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寻找新闻线索

寻找新闻线索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寻找新闻线索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彻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写道:“消息来源是记者生命的血液。没有通过消息来源得来的情况,记者就无法活动。”好的新闻线索无疑是媒体报道决策最需要的信息。

二、寻找新闻线索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彻尔在《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中写道:“消息来源是记者生命的血液。没有通过消息来源得来的情况,记者就无法活动。”[1]当记者的人,不能听不到消息。记者一旦与消息隔绝,悲剧也就随着发生了。因此,记者往往被称为“消息灵通人士”。

感觉是人们认识任何事物的开端,是认识的起点,是一切复杂、高级心理活动的基础。因而从心理学角度讲,新闻采访活动过程如同其他所有认识事物的活动过程一样必须从感觉这一比较简单的心理活动开始。获取新闻线索,正是处在感觉这一心理活动阶段。

(一)新闻线索及其地位与作用

1.新闻线索的涵义

新闻线索是指示新闻事实发生的讯息或信号,是新闻记者发掘题材的一种凭据,也是新闻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出发点。这种线索一般比较简略,甚至一鳞半爪,要素不全,但有经验的记者往往由小见大,追根寻源,发掘出更重要的完整的新闻事实来。

2.新闻线索的地位与作用

在整个采访全过程中,获取新闻线索处在明确报道思想和进行采访准备之间。记者在明确报道思想和采访目的后,应当立即为此收集大量线索和信息。如果把记者在获取线索后即着手准备制定采访计划看成是一个决策过程的话,那么,获取线索就是决策的基础。再则,获取和掌握的线索、信息越多,制定可供选择的采访方案就越多,记者的活动选择余地就越大,那么,决策就可谓达到了最优化

新闻线索虽然只有某个事实的片断或概况,但它的重要作用不容低估:

(1)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从而产生采访的动机。新闻线索所发出的信号或者征兆,是记者的新闻敏感所捕捉的目标。如果没有线索发出的信息,就没有触发记者新闻敏感的外因。这样,记者对客观事物的新闻敏感也就无法产生。所以,新闻线索其实就是一种“触媒”。

(2)为记者的采访提示了方向。线索是记者采访活动的向导,给记者的采访引路,使记者迅速找到采访的目标。虽然记者在明确报道思想、报道主题之后有了总的采访重点和方向,但是具体到哪个地方去寻找新闻,把什么问题作为采访的突破口仍然是个问题。记者只有靠线索引路,追寻新闻才有具体的目标,从而能够有效地完成采访任务。对于记者来说,若是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则采访活动不断;若是新闻线索干涸,“吃了上顿没下顿”,则日子就难过。区分一个记者称职与否的标志固然很多,但手头是否能及时获取和储备较多新闻线索,则是一个重要标志。新闻界常有人这样评价:某某记者“脑袋瓜长在编辑部主任头上”,意思就是指这些记者尚不能主动、及时地获取新闻线索,而是靠编辑部给题目,靠别人给“米”下锅。特别是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时代,这样的记者是当不好的。

(3)为媒体的报道活动提供决策依据,线索的价值可以决定报道质量。每一次新闻报道都相当于一次“战役”,而在“战役”中要想取得胜利,就得依靠高质量的信息。好的新闻线索无疑是媒体报道决策最需要的信息。掌握的线索越多,意味着可供选择的采访方案就越多,记者活动的选择余地就越大,那么,决策就可谓达到了最优化。相反,可掌握的新闻线索越少,媒体作出高水准的报道决策的可能性就越小。当下新闻媒体之间的竞争,新闻线索的获得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新闻线索的获取渠道

明确了新闻线索的地位与作用,并不意味着新闻线索就会自己跑上门来,要及时地感知并捕捉它,还得通过一定的渠道。

1.通过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获取

党和政府的政策、决议及负责同志的活动、讲话一般都概括和预示着当前政治形势、经济文化等生活中的主要情况和问题,政策动向和新的任务。这些是记者采写新闻报道的重要、可靠依据。这类新闻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因此,记者应当主动与有关政府机关、企业单位、群众团体经常性地进行联系,争取得到新闻线索。

