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摄影报道的发展与变化

新闻摄影报道的发展与变化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新闻摄影报道的发展与变化图11-2 《屋顶上的功课》自从有了报纸,就有了消息、政论和副刊文字。历史进入到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新闻摄影报道一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新闻摄影报道能够从多彩的生活实际出发,按新闻摄影报道规律办事的理论依据和根本保障。经过新闻摄影报道理论的拨乱反正,现在已逐步形成了新闻摄影报道应以抓拍为主的共识。

一、新闻摄影报道的发展与变化

img18

图11-2 《屋顶上的功课》

自从有了报纸,就有了消息、政论和副刊文字。照片的运用是人们的认识深入和设备出新所致。1880年3月4日,纽约《每日画报》首次刊登一张网版照片——牛顿拍摄的《纽约棚户区违章建筑》。这是新闻摄影报道史上印刷技术最重大的突破,为新闻照片的使用开辟了新天地。

在此之前,报纸上用的图片都是画家根据照片的画面,用手工刻在木板上或雕在锌版上而印成黑白两色构成的图画,照片的灰色中间色调表现不出来。网版印刷法发明后,纽约《世界报》发行人约瑟夫·普利策认识到了插图对于报纸销路的作用,开始由报纸的一栏增大到四至五栏的篇幅刊登照片。此时,《世界报》成了第一家首先大量使用网版印刷的报纸,发行量迅速上升。

到19世纪90年代后期,网版印刷法已被报纸天天使用。到1910年,手雕制版逐渐被废除。

历史进入到21世纪,中国和世界的新闻摄影报道一样,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新闻摄影报道专家蒋铎、蔡惠中和刘卫兵先生的意见,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的新闻摄影报道和报纸版面发生了以下的变化:

(一)按新闻规律办事,图片报道呈现多元化

长期以来,在“左”倾思想的阴影下,新闻摄影报道规律遭到了践踏。早在1958年大跃进年代,新闻摄影报道就变成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政治口号的宣传机器,致使报纸上出现了不少虚假浮夸的照片,新闻摄影报道严重失实。到了“十年动乱”期间,这种状况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正确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是新闻摄影报道能够从多彩的生活实际出发,按新闻摄影报道规律办事的理论依据和根本保障。

阅览当今报纸上的图片,读者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多样。过去那种单一化、图解式的图片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内容充实、形象生动、可视性强的图片。其报道内容涉及国内、国际、历史、现代;既有社会热点焦点,又有凡人琐事;既有宣传教育,又有批评鞭挞,许多图片勾勒出当今社会变革与发展的多彩画卷。新闻图片已经开始或正在改变过去那种以政治教育为单一功能的模式,代之以尊重新闻规律为前提,“用事实说话”,“让图片形象说话”,使新闻摄影报道真正发挥其记录历史、反映现实的作用。

新闻照片和新闻图解的使用,不仅使版面变得生动、多样,而且能够直观地反映新闻内容。

(二)讲究新闻的真实性,以抓拍为主

新闻照片的拍摄到底应以抓拍为主还是以摆布为主,这个本来不成问题的问题,在我国新闻摄影报道界却争论了20年。1958年前后出现的高指标、浮夸风,致使一个比一个玄乎的“高产卫星”相继问世,报纸上充斥着摆布、导演的虚假照片。那时,有同志明确提出“政治挂帅,该摆就摆”,“事实为政治服务,不摆行么”,形成了不摆布就拍不出照片的可悲局面。

当时,谁提出不同意见,谁就有可能被扣上右倾帽子。在这种情况下,时任新华社摄影记者的蒋齐生挺身而出,明确提出新闻照片应以抓拍为主,应“坚持新闻摄影报道真实性原则及深入选择的摄影采访路线”。他因此而吃了许多苦头。到了阶级斗争“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的岁月,他更被“上纲上线”为“资产阶级代理人”、“修正主义分子”。值得庆幸的是,这场旷日持久的争论终于随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而告一段落。经过新闻摄影报道理论的拨乱反正,现在已逐步形成了新闻摄影报道应以抓拍为主的共识。1992年6月30日通过的《人民日报组版要则(试行)》中规定:“优先选用抓拍照片,杜绝明显摆布的照片”,可作为这场争论的结束语。

