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视编辑需要具备的能力

电视编辑需要具备的能力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编导能否将自己的意图表达给摄制组是第一关;二是需要和被拍摄对象及其相关的人有一个比较良好的沟通,让被拍摄者能够了解自己部分的拍摄意图,在拍摄中提供“某种配合”,使得摄影机的镜头能够顺利记录下需要拍摄的内容,而不至于在镜头的拾取过程中出现某种障碍或受到某种干扰。当然这里说的“某种配合”绝对不是简单地去摆拍被拍摄对象,一旦节目中出现摆拍,那就不在讨论的范畴之中了。

第三节 电视编辑需要具备的能力

综合能力既是一个电视编辑业务水平的体现,也是其组织能力的表现。电视节目创作虽然是一种专业的创作活动,但由于其涉及面广,牵涉到的对象多,所以综合的程度可能也会更强烈。这种综合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除了前面谈到的对视听语言精确的理解、运用以及宽广的知识面外,至少还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活动能力:和其他媒体编辑记者一样,作为电视编辑记者,需要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清晰地向对方传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同时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对方的好感,愿意配合摄制组的工作。虽然非剧情类节目的拍摄不像电视新闻那般需要获得良好的新闻线索,但作为摄制组的核心人员,是否能够与被拍摄对象融洽相处,恰恰是一个编导需要拥有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往往不仅仅体现在与节目内容有关的人和事,甚至还有些与节目创作没有直接关系,但间接地影响电视节目的部分也是创作者需要注意的。

2.良好的表达能力:这种沟通能力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摄制组内部的交流沟通,能够比较清晰准确地向摄制组所有人员表达自己的意图,并让对方清楚准确地理解。非剧情类节目的拍摄不像电视剧,能够事先将所要拍摄内容中的大多数做好拍摄准备,由于其拍摄过程与生活原生态同步发生,所以边拍摄边调整是其重要的特征,但这种调整既要尽可能使得内容的表达有张力,同时还得使其拍摄能够具有电视化的可能性。编导能否将自己的意图表达给摄制组是第一关;二是需要和被拍摄对象及其相关的人有一个比较良好的沟通,让被拍摄者能够了解自己部分的拍摄意图,在拍摄中提供“某种配合”,使得摄影机的镜头能够顺利记录下需要拍摄的内容,而不至于在镜头的拾取过程中出现某种障碍或受到某种干扰。当然这里说的“某种配合”绝对不是简单地去摆拍被拍摄对象,一旦节目中出现摆拍,那就不在讨论的范畴之中了。如果说与摄制组不厌其烦地多次交流,是尽可能让摄制组的人员各司其职的话,那么和被拍摄对象的交流则要保持一个合理的度,哪些是应该对拍摄对象完全透明的内容,哪些是需要半透明的,哪些是需要适当地有所保留的,这些都完全依赖于编导的判断,这种判断来自于编导电视创作经验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3.较强的组织能力:所谓组织在词典里其中的一个意思是:“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加以编制;或指安排事物使有系统或构成整体。”能力是指一个人的“才能和办事的本领”。电视节目的创作从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系列工程,从前期拍摄到完成后期制作,从内容组织到人员的组织以至到拍摄顺序的安排等都会体现出编导组织能力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又会直接导致节目的水平和效率的差异。那么在电视节目创作中,电视编导的组织能力体现在哪些方面呢?第一是对节目内容的组织,这是电视表达的核心,摄制组所有的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展开的,编导对内容组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节目最终的质量;第二是对摄制组拍摄活动的组织,由于电视是一个集体活动,尤其是现在电视技术越来越先进,分工越来越明确的前提下,曾经提倡的所谓“编、采、播”合一的方式恐怕已经不太适应如今的电视创作。既然是一个创作集体,那么作为这个集体核心的电视编导在拍摄现场甚至后期制作过程中的组织能力会直接影响到节目的质量和效率。这种组织行为大到对摄制人员积极性的调动,小到电池由谁负责充电、第二天的拍摄是晴天还是雨天,摄制组为适应这种天气应该做哪些准备都需要考虑在内。有些看似小事,如果没有细致周到的组织,在拍摄现场一旦出现纰漏就会对拍摄产生重大的影响。比如拍摄过程中电池没有电了,拍摄中下雨而摄像机没有雨衣以至于无法拍摄等,都可能影响节目内容或拍摄周期。第三是对被拍摄对象和被拍摄场景的组织,虽然我们强调放弃摆拍,但所有的电视节目无疑都是一种有组织的拍摄行为,而不是一种提着摄像机对生活的无意识记录。既然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那么组织者的组织能力一定会被体现出来。能够让被拍摄对象感觉到的组织行为是让摄制组感受到的,而不能够让被拍摄对象感受到的组织行为是被观众感受到的。只有这样,观众才能在一个被组织了的行为中感觉到生活原生态的东西;第四是保障工作的组织,在目前国内电视台绝大多数栏目都实行导演负责制的节目制作方式下,无论是拍摄内容还是拍摄过程都由编导来决定,也就意味着编导需要对自己的组织行为负责。编导组织能力的强弱与节目的水平和创作效率直接相关,所以这种保障体现在拍摄者的配合、拍摄车辆、被拍摄对象的配合、被拍摄环境和与拍摄没有直接关系但又能影响到拍摄的环境组织(比如拍摄环境里有噪音,但又是拍摄背景内容,无法排除掉的等)。