2.通过各种会议、简报获取

会议是传达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级指示精神,反映群众意见、建议、呼声的重要载体之一,因而也成了新闻线索的富矿。“以会议报道著称”的新华社老记者郭玲春在这一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她的《金山追悼会在京举行》、《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开幕》等早已成为了典范的运作。

所谓简报,一般也都是基层单位工作情况的简单书面汇报。会议和简报里含有大量重要、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记者只要留意,是会如愿以偿的。例如《农民代表给委员长提建议》、《不能让农民负担反弹》等全国好新闻,其线索皆出于此。

3.通过基层广大通讯员和读者(受众)获取

基层广大通讯员和读者(受众)是一条广泛获得新闻线索的渠道。任何一家媒体的记者数量都是有限的,记者的活动范围和时间、精力也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新闻线索都及时、全面地获得,通讯员和读者就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所以很多媒体都重视通讯员队伍建设,重视与读者的信息交流。记者与自己所采访报道的行业和领域的人士交朋友,构建自己的“关系网”,让他们随时给你提供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因为“多个朋友,多条路”,线索自然丰富了。相比较而言,这是获取新闻线索的一个最大和永不枯竭的源泉。不管怎么说,一个记者接触生活的面总是有限的,而受众、亲友则遍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直接参与社会生活,记者若是密切与他们的交往与联系,那么,触角就多,于是,感受新闻线索的机会就多,感觉能力也就越强。因此,记者不应仅仅是写稿匠,更应是社会活动家。

4.建立市场化新闻线索网络

信息爆炸的今天,光凭记者的新闻敏感和一线采访已不足以应付瞬息万变的时代。建立相对稳定的消息来源机制并付诸市场化运作,已经成为全球媒体的日常运作。“新闻线人”、“新闻报料人”这样的名词逐渐时髦了。媒体通过市场运作形式,直接购买新闻资讯,线人出售消息来源,获得相应的报酬。这种方式,既能为媒体提供快速的新闻线索,减少记者奔走采访的盲目性,同时也为新闻线人提供了经济回报,无疑是现代新闻报道的重要机制。这是新闻产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表现。现在媒体十分重视新闻热线,如通过热线电话、读者来信、群众来访等,收集信息,加强与受众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和分析群众中存在的问题。“焦点访谈”的大量线索来自群众的反映,有寄信的、打热线电话的、发邮件的。时下不少媒体都开辟了新闻热线,新华社还在相关媒体上刊登热线电话、欢迎提供线索,不少新闻媒体对群众提供的新闻线索根据价值大小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称之为“有奖征集新闻线索”。

5.来自记者的发现、寻找和挖掘

寻找新闻线索不能完全依赖他人提供,更多的是记者自身的发现、寻找和挖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渠道常见的有这样几种:

(1)捕捉相关新闻媒体的报道。这是指把其他媒体报道的内容当作线索来处理,但不能简单抄袭。这种从同行报道中找线索的方法用得很普遍。许多记者就是从已经刊登的小消息中发现有价值的重大新闻。一些电视媒体也是从报纸中看到一条报道,然后作为自己的新闻线索展开新的采访,挖掘出新的内容、新的视点、新的人物。而当今因特网成为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重要渠道。网络传播时代,记者最简便的方式就是关注网络信息,特别是对年轻记者来说,认识人不多,对报道领域不熟悉,苦于不知道到哪里寻找新闻线索;但只要每天上网,还是能寻找到新闻线索的。比如,进入各种论坛,聊天室,关注网民对什么事情关注,发表什么议论,寻找谈话热点,这都是新闻线索。网上还有各地的新闻报道,也可以提示某些信息,尽管信息可能不准确,不全面,但作为新闻线索,足以让记者顺藤摸瓜,查个水落石出的。网上的广告信息、有关部门的商品价格、政府网的数据统计等等,只要记者认真观察它们的变化,也能比较出有价值的新闻。一些突发新闻事件有可能最快在网上传递,只要记者迅速作出反映,赶往现场采访,也不失为最便利的寻找新闻线索的方法。

