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设计与课程模式

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设计与课程模式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必须适应实施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照搬西方的内容构成模式显然行不通,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本土化是有效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基于世界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实施方式的差异,各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式也呈现多样化格局。

二、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设计与课程模式

在借鉴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我们希望提出科学的、符合国情的、针对不同对象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体系。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体系应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从中国媒介发展实际出发,设计具有针对性、本土化的内容。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必须适应实施国特定的社会历史语境。以此为基础,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理念、方法以及实施模式均存在差异,形成了各具特色、多元并存的格局。就本质而言,我国的媒介体制与西方具有根本的差别,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媒介生态。照搬西方的内容构成模式显然行不通,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本土化是有效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正如哈洛伦(James D.Halloran)在一篇论述媒介教育的文章中所指出的:“像任何其他种类的教育一样,或者像任何社会建制一样,媒介教育无法在孤立的情况下得到充分的研究,比如离开了更宽广的历史、文化经济、法律、民族、政治及社会背景,它正是在这些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并且还在起着作用。”[12]

二是对西方媒介及其信息传播的介绍与批判性认知。在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国家打着“信息自由流动”的旗号,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传播手段,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单向的”、“不均衡”的信息传播,形成“媒介帝国主义”和“文化霸权”。就我国而言,西方意识形态和文化通过媒介传播的渗透,对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我国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设计不仅要培养社会公众获取、分析和传播信息的能力,而且要强化公众对西方媒介本质的认识,对西方媒介霸权的警惕,对西方媒介信息传播的批判性认知。

三是对媒介“通识”和科学媒介观的建构。主要包括媒介以及媒介信息传播的内在规律,以及社会公众与媒介的关系等两方面内容。具体包括:(1)媒介与社会———传播生态环境构成;国际传播生态环境;媒介的社会功能;媒介的社会负面影响等。(2)媒介形态特征———媒介形态与传播;媒介组织与传播等。(3)媒介信息特征———“媒介环境”与“现实环境”的形成机理;媒介“建构现实”的具体表现及辨识等。(4)公众与媒介———认知层面;操作层面等。

基于世界各国媒介素养教育理念和实施方式的差异,各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式也呈现多样化格局。英国学者莱恩·马斯特曼将其概括为四种模式:(1)媒介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科目;(2)媒介研究作为某一科目中的一个部分;(3)把媒介教育融入所有科目中;(4)媒介研究作为一个整合的、跨学科的课题。[13]

实际上,这四种课程模式可以归结为显型模式和隐型模式两种。显型模式是制订专门的课程计划和培养方案,独立组织实施;隐型模式是将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融入其他相关课程中实施。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间经济、教育和媒介发展极不平衡,信息化程度差距悬殊,存在相当大的信息鸿沟。基于这一背景,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课程模式宜采取多元化战略,即显型模式与隐型模式并存。东中部地区以显型模式为主,兼用隐型模式;西部地区宜采用以隐型模式为主,兼用显型模式并逐步向以显型模式为主过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