4.敏捷的反应能力:随机应变是每个编导在拍摄现场时需要的一种处理方式,由于生活原生态的不确定性,使得这类节目的拍摄处于随时的变化中,“计划赶不上变化”是对这类节目创作的最好写照。面对这种变化,作为一个节目的核心人物编导不仅要立刻判断出变化中的内容哪些与节目有关,哪些与节目无关,并且还得做到如何将有关部分在短时间内电视化,既要考虑到内容的精彩,还要考虑到可以用哪些镜头来表现这些内容,并且在短时间内甚至是一瞬间传递给摄影,并且让摄影能够充分地吃透自己的意图。

5.良好的观察能力:观察是指细察事物的现象、动向。作为编导,观察能力不仅仅是眼到还要心到、思维到、判断能力到,而这种除视力以外的部分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种观察既需要编导者对节目内容的判断,也需要其对社会知识的某种判断,从中发现问题,发现细节,发现故事,最终完成自己的意义表达。

6.较好的合作意识:合作意识是电视工作特性所决定的。由于电视媒体不同于其他媒体,很难单兵作战,所以每一个电视编导从跨进电视行业的那一刻起,就决定了这是一个与人合作的工作,无论是从意识上还是从行为上都需要在整个创作过程中保持合作的心态。由于电视创作的复杂性,使得其无论创作过程还是创作方式都远比其他媒体要复杂,所以也就决定了这种创作无法由一个人单独完成,无论是前期拍摄的摄制组与被拍摄对象,还是后期创作中的每一个环节,都会涉及到与被拍摄对象、配合单位、摄制组、后期工作人员的配合。一个编导如果能够充分地发挥每一工种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一个参与创作的人都感受到“这是我的作品”,实质上也就分解了创作的难度。虽然创作实行的是编导负责制,但这不意味着编导的武断和独断。作为编导能够将每个环节创作人员的智慧都挖掘出来,使用到节目中,这本身就是一种编导能力。

7.吃苦耐劳的精神:由于电视摄像机记录特性所决定,镜头的拍摄必须是拍摄者和被拍摄者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于是这就使得电视创作者自己需要的每一个镜头都必须“身临其境”,很难转述。有时爬一个小时的山到山顶,也许在节目中最终使用的镜头就是几个甚至一个,有时为了等待某个时刻可能要很久,但最终就是为了几秒钟,比如登山拍日出,上去了未必能够拍摄得到,但编导也必须身临其境。除了电视的特性之外,电视媒体在所有媒体里装备最复杂,表现方式也是最复杂的。与其他媒体比较起来,电视需要“展示”给观众的内容,无论是采访还是空镜头抑或是纪实拍摄的镜头,都需要一分一秒地去捕捉,而且这些捕捉的过程是不能被观众感受到的,因为这些内容将直接传递给观众。但其他媒体的工作人员更多的时候是一个有自主权的“二传手”,比如采访,被采访者所讲述的内容只要采访者听清楚、听明白就可以了,或者说采访者只要关心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的内容是否精彩就可以了,而不必关心被采访者的讲述本身是否精彩,采访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加工很好地将这些内容传递出去,或者简单地说,只要被采访者讲给采访者听就可以了,但电视却是不可以的。因为电视不仅要获得讲述者的内容,还需要获得讲述者的语言、神态、动作等信息,讲述者的内容即使再精彩,但由于其语言不连贯、讲述的神态不好,观众也未必能够认可。电视由于镜头的真实、客观,所以拍摄者获得的所有内容第一手地呈现给了观众,而那些单个的能直接呈现内容的镜头不能够提前加工,因此电视创作者前期拍摄决定了其必须“目击”整个过程。在后期编辑过程中,又需要编辑细化到秒或帧去制作节目。加之电视表达的复杂性(涉及画面、声音、字幕等不同手段),其制作过程是繁琐而复杂的。因此电视的表达,无论是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制作,都需要创作者付出更大的体力和脑力。因为电视创作的脑力不仅仅要考虑内容本身,还得考虑表现这个内容的手段,所以吃苦耐劳是每个电视创作者的基本素养。

思考题:

1.文字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差别有哪些?

2.如何理解前期拍摄中的后期编辑意识?

3.电视编导应该具备哪些方面的能力?

4.镜头转换的条件有哪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