(2)制作特殊日历。记者要有自己的特殊日历。重大节日、纪念日、人物日志、季节变化等,对记者来说,都是重要的新闻源。记住这些日子,在它到来之前寻找相关的人、相关的事进行采访报道就是新闻。如元旦、春节、国庆等重大节日,还比如5月12日国际护士节,3月12日植树节,6月5日世界环境日,9月10日教师节等特殊的公益纪念日。记者能采访到相关的一些人一些事,就是有意义的新闻。许多记者都有自己的特殊日历,日历上记载的时间越多,新闻线索也就越多。

(3)通过对日常情况的积累获取。记者日常所接触的有些材料,常常看上去小而零碎,暂时派不上用场,但如果把它们悉心存放和积累起来,并密切注意事物的发展,随着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说不定到了某个时候,便能触发记者产生感觉,从这些积累的材料中获取新闻线索。记者只要心细,对身边的人和事留意,对听到看到的信息敏感,寻找新闻线索也就不难了。

(三)新闻线索的正确处理

由于新闻线索来得不易,加上感觉并不是感知,更不能代替对整个事物的认识,因此,对新闻线索应当务求正确处理、“物”尽其用。具体应注意:

1.注重考证,不要妄下结论

顾名思义,新闻线索毕竟只是线索,它只是新闻事实的简明信息和信号,绝对不是新闻事实本身。因为作为新闻事实简明信息和信号的新闻线索,有时仅是事物的表象和假象,或是因为记者采访迟了,新闻线索原先的信息和信号已经“变质”,以致被记者的采访实践所否定。因此,新闻线索只能是驱使记者去采访的引子或向导,能激发记者对采访活动产生注意、兴趣和需要心理,但究竟有没有“新闻”,则一定要通过采访实践去考证,千万不可妄下结论。

2.尊重规律,不要拔苗助长

有些记者一旦获取某个新闻线索,便急切希望挖出“爆炸新闻”来。此种愿望固然是好的,但新闻事实的产生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过程和规律,如果记者不尊重这个规律,等不及这个过程,当新闻事实还处于不成熟、不丰满阶段时,自欺欺人地将新闻线索当作新闻事实去报道,那么,最终写出来的报道很可能是假新闻。

3.讲究时宜,不要大材小用

有些新闻线索,即使只是事实的某个片断或概貌,但根据以往的经验可以看出,只要稍加采访,就挖掘出好新闻来。但新闻工作的规律告诉我们,即使是有价值的新闻,也得讲究时宜,即通常讲的,有的新闻报道要讲究“火候”,要密切配合形势,要吻合人们的需要心理。《上海把最后两辆人力车送交博物馆》一文就是典型例子。解放前夕,上海约有5000多辆人力车,7000多人力车工人,解放后,党和政府在发展公共交通建设的同时,有计划地帮助这些穷困的人力车工人分批转业。这项工作持续了五六年,记者始终没有轻易去报道。到了1956年2月25日这天,当上海市交通局把上海的最后两辆人力车送给了博物馆时,新华社记者当天就发出了此文,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4.合理安排,不要齐头并进

在某个时候,许多新闻线索同时到手,这固然是好事,但若处理不当,不顾自己的精力、能力限制,不善于对新闻线索分别轻重缓急,而是同时撒网、齐头并进,结果就很可能弄得顾此失彼、丢东拉西。这是因为,人的注意力和精力是有限的,在同时面对几个新闻线索时,记者必须根据它们的成熟难易程度,予以适当处置,或是先易后难,或是先近后远,或是先采写动态性新闻后采写非动态性新闻。否则,将可能都是蜻蜓点水式的接触,获取的都是浮浅模糊的认识,即使是重要的、有特别价值的新闻线索,也可能因为得不到合理的、特别的处理,产生不了清晰、深刻的认识,而作了一般化的报道。

总而言之,记者在明确报道思想的基础上,应当视野开阔,广泛获取新闻线索,然后正确处理,认真求实。作为一名记者,不应把脑袋瓜长在别人头上,而应当把生活、活动当作源泉,从中不断地获取新闻线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