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响媒介传播的社会因素

影响媒介传播的社会因素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影响媒介传播的社会因素媒介控制是一个由一系列控制因素构成的非常复杂的系统,除了政治、经济因素外,社会因素也不能忽视。它们或发起公关活动,或向媒体提供新闻、分析和评论,或购买媒介版面和时间登载广告,影响媒介内容传播和社会舆论。政党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控制,无疑是社会控制因素中最具组织性和影响力的一种。日本的情况有所不同。

三、影响媒介传播的社会因素

媒介控制是一个由一系列控制因素构成的非常复杂的系统,除了政治、经济因素外,社会因素也不能忽视。政治、经济、社会三种因素互动互补,形成一个相互牵制、平衡制约的媒介控制体系。

在社会控制因素中,各种社会利益集团对媒介传播具有重要影响。许多国家都有为数众多的、有组织的利益集团(又称压力集团、院外集团),大致可以分为工商业集团、农业集团、妇女集团、教会集团、种族和民族集团、公共利益集团、单一问题集团等等。它们或发起公关活动,或向媒体提供新闻、分析和评论,或购买媒介版面和时间登载广告,影响媒介内容传播和社会舆论。一些专门的媒介监测组织、媒介评议会和受众团体针对媒介暴力、色情、性别和种族歧视、儿童和环境保护等开展活动,对媒介施加影响,广受社会关注。在我国,大众传媒也受到各种社会利益集团的影响和监控。例如,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级工会、妇联、共青团组织、各种学术团体和研究组织,还有媒介监测组织如女性主义媒介监测组织、媒介评阅委员会等,他们通过评议、评选、撰文、来信、表扬与批评等各种形式对媒介传播活动进行调控。近年来,随着各种民意测验和媒介调查的发展,利益集团的调控力度日益加强。

政党对大众传播的影响和控制,无疑是社会控制因素中最具组织性和影响力的一种。政党对大众传媒的调控因政治制度和传播体制的不同,存在很大差异。在美国,由于法律禁止政府和政党公开设立机构,对国内民众进行宣传,因此,美国的政党不仅不能开办传播机构,而且不能直接操纵媒介,而只能间接地对媒介施加影响。日本的情况有所不同。战后日本政府允许各党派宣传各自的主张,批评政府的政策,因此,日本各政党拥有大量自己的报纸,如自由党的《自由新报》、社会党的《社会新报》、公明党的《公明新闻》、民社党的《民社新闻》、共产党的《赤旗报》等,作为喉舌,宣传本党主张和政策。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一贯坚持对大众传播媒介的领导,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政策和规定体系。我们强调报纸、广播、电视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强调大众传媒必须坚持党性原则,即在思想上,要宣传党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体系,以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新闻工作的准绳;在政治上,要宣传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使之成为亿万群众的实际行动;在组织上,要接受党的领导,遵守党的组织原则和新闻宣传工作的纪律。[78]

【注释】

[1]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 id= 5966

[2]Marilyn Cohen, Cherow-O‘Leary, Research Summit Builds Bridge to Future,http:// www.amlainfo.org/national-conference/2007-media-literacy-education-research-summit

[3]〔日〕内川芳美:《信息与社会》,东京大学出版社1974年版,第155页。转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5页。

[4]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1页。

[5]Lippmann,Walter,Public Opinion,Macmillan,New York,1956,15.

[6]张国良:《新闻媒介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86页。

[7]转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7页。

[8]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57页。

[9]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74-75页。

[10]转引自刘晓虹、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15-18页。

[11]转引自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93-410页。

[12]李茂政:《大众传播新论》,三民书局1986年版,第329-330页。

[13]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传播学简介》,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第158页。

[14]李月莲、陈家华:《屏幕世代:传媒、青少年与健康》,《传媒透视》2009年6月。

[15]李月莲、陈家华:《屏幕世代:传媒、青少年与健康》,《传媒透视》2009年6月。

[16]顺子:《警惕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缺失的现状》,2007年9月21日,http://blog.sina.com.cn/ s/blog_4ac9f59801000du6.html

