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蹲点采访的要求

蹲点采访的要求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蹲点采访的要求(一)蹲活点所谓蹲活点,是“指记者、编辑按照党的中心工作和报道任务要求,建立采访活动的基点。蹲点时间长短根据完成任务的需要决定。这种点经过一段时间经营,可以随着中心工作的转移而及时转移”。一个显著特点是同被采访对象的贴近,产生“自己人”的心理效应。蹲点为调查研究社会的“人”与人际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而这种蹲点式的调查,则是一种重要的补课。

二、蹲点采访的要求

(一)蹲活点

所谓蹲活点,是“指记者、编辑按照党的中心工作和报道任务要求,建立采访活动的基点。蹲点时间长短根据完成任务的需要决定。这种点经过一段时间经营,可以随着中心工作的转移而及时转移”。[9]

一般说来,记者、编辑选择的点,总是可以挖掘重大新闻题材、能集中地连续地进行报道的基层单位。换言之,是创造某项先进经验或先进人物具有较大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典型,也可以是某项重大改革举措出台的试点单位。然而,由于主观原因而长期滞后的典型同样是值得记者下蹲的活点。通过深入细致和兼听各方的调研,记者、编辑有时能够发现实际部门看不到的问题,写出有重大参考价值的内参以至有深度、力度的公开报道。

把目光集中在某一点,对问题的观察就能仔细一些,就能发现浮光掠影式的采访所不能发现的东西,对一个地方研究透了,就可能看见问题的实质。《湖北日报》2001年开设了一个“体验种田”的专栏,由几名记者选择湖北云梦县伍洛镇顺河村农民万美霞作为定点跟踪采访对象,将这户普通农民家庭的际遇,放到大的社会背景中去观照,对农村进行全方位的立体透视。从年头到年尾,记者每周不定期到这位农户家中,与万美霞同吃、同住、同劳动,帮他买种、栽苗、摘菜、卖菜,联系专家上门送科技,感受种田的甜酸苦辣。这个专栏前后共刊发29篇新闻报道,涉及农业结构调整、农民负担、民主理财、干部任免、农村消费、农村治安、农村保障等方面,折射出整个农村的面貌。一个家庭的神经连着一个地方的全局,一个家庭的喜怒哀乐关联着一个地方的方方面面。

当然,解剖麻雀有时也难免会产生片面性,毕竟一个地方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所以,选择采访基地一般应在两个以上。不仅可使我们看问题全面一些,而且也更可能产生新闻。

(二)活蹲点

所谓活蹲点,是“指记者、编辑的活动不局限在某个点里。既沉下去,又跳出来;既蹲点,又跑面。点面结合,上下贯通”。[10]

记者、编辑的调研重点必然是实际工作中最新的情况、最新的问题,而且是政治性、思想性、政策性较强的问题。正是出于这个需要,记者、编辑调查研究采取的社会活动方式,不能老蹲在一个点里,需要选择几个同类型或不同类型的点作比较,避免局限性;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门心思守摊子”,需要掌握点以外的面上情况。点和面都是系统调查研究的组成部分。

新闻工作者可以结合报道进行专题调研;也可以不带框框收集积累情况作基本调查,为日后报道打基础。

(三)投入情感,接近群众

蹲点要求记者、编辑集中时间、精力,在“点”里从基础情况着手,置身事件之中,由浅而深发现、研究问题。一个显著特点是同被采访对象的贴近,产生“自己人”的心理效应。蹲过点的记者、编辑普遍感到,感情投入,群众自然会掏出心里话,朋友也敢讲真话。蹲点为调查研究社会的“人”与人际关系创造了有利条件。

《前进报》记者王任飞下部队基层进行蹲点采访时,通过真心、诚心的面对面接触,一下子拉近了与基层官兵的距离。很快,基层官兵消除了对他的不信任,有话能够一吐为快。他所蹲点连队的八班班长小李是温州兵,家里条件好,文化素质又高。他当班长以来管理有新思路,训练讲究科学方法,在他的带领下,八班很快成为全连的先进班。可他看不惯部队的一些形式主义,总是找连队干部提意见。对此,连队干部批评过他,小李因此闹起了情绪。王任飞通过与小李的零距离接触和促膝交谈,不仅消除了他的不良情绪,还与他结下了真诚的友谊。就这样小李向他介绍了不少真实情况。小李告诉王任飞:有一次,连队为了迎接上级装备完好率检查,就买来墨汁往武器装备的轮胎上涂,再喷上汽油,轮胎又黑又亮,跟新的似的,特好看。这样弄虚作假的事还了得!经过与团领导沟通,这件事被王任飞写进了《阵阵清风扑面来》的稿子里,还被军区蹲点工作组写进了专题汇报中,为机关科学指导基层提供了依据。[11]

(四)认真观察,挖掘新闻线索

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媒体,“用事实说话”都应该是个基本要求。尤其是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报道,要想有针对性,实效性,就应避虚求实,跳出说教的圈子。作为记者,应该相信读者的悟性,尽量把道理寓于津津有味的故事中。而这些故事是要记者凭借自己的“新闻鼻”去发现,去挖掘的。

记者彭泽成在基层连队蹲点时,有一天上午在连队会议室正愁写不好稿子,午饭的哨音让苦思冥想的他走到了楼下。忽然,眼前的一幕刺激了他的灵感:一名战士正站在梯子上给两个燕子窝换纸板——这不仅是人与小燕子之间的和谐,更是从小处生动映照了连队良好的“软环境”。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一放下饭碗,彭泽成便坐到电脑前由“燕子窝”敲起了开篇之作《这里的风气催生战斗力》:

一住进广州军区某高炮团导弹七连,有趣的一景便吸引了记者的眼球:在书写着“官兵团结模范连”营门下,有两个刚垒不久的燕子窝,两家的爸爸妈妈在欢快地忙进忙出,而小燕子则常常趁机溜到窝边,时而专注地“欣赏”操场上的官兵,时而叽叽喳喳地“点评”几句。……记者发现,不少官兵在一身汗一身泥地操课返回后,都要看看荣誉匾下的燕子窝,和燕子使个眼色、扮个鬼脸或吹个口哨后欣然走进宿舍;一天晚饭后,十班长刘志飞还带着两名战士为两个燕子窝更换了纸板——既为了避免调皮的小燕子摔跤,又让它们能拥有一片舒适干净的环境。看来,这些无言的战友选择这里筑巢育子,更是看中了这里的“小环境”。……[12]

经验证明,蹲点调查,解剖“麻雀”,是记者深入了解社会情况认识社会的好方法。通过这种深入的调查,记者就能比较具体、实在地体验到实际工作的复杂、艰难,体验到干部、群众的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就能较真切而深入地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和社会的脉搏。平时,记者总是来去匆匆,突击式的采访比较多,可以说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而这种蹲点式的调查,则是一种重要的补课。在深入实际进行蹲点调查的过程当中,记者就会有许多“吃不完的佳肴”,写不完的题目,从而体会到由“穷记者”变为“富记者”的喜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