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度报道的传播技巧

深度报道的传播技巧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场”是广播电视语言的独特构成元素。

一、深度报道的传播技巧

从受众心理接受角度来说,传播学研究已经证明,叙事平铺、不讲求抽象性的新闻表达是最易于被人接受的传播方式,广播电视受众都愿意收听收看故事性强、包含趣味的新闻节目。这就要求深度报道要通过编排手段达到最佳的叙事效果来吸引观众的目光。

1.重视建立深度报道特有的现场纪实感

广播电视是最能保持现实生活素材完整性和原始性的媒介,其画面语言直观记录了生活中正在发生、正在进行的事件的存在方式和运动形态,包括形象、声音、氛围、环境、表情、动作,这种声画同步的记录方式赋予观众最大限度的现场感和参与感。

“现场”是广播电视语言的独特构成元素。在其他媒介的表达中,“现场”并不是直接出现的,比如,文字描写现场,广播以现场录音刺激听众想象现场,电影更是虚拟“现场”,而电视直接呈现现场,记录事物运动的原始面貌,从而显示非同一般的真实的感染力。

做深度报道的编辑应该认识到:电视画面、实况录音具有独一无二的同步记录性,在节目创作中,应从叙事需要和激发观众参与目的出发,从信息传递综合效果出发,充分重视“现场”元素的应用,力求从素材中找出那些充分反映现场情境、信息量丰富、段落相对完整的画面并编入节目之中,以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参与其中,立体感悟。

广播电视叙事的真实性、广播电视记录生活的本质以及摄像录音技术的小型化、便利化使得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不是高高在上,不求一锤定音,以开放的结构纳入观众的参与,同时对事件的表述保持延伸的形态,比如采取连续与系列报道模式、解说词的“意犹未尽”等,这既为后续节目奠定基础,又使节目本身就此融入新闻事件中。

2.重视多元素综合运用和立体化编辑

综合运用多种视听元素,进行立体化信息编辑在现代电视片中应该得到重视。作为传播媒介,特别是电视如果只满足于单纯展示原始状态的视听元素,是完成不了传播任务的,只有将零乱的原始素材加以整理加工,才能形成结构有序的信息系统。电视语言是“多元共生的形态”,其基本语言元素包括:1)听觉元素,如同期声、效果声、解说、音乐等;2)视觉元素,如画面影像、文字字幕、图表、动画等。在某些场合下,主持人或出镜记者的行为方式也成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元素。

这些元素可以综合作用,大大提高传播效力,加强信息传递的数量和明晰度,观众可以同时从理性与感性层面接收信息,作出判断。图像、声音、文字的共时传播,并不是简单的加减效果,而是优化信息的组合方式。

记者行为应该成为深度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事实上,前期的设计、记者的行为已具有了现场编辑的性质,并由此强化了电视语言的表现力,这是电视报道和电视节目编辑的特殊长处,也是化抽象为具象、化概念为形象的有效手段。

对重要画面信息附加恰当的字幕、图示及文字资料是电视节目的独特编辑方式。电视传播要求明了易懂,而文字图表与画面形象、各类型声音共同构成了复合表意结构,“视觉引导听觉,听觉加强视觉”的立体化编辑可以在短时间内强化重点信息,同时文字图表又将声音内容重点或一时无法讲清的内容明示于屏幕,增加信息的准确度、强度和被理解速度。

3.重视特技构成的视觉表现

所谓特技,即是镜头与镜头组合或者画面构成不是通过直接切换,而是利用电子切换台、数字特技处理和电脑动画等技术完成,经特技处理的文字、图像等改变了原有素材形态或画面构成,伴随着各种镜头连接方式、运动方式,诸如翻转、移动、缩小、放大、旋转、变色、变速等,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视觉效果

比如,在电视屏幕上大量可见的“抠像”,就是利用背景色键,以新闻事件的现场作为背景,镶嵌上主持人在演播室或其他场合的图像,使电视观众既能看到新闻现场的情景,又能同时从播音员或主持人的讲述中,清楚地了解到新闻的要点和评述,把事件与主持人表述联系起来;图像背景与主持人互为作用,既打破了单一背景的呆板,又使观众直接感受到主持人面对面交流带来的亲切感。

特技也是电视语言的一种表达方式,对于特技的研究不能仅停留在运用便利、画面丰富的层次上,只有很好地理解它在叙事表意上的特殊效果,有机融入节目创作中,才能真正用好特技,即便是最简单、最常见的特技也会具有特别的生命力。

电视特技忌讳电影般“以假乱真”,而是追求“以新求变”,更多着眼于画面样式与叙事手段的变化多样,技巧运用也主要体现在加强信息传播效果,弥补素材缺陷,激发内心情感,变化视觉节奏以及丰富视觉表现力等方面。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电视领域已成明显的发展趋势,作为现代电视节目制作者,有必要了解技术为艺术创作提供的可能性,因为在技术进步的推动下,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无疑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