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粉碎谣言须标本兼治

粉碎谣言须标本兼治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谣言是信息世界的“害群之马”,任何正常的社会,都不能任由其祸害。谣言作为黑色信息,对信息环境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对谣言进行“反制”是必要的。谣言不需要证据。标本兼治才是长效之计。

谣言是信息世界的“害群之马”,任何正常的社会,都不能任由其祸害。前些日子,有一些谣言的幽灵,在社会舆论中徘徊,以讹传讹,形成了一股离奇的谣言旋风。近日,管理部门以凌厉之势,雷霆出击,高调亮剑,对在网上编造谣言者依法予以拘留,对在网上传播相关谣言的其他人员进行教育训诫,还依法查处了一批传播谣言的互联网站,很快“粉碎”了这起重量级的谣言事件。

谣言作为黑色信息,对信息环境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任由谣言泛滥,眼看着它将信息清流染黑,这是对公共信息环境不负责任的态度。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谣言的生成与传播,都极为便捷。互联网编织起来的四通八达信息网路,使得谣言出行甚为方便。最近,美国《外交政策》杂志推出一篇题目为“谣言共和国”的文章,称中国新浪微博是“史上最佳的谣言机器”。该文的观点有点危言耸听,但道出了一部分事实,那就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在降低信息发布门槛、推动网络扩散的同时,也为制造和散布谣言,提供了有利的机会。一则谣言从起飞到落地,不需要费多少周折,即可释放出巨大的信息噪音。清除谣言,就是进行信息“治污”,将黑色信息从信息集群中清理出去。对谣言进行“反制”是必要的。特别是要编织好法规的铁丝网,依法对谣言进行治理,是一个法治社会应做的事情。不管谣言制造者或传播者,出于何种动机,只要他们的现实行为触及法律的底线,就应为此付出代价,受到相应的惩罚。

仅仅把问题网站关掉、惩罚肇事者还不是治本之策。从技术角度谈如何防止谣言,包括从防止谣言作乱的角度,对互联网进行管理,本身是没有问题的。现实的问题是,仅仅把谣言暂时性地阻断,特别是采用一种运动式管理方式清剿谣言,还不能从问题的根结处解决谣言问题,运动式管理不是谣言粉碎机,就像外科医生把箭柄剪掉,还有箭头留在了肉里。要真正解决谣言问题,特别是敏感性谣言问题,仅靠间歇式的清剿可能是难以治本的。

从根本上治理谣言,必须要把握谣言的生成和传播机理。谣言之所以能以假乱真,传得有鼻子有眼,一定有其内在的奥秘。只有破解谣言生成、传播的“黑匣子”,才能对症下药,事半功倍。

谣言的猫头鹰经常会在黄昏的时候起飞。谣言之所以产生,是因信息黑洞的存在。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认为,谣言总是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它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是一种集体行动,目的是为了给无法解释的事件寻求一种答案。法国学者让·诺埃尔·卡普费雷曾对希布塔尼的谣言观点作了这样的概括: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这是一个乘法关系:假如重要性等于零,或者事件本身并非含糊不清,谣言就不会产生了。谣言是公众的信息鸦片,对芸芸众生会产生奇异的诱惑力。谣言之所以有市场,因为人们信以为真,在真相没有抵达之前,谣言就是人们心中的“真相”。谣言并不能说服人,也不能征服人:它只是诱惑人。谣言不需要证据。公众舆论的根据经常是印象而不是事实。当某一事件已经成为公众的心理事件,此时又没有真实信息的补给,谣言就出场了。等到谣言成为满天飞絮的时候,才有真相的出现,为时已晚。也就是说,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

奥巴马政府信息与规制事务办公室主任卡斯·桑斯坦认为,互联网时代防止谣言的最根本办法在于:摸清散布谣言者的心理机制和谣言的传播机制。而他认为,谣言的传播是由社会“流瀑效应”和“群体极化”导致的。所谓社会“流瀑效应”,就是我们认识的大多数人都相信一则谣言,我们就很容易相信那则谣言。我们接受他人的信念,是因为自己对此缺乏相关信息。特别是当我们对某则谣言的内容一无所知时,就更容易相信它。当人们追随一些先行者或“领头羊”的言行时,社会“流瀑”现象就会发生;“群体极化”效应指当想法相似的人聚在一起的时候,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会比交谈之前的想法更加极端。增进对谣言传播机制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把握问题的病灶,切中要害,从根底处破解问题。

在互联网时代,谣言的生成和传播机制更为复杂难解,目前我们对此的认知还远远小于未知。在我们还没有真正弄清楚谣言“黑匣子”中的奥秘的时候,运动式管理也许是有效的,但可能不是长效的。标本兼治才是长效之计。另外,有一点可能是管理者亟须做的,就是:加大核心信息供给,尽最大努力缩小真相与谣言之间的时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