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台湾的新媒体事业

台湾的新媒体事业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台湾的新媒体事业一、台湾传统媒体的“触网热”1990年,台湾接入国际互联网。1999年9月14日,台湾地区发行的中文报纸《联合报》开始筹备上网事宜,10月23日,“联合新闻网”正式开通。“联合新闻网”每日浏览量居台湾网站的前三名,目前在台湾中文网络电子报中影响力较大。《明日报》关站无疑是2001年网络媒体界最重大的事件,成为台湾各类媒体报道评论的重点,甚至成为当天的头条新闻。

第一节 台湾的新媒体事业

一、台湾传统媒体的“触网热”

1990年,台湾接入国际互联网。自1995年之后,台湾互联网的使用人口大幅增长,网络的中文资源日见增多,网络成为新媒体的代名词。

1995年9月,中国时报全球资讯网(后改称“中时电子报”)正式开通,这是台湾第一家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站的传统新闻媒体。1998年4月,“中时网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台湾将Internet译为“网路”)正式成立,标志着在台湾已将网络事业确立为一个全力经营的事业。1999年9月,中时网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改组,调整了网络事业的架构,以1000万美元的资金在英属开曼群岛注册海外公司ChinaTimes.com,再由它百分之百转投资中时网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hinaTimes Interactive),以此对未来海外上市与发展策略联盟铺垫基础。1999年10月,中网宣布成立广告联播网(Cyberone),汇集了数十个网站业者,连同中网所属的分众频道,开始进行代理网络广告销售。这是台湾第一个广告联播网,这种做法可发挥业务人员的规模优势,也解决了中小网络公司推广业务不易的问题,因此得到业界的响应。2000年起,更开始整合中时报系旗下资源,不放过每一个机会迈开大步前进,如1月25日,Cmoney 888理财网推出,其内容之丰富与即时性,使之立刻成为岛内最热门的理财网站;2月初,推出WAP新闻网站,领先进入无线移动传播的领域。6月26日,全球最大门户网站Yahoo与中网共同宣布雅虎投资China-Times.com,雅虎CEO杨致远亲自赴台参加合作合资新闻发布会。中时报系认为“雅虎与中网的结盟,象征着中网获得世界性网路公司的正面肯定,其意义代表着中网已跻身国际网路强势公司行列,对尔后进军世界舞台有极重要的指标意义”。[1]

1996年4月,“中央通讯社”正式开通网站(http://www.can.com.tw),将每日编发的新闻稿件,包括中文新闻、英文新闻、西班牙语新闻和新闻图片等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1999年9月14日,台湾地区发行的中文报纸《联合报》开始筹备上网事宜,10月23日,“联合新闻网”(http://udn.com/news)正式开通。“联合新闻网”每日浏览量居台湾网站的前三名,目前在台湾中文网络电子报中影响力较大。

台湾中华电视公司,简称“华视”,英文简称则为“CTS”,是由“教育部”、“国防部”、企业界人士与侨界领袖等共同投资设立的台湾第三家电视公司,与台湾电视公司、“中国电视公司”并称台湾的“老三台”。“老三台”加上民间全民电视公司与公共电视台,即为台湾仅有的五个无线电视台,简称“无线五台”。1997年1月,华视公司在电子类媒体中率先触网,“华视全球信息网”(http:// www.cts.com.tw/)开通。

1996年12月,台湾第一家民营无线电视台——“民视”与台湾辅仁大学信息管理系合作,筹办“民视全球信息网”。1997年3月,“民视全球信息网”(http://www. ftvn.com.tw/)开通。

1998年3月25日,台湾历史上最悠久的电视台——“台湾电视”触网,开通“台视全球资讯网”(http://www.ttv.com.tw/)。

2000年5月15日,东森电视台创办的《东森新闻报》(ET today.com)正式上线,并定位为全球第一份华文即时视频网络报,向全球华人提供及时、完整、专业的新闻内容,并很快发展成为与《中国时报》和《联合报》两大报系网站齐头并进的专业新闻网站。

自1995—2000年,短短5年间,台湾各大媒体纷纷触网,掀起了传统媒体上网的一股热潮。

二、《明日报》的停办

受2000年下半年开始的网络经济泡沫的负面影响,全球各个地区的互联网业无一幸免。在网络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2001年2月,台湾第一家网络原生报(指没有印刷版“母体”作为依靠的网络媒体)——《明日报》被迫宣布停刊,成为全球瞩目的事件。

有台湾“第一份网络原生报”之称的《明日报》于2000年2月15日9点正式上网。由PC home集团与《新新闻》杂志共同投资1.4亿台币创办。PC home集团是岛内赫赫有名的IT业出版集团兼IT业网站群,《新新闻》杂志则是岛内具有巨大影响力的新闻周刊。拥有在传统新闻媒体工作近20年资历的“老报人”陈裕鑫任《明日报》总编辑,旗下有200名记者,40名编辑,这些人大多有在台湾“中时报系”等传统媒体工作的经验。

《明日报》将自己定位于“新闻门户”(News Portal)网站。作为网络媒体,为了保证自己每天原创产出的500多则新闻的品质,《明日报》在发稿机制上采取三审制。有无独家报道是一家新闻媒体能否产生影响力的重要因素,在这方面《明日报》也绝不输给任何一家传统媒体。由于旗下聚集了一大批在传统新闻媒体干过的资深记者,无论是岛内新闻还是祖国大陆新闻(《明日报》在祖国大陆设两名长驻记者),《明日报》都能不断刊出引起社会轰动的独家报道,经常令中时、联合等“老”媒体感到很没面子。言论是传统新闻媒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在《明日报》上每天都有自己的社论和特约撰稿人的言论,同样发挥着引导舆论的作用。

