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谣言为什么会传播

谣言为什么会传播

时间:2022-0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其实也是一个谣言大泛滥、大传播时期。正是谣言让人们始终怀有对“苹果”新产品的期待,当谣言破灭时,人们又会愿意相信关于“苹果”的另一个谣言。当某个话题正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时,谣言也就迎来了急速传播的大好时机。

谣言为什么会传播

人民日报最近盘点了网上十大谣言,此事本身就让人深思。本来以为,传播谣言的都是那些没文化的人,谣言止于智者,“智者”会甄别真假,谣言在他们那里也就到此为止了。可事实并非这么简单。制造、轻信、传播这些谣言的人,好多都具有大学文化水平。这些年在网上、在坊间传播其他形形色色谣言,也不见得都是文盲、半文盲干的。

不光是网上说的便相信,连人们口口相传的也都成了铁板钉钉的“事实”。已经听多人说过在通往绍兴香炉峰的轿路上,在福全镇上,有两位“仙人”般的算命瞎子,比诸葛亮都算得精、掐得准,迷惑了很多善男信女排着队自愿掏腰包,包括不少高学历者。有趣的是,迄今为止,我所听到的都是“二手货”,从未见真正灵验的人露过面。可见,谣传真的好似可吸入颗粒物,在空气中飘来飘去,它虽然不落地,你也找不到它,但它时时都在影响着你的思维健康。“三人成虎”,反正,信谣不花钱,传谣不犯法,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从众心理弄得大家晕乎乎、神兮兮。这是谣言得以传播的社会基础。

谣言本是信息不透明的产物。在计划经济年代里,除了“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等信息主渠道以外,一般大众很难再获得时政新闻了,对经济、文化事件知之甚少,这种封闭状态给谣言传播提供了方便。因为闭塞,一有什么使人感到新鲜好奇的传言,马上奔走相告,以发泄心中的孤独和懵然。比如“文化大革命”时期其实也是一个谣言大泛滥、大传播时期。但在天下互通互联的互联网时代,谣言不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兴盛。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在互联网时代,越有文化的人对信息越发饥渴,越倾向于相信谣言。在信息爆炸和信息垄断的双重作用下,人们的智商正逐渐降低。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与网络的发达使人越来越懒惰,许多人遇到问题都会“百度一下”、“谷歌一下”,如果百度、谷歌上没有答案就放弃求索,而不去主动思考;假如有答案,就一味相信而不去辨别。网络越发达,人们对网络的依赖就越重,思维也就越懒惰,这就导致了互联网时代实际上不幸成为一个“低智商时代”,其基本特征是人云亦云。

事实上,几乎任何人对谣言都没有天然的绝对免疫力,谣言不仅是一个政治学现象,还是一个经济学现象。除了一部分谣言是泡制者出于恶劣的政治目的以外,大多数谣言背后还蕴藏着巨大的经济能量。

论语》有曰:“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或许不能让一个国家富强,但一个谣言能让一个行业、企业赚得盆满钵满。非典时期,有传言说熏醋和喝板蓝根能预防非典,人们就听之信之大肆购买,以至于原来不到两块钱一袋的板蓝根冲剂卖到了30元一袋;平时也就几块钱一瓶的醋被抬高到20块一瓶。日本地震引发核泄漏,坊间盛传中国的海盐已遭污染,未来中国将面临无盐可食的境地,很多人闻风而动,疯狂抢购,让盐业公司凭空发了一笔横财。

《论语》又曰:“一言而丧邦”。“一言”也许不会让一个国家衰败,但一个谣言足以令一个品牌倒下。多年前报载8瓶三珠口服液喝死一老汉,此言一出,三株在全国的销售量就从80多个亿跌到两个亿,之后全面停产。一个拥有15万员工的庞大企业被一个谣言轻轻一戳就轰然倒下。虽然事后终审判决三株胜诉,但已无法挽回企业的败局。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春都火腿肠在“人肉火腿肠”谣言的打击下一蹶不振;霸王洗发水受“二恶烷致癌”谣言的影响,2010年亏损1.18亿,2011年亏损5.6亿,至今仍未恢复元气;国际品牌雅培奶粉被一个并不权威的机构评为“最差奶粉”,使之重创;每年夏天都会出现“啤酒谣言”,如果某一个品牌的啤酒卖得好,就会有“啤酒池里掉进一个人”的谣言。不仅在中国,谣言有如此巨大的魔力,在国外也是如此。“Bubble Yum”是一种革命性的泡泡糖,包装一打开里面的糖就是湿软的,不用嚼就能吹出泡泡。但传出谣言,说它是用蜘蛛卵做的——因为它太软了,这很快就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相”,导致“Bubble Yum”销售一落千丈。

