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会参评新闻奖申报方法

学会参评新闻奖申报方法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学会参评新闻奖申报方法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业务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前面笔者已多次提及获得新闻奖在记者生涯中的重要性,记者申报评聘记者(中级)、主任记者(副高)、高级记者(正高)三个档次新闻专业职务职称时,有没有新闻奖、有何种级别档次的奖项,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某一档次新闻专业职务职称的硬性指标。

第二节 学会参评新闻奖申报方法

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业务成果的重要标志之一,前面笔者已多次提及获得新闻奖在记者生涯中的重要性,记者申报评聘记者(中级)、主任记者(副高)、高级记者(正高)三个档次新闻专业职务职称时,有没有新闻奖、有何种级别档次的奖项,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具有某一档次新闻专业职务职称的硬性指标。为此从中央到地方,全国各类各级新闻单位的记者和编辑,无不为获得可用于申报评聘职称的各类新闻奖项而辛苦和奔忙。

笔者认为,二十几岁刚刚当上见习、助理记者的青年记者,从一开始就要把参加申报评选新闻奖摆在重要位置,要在思想和行动上给予重视。可惜的是,不少年轻的记者们并不熟悉新闻评奖的规律和规定,往往走了弯路丢掉了获奖的机会,使自己有特色、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新闻作品名落孙山,没有获得应得的新闻奖项。因之,青年记者一定要好好学习参加评选新闻奖的选稿和申报方法,真正了解和掌握新闻评奖的规律及规定标准,等等。

本节笔者就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驻地方记者参评新闻奖为例,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分析选择参评稿件的技巧。

政府新闻奖是衡量媒体综合实力和记者采写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备受新闻从业人员的重视。

多年来,中央台驻地方记者的新闻作品要想拿到政府大奖,首先要参加中央台地方记者好稿评选,获一、二等奖后才有资格参加中央台优秀节目评选,荣获一等奖并被台定评委选为参评政府奖的作品,方能入围中国广播新闻奖或中国新闻奖等政府级新闻奖的评选。

笔者曾较长时间担任中央台地方记者好稿评委会负责人、中央台优秀节目复评、定评评委及天津市好新闻定评评委,在参加各类各级好新闻评比中发现,一些较有竞争力的新闻作品,由于作者对参评条件、要求等不甚了解或缺少精益求精的前期准备等诸多原因,使其作品名落孙山,可谓疏忽一点,功亏一篑。

综合归纳一下,中央台驻地方记者参评稿件主要存在下列18个问题:

1.参评稿件无导语

平面印刷媒体刊发的新闻稿,白纸黑字,从标题到文稿,全刊登在报纸上。广播稿件要由播音员或记者口播才能传给受众。报纸可以用线段区分不同稿件以便于读者阅读。广播节目的不同稿件的上下衔接、内容组合等,均靠播音员、主持人解说来完成。为适合听众的收听习惯或为了提神强化冲击力等,有的广播稿件的导语由播音员或主持人来播,稿件的正文则由记者口播。这种编排和组合为稿件增添了色彩和吸引力。可新闻稿的作者在报送参评稿件时,往往只送了自己播报的那一部分,有的人连文字稿上也没有播音员或主持人说的那段内容。这样的稿件,无论是看文字还是听录音,均使评委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看不出也听不出作品的主题,从而留下作品不完整的印象。每年一次的中央台地方记者好稿评选,报上来参评的几百篇作品中的录音报道、口播报道等,均有1/3的作品没有头子,也就是无导语。

2.参评稿件无录音

按传统评奖要求,广播稿的文字消息、文字专稿等,参评时只需提供若干份文字稿即可。近几年,各级广播媒体都下工夫发挥广播优势,突出了音响报道,在各级新闻奖评比中,广播记者报送的作品带响的居多。为此,在中国广播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的评比时,评委们对广播的新闻作品是以听为主,以看为辅。评比一开始大家就听节目,那些没送录音带的文字消息、专稿首先被打入冷宫、失去参评机会。如果报送的是带响的录音报道、录音特写、录音通讯等体裁的作品,只有文字稿,没有录音带者,更没有入选机会。据统计,2002年中央台地方记者好稿评选时,短消息类49篇参评作品有15篇没有录音,长消息90篇参评作品有7篇未有录音。

