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身份管理理论

身份管理理论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跨文化交际的理想状态是交际双方都进行了有效且得体的交际。库帕克和今堀的身份管理理论是以人际交往能力为基础的,后来又扩展到了跨文化交往能力理论。身份管理理论可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更加明确各自交际能力的文化身份,同时充分考虑到了“面子工作”的相关策略,从而更加有效地促使成功交际的形成。身份管理理论将其限定于文化身份与关系身份上。

文化交际的理想状态是交际双方都进行了有效且得体的交际。所谓的“有效”是指交际者完成了自身的交际目的;所谓“得体”是指尊重且礼貌地对待交际对象。只有当二者同时完成时,才是真正成功的交际。身份管理理论就是要帮助人们有策略地达到“有效”和“得体”。

库帕克和今堀(1993)的身份管理理论是以人际交往能力为基础的,后来又扩展到了跨文化交往能力理论。它以关系理论和人们综合处理文化问题的能力为基础,同时结合了许多相关的身份理论,如文化身份理论。该理论分析了如何运用“面子工作”中的策略在具体交际中积极地挽回或维护交际双方的面子,还探讨了关系身份、关系类型以及“面子工作”策略的一些象征用法与规则等。

该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人类交际能力包括了在交往中相互成功地协商出可接受的身份的能力。交际中维护面子的能力是个体人际交往能力的表现,库帕克和今堀认为这同样适用于跨文化交际。身份管理理论可帮助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更加明确各自交际能力的文化身份,同时充分考虑到了“面子工作”的相关策略,从而更加有效地促使成功交际的形成。

库帕克和今堀将身份(Identity)理解为一个经验性的解释框架(Frame)。身份为个体行为提供了预期,也为个体行为提供了动机,并激励着个体行为。任何一个生活在社会上的个体都可以拥有许多种身份,然而库帕克和今堀却把文化身份和关系身份看作是身份管理的中心。

1.身份会随着功能不同而转换

库帕克和今堀认为,当身份转换时,会自然产生跨文化交际: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的交际。当交际者们有着相互不同的文化身份时,跨文化交际就产生了;交际者们有着共同的文化身份时,他们会进行文化内交际(Intracultural Communication)。库帕克和今堀认为影响身份转换的因素包括:(1)广度:身份会随着广度而转换,比如说身份会随着有类似身份的人的数量而转换。(2)显著度:身份会随着显著度而转换,比如说身份会随着文化身份的重要程度而转换。(3)强度:身份会随着强度而转换,比如说身份会随着文化身份交际给对方的强度而转换,会随着传递给他人的力量而转换。

2.身份的不同侧面会在相应的环境中充分表现

库帕克和今堀指出,身份的各种侧面会在与环境相对应的不同身份展示过程中充分体现,也就是所谓的“面子问题”。他们认为维护面子是人类交往中最自然的事情,并强调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通常不够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而导致了在具体处理面子问题时,会运用刻板印象(Stereotype)。

刻板印象实际上是一种外加的身份,自然会对“面子”造成威胁,进而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刻板印象的应用常会导致一个结果,即辩证关系的紧张,具体说来,包括三种面子上的对立统一:(1)自主面子和交情面子的对立;(2)自主面子和能力面子的对立;(3)自主面子和交情面子或能力面子的对立。

3.跨文化交际能力形成的三大阶段

跨文化交际能力跟如何有效地处理面子问题有着很大的关系,进一步说跟如何处理上述三对面子的辩证关系有着很大的关系。库帕克和今堀强调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必须经过三个阶段,而且这三个阶段会不断的循环;处在跨文化关系中的人们会经历这三个阶段,他们身份的各个方面会从相互关系中展现出来。(1)第一阶段:交际者积极寻找身份的共同点;(2)第二阶段:尽管交际者之间的文化身份还存在差异,但他们已经将彼此的身份融合成一个可以相互接受的、趋于统一的彼此间有关系的身份;(3)第三阶段:交际者重新建构各自的身份,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强的交际者往往会以第二阶段的相关身份为基础来建构各自独立的文化身份。