可喜的是,近20多年来,记者拍照片、编辑选照片的审美眼光已逐步地发生着变化,更讲究真实而不是表面的漂亮,许多明显摆布的照片被拒之门外,许多看来并不漂亮但却感人的抓拍照片,今天被理直气壮地登在版面上。

(三)以人为主,充分展示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为万物之本。我们的一切工作,目的都是为人民谋幸福。我们所有任务的完成又都必须依赖人民群众同心协力的奋斗。但多少年来许多照片中却见物不见人。

“见物不见人”本来是指有些表现生产劳动的照片往往停留在表现生产劳动场面上,或停留在一个技术过程上,即所谓“机器加人”、“设备加人”、“产品加人”、“庄稼加人”。在这些照片里并非没有人物形象,有些照片里不但有人,而且有很多人,但这些人物大都是为拍照片而故作的虚假表情,像一个个无生命的符号。这个“老大难”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终于有所突破,出现了一批关注普通人的命运和生存状态、表现人物喜怒哀乐的动人佳作。

在那假话、空话、大话盛行的年代,有关编辑审查照片时,见有人穿补丁衣服、牛拉犁而不予通过,说这有损社会主义形象。至于反映民间疾苦,那就更谈不上了。现在不同了。我们党以科学的态度宣布:当前中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几千万农村人口尚未脱贫。帮助这几千万同胞解决温饱、摆脱贫困,已成为全党的一项战略任务。目前,城市里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的生活困难引起了党、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这就为新闻摄影报道打破了又一个禁区,关注困难者命运的新闻摄影报道作品应运而生。

海龙拍摄的《希望工程》在我国已家喻户晓,是关注贫困农村儿童读书问题拍摄最成功、影响最广泛的系列照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从来没有一幅照片能像《希望工程》中的“大眼睛”那样,与上亿读者见面,让亿万人感动。

《海南日报》记者李英挺拍摄的《屋顶上的功课》,反映的是台风“达维”袭击海南时,就读县二小三年级的陈世二家的房屋被暴涨的昌化江水淹到屋顶。幸亏转移及时,没有人员伤亡。河水退后,陈世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找到自己的课本。2005年9月28日上午,陈世二在自家屋顶上边晒书本边温习功课。这幅照片刊出后,受到广泛好评,极具社会效应。此幅照片荣获第16届中国新闻奖摄影组的二等奖(见图11-2)。

(四)高新技术大量运用,传播速度增快

在资讯日益发达的今天,摄影记者的数字化装备也日趋完善,一般而言,它包括专业数码相机、内存较大的笔记本电脑、便携式光盘刻录机或移动硬盘、CF卡、无线传真卡、海事卫星电话等。

科技的运用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增快。如数码传真就是把视觉的光谱影像经过电脑的处理,把影像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然后通过调制解调器经通讯线路实行异地传输。再如数码影像技术从画面的摄取、存盘、输入电脑,再通过调解器和通讯线路,传送到接收的总部,这个过程只需要几分钟。这与以前采用的照片或底片传真相比,速度提高了几十倍,影像质量也提高了几十倍。

新闻摄影报道的生命力在于时间,而数码影像技术给了新闻摄影报道第二次生命。其中,数码相机可使记者拍到编辑部截稿前的最后几分钟的新闻。这使新闻摄影报道的拍摄、传送、传播进入到以往无法达到的境界。不容置疑,数码影像技术快速简捷的特点,大大提高了报纸在新闻传播业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使报纸在争时间、抢新闻方面大有可为。

数码影像系统的出现也简化了新闻图片的档案管理。以往,新闻照片的分类、保管、检索都是手工操作的。但照片、底片受温度、湿度等影响,一般难以永久保存,且随着时日的递增,资料库存越来越大,手工检索难以迅速准确,既费时又费力。而数码影像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落后的照片资料管理开辟了一个新纪元。采用数码系统全自动检索照片可以迅速、准确地查找。它可以分别根据时间、内容、作者姓名检索,工作效率自然比人工找快许多。