3.参评稿件超时超长

无论中国广播新闻奖还是中国新闻奖,各种奖项对参评稿件都有字数和节目时间的限制,如中国广播新闻奖的短消息为1分30秒以内,长消息在1分30秒至4分钟之间,连续(系列)报道每集5分钟以内,报送首、中、尾3集,评论在8分钟以内,专题在15分钟以内。凡字数超过、时间超时,均为不符合规定标准,作品没有参评权。这一点,许多驻地方记者未予重视,报送的稿件字数超标准,节目超时间。在2001年度中央台地方记者好稿评比时,有一篇稿子主题、内容均比较好,可录音听起来让评委们感到很是别扭,原因是报送的录音带转数快,声音走调。最后弄清楚,这篇录音报道时间超过规定,参评者为了保证不超时,翻录时加了转速,时间长短符合要求了,可稿件质量下降了。如此自欺欺人的点子不如不用。

4.参评稿件选送项目有误

各类新闻奖的评比都分设众多项目,不同的项目对新闻作品的体裁、字数、节目时间的要求都不一样。中国广播新闻奖的消息类分两项,一是短消息、二是长消息;中国广播新闻奖中,还有社教节目奖项,并细分为“对象性”、“公众性”、“综合性”、“理论节目”、“对台港澳节目”、“对农节目”,等等。作者报送前如果对各类项目的具体规定和要求不了解,就很容易发生张冠李戴现象,选错对象。如果稿件的体裁未严格按各项要求对号入座,填错了类别投错了档,很可能还未评比就被淘汰出局。如有的记者把短消息列入长消息项目,有的把长消息放进短消息项目中,还有的把“对象性节目”作品列入“公众性节目”项目,等等,得到的是不战自败。自认为撒出去的是金种子,收回来的却是失望与迷茫。

5.参评稿件无标题

这种问题都出自广播电视的记者编辑,平面媒体无论是报纸还是杂志,所发的稿件都有标题,而广播电视节目通常情况下都不播发标题,于是乎广播电视记者大多不考虑给稿件作标题问题,到了送评作品时不少人头脑里仍没有“作标题”这根弦,往往把无标题的作品报送上去。无标题的新闻作品在评比中属于有硬伤或要素不全,获奖的希望也小得多了。

6.参评稿件体裁多名称

报送参评稿件,作者要填写推荐表,要请人写推荐意见或评价,而广播稿的开头和结尾处往往要播报作者姓名和作品体裁等,由于精神不集中或笔误、口误等各种原因,一些参评稿件的体裁常有多个名称,如有的开头说播送×××记者采写的录音报道,结尾时又说这是×××记者发来的现场报道。也有的表格里的体裁名称与稿件上的完全不一样,还有的作品标题也不完全一样。评委发现这种情况,轻者会留下不良印象,作品再好也要丢票,重者可能一下子就被打入冷宫。

7.参评稿件录音效果差

前面已谈到,现今评选广播新闻作品是以听为主,许多驻地方记者对此仍未引起重视,每次参加评稿,笔者都要碰上参评稿件录音效果差这个问题,不少稿件因此而吃了大亏,有的作品因杂音大、听不清,稿件内容播放十几秒就遭到评委断喝:“打住,被枪毙了”。常见的录音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是翻录的不好,有的是用普通录音机通过空气传播从收音机上录下来的,有的是用普通收录机随录的,有的是几经翻录,声音衰减严重。这几种录制方法都使本来很清楚很好听的节目增加了杂音和电源的交流声,使人听起来很不舒服。如参加2002年度地方记者好稿评选的录音报道《山西森林病虫害防治经费层层审批赶不上病虫害的脚步》,从文字上看主题不错,内容也新鲜,但一听录音就叫人生厌,仅88秒长的节目,不仅杂音大,而且被采访人讲话口齿不清。录音报道《请人民评判让人民满意》是在《报摘》节目播出的,原录音质量肯定符合中央台播出标准,否则不会播出,可记者提供参评的录音质量却很差。

8.参评稿件文稿疵点多

由于广播是用声音表达新闻的内容,听众看不到文字稿,加上一些广播记者缺乏认真工作的精神,标点符号使用常常不规范,一些稿件由打字员录入传送,校对不认真,丢字落字,错别字白字也较常见。报送前,作者应好好检查文稿,对有毛病的予以改正。实际上不少记者都忽略了这个环节,未予注意,结果造成参评作品文稿的小毛病多、小疵点多,大倒评委的胃口。