身份管理理论试图解释在人际关系发展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文化身份协商的问题。该理论揭示了关系发展各个阶段中的有效身份管理,其研究范围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人际交往关系。该理论涉及了一些重要概念,如能力、身份、文化身份、关系身份、面子、面子工作等。对该理论的前提假设的探讨也基于上述概念。

1.交际能力需要通过令交际者都满意的交际行为来获得

身份管理理论着眼于人们综合处理文化问题的能力。库帕克和今堀认为交际能力需要依靠能够令交际过程中的所有参与者都满意的有效、得体的交际行为来获得。科利尔指出交际能力常常基于某种由主体文化所决定的“隐私特权”。换言之,在特定的交际关系中,身份的协商能力需要交际双方都满意的文化身份的支持,进一步说,该交际能力能够促进交际双方都达到既“有效”且“得体”。

2.交际者自身不同角度的定位需要文化身份的协助

以文化身份理论为基础,身份管理理论将文化身份视为跨文化交际管理中的焦点。库帕克和今堀将身份定义为“个体的自我概念”。身份管理理论为个体理解自身和周围世界提供了基本框架。身份是在许多机械性活动中(如将自身归属于某一群体)形成的,这过程中还带有一定的社会角色,如妻子、孩子、教师、父亲等。

身份实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结构。个体的整体身份具体由许多其他可能重叠的亚身份构成,并且身份的限定似乎是无穷尽的,而且它还可以随条件而发展变化。个体的身份可能与国别、民族、地区、性别、年龄、年代、职业、政治、社团、经历相关。而且有些群体还可能与一些违法活动相关,如吸毒、抢劫。因此说,身份反映了从不同关系的角度来定义自身,也可以说是一种关系身份。

身份管理理论将其限定于文化身份与关系身份上。科利尔和托马斯将文化身份定义为“主动将自身归属于某一群体,并且拥有该群体的意义系统和行为规范等”,同时他们指出文化身份涵盖了所有与社会文化相关的身份形式。

3.交际者的统一协调意义与行为需要关系身份的协助

关系身份来源于关系文化。伍德(Wood)在1982年明确指出关系身份是对“私下的关于相互关系与活动的理解”,它有助于人们统一协调意义与行为。在特定的关系中,所有的观点不是“你的”或者“我的”,而是“我们的”。蒙哥马利(Montgomery)在1992年进一步解释,文化在整体上就好比是夫妇,关系文化可以使这对夫妇发现他们区别于其他夫妇的、独特的意义系统与行为规范。这些唯一的参与、理解和评价交际行为的方式体现且加强了他们自身的身份意识,并使其从根本上区别于其他夫妇。

如前所述,身份特征会因情境的改变而改变。具体交际时,交际者可以根据情境调整为跨文化交际、文化间交际和人际交际,因此明确交际关系与交际种类十分重要。在交际时,身份常被视为个体公开承认的“自我展示”,是个体希望中的身份或是实际生活的身份的展示。这种身份是他们在交际中主动地向交际对象展示出的身份。

4.交际者的社会定位身份的保持是相互交际的必要条件

个体的社会定位身份实际上就是他的“面子”,面子的保持是相互交际的必要条件,因为它可以保证交际的秩序与文明。在通常情况下,个体都试图保护他人的面子,同时也期待他人能够充分考虑到其自身的面子。相互保护面子的实质是帮助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完成交际目标,进一步说,是各自的行为更符合各自的社会定位身份。

无论何时,个体如遇到与他人面子相违背的情况时,就出现了威胁面子的行为。对个体面子的威胁实质上也是对个体社会身份的挑战。这也破坏了相互认同的身份之间的一种合作契约,而该合作契约可以支持交际朝向预期的方向发展。

