应,鉴于反信息事实的存在,记者应致力于向受众提供信息,消除受众对于事实的不确定性。同时,记者还要采访对受众具有知悉意义的事实,使受众从事实中受益。知悉意义从何而起?借鉴范长江对于新闻的定义:新闻是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事实。同样,具有知悉意义的就应符合欲知、应知而未知三个要求。它们不仅是并列的,而且也是具有紧密联系的,事实对受众而言“欲知”体现了不确定性,“应知”体现了知晓的价值是积极的,“未知”反映出对此的无知状态。三个要素应当综合在一起形成受众对事实的知悉意义,而不是仅有一两个要素。其中“应知”这一要素最难把握,因为这需要记者准确把握受众需求,判断事实是否为受众应当知晓的,至于应不应当要考虑事实对受众而言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意义。与之对立的要素是“欲知”,“欲知”不一定就属于“应知”,这在于受众的“欲知”有健康与不良、高雅与低俗之别。正是在这个分野上,我们不得不强调知悉意义,不得不指出当前媒体存在的低俗之风,实由一些记者不能也不愿良好把关导致的。

由上所述,记者在知悉意义把关上出现了两种突出的问题:一是以过分娱乐化迎合了受众不良心态,二是以窥私、暴力等满足猎奇心理。就前者而言,娱乐化风潮愈刮愈猛,新闻越来越走向娱乐,一味取悦受众,满足求乐心理,却不提供事实。这方面有太多的案例堪称教训。2003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人案轰动一时,不少媒体对其事实采访报道刻意突出娱乐性,而放弃了严肃、沉重的思考。对于这样一种恶性案件,一时间出现了令人不解的娱乐化之风,使得受众受到了愚弄,也遭到了有识之士的抨击。不容否认,随着休闲、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从工作、生活、情感等压力下希望得到解脱,需要一种笑料得以宣泄紧张心理,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在于,人们的求乐心理在媒体的引诱下加速膨胀,不断突破道德伦理等规范的底线,滑向为乐而乐,甚至追求低俗之乐,以他人不幸为乐,一味迎合受众的求乐心理。记者也逐渐放弃把关职责,在事实中刻意渲染娱乐因素,致使新闻离知悉意义越来越远。

至于第二点以窥私、暴力满足猎奇心理,更是背离了事实的知悉意义。应当看到,受众存在着诸多人性的弱点需要加以克服。媒体负有引导之责,诚如胡乔木所言:“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记者是媒体的代表和先进文化的化身,不能也不应以低级趣味获得受众追捧将其引入歧途。事实上,这类不良趣味的事实以新闻面目出现而且大行其道,必将败坏记者名声,使其丧失把关人信誉,也使记者提供具有知悉意义事实的要求不断落空。

综上所述,对事实的辨析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认识论问题。我们针对记者采访所应确立的观点是:事实不仅是事物表征的描述,而且是能够消除某种不确定性的采访对象,即信息。记者必须使新闻成为一种信息,而不是没有新意的、似曾相识的东西。为此就要破除那些缺少信息的内容,对会议、活动、商业广告与策划保持警惕,拉开距离,致力于提供有用的信息。最后,记者采访、筛选事实的标准应当指向具有知悉意义的事实,为此要消除那些过度娱乐的、窥私的、暴力的等低俗内容。这些内容固然也可能是受众欲知的,但不是他们应知的,作为把关人的记者不应纵容和引诱受众追逐这些低级趣味的事实,根据当前的不良风气而应转向高雅、健康和有益。总而言之,记者需要的事实是变动,对受众而言是有用有益的信息,更是精神食粮。

思考题

1.事实与新闻事实有什么区别?

2.例证式采访的问题主要是什么?

3.为什么“反信息”的事实不应作为记者采访报道的对象?

4.如何理解事实的知悉意义?

阅读材料:

关于对表面与本质的认识

人不是“生而知之”的,人们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同样不是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经历了由片面到全面,由不深刻到深刻的发展过程。从孔夫子到孙中山对知行观的深刻见解,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中国古代的唯物主义知行观到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我们清醒地领悟到,要真正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坚强的毅力以及艰苦的劳动。

首先,我们谈如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应清楚现象与本质的含义与辩证关系。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和反映事物的内在根据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的一对哲学范畴。现象是指事物的外部联系、表面特征、外在表现。而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这是由事物所固有的特殊矛盾所决定的。现象可区分为真相和假相,真相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相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假相不同于主观范畴的错觉。

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的对立表现为:现象是表面的、可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只能靠抽象思维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本质是共性的、普遍的、深刻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两者的统一表现为: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本质决定现象,现象表现本质。现象和本质的对立和统一决定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科学的任务就是透过现象认识本质。例如社会主义现象,尤其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现象因国、因时而异,是个别的、具体的,从而也是片面的,社会主义本质则是一般的、共同的东西。因而在实践中,我们既要透过社会主义的现象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同时还要大力营造、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的现象,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让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18~31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