9.参评稿件主题重复

中央媒体立足全国,面向世界,宣传内容多,范围广,针对某一主题,经常重复性地进行报道或解读,因此,同一个记者站甚至同一位记者,一年之中有可能采写播发多篇同一主题的新闻稿件,这是正常的,不违背新闻宣传的规律。在选择报道参加新闻奖评比作品时就要注意不能重复这个问题了。同一个记者站几位记者的参评稿件最好不要搞得主题雷同,记者个人更不能选择两篇同一主题的参评。如果这么报送,首先是自己挤压自己,就是再有竞争力也只能取其一,无形中浪费了一个获奖的机会,要是换成别的主题的作品,或许就有获奖的机会。2002年各地煤矿、金矿等发生多起爆炸和透水事故,中央台《报摘》、《联播》节目播发了大量报道,矿山事故无疑是2002年的热点话题。在中央台2002年度地方记者好稿评选时,矿山事故的报道也成了热点,有黑龙江、山西、吉林等多个记者站报送了这个主题的作品,有的记者站还报了两组。春耕是农业报道方面的四季歌宣传主题,没有特殊之处很难有获奖的机会,有一位记者报送了两篇春耕方面的作品参加新闻类长消息项目的评比,结果全部落选。所以,报送作品时一定要精心选择,不仅自己的作品要错开主题,也要与别人的作品尽量错开,要选择别人没有的又有竞争力的作品参评。

10.参评稿件主题已获过奖

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新闻奖等政府级大奖是一年评选一次,中央台优秀节目也是一年评选一次,中央台地方记者好稿评选更是一年一次。在选择报送参评作品之前,记者应查阅一下近几年的各类评奖获奖目录,注意不要步人家后尘,把与人家已获过奖的主题雷同的作品报送上去。一般情况下,一个新颖的主题作品第一次获一等奖,第二年相同主题的作品如果确实有特点,能够打动人心,还可侥幸获二等奖,第三年根本无获奖机会。比如2000年中央台一篇以环保为主题的专稿《家园》获中国广播新闻奖社教类一等奖。2001年北京电台相同主题的一个系列报道制作精良,堪称精品,但因已有人获奖在先,结果被评为该年度中国广播新闻奖社教类二等奖。2002年,记者中心与新闻中心合作策划组织驻地方记者采制了大型系列报道《家园》,数十篇录音报道,音响丰富、文字优美、制作精良,绝对是上乘之作。获得2002年度地方记者好稿特别奖,中央台优秀节目一等奖。开始中央台复评委拟推荐参加中国广播新闻奖评比,但有的评委认为这组稿件虽好,但在主题上与2000年中央台社教部的获奖稿及2001年北京电台的获奖稿主题重复或雷同,再参加2002年中国广播新闻奖的评比,获胜的可能性不大。评委会采纳了这个意见,《家园》未获推荐。

11.参评稿件缺乏竞争力

参加新闻评选,特别是参加中国广播新闻奖和中国新闻奖等政府大奖的评选,是重量级较量,竞争十分激烈。如果想参评,就要把最好的、最有竞争力的新闻作品报上去,否则不如放弃不参评。中央电台一年一次的优秀节目评比、中央台一年一次的地方记者好稿评比,虽然不是政府奖,但竞争也很激烈,因为这两个奖是中央台驻地方记者获取政府大奖的前两关,过不了这两关,根本没机会进入政府奖的角逐。一些驻地方记者,整天忙于搞些表层的、应景的报道,没用心去挖掘深度报道,也没有精力去采写有获大奖实力的新闻稿件,到了送评作品时才随便找一、二件报上去,往往是没有任何竞争力、不该参评的稿件,被拿去滥竽充数了。一些宣传了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主题稿件,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地方记者好稿评比目录上,如《军地关系谱新篇》、《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节后上班第一天》,等等。一般来说,驻地方记者采写的地方新闻要想获奖,必须具备涉及题材大、分量重、有深度、视角新,既有鲜明的宏观意识和全局观念,又有独到的地方特色等优势。

12.参评稿件行文不规范

与报刊参评稿件不同,广播新闻稿不能用播出原稿直接报送,因节目制作或主持人直播过程中,主持人常常在稿子上勾勾划划,把这样的稿件送评有不尊重评委之嫌,故上报之前,一般要把播出稿件重新打印。实际上,不少驻地方记者都忽视了这个重要环节,有的人从新闻中心等节目部调出播出稿,复印一下就交卷了,稿件行文上很乱不易读看。也有的记者虽重新打印了,但校对不认真,错别字多,标点符号差错等也随处可见,或者字号太小,中老年评委看起来有些费劲。上述种种现象都属于行文不规范,评比中不丢票是极不可能的,如果哪位评委老兄较起真来,很可能评议时一下就被从围内挤出去了。因此,对于选定参评的稿件,一定要先做好整理,不仅要按规定的复印纸标号,重新打印,而且要注意纸面文字字号、字型适当,整体美观。千万不要图省事或省纸,采用小字号,文字行与行之间要留有规范的行距。不能黑乎乎的,一行一行挤在一起,这违背中文的阅读习惯,也会使评委产生反感。

13.参评稿件捎带“零碎儿”