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雄厚的资金、传统媒体背景、精明强干的采编队伍,再加上对风起云涌的互联网业的巨大热情,使得《明日报》迅速建立了自己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崛起于台湾网络界,在宝岛掀起了一场“明日报风暴”。创办不久,《明日报》的网页浏览量就急速攀升,至2000年底,每天页读率已达到近200万,员工增长到300余人,成为与台湾中时、联合早报等传统大媒体比肩的一大媒体。

创办于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发烧”时期的《明日报》,并没有料到会出现一年之后倒闭的结局。

2001年2月21日,《明日报》正式宣布停刊。中午时分,网站原首页撤销,改为《谢谢网友,明日报再见!》的声明。

《明日报》关站无疑是2001年网络媒体界最重大的事件,成为台湾各类媒体报道评论的重点,甚至成为当天的头条新闻。“《明日报》落日”、“《明日报》走进昨天”、“《明日报》不再有明日”……诸如此类的标题撞击着人们的眼球。

《明日报》的倒闭,既有全球网络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的影响,也有一些自身原因:

第一,运营成本偏高。《明日报》由于是网上内容原创者,因此它不可能靠从“母体”获得新闻,也不可能主要靠编辑“整合”其他信息源获得新闻,为了保证原创新闻的数量和质量,就必须维持人数可观的记者团队和一定规模的采访活动(例如在内地也轮流派驻记者)。此外,为了体现和发挥网络媒体的特性,不断推出新项目、新服务,《明日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尽管他们在发展中一直清醒地控制着规模。

第二,赢利模式不确定。《明日报》成立不久,就开始面临网络泡沫破碎的冲击。《明日报》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网络广告。庞大且极具实力的采编队伍固然给《明日报》带来了急速膨胀的“眼球”,然而,在全球范围内网络广告额下滑的大背景下,《明日报》的“免费新闻—吸引‘眼球’—争取广告—养活自身—赢利”的模式越来越面临“入不敷出”的尴尬境地。据资料显示,2000年,《明日报》的每月营业收入仅三四百万元台币,而每个月光是花在人事、租金、网络管理等营运成本的支出就将近两千万元台币。也就是说,每个月《明日报》要亏损近一千五百万元台币。要争取更多的广告客户,就要争取网站更大的影响;要提高网站的实力,势必要进一步提高员工的素质,扩充员工队伍,改善服务质量,而这肯定要进一步增加网站的运营成本,给本已亏损的网站雪上加霜。台湾门户网站本就竞争十分激烈,《明日报》至此不可避免陷进了一个“干得越好越赔钱”的经营怪圈中。

《明日报》作为台湾网络媒体发展初期的一个典型个案,尽管结局悲壮,但它所做的探索和努力,以及在短短一年之内所取得的成功,证实了“网络媒体”的巨大威力;它的失败,给台湾“现存”的网络媒体提供了宝贵的探索经验。一家网络媒体的倒下,不能宣告整个网络媒体的末日。

三、台湾新媒体发展现状

经历过互联网经济的泡沫之后,台湾的新闻网站再度崛起。“中时电子报”、“联合新闻网”和《东森新闻报》陆续推出中网新闻、联合知识库和ET today全文检索系统,以吸引更多读者。2002年的网站收入中,中网新闻、联合知识库的收入占总收入的三成以上,而ET today全文检索系统也在2004年开始走上收费的道路。

开发无线业务,与GSM和GPRS手机服务商合作,推出短信服务,是新闻网站的又一赢利模式。“联合新闻网”提供egolife行动短信,“中时电子报”提供短信发送和图片铃声下载服务,《东森新闻报》目前提供免费新闻快递服务,为会员提供最及时的新闻。

近几年,台湾的新闻网站发展势头迅猛,正迅速成为台湾的主流媒体之一。尼尔森媒体研究(Nielsen Media Research)显示,2000年台湾地区阅读网络新闻的人数只有126万,但5年后增长了131.3%,达到291.5万;而阅读报纸的人数5年内减少了12.5%。由此可见网络新闻的影响力不容忽视。

2005年,新闻网站的收入首次超越了报纸,成为仅次于电视的台湾第二大赢利媒体,使用网络媒体获取信息已是台湾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网络及有线电视的夹攻下,台湾的传统报业近几年发行量与广告收益直线下滑,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尼尔森媒体研究指出,台湾报纸阅读率从1991年的76%掉落到2005年的48%,换句话说,台湾社会中有一半以上的人不看报纸。

台湾梦工厂科技公司的统计表明,2007年初,台湾拥有网络电视(IPTV)用户30万,年底达到55万,用户规模超过台湾有线电视四大集团的第三位;而2008年IPTV用户达到100万,直追现在的有线电视第一大集团。而到2009年,IPTV与有线电视的较量将见分晓。

“中华电信”是目前台湾规模最大的提供网络电视业务的综合电信运营商,主要业务包括固网通信、移动通信以及数据通信三大领域,提供语音服务、专线电路、因特网、宽频上网等各类服务。2006年6月,由“中华电信”控股的爱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拿下了奥运赛事台湾地区新媒体转播权,台湾受众可通过互联网、手机、网络电视(IPTV)等收看2008年北京奥运比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