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

托尔曼的认知行为主义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生平介绍托尔曼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这就是托尔曼“目的性行为主义”的由来。托尔曼根据白鼠的实验,证明白鼠是按照“认知地图”采取行动,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到达目的地的。托尔曼将这种学习称为潜伏学习。

一、生平介绍

托尔曼(E.C.Tolman,1886—1959)是美国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马萨诸塞州的一个企业主家庭。1911年,托尔曼获得电化学学士学位,1915年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18年起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1944—1945年在战略服务所服役,退伍后回到伯克利分校。1950—1953年在哈佛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任教。1954年在伯克利分校退休。

img6

图2.4 托尔曼(1886—1959)

托尔曼一生中屡获殊荣。1937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54年当选为第14届国际心理学会议的联合主席;1957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卓越科学贡献奖。由于托尔曼强调目的性在动物和人类行为中的意义,所以人们常把他的理论叫做“目的性行为主义”;同时托尔曼的理论侧重行为的认知方面,因而人们也把他的理论称为“认知行为主义”。

二、主要观点与经典研究

以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子,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它们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它们包括对象知觉、运动技能等等。

(一)对整体行为及其目的性的阐述

托尔曼把行为区分为整体行为和分子行为:动物走迷津、儿童上学等行为属于整体行为;声、光等刺激引起动物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反应属于分子行为。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整体行为,而不是像华生那样专门从事分子行为的研究。

整体行为具有4个特征。一是指向一定的目的,如白鼠走迷津总是奔向食物;二是利用环境的帮助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如白鼠通过对不同通道的识别来克服前进的障碍;三是优先选择易于达到目的的途径或手段,如白鼠在多通道迷津中通常会选择那些较近的路线;四是具有可受教育的特征,如白鼠通过学习可掌握认知地图。

整体行为以目的性为基本特征。托尔曼所说的目的,不是指一种主观的东西,而是采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用的“目的”(对象)一词来描述客观的行为。这就是托尔曼“目的性行为主义”的由来。

(二)关于中介变量的解释

认为中介变量是与实验变量(自变量)和行为变量(因变量)相关联,介于实验变量和行为变量之间的变量,用公式表示就是:B=f(S,P,H,T,A)。式中B代表行为变量,S,P,H,T,A代表实验变量,其中S为环境刺激,P为生理内驱力,H为遗传,T为过去经验或训练,A为年龄。整个公式的意思是:行为是环境刺激、生理内驱力、遗传、过去经验或训练、年龄等实验变量的函数;也就是说,行为变量(因变量)随着实验变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

为了进一步解释清楚中介变量对行为反应的意义,托尔曼把S—R公式扩充为S—O—R,中介变量即O指有机体内正在进行的活动,并把中介变量区分为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前者实际上是指动机,包括性欲、饥饿、安全、休息等要求,回答行为的“为什么”问题;后者则指知觉、动作和技能,回答行为的“是什么”问题。1951年,托尔曼对中介变量做了修改,把需求变量改为“欲求系统”,指有机体当时的生理需要或内驱力状况;把认知变量改为“行为空间”,指个体在一定时间内所知觉的,存在于不同地点、距离和方向的全部事物。

(三)提出了学习的认知理论——符号学习论

认为学习并非是通过尝试错误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是通过对情境的整体认知,形成“符号—格式塔”模式即“认知地图”,从而产生期待的过程。所谓“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是根据经验在头脑中形成的类似于现场的一张地图。托尔曼根据白鼠的实验,证明白鼠是按照“认知地图”采取行动,而不是通过尝试错误到达目的地的。

(四)位置学习实验

托尔曼认为,动物不仅习得关于目的物的意义,也习得关于刺激情境的意义,这就是位置学习。他和杭齐克共同设计了“阻塞”实验,对此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如图2.5所示,白鼠共有3条长短不一的通道通向食物。在预备实验中,实验室者训练白鼠熟悉所有的通道,并按通道1、2、3的顺序作出优先选择。正式实验时,实验者先堵塞A处,白鼠立即选择了通道2。关键的问题是,当堵塞B处时,白鼠是折回去选择通道2而受堵塞呢,还是也“认识到”通道2也被堵,而不得不选择路线最长的通道3?实验结果表明,在先前的预备实验中,白鼠已形成了由起点到终点的各通道环境的“认知地图”,它正是根据这张“地图”来行动的,而不是按照盲目的习惯或选择点所激起的机械行为习惯来行动的。

img7

图2.5 位置学习实验

(五)潜伏学习实验

潜伏学习是托尔曼在其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现象。1930年托尔曼等人设计了一个实验,研究白鼠学习迷津过程中食物(强化物)对学习的作用。将白鼠分为3组:A组每天给食物(有食物奖励组),B组不给食物(无食物奖励组),A、B两组均为控制组。C组为实验组,开头10天不给食物,第11天才开始给白鼠食物奖励。实验结果表明,A组有食物奖励,逐渐减少错误比B组快,但实验组C自给食物奖励后,错误突然减少,甚至比A组更快。托尔曼由此认为,C组虽然在前10天没有食物奖励,但它们依然学习了迷津的“空间关系”,形成了认知地图,只不过没有表现出来而已。托尔曼将这种学习称为潜伏学习。

img8

图2.6 潜伏学习实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