对于广播新闻作品来说,每篇参评作品只需报道推荐表和文字稿及录音带就成了。在中央台地方记者好稿评选时,常常发现一些记者把一些无任何作用的零七八碎带了上来。比如听录音时,插上录音带或MD盘,收录机里往往先出中央台《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联播》节目的开始曲,接下来是“提要”,然后才是参评作品,这些零碎比新闻类短消息的参评作品时间还长,白白浪费评委的时间,令人扫兴、生厌。不知作者这么干的初衷为哪般,也许为了证明作品是在中央台重点节目播发的?也许是对参评要求不甚了解?也许是拿奖心太切?殊不知各类新闻奖的评比是不分稿件是在哪类媒体上发表的,只要是合法的大众新闻媒体公开发表的,符合该奖项参评要求的就有效。县级的、省市级的媒体发表的作品与中央、国家级大媒体的作品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谁能获奖,仅取决于新闻作品的质量。所以,报送参评稿时,千万不要捎带“零碎”,“零碎”不是见面礼,它是降分剂,千万要不得。

14.多篇参评稿件录在同一盘上

各类新闻奖都要求广播新闻稿要报送录音,毋庸置疑,肯定是一稿一带(一盘),可有些记者总是把几篇参评稿件录在一盘录音带或MD上,有的篇目是长消息,有的是短消息,有的是专题,有的是连续(系列)报道,还有的是社教类的,个别的把全站几个记者的参评稿件录在一盘带子上。评选时要倒来倒去,既浪费时间又让评委心烦。参评作者一定要记住,一篇稿件录在一盘带子上并注明名称、时间、作者姓名等,千万不要一勺烩,自己省了点事,给评委添麻烦,作品评比减分丢票,最终吃亏的是送评者本人。

15.参评稿件录音带有其他录音内容

最近五年在中央台地方记者好稿评选听节目时,发现有的参评稿件的录音带上附带有别的音响内容。有的是参评稿件之前有杂音或有其他内容的声音,有的是参评稿件之后立马出现别的声音,有的是现场喧闹声,有的是采访录音,有的是大会现场录音等,叫评委百思不得其解,对参评作者的工作态度、业务水平产生疑问。参加新闻奖的评比,是新闻从业人员参与的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能否获得大奖又直接关系到个人评聘职称,展示个人业务水平,任何人都没有理由不认真对待参评之事,没有理由不认真对待送出去的文稿和录音等。其实在翻录参评稿件播出节目之前,把录音带或MD消消磁就什么都解决了,举手之劳,为何不肯去做呢?

16.参评作品既无文稿又无录音

在2002年度中央台地方记者好稿评选时,发现有一组参评作品既无文字稿又无录音,仅仅把一张推荐表报给评委会。前些年,这种现象比较多,有的记者自己图省事,把表一填就算完事,其意是记者中心宣传联络部负责评奖的工作人员有责任到编辑部给我找稿子去,本人如此懒惰,何必还要报评呢。2002年没有文字稿和录音带的参评作品是一组连续报道。不知记者为何片字不留,声音也全扔了。

17.参评稿件文字稿与录音内容不符

文字与录音不符,主要原因是记者把原稿和播出节目录音报送给评委会,录音带上的内容是在原稿基础上经过多道编辑审定后才播发的。作者图省事把原稿送了出去。如果无法从编辑部调出播出稿,作者把播出录音整理成文字稿就成了,又是举手之劳的事,我们的记者们却不肯去做,结果弄成文稿与录音内容不一致,徒生枝节,于人于己都没什么好处。

18.参评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超数量报送

依照评奖办法,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只能报送3篇,即开头第一篇,中间一篇和最后一篇,对字数、节目时间等也有明确规定。如中国广播新闻奖要求连续(系列)报道每集5分钟以内(含5分钟),报送前、中、尾3集,并附完整的文字材料。可有些记者站和记者偏不按要求做,有的送4~5篇,有的把所有的稿子全数报来,几乎成了一本书稿,再加上向评委说明的背景介绍,似乎这般多而全才能证明作品有质量。其实,无论哪类哪级评奖,一般也就是2~3天时间,最多5~6天。时间紧,任务重,规定必听必看的作品,对评委的压力都很大,谁还有时间和精力去顾及多余的材料。有时候,超规定数量报送作品,不仅没好处,反而招来厌烦。

上述种种问题,看似小问题,实则是严重问题,轻则给自己的作品获奖带来小麻烦,重则给参评作品制造硬伤,导致竞争的失败。上述问题,有的是记者们不了解评比规则所致,但大多数属于记者们工作不认真、不细心,参评稿件的作者本人都不认真,懒得去校对稿件,不愿去掉“零七八碎”,自己对自己的作品如此不负责任,评委们怎么能为你高度负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