[17]金冠军、冯光华:《解析大众媒介的他者定型》,《现代传播》2004年第6期,第4页。

[18]《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行动纲领》(1995),第234-245条。转引自刘晓虹、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204页。

[19]刘晓虹、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205-206页。

[20]刘晓虹、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26-27页。

[21]金冠军、冯光华:《解析大众媒介的他者定型》,《现代传播》2004年第6期,第4页。

[22]〔英〕莱恩·马斯特曼:《媒介教育的18项基本原则》,王堃、高昊译,《媒介研究》2004年第3 期,第81页。

[23]转引自张艳秋:《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透析》,《现代传播》2004年第3期,第91页。

[24]〔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

[25]〔英〕麦奎尔等:《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34页。

[26]〔美〕威尔伯·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61-162页。

[27]刘晓虹、卜卫:《大众传播心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版,第32页。

[28]转引自李金铨:《大众传播理论》,三民书局1989年版,第35-36页。

[29]李金铨:《大众传播理论》,三民书局1989年版,第29页。

[30]参见McQuail,D.& Windahl, S.,Communication Models,pp.105-106。转引自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63-164页。

[31]〔英〕约翰·埃尔德里奇:《获取信息———新闻、真相和权力》,张威、邓天颖主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32]〔美〕M.L.德弗勒等:《大众传播通论》,颜建军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44页。

[33]〔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页。

[34]〔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页。

[35]〔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48页。

[36]〔英〕麦奎尔等:《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84-85页。

[37]转引自〔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49-250页。

[38]〔美〕M.L.德弗勒等:《大众传播通论》,颜建军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41页。

[39]〔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

[40]〔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10页。

[41]宋小卫:《西方学者论媒介素养教育》,《国际新闻界》2000年第4期。

[42]〔美〕韦尔伯·斯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1页。

[43]〔美〕韦尔伯·斯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11-12页。

[44]〔美〕韦尔伯·斯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8-9页。

[45]袁军:《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版,第86-87页。

[46]〔美〕韦尔伯·斯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第50页。

[47]约翰·密尔顿:《论出版自由》,何宁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46页。

[48]约翰·密尔顿:《论出版自由》,何宁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59页。

[49]约翰·密尔顿:《论出版自由》,何宁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83页。

[50]约翰·密尔顿:《论出版自由》,何宁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85页。

[51]约翰·密尔顿:《论出版自由》,何宁译,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02-108页。

[52]〔美〕J.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黄煜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27页。

[53]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页。

[54]参见郭庆光:《传播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5页。

[55]〔美〕本·巴格迪坎:《传播媒介的垄断》,林珊等译,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56]〔美〕本·巴格迪坎:《传播媒介的垄断》,林珊等译,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224页。

[57]〔美〕本·巴格迪坎:《传播媒介的垄断》,林珊等译,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第211页。

[58]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第118-119页。

[59]张隆栋等:《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03页。

[60]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纲》,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120页。

[61]苑子熙:《美国新闻自由探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年版,第78页。

[6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63]〔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页。

[64]《我们何曾妖魔化———西方媒体驻华记者谈报道中国》,《国际先驱导报》2003年9月15日。

[65]刘继南、周积华、段鹏:《国际传播与国家形象———国际关系的新视角》,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372页。

[66]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第380页。

[67]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跨国跨文化传播”笔谈》,《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68]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第231页。

[69]〔美〕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富媒体 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谢岳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70]〔美〕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富媒体 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谢岳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71]〔美〕罗伯特·W.麦克切斯尼:《富媒体 穷民主———不确定时代的传播政治》,谢岳译,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85页。

[72]〔美〕威尔伯·施拉姆等:《传播学概论》,陈亮等译,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189页。

[73]〔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2、65-66页。

[74]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第233页。

[75]〔美〕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郭镇之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34页。

[76]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第247页。

[77]〔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钧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页。

[78]成美、童兵:《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4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