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新闻宣传

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新闻宣传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新闻宣传针对法西斯国家的舆论攻势,反法西斯同盟国展开了大规模的舆论反击战。BBC同时还为反法西斯阵营中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提供讲坛。他们的声音成为这两个国家反法西斯斗争的最高动员令。在法国沦陷、流亡英国期间,戴高乐通过广播多次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奋起抗战。美国的参战加强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

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新闻宣传

针对法西斯国家的舆论攻势,反法西斯同盟国展开了大规模的舆论反击战。

“二战”爆发后,在德军的狂轰滥炸之下,英国伦敦各大报纸没有停止出版,而是转入地下,以高昂的热情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抵抗德军的进攻。虽然由于纸张的限制各报减少了篇幅,但报纸的战斗性却没有因此而受影响。战争期间,广播更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战时政府紧缩对国内的广播,加强了对国外尤其是对欧洲的广播。为了配合英国政府的心理战,BBC改归政府宣传部管理,人员迅速扩充,战争头3年就翻了一番。1942年中期,超过1万人。这些人员被分编在大约250个部处中,遍布世界各地。

从1941年起,英国就通过广播在欧洲开展了“争取胜利”运动。它的广播以事实为依据,比较客观地报道了战场形势,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起了重要的作用。除了战时的新闻广播外,BBC还经常邀请著名政治家、领导人发表讲话,激励民心士气。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是BBC的常客。他最有名的广播演说发表于1940年6月4日。这一天,英法联军被德军驱赶至敦刻尔克海边,狼狈地撤回英伦三岛。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形势下,茫茫太空中响起了丘吉尔铿锵有力的声音:“我们要战斗到底。我们要在法国战斗;我们要在海洋上战斗;我们要日益相信自己的力量,在空中战斗;我们要在海滩上战斗;我们要在登陆区战斗;我们要在田野、街道、山冈战斗。我们决不投降!”他的演说极大地鼓舞了军队的士气,增强了欧洲人民与法西斯战斗到底的决心。

1941年6月22日,丘吉尔又一次发表了令人难忘的广播演讲。那一天,正是德军进攻苏联的日子。他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他绝不会因为自己长期坚持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立场而影响对认可与希特勒作战的人的帮助。他在演讲中公开放弃反苏观点,欢迎斯大林成为反希特勒的盟友。这篇演讲成为不久后形成的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先声,显示了丘吉尔作为政治家的韬略。

美国著名记者威廉·曼彻斯特曾经风趣地评论丘吉尔出色的演说。他说,在德国空军对英国狂轰滥炸之际,英国人只剩下了3样东西:一是皇家空军的勇气;一是莎士比亚的名言——“我们英国人从来不曾跪倒在征服者脚下,将来也不会”;还有一样就是丘吉尔的声音。

BBC同时还为反法西斯阵营中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提供讲坛。当时流亡在伦敦的荷兰女王威廉·敏那和挪威国王哈康七世经常通过BBC广播向国民发表讲话,号召他们反抗纳粹德国。他们的声音成为这两个国家反法西斯斗争的最高动员令。

法国人民同样是通过BBC广播熟悉自己的领袖戴高乐将军的。在法国沦陷、流亡英国期间,戴高乐通过广播多次发表演讲,号召法国人民奋起抗战。他甚至通过广播指挥作战行动,以致得到“麦克风将军”的戏称。在盟军登陆诺曼底的前几天,戴高乐通过广播向分散在法国各地的抵抗组织发布动员令,要求他们同意组成“法国内地军”,之后命令“法国内地军”在指定的时间里与盟军里应外合,顺利登陆。军事行动结束后,盟军最高统帅艾森豪威尔感慨地说:戴高乐通过广播指挥军事行动,“等于给盟军增加了15个师”。

“二战”中,美国的新闻媒体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大多数观察家认为,美国报纸和电台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报道达到了有史以来最出色最充分的程度”[7]。这一成就主要归功于各新闻媒介的驻外记者和战地记者,其人数最多时一度达到500名。另外,美国武装部队也委派了1 646名新闻报道员。这些记者及新闻报道员出没于炮火硝烟之中,每天采集并发回大量的战地报道及评论。《纽约时报》的军事评论、战略分析文章在当时享有很高的声誉。该报科学记者威廉·劳伦斯成为战争期间目睹原子弹爆炸的唯一见证人和记录者。《芝加哥论坛报》则第一个全面报道了苏芬战争、德国入侵挪威及苏德战争的生动场面。在战争期间的报纸中,涌现出一大批普利策奖获得者,他们的新闻报道获得国内外的高度评价。

与报纸相比,广播电台的战争报道,尤其是现场报道似乎更为出色。战时最著名的现场报道之一,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记者爱德华·默罗所作的《这里是伦敦》节目。默罗从1940年8月18日开始在伦敦向美国听众现场报道英国战场的情况。他每次都以“这里是伦敦”为开场白,以伦敦当时的习惯语“晚安,祝你幸运”为结束语。他不顾敌机轰炸,不顾弹片横飞,驾车在伦敦城中四处奔波,报告他在现场的所见所闻。“每当他那镇定但十分富于感染力的声音从收音机里一传出,整个美国都在倾听”[8]。他生动逼真的现场报道,使当时保持中立的美国领悟到这场战争的性质,并感受到英国人民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默罗出色的报道使《这里是伦敦》节目在美国家喻户晓,成为现场报道的典范。

另一次著名的现场报道,是1944年6月6日关于诺曼底登陆的报道。那一天,美国广播公司记者乔治·希克斯站在美军“安康”号战舰上,随着战事的推进,及时、生动地报道盟军的这次重大行动。在他的描述下,人们仿佛看到了诺曼底登陆的壮阔场面——敌机的疯狂扫射,盟军舰队的英勇进攻,敌机坠毁时的滚滚浓烟……希克斯的这一现场报道长达一个多小时,后来荣获“登陆日奖章”。

战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是一位善于利用广播的行家里手。第二次世界大战打响后,他适时抓住每一个机会,一次次发表广播演说,巧妙地将美国舆论和民心由反对参战逐步引向支持参战。特别是日本偷袭珍珠港的第二天——1941年12月8日,罗斯福在国会发表了著名的“国耻日”演说,从广播中聆听这次演说的美国听众创下了收听人数的最高纪录。在演讲中,罗斯福言之凿凿地列举了日军到处侵略的事实:“昨天,1941年12月7日——这是一个永志不忘的奇耻大辱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了日本帝国海空部队的有预谋的袭击。昨天,日本政府还发动了对马来亚的进攻。昨夜,日军进攻了香港。昨夜,日军进攻了关岛。昨夜,日军进攻了菲律宾群岛。昨夜,日军进攻了威克岛。今晨,日本人进攻了中途岛。”在激起听众的愤慨之后,他义正辞严地要求国会通过美国对日本宣战的决定。美国的参战加强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