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事件是剧作的引爆点

事件是剧作的引爆点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事件是剧作的引爆点事件不等于事情。再或者,因食物中毒发现菜肴假冒伪劣而引发争吵。也就是说,事件发生了,剧中主人公的生活失去平衡了,被推出正常轨道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出现一片混乱和矛盾之后,必然要作出反应推向对抗与冲突。事件是剧作的引爆点,通常也称“戏核”。

第二节 事件是剧作的引爆点

事件不等于事情。事情在生活中太常见、太普遍了,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上班下班、开会出差、节日聚会、读书学习、外出游览、逛街采购、假期探亲等,这些都是每个人在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事情。

事件就不同了,它是生活中出现的能引发人物处境失去平衡并牵动起矛盾冲突和感情纠葛的大大小小事情。也就是说,事件必须打乱人物的生活现状,把他们的生活推出现行的正常轨道,并陷入迷惘、混乱、矛盾、对抗、冲突之中,这便成了剧作的引爆点,于是剧情向前推进,经过一番曲折复杂的折腾,使人物的生活重归平衡或者出现新的秩序。让我们举些例子来说吧。①新郎新娘举行婚礼,宴请嘉宾,这是事情。然而嘉宾都来齐了,热热闹闹的婚礼该举行了,新郎或新娘却突然失踪了、不见了,这就形成了戏剧性事件。②人们上街购物,这是事情。突然被偷、被抢,便形成了事件。③亲朋好友们欢庆聚会,这是事情。某人因酒量过度或兴奋激动引发心脏病死了。或者,意外地遇上当年的初恋情人或仇人。再或者,因食物中毒发现菜肴假冒伪劣而引发争吵。这都形成了事件。④海员出海、客机起飞、火车出行,这都是很平常的事情。但遇到海盗或海啸了、遇到劫机或风雨雷电了、遇到出轨或相撞了,这也都形成了事件。

当然,事件还必须是动态的能充分向前发展的,而不能是静态的或模糊的。也就是说,事件发生了,剧中主人公的生活失去平衡了,被推出正常轨道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出现一片混乱和矛盾之后,必然要作出反应推向对抗与冲突。因此,动态的事件是,它必须首先打破或打乱主人公的生活平衡,同时又能激发起主人公为恢复平衡的意志与行动,于是在行动的过程中又能引发出主人公自觉不自觉、正面负面、有意识下意识、正当不正当的心理矛盾与内心冲突,这种冲突甚至还可能引发出某种震撼的重大社会问题

可以说,动态事件的大小与质量的优劣,它是与题材的分量、主题的深度、人物的典型紧密相关的。事件怎么选择,全看一个编导如何思考它的作用与功能了。

事件是剧作的引爆点,通常也称“戏核”。我在剧院工作时,大家都称它为“引子”,有了它,馒头才能蒸发起来,比喻很形象。好莱坞则把它称之为“大钩子”,有了它才能钩出矛盾冲突来,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大钩子”又会钩出一个个“小钩子”,也就是大事件引出一个个小事件。

事件必须尽早出现才能抓住观众,吊住观众的胃口,因此,用剧院里的行话叫做“皮不能太厚”,“像咬包子似的,一口下去还咬不到馅儿,食客喜欢吗”?同样说得很形象。一般的规律是在剧作前五分之一至迟四分之一的时段内就要出现,比如90分钟的电影就该在前五分之一时段内出现,120分钟的电影就该在前四分之一时段内出现。总的原则是越早越好,像果戈理的名著《钦差大臣》,一上来市长就宣称“钦差大臣要来了”,于是一下子就炸了锅。美国电影《克雷默夫妇》刚开始夫人就决定离婚离家出走了,于是克雷默全乱了手脚,不知该如何应对孩子和家庭生活,工作事业也大受影响。顺便说一说,事件还必须在银幕上当众发生,摆在观众眼前,而不能由人物讲出来或交代出来,那样的话就会失去应有的戏剧性效果。

戏剧性事件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方式:①出于决定。像刚刚讲的《克雷默夫妇》、莎士比亚的名著《威尼斯商人》里那位犹太富商决定的“一磅肉”交易、美国电影《卡萨布兰卡》里的决定必须拿到“两张机票”。②出于巧合。像曹禺的名著《雷雨》里鲁妈的偶然出现、莎士比亚名著《奥赛罗》里的“那块手巾”偶然落在埃古手里、美国电影《廊桥遗梦》里女主人公与那位男记者的巧遇生情。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无巧不成戏”,但也要适度,不能巧了又巧,巧了再巧,巧个没完没了,那就太人工味儿了。

不管是什么事件,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加工改造过的,这些事件在剧作中出现必须由弱至强,不能相反。它应该由弱至渐强至强至更强直至高潮。主人公也可能在高潮中胜利或失败,是喜剧或悲剧,或者是悲喜交加的正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