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强化的运用

强化的运用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强化的运用(一)正负强化齐抓,以正强化为主正负强化齐抓是指媒体宣传应抓住典型扬善抑恶,弘扬主旋律,打击恶势力、坏现象。媒体的教育作用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受者的观察学习也获得了最佳的效果。例如,有关见义勇为反被诬陷的事件屡见报端。

二、强化的运用

(一)正负强化齐抓,以正强化为主

正负强化齐抓是指媒体宣传应抓住典型扬善抑恶,弘扬主旋律,打击恶势力、坏现象。从观察学习理论的角度讲就是正负强化齐抓。以正强化为主即是以正面宣传为主。例如,2004年6月14日是首个“世界献血日”。之前各大媒体就这个主题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宣传,提高了人们对自愿无偿献血重要性的认识。全国各地许多民众当日都纷纷挽起衣袖,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而京城主流媒体又及时报道了这一盛况,并给予高度评价(正强化),使老百姓支持无偿献血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

又如,逃亡美国长达两年之久的巨贪、前中国银行广东开平支行行长余振东,于2004年4月被押解回国的消息一经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媒体发布之后,在民众当中引起强烈反响。这种通过媒体的负强化的效果比之在日常生活中的宣传教育,无论是受教育的人数,还是受教育的程度都是无法相比的。媒体的教育作用显示出巨大的威力,受者的观察学习也获得了最佳的效果。

(二)负强化要把握好度

通过媒体加大打击坏分子的力度,其效果不容置疑,然而如果把握不好度,则容易出现误导,使负强化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反而起到消极影响。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更要谨慎。

2003年11月以来,媒体先后报道了一系列变态杀人的恶性刑事案件:河南省驻马店市平舆县犯罪嫌疑人黄勇,从网吧和游戏机室内先后骗出并杀害了20多名中学男生;河南省另一名“杀人狂魔”,从2001年起在安徽、河南、山东和河北4省连续作案,先后杀死65人,重伤5人,强奸23人;广东一对男女先后劫杀10余名女青年等等。一些媒体对这种案件报道,从作案时间、动机、手法到受害人、案中人的种种感受、经过,详详尽尽全端出来。这种血腥而残酷的报道很容易误导一些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从而引发不堪设想的社会后果。与这类报道同工异曲的又如“须防假丐成公害”之类的文章,揭露发生在当代中国的一个靠乞讨发财的新的部落群体。以上这类报道对一般善良百姓确实起到了解社会、提高警惕的作用,但是对少数有不良企图或想不劳而获的人,却无意中传递了一个可以仿效的榜样(如详细作案或行骗的手段)。对于此类社会新闻不是不可以报道,但应坚持以正压邪的原则,特别是当对问题的处理难以控制(如作案人的疯狂)或相应的措施没有出台(如对假乞丐)时,可以采取淡化处理的方式:1.报道量少;2.刊用位置偏,播报时间短;3.对作案手段的叙述应简略等,以免把本应制止的事(负强化)变成可被仿效的事(正强化)。

还有一种情况,由于媒体考虑不周,本想提倡(正强化)的精神,实际效果却出现了消极(负强化)的心理效应。例如,有关见义勇为反被诬陷的事件屡见报端。传者的初衷含有褒扬见义勇为者的人格之意,但是这种报道不仅对当事人的心理压力很大(有人认为他是傻瓜),而且也容易给受者造成压抑感。有人从心底里发出“好人难做”的叹息,并得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结论。这种报道比前边提到的消极影响更大,因为它伤害的是许多善良百姓的心。为减少这种报道的消极性,应在事件有了处理结果后,把重点放在如何谴责“昧良心”者和解决见义勇为者在经济、医治、心理受到的损失上。只有这样,正气才能弘扬,百姓才能扬眉吐气,传者借强化引导受者学习新的正确的行为模式的目的也才能达到。

思考题:

1.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媒介环境与受者的交互影响。

2.试析“强化的替代性”和“学习的延迟性”在大众传播中的应用。

3.媒介对榜样的选择应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4.试析正、负强化在大众传播中的作用。

5.举例分析媒体宣传应把握好负强化度的意义。

【注释】

[1]章志光《社会心理学》,第39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

[2]“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总队、央视市场调查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完成。

[3]陈昌凤《电视媒体对未成年人社会化的影响》,摘自新华网。

[4]阿特金森等著,车文博审订《心理学导论》上册第557页,台湾晓园出版社,1994年6月。

[5]高觉敷主编《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第4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

[6]高觉敷主编《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第4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12月。

[7]陈仲庚、张雨新编著《人格心理学》,第240页,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

[8][美]梅尔文・德弗勒和桑德拉・鲍尔一洛基奇著《大众传播学诸论》第239页,新华出版社,1990年9月。

[9]车文博主编《心理咨询百科全书》第384页,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11月。

[10]摘自“正义网”,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日报》主办。

[11]唐卫海、杨孟萍《简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年5月,第30页。

[12]《北京青年报》,2004年7月3日。

[13]《电视影响巴西人生育》,《北京晚报》,1996年8月12日。

[14]《光明日报》,2000年8月15日。

[15]唐卫海、杨孟萍《简评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1996年5月,第3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