有些谣言说不上有多少杀伤力,也没有举足轻重的能耐,但能搅乱人们的思维,历来如此。40多前,有一则谣言说“喝盐汁能治百病”,许多中国人竟傻乎乎地不厌其咸天天喝;说甩手法能保长命百岁,天未亮满街尽见神经兮兮甩手的人。后来发现天天喝盐汁的、甩手的照样生病死亡,这谣言才慢慢退去。有一段时间因为日本人喜欢吃纳豆,坊间便传纳豆能防癌,于是很多中国人也吃起了纳豆。长条茄子能吸油、绿豆汤能养生治病、喝绿茶能防癌……这些传闻都让国人迷信了一阵。喝绿茶和绿豆汤,吃纳豆和茄子,的确对人体有益,但益处显然被过度夸大了。

将“谣言营销”发挥到极致的,就是当今最成功的品牌之一“苹果”。关于“苹果”新产品的谣言从未间断,甚至有使用效果的演示。虽然事后证实所有的一切几乎都是谣传,但这却让人们对“苹果”的新产品更加期待,而这正是“苹果”饥渴营销的核心手段之一。正是谣言让人们始终怀有对“苹果”新产品的期待,当谣言破灭时,人们又会愿意相信关于“苹果”的另一个谣言。

现实社会中有一种怪现象,大道通衢的消息反而不被人信任,谣言却受人膜拜。细想一下,答案恐怕在于同谣言的特征有关。

谣言往往有以下特征:

一是简洁具体。“吞下肚子的口香糖要用7年时间才能排出体外!”人们为什么会记住这个谣言,因为它非常具体——7年。为什么人们总是愿意相信“苹果”的谣言,因为这些谣言往往很具体,包括产品型号、参数配置、具体的使用效果演示等,这就让人们产生了“新产品就是这样”的错觉,这样的谣言自然容易被传播。

二是捕风捉影。要让人相信谣言,制谣者有意无意地肯定要抓住事件的一些蛛丝马迹,然后随意放大。比如新华社披露的去年2月10日江苏响水县化工园区爆炸的谣言,制谣者仅仅是看到某厂区一车间冒热气,在未核实真相的情况下就传播氯气泄漏的谣言,导致上万人逃离、当场2人死亡5人受伤的恶果。去年10月20日,重庆交大一学生也是同出一辙的思维,把听说在老家出现的犯罪分子疑似用毒针扎小孩的事件,编为“‘针刺’闹到重庆”的谣言,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情绪。

三是与社会热点有关。当某个话题正是人们关注的热点时,谣言也就迎来了急速传播的大好时机。日本大地震时,关于海啸和核电站故障、海水污染的新闻天天在电视上滚动播出,于是,关于“海盐”也受污染、今后“恐无盐”的谣言就很容易不胫而走。同理,今年是各级领导班子换届之年,这自然是干部、群众都十分关注的大事,也是热门话题,不少“业余组织部长”便纷纷出笼,制造一个又一个人事安排的版本,干扰机关正常的工作氛围。

四是与名人攀附。这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名人无端被人造谣。只是因为围绕某一普通人的话题引不起大家的兴致,制谣者就往往盯上名人,政界的、经济文化界的都有。比如说一位从绍兴出去的省领导一段时间中被盛传患了严重疾病,完全是无中生有。笔者和不少绍兴人同这位领导偶尔也见面,或有电话联系,但因我们辟谣的好比是点射,而谣言往往好比是面射,覆盖面更广,容易混淆视听。另一种情况则是名人乐意做黄盖,比如有的娱乐明星才艺并不高,为了出名,暗示甚至公开邀请娱记或其他人为其编织、渲染一些绯闻,或知识产权上的纠纷,小事变大,借以提高知名度。关于任正非的谣言从不间断,人们也很乐意谈论关于任正非的管理风格,这些非但没有给华为公司抹黑,反而让它有了更高的知名度,任正非本人在《财富》中文版第七次发布中,也跃居“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榜单之首。

《战国策》有云:“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凡事无论真假,说的人多了,听得多了,假的也成真的了。从谣言的发生机制和传播特征中,我们可以悟到,对任何谣言,无论它来自何处,都要及时辟谣,不要传播;如有问题要及时公布真相。模棱两可,半遮半掩,反而会让谣言更加生龙活虎、深入人心。尤其是相关涉事部门和主流媒体,一定要清醒有为,及时担当。谣言虽然不能完全止于智者,但一定能止于负责任者。

(2012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