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采访的一般形式

新闻采访的一般形式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新闻采访的一般形式新闻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其活动的实施形式也与其他类型的调查研究不同,且具有多样性、交叉性的特点。直接访问既可以“走出去”,即访问者到调查对象当中去进行实地访问;也可以“请进来”,就是访问者将调查对象请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访问。“走出去”的好处是有利于访问者在交谈的同时对实地进行观察了解,加深感官的印象,用情境帮助对问题的理解。

一、新闻采访的一般形式

新闻采访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其活动的实施形式也与其他类型的调查研究不同,且具有多样性、交叉性(多种方式并用)的特点。具体有:

(一)个别访问

个别访问是以个体作为对象的访问。这是记者采访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基本活动方式。记者主要靠这种方式从新闻人物或知情人、当事人、目击者、相关人那里获取新闻材料。这种访问的长处在于能够根据访问对象的特殊性区别对待。比如可以根据被访问者的职业、教育程度、性别、年龄、民族,以及所属的阶级阶层等不同因素来掌握访问的技巧;记者容易把握主动权,实施起来也比较简便。不足之处在于交谈时由于没有他人在场,采访对象所谈内容无法印证,需要记者根据情况进一步核实。

个别访问就是否与采访对象直接接触可分为直接访问和间接访问。直接访问也就是面对面的采访,记者可以充分发挥作为采访活动主体的能动作用,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争取取得最佳的采访效果。直接访问既可以“走出去”,即访问者到调查对象当中去进行实地访问;也可以“请进来”,就是访问者将调查对象请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访问。同时,由于访问者与被访问者之间的距离较近,便于双方的沟通,而且没有他人在场,双方可以谈得具体,谈得深入。“走出去”的好处是有利于访问者在交谈的同时对实地进行观察了解,加深感官的印象,用情境帮助对问题的理解。

间接访问,就是访问者通过电话、网络聊天、书面采访、电子邮件等形式对调查对象进行的访问。在后文特殊采访方式中再予以介绍。

(二)开座谈会

记者就某个专题邀集有关人员座谈,使记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了解到事情的来龙去脉,被邀人员也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气氛下畅所欲言,互相补充、验证材料、纠正偏差。这是一种比个别访问层次更高、难度更大的采访方法。用这种方法获取的信息比较广泛而迅速,获得的资料更为完整和准确;由于同时访问若干人,因而还可以节约人力、时间、资金。但是,座谈会也常常容易产生一种“团体压力”,在从众心理的支配下,使个人可能违心地顺从多数人的意见而不敢表示异议;由于这是一种“大庭广众”式的访问,对一些敏感性问题,被访问者难以回答;与个别访问相比,这种访问的深度不够。一般涉及面较广的问题,如对重大事件、典型人物的报道往往采取这种采访方式。座谈会规模不宜过大,一般以5—8人为宜,不宜超过10人。

开好座谈会,采访对象要选择准确,座谈内容要集中,记者要有良好“节目主持”技巧,善于审时度势,引导协调。

(三)现场观察

观察,顾名思义,观就是看,察就是思考、比较和鉴别。记者在现场进行耳闻目睹的体验采访,以及同时展开的感受和思考,是记者获得第一手材料的重要手段。在采访和调查研究中,有许多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重大新闻和独家新闻的典型事例。

新闻采访、写作讲究尽量获取和使用第一手材料(First Hand Material)——记者亲自感知,不经任何中介转换而获取的材料;对第二手材料——记者从当事人或目击者那里获取的材料及第三、第四手材料——记者从非当事人或非目击者那里获取的材料,则要认真分析、读解、辨别、验证。现场观察所得的材料,都是第一手材料。“百闻不如一见”,现场观察是记者获得真实情况、独到见解和感性认识的根本途径。

现场观察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用眼睛仔细捕捉那些瞬息万变、稍纵即逝却能感染读者的生动细节,充分调动嗅觉、味觉、触觉和听觉,形象真切地描绘现场、再现现场,给读者以栩栩如生的现场感、生活气息。

随着新闻观念的变化和现实的要求,要求文字新闻更加注重“立体化”和形象化。好的新闻要“用脚跑,用眼写”,很多报纸开设了视觉新闻、现场新闻、现场目击这样的栏目,对新闻语言的可视性和画面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够读过之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这都要求记者要有一双慧眼,善于观察。

(四)参加会议

会议有多种:全国或省、市、县的人大、政协会议;党政领导机构的工作会议;一定机构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等等。会议是新闻的富矿,大凡会议往往都是就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包括成绩、进展及经验教训、存在问题等与参与者一起交流、讨论、总结,并对下阶段工作作出部署,会议议题里面就包含大量新闻素材或新闻线索。重要的会议,本身就是新闻,会议新闻主要是通过参加会议的方式采写的。另外,会议中与会者、现场氛围等,也常常蕴藏着无穷的新闻。记者在西方被称为“第四等级”(Fouth Estate),就是因为1772年英国记者经多年努力争取获得国会旁听权,可以公开报道议员的发言和辩论,记者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也有所提高的缘故。可见,参加会议实为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方面。