5.面子工作中的策略与技巧是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

前文中已经提到,布朗(Brown)与列文森(Levinson)在1978年提出面子的两种类型,即积极(主动)面子和消极(被动)面子。前者指个体对获得他人接受和认可的期望,后者指个体获取自主和自由的愿望。梅茨(Metts)在2000年指出,考虑到他人的主动积极面子时,就需要充分考虑他们的性情、价值观、优势、成就、外表等因素,并且要将对方视为自己的伙伴。相反,同一个相对老练的交际者交往时,就需要尽量避免过多地涉及自身的相关情况,也就是尽量保护自身的消极(被动)面子。

交际中的某些策略能够调控对他人面子的威胁,保护面子不受威胁,或是积极挽回已经受到威胁的面子。这些交际行为可以统称为“面子工作”。面子工作中的策略与技巧是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合适的身份代表了交际中各自的社会角色。面子工作使合适的身份有效并能促使个体交际目标的实现。因为它支持常规的交际规范,帮助交际在一种较为和谐愉快、而非压抑沮丧的气氛下进行。

身份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应用意义,在实际工作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比如,在商务沟通中,交际者通过“面子工作”中的诸多策略来使交际行为更符合各自的社会身份,在适宜得体的氛围中完成交际目标,从而成功地进行交际。下面的案例,主人公米克成功地利用身份管理理论为自己的公司赢得了一位优秀的建筑师。

米克刚刚接手已故父亲的酒店,并想通过兴建一所具有东方韵味的度假中心来拓展业务。他个人很欣赏日式园林,因此在招募设计师时,关注到一位美籍日本设计师三浦一郎。

一郎是一位广岛遗孤,大学毕业后留在了美国,经过努力很快在美国有了自己的事业,同时也获得了“绿卡”。但是,他很难忘记当年战争对自己家族的伤害。在日常交际时,他常常令家人主动地降低社会文化身份的强度和显著度,而且他本人也常在交际时通过转换话题等方式来弱化自己的社会文化身份,并以此来弱化痛苦的回忆。

在与一郎沟通时,米克描述了自己对度假中心的定位,即寻找童年的梦和内心的平和,并邀请一郎回忆童年的经历来寻找灵感。在沟通时,米克发现一郎多次有意地转换话题,并一度劝说其放弃原有的定位。这使得米克很不满,他认为一郎企图干涉其工作与决议,甚至伤害了他的面子。

米克后来了解到一郎的社会文化身份,便逐渐理解了一郎的内心与矛盾,理解了一郎的做法。在进一步交际中,米克避免了谈令一郎伤感的话题,并充分考虑其社会身份定位,尽最大限度地照顾其面子,这使得该次交际得体有效,一郎也顺利成为酒店的员工。而由于一郎的专业素质和特殊的领悟力使得度假中心的设计异常成功,好评如潮。

以上案例中,米克就是利用了身份管理理论的一些观点和策略找到了最适合的设计师,使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身份管理理论通过明确发展一定情境下身份管理和面子工作策略之间的关系来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但是,该理论获得学术支持的同时也受到了一定的批评。尽管莱柏特(Lmabori)的研究能够确认一些解决面子工作中的策略问题,调查了关系身份、关系种类和影响面子工作中的策略的象征与规则。但他不能较长期地跟踪调查关系发展过程中的跨文化交际者,也就不能解决跨文化交际身份中的所有问题,因而该理论的诸多观点还需要经过长期的研究才可证明其使用意义。

然而,身份管理理论却有助于我们了解跨文化交际中身份管理的复杂过程,而且从身份管理理论提炼出的三大原则可有效地用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即跨文化交际的双方需要建立关系身份;跨文化交际的双方应该把文化差异视为“财富”而不是“障碍”,对待文化差异要“求同存异”;跨文化交际双方需要明确“身份管理”与“关系管理”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地共存于同一过程之中。

因此,尽管身份管理理论还需要进一步补充与研究,但该理论着眼于交际过程中的面子管理,会有助于我们减少跨文化交际的障碍,是我们能形成比较密切且成功的交际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