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谣言止于权威发布

谣言止于权威发布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闻节目中心 田海燕田海燕每周五,BTV新闻频道《特别关注》栏目的新专栏《一辨真伪》中,都会出现新闻编辑部特别报道组记者的一张张面孔,他们通过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以及权威实验,戳穿谣言,传递真相。

新闻节目中心 田海燕

田海燕

每周五,BTV新闻频道《特别关注》栏目的新专栏《一辨真伪》中,都会出现新闻编辑部特别报道组记者的一张张面孔,他们通过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以及权威实验,戳穿谣言,传递真相。而我作为其中一名真相调查的记者,在开播以来,采访报道了《VC和虾同食赛砒霜?》、《网传地铁迷药事件是真的吗?》两期节目。在采访过程中除了收获报道经验,还有一些采访感悟。在互联网谣言较为普遍的今天,如何发挥传统媒体的优势,让谣言止于权威发布、权威实验呢?

互联网上为什么会谣言泛滥?原因是复杂的,有些是因为没有经验,有些是因为不了解真相,当然也不能排除某些人怀着恶意在制造和传播谣言。而网友的轻信,对网络谣言抱着一种过分宽容的态度,也是纵容了谣言。《一辨真伪》的立意就是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通过电视这一直观的展现方式,展示事实真相的求证过程。这个创意也是在北京电视荧屏上的首个创意比起互联网中苍白的文字,更立体更直观。这样的节目观众喜闻乐见,记者做着有趣,节目丰富多彩。最主要的是立意好,逐个击破谣言,是北京电视荧屏上的一把利剑。

在接到这两期选题后我很兴奋,新闻节目中心《特别关注》的刘晓隽老师和汪俊老师一遍又一遍帮我分析推敲谣言:寻找权威实验室用直观的实验验证,寻找权威专家用研究理论论证,并分析如何用实证以及排除法来对谣言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进行真相揭秘,同时又如何贴近百姓,用观众易于接受的深入浅出的方法报道。在制作第一期节目《VC和虾同食赛砒霜?》时,来到实验现场解放军第307医院毒检实验室后,我发现,只是检测VC和虾所搅拌而产生的物质确实是有谣言中所谓的三氧化二砷(即砒霜)的物质,但含量非常小,如何才能进一步进行证实?于是我决定自己吃虾和VC试一试,这样才能更加证实实验效果。而我会不会真的中毒?这些问题都统统抛在脑后了。当时我在想,在权威专家和实验室验证下,谣言就是谣言,但是怎样直观地告诉观众,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记者体验。随后医生对我的血液进行抽血检测,看看血液成分中到底有没有所谓的三氧化二砷。领导和老师们都对我开玩笑说,你真是下了血本了。这个节目让我也有了深深的思考,实际上节目是记者的立身之本,如何把节目做好、做精彩,才是记者最重要的事情,不怕苦不怕累也不怕下血本。最主要的是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抽血实验,我们真的证实了,VC和虾同食赛砒霜是谣言,这是对广大观众的负责。实验证明,所产生的砷这一物质只是非常非常微量的,一公斤等于一千克,一克等于一千微克,一微克等于一千纳克,我吃完了虾和VC两小时后所得出的数据不超过正常数值30纳克,如果吃100片VC和100公斤虾才能超量,由此证明,传言是假的。

第二期节目《网传地铁迷药事件是真的吗?》这期节目也让我很兴奋,刘晓隽老师把选题交给我之后,我就开始翻看一些专业网站网所做的真相剖析,我再次感到,如果用镜头来表现比起苍白的文字要生动得多。在这期节目中,刘晓隽老师和汪俊老师给我很多指导,最重要的是我们把这期节目分成了三块,除了对麻醉师进行跟踪拍摄,还要进行平安北京值班民警的采访进一步证实。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以前都知道乙醚,现代医学都已经淘汰了这种麻醉药,最符合传言描述的就是七氟烷这种吸入性麻醉药。怎样才能证实这种吸入性麻醉药不会像传言所说的一闻即迷呢?我们来进行推理,首先,我把手术室40平方米大小比喻成一个地铁车厢,网传地铁车厢中有人散迷药,那么如果这种吸入性麻醉药在这个空间中挥发,在房间中的人都会有反应。于是这个推理成立,5分钟后,房间里的人并没任何反映。而实际上,细节决定成败,不仅是这一个实验,在审片时,领导发现了这样一个镜头,麻醉师拿着倒上七氟烷医用纱布往鼻子上闻,这个关键的细节让我忽略掉了,而恰恰是这个镜头更进一步证实,七氟烷是不会让人一闻即迷的,我把这个细节又加入进来,构成了一个更加立体的递进式结构。

在我参与《一辨真伪》的报道过程中,我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各位记者帮助我联系相关单位,各位编辑老师团结一致做动画做包装,感觉到了新闻节目中心强大的凝聚力。节目播出后,在央视一套和央视四套的新闻节目中滚动转播,让我的心里也有了一种自豪感。

事实证明,一切谣言都是纸老虎,《一辨真伪》的传播,利用传统电视媒体辟谣,向公众证实真理和科学道理,而我,作为其中的一名记者,倍感自豪的同时,也会一如既往地拿起我们手中的“枪”,打掉谣言平息谣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