由一定机构举行的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总是由主持者、发言人先就某一方面问题作一般性的全面介绍,有时还散发书面材料,然后回答记者的提问。大庭广众下的提问与面对个体采访对象提问有很大不同,这种提问很讲技巧。既要代表所在媒体和国家(如果是在国际场合)的观点、立场、利益,又要切合本媒体受众群体的关注焦点,还要问得简洁、得体又不失锋芒,因此,这种会议上的提问往往成为各媒体记者实力和水平的展示和竞赛。

(五)蹲点采访

记者集中精力和时间,在一段时间或较长时间内通过深入一点,解剖“麻雀”,作反复、深入的调查研究,细致、真切的生活体验,以求较全面了解某一人物或问题。这种方式通常适合于时间性要求不太紧迫,但报道量较大、涉及面较广的采写任务,如调查报告、解释性报道、人物通讯、工作通讯、报告文学等体裁。蹲点采访,能够使记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详细大量收集新闻材料,去粗取精、由表及里抓取典型材料,写出有深度有力度的报道。

从我国的新闻负有调查研究的重要使命这个特点来看,蹲点是记者业务基本功范畴上的一项素质训练。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调查研究方法,为记者走向基层、走向群众、走向生产生活第一线,起到了较大的作用,许多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依靠从蹲点得来的思想和材料,写出了一些有影响的好稿。

现在,很多新闻单位依然重视记者的蹲点采访及训练,2002年3月新华社甘肃分社10名记者到特困县扶贫,记者们不仅要帮扶农民种药材,还将通过这种亲身参与扶贫的形式,真切感受贫困地区农民在结构调整、闯荡市场过程中的艰难曲折,酸甜苦辣,并从春播、夏管、秋收、冬卖等四个关键环节进行亲历式、体验式报道。

(六)体验式采访

在这种采访方式中,记者不是“超然”于事实之外的旁观者,而是“介入”整个被报道的事件的始终,成为这项活动中的一员,在参加这项活动的同时,获得自己的切身体验和感受,增加了新闻的真情实感。参与有隐性参与和显性参与两种,不透露记者身份的参与就是隐性采访。

1889年,《纽约世界报》22岁的女记者勒丽·布莱(1867—1922)从纽约出发,试与凡尔纳小说《八十天环游全球》的主人公福格比高低,坐车、乘船、骑马、骑骡,利用一切交通工具,用72天6小时11分14秒的速度绕行地球一周,写出报道,引起轰动。布莱被称为“奇迹记者”,她的活动反映了那个时代记者的拼搏精神和创造欲望。而她所采取的方法,正是参与和体验。她还曾在普利策的策划下佯装疯女混入伯勒克威尔岛的疯人院,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亲身经历了疯人院患者的非人生活,写下了揭露虐待精神病人的报道,立即引起舆论的广泛关注,政府和院方不得不进行整顿,改善了精神病患者的待遇。[8]

在体验式采访中,由于记者参与了整个事件,同它发生了有血有肉的联系,因此,他所获得的真切感受是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无法获得的。1964年,北京市两位市长同掏粪工人一起背粪桶。新华社北京分社的记者在采访时,也同工人一起背粪。粪桶里的屎尿乱晃,溅了自己一脖子。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他们对掏粪工人工作的崇高性和艰苦性感受得更深更具体,写的时候就带上了感情。而且由于参加了背粪劳动,记者和清洁工人也很快打成了一片,工人们很愿意向记者介绍情况,说心里话。《人民日报》女记者龚雯为了体验押送员的生活,登上供应港澳鲜活冷冻食品快运货车,同工友们一起押猪四天,从浙江金华到深圳北站,全程1600多公里,亲身感受艰苦的漫长旅程,体味押送员爱岗敬业、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体验式采访拉近了和采访对象的距离,增强了报道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不难看出,体验式采访和蹲点有着相类似之处,都要求记者的亲历,不同的是,在蹲点采访中,记者一般是一个旁观者,而在体验式采访中,记者是一个参与者,经常需要模拟采访对象的社会角色。

(七)查阅资料

也称案头采访。读者来信、情况简报、各类剪报、原始记录及其他文字记载等资料内,包含不少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新闻线索,记者如能悉心查找,可确定不少调查项目,或可直接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在一般采访中,查阅资料也经常是记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特别是在采访的准备阶段。约翰·布雷迪在《采访技巧》一书告诫说:“采访所需时间越长,越要多做事前调查。”他还援引自由撰稿人罗恩·弗雷德里克的话说:“我认为在图书馆的调查比采访重要,因为为了提出中肯的问题,你必须了解采访对象的背景。”[9]曾任《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主任的记者马利写《治沙造林的恩格贝人》,写的时候翻阅了50多万字的资料,查阅了当时的地方史、地方志,当时也看了不下于30万字的东西。法拉奇在每次采访前,总是用很长时间做准备,阅读与采访对象有关的材料和书刊,还要作笔记和写研究心得。她说,每次采访之前都要像学生准备大考一样,准备几个星期甚至一两年。记者在采访前充分查阅和采访对象相关的背景材料,了解新闻发生的环境意义,知晓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防止采访时片面化和表面化,才能有成功的采访。而通过对同类事物不同时空的不同情况纵横比较,更能直接发现新闻。

随着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的兴起,资料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有的资料更直接成为报道中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