数码影像技术不仅给新闻摄影报道带来极大的便捷,同时也给照片的后期制作提供了巨大的舞台。但是,恰恰是可以随心所欲的电脑特技,为“假新闻照片”提供了制作的便利,给新闻的真实性带来冲击和威胁。现时的电脑影像处理软件可谓是“电子暗房”,这些软件可对图像的亮度、反差、锐度、色彩等参数作调整,而且可像画家修改画稿一样,对画面内容作随意的增减、修改、移位、合成。像这样移花接木的手段,对于电子暗房来说是并不困难的,而且还有很多花招。这些技术若随意应用在新闻摄影报道中,将是危险的。这是新闻摄影报道界已经和将要面临的新问题。

(五)开阔眼界,国际新闻图片增多

以前的国内报纸,国际新闻图片可谓寥若星辰,偶见一二张图片,不是时过境迁的旧闻,就是为填充版面而使用的“注脚”。如今国际新闻图片不仅在报纸的国际版上随处可见,就是在报纸头版上也经常可以占到一席之地。国际新闻图片已成为摄影报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现在,不少报纸的国际版上采用的国际图片一般在三四张以上,多时可达六七张,使版面内容一下子活跃了许多,增强了可读性。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全球化”已不仅是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概念了,它还直接表现在大众传媒领域,即人们已不满足于对国内新闻的关注,还要将目光投向世界的其他地方。就像亚洲经济危机,身受其害的不仅是亚洲国家而且还波及全世界,所以从一开始就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和世界各国媒体所关注。在传媒方面,文字报道固然可以将事件的来龙去脉详尽叙述,电视则更以其快速、视听同步的优势吸引观众几乎不能稍离。即便如此,新闻图片的功用仍是两者所难以取代的。它一方面弥补了文字视觉形象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又使电子传媒转瞬即逝的报道凝固成为永恒。这正是新闻摄影报道以其独特的功能所显示的无可比拟的魅力所在。报纸上大量采用国际新闻图片,增加了新闻报道的信息量,满足了人们对当今世界变化的求知欲望,同时也标志着中国传媒在新闻观念及报道思想上的更新和变化。

(六)生动有力,大量使用资料性图片

近年来,背景图片资料在新闻报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使摄影报道日趋全面、丰富,也使读者对整个新闻事件或人物有更加客观、清晰的认识。在近年来国内外比较重大的新闻报道如9·11事件、印度洋海啸、神舟飞天中,图片资料得到大量而有效的应用,使这些报道显得更加丰富多彩、引人入胜。

世界杯前期的赛事虽然激烈,但从整个赛事来看,具有较高新闻价值的图片还不是很多。但是,世界杯一个月的赛程是一个连贯的整体,如果因为前期赛事的紧张、激烈程度稍差,而在整个图片量上加以控制,会影响整个报道的效果,而且如果在比赛的开始图片投放量过少,会失去相当一批受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三秦都市报》采用花边、资料图片来弥补赛事图片的不足。图片在比赛前期的足量投放保证了报道量的饱满,使整个世界杯报道过程都处于同一强度级别,并且在早期更为明显地吸引了一大批非球迷受众,为后半程的报道稳定了受众群,培养了受众群。[2]

(七)斑斓绚丽,彩色图片粉墨登场

近年来,随着电视新闻和多媒体网络的发展,古老的报业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一些报纸无法抵御来自各方面的竞争,使发行量急剧下降甚至倒闭。

为了增强竞争力、赢得更多的读者市场,许多报纸一方面加强报道内容,增加可读性,另一方面改头换面,纷纷以彩色印刷纸的形式吸引读者。而彩报的中心便是彩色新闻图片,彩色图片的使用,既提高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视性,同时也增强了报纸的装饰性和艺术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美化版面、吸引读者的作用。

据统计,目前国内报纸特别是省市报纸采用彩色印刷的已占据大多数,可以预见,随着报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彩色印刷报纸可能成为新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