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后香港的新闻教育与新闻学术研究

年后香港的新闻教育与新闻学术研究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1949年后香港的新闻教育与新闻学术研究一、新闻教育香港的新闻教育起步晚,且不受重视,学生少,办学时间短。现在,香港中文大学已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香港新闻教育有所发展,相关研究中心也纷纷设立。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旨在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新闻人才。1985年至1990年,李金铨又发表了研究香港新闻运作的研究论文。

第二节 1949年后香港的新闻教育与新闻学术研究

一、新闻教育

香港的新闻教育起步晚,且不受重视,学生少,办学时间短。

1927年,香港新闻学社成立,是香港第一家新闻教育学校。学社由当时任职于《大光报》的黄天石等共同创办。该校属业余性质,学制2年,学生是在报社工作的青年和对新闻有兴趣的青年。各报负责人分别授课。课程有新闻学概论、报业管理、社论写作、出版法、采访学、中国新闻史等。该校办有“南中国电讯社”,自设电台,接收电讯,是香港通讯社的鼻祖。该校只有两届毕业生,1931年因经济困难而停办。

1932年,原新闻学社副社长、《工商日报》副社长关楚璞联合其他人创办了“生活新闻学院”。在组织和施教方面与香港新闻社相同。创办时仅30余名学生,半个月后少了一半,半年后仅剩下7个人。学院设有实习性“阳秋通讯社”。学生白天到《循环日报》练习校对、写稿、编辑等。学院后来更名为“香港文化事业社”,出版《廿世纪周刊》,承办《循环日报》的副刊《香港文艺》和《儿童周刊》。[6]

1939年,“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在香港成立。4月,该学会创办的“中国新闻学院”正式开课。院长郭步陶,副院长金仲华。董事长为许世英,副董事长为陶行知。教师则由新闻文化界的知名人士担任。该学院1941年12月因日军入侵而暂停,1946年5月恢复,1949年又停办。

1949年,钱穆等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设有四年制新闻系。1964年该学院成为新组建的中文大学的一部分。

1950年后,香港报业规模有所扩大,教育水平有所提高,新闻教育渐受重视。

为了满足大量内地来港的青少年的教育需求,香港教育司于1951年开办了“高级汉文夜学院”,设有新闻科。这是政府办新闻教育的开端。该学院后来更名为“官办文商专科学校”,学制三年,招收高中毕业生。上课时间仍为晚上。袁永昶、谭维汉等内地各大学名教授任教师。课程有新闻采访、电讯翻译、报业法规等。该校于1956年停办。此后由广州来港的文化大学校长吴康续办,与华侨大学等其他四所院校组成“联合书院”,新闻系也相应续办。教师都是广东的资深名报人,如李伯鸣、陈锡余等。1963年,联合书院并入政府新开办的中文大学,新闻系被撤销,学生并入社会学系。1965年,中文大学开办“新闻传播系”,学制四年,并设立传播研究中心及两年制硕士研究所。余也鲁任新闻系主任和研究所所长。1977年,建立研究部,招收两年制硕士生。1993年又首次在港招收博士生。现在,香港中文大学已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

1953年,黎嘉潮创办远东文商专科学校,先后设有新闻速成班及新闻系。后者学制两年,直到1987年2月还在招生。

1968年9月,香港浸会学院开办传理系,余也鲁任主任。该系1990年升级为传理学院,1992年9月起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开始招收博士生。

1971年,私立树仁学院创办,设有新闻系。首任系主任为香港知名新闻人胡仙女士。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香港新闻教育有所发展,相关研究中心也纷纷设立。

香港大学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成立于1999年,旨在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新闻人才。中心提供本科学士、硕士及博士研究生课程。专业型新闻硕士(Master of Journalism,MJ)学制一年;研究型哲学(新闻)硕士(MPhil)学制二年,硕博连读四年。

香港中文大学于2004年成立了传播研究中心(CUCCR)。2006年12月,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研究中心和香港浸会大学传播学院媒介与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创办了《传播与社会学刊》中文学术期刊,宗旨在于鼓励原创性的传播理论探索并发表原创及优秀的研究成果;同时为大陆、港澳台地区及海外华文传播研究者提供一个知性探讨的平台;并倡导跨学科传播学研究,促进华语传播学术主体的发展。

2008年7月,香港城市大学将原有的“英文与传播系”分拆成“英文系”和“媒体与传播系”。独立后的媒体与传播系包括现有的两个本科专业(“媒体与传播”和“整合策略传播”)、一个传播与新媒体硕士专业、一个传播学哲学硕士和博士点、一个传播研究中心。此外,该系计划增设与创意媒体学院合办的“数码电视传播”本科专业、与市场营销系合办的“整合营销传播”硕士专业,以及其他硕士或更高学位的研究生专业。联合相关院系,创办新型新闻传播专业是其发展趋势。

二、新闻学术研究

香港的新闻传播研究比新闻教育起步更晚。大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7]第一个阶段(1970—1990年)为起始阶段,第二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为发展期。

1969年之后,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或访问的外国学者发表了一些关于香港传媒状况的研究文章。1977年,余也鲁、朱立编撰的《亚洲传媒与妇女》(论文集)出版。1980年,李金铨著《传媒帝国主义再思考》在香港出版。1985年至1990年,李金铨又发表了研究香港新闻运作的研究论文。学术期刊方面则主要是朱立主编的《亚洲信使》。该期刊从1975年至1982年共出版了16期,内容以中国大陆的传播研究为主。以上著述、论文和刊物皆用英文出版。研究者几乎都是来自港外的学者。

20世纪80年代末,香港本土的传播研究人员开始出现并渐成气候。陈韬文、苏钥机、李少南、梁伟贤等都是在香港的大学(主要是中文大学)读完硕士后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然后回到香港任教和从事研究工作的。研究的内容除香港传媒外,还包括政治传播、传播科技、新闻专业主义、新闻法规、媒介批评等。代表性著作有李金铨的《传媒帝国主义》(1985),李少南的《国家传媒与发展》(1986)、《国际传播》(1994),李金铨、陈韬文的《大众传媒与政治过渡》(1991),梁伟贤、陈文敏主编的《传播法新论》(1995)等。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香港新闻传播学者与内地学者联合开展的研究也比较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