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博场域下记者的社会资本与角色转换

微博场域下记者的社会资本与角色转换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公众与媒体之间:微博场域下记者的社会资本与角色转换——基于网络舆论事件的分析宋美杰一、研究缘起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从对钱云会事件的公众质疑到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的媒体跟进,从湖南常德抢尸的微博直播到金庸去世的谣言在微博上传播,微博已经成为重大新闻事件的传播渠道甚至发源地。

公众与媒体之间:微博场域下记者的社会资本与角色转换——基于网络舆论事件的分析

宋美杰(1)

一、研究缘起

2010年被称为中国的“微博元年”,从对钱云会事件的公众质疑到江西宜黄强拆自焚事件的媒体跟进,从湖南常德抢尸的微博直播到金庸去世的谣言在微博上传播,微博已经成为重大新闻事件的传播渠道甚至发源地。基于微博随时随地发布、转发、评论的功能特性,微博已经初具自媒体的雏形:公众发布(发布微博)、公众传播(转发微博)、公众消费(观看与评论)。越来越多的公众都参与到这场“人人皆记者”、“随手拍新闻”的运动之中,相信围观可以改变中国。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和用户生产内容的专业化,新闻记者的专业地位和在信息传播的角色受到了挑战。记者在微博中的角色游离于普通用户与专业新闻工作者之间:作为一名公众,他是其他微博用户的粉丝,发表个人的意见并且转发评论他人的微博,在微博中进行信息与观点的交换;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他直击新闻源、掌握第一手的资料,其发布的内容具有新闻性质,而记者的职业素质和专业积累使其观点意见性微博具有舆论引导性;作为其所属媒体的一员,媒体的品牌、公信力、媒体与记者身份所带来的诸多资源都使记者微博更具影响力。

例如,2011年3月发生的“抢盐”这一谣言引发的公众事件在微博上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分析其转发量最高的56条微博可以发现,媒体人、作家、评论员共有21人,媒体人由于接触大量信息,掌握了第一手资料,所以可以较快地发布新鲜信息。如“蓝鲸财经记者联盟”是200位一线资深财经记者组成的联盟致力于进行重大突发第一时间联动报道。他16日配合新闻图片较早发布了“这是发生在宁波超市抢盐现场的疯狂一幕。最新消息是,浙江省盐业集团委托杭州当地媒体紧急声明,称盐的库存充足,民众大可不必恐慌”的微博,引起了4-631条转发和1-134条评论。

社会资本是分析个人或群体在关系网络中所处阶层地位与能动性作用的重要概念。本文拟借用社会资本的概念与研究方法,探究新闻记者在各类微博舆论事件与社会舆论事件中所处的位置与扮演的角色。

二、文献综述

社会资本(social capital)这一概念是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与争论焦点,其概念与界定各执一词。社会资本概念来源于布迪厄早期对社会空间的研究,他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资本是现实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与拥有或多或少制度化的共同熟识和认可的关系网络有关,换言之,与一个群体中的成员身份有关。它从集体拥有的角度为每个成员提供支持,在这个词汇的多种意义上,它是为其成员提供获得信用的‘信任状’”,科尔曼则将社会资本的概念进一步扩展,认为其不仅是增加了个人利益的手段,也是解决集体行动问题的重要资源。

帕特南在《使民主运转起来:现代意大利的公民传统》中将社会资本定义为“社会组织的某种特征,例如,信任、规范和网络,它们可以通过促进合作行动而提高社会效率”,并提出了消极社会资本的概念(2)。亚历詹德罗·波茨更为系统的表述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即“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身份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获取能力不是个人固有的,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着的一种资产。社会资本是嵌入的结果”,并区分了理性嵌入与结构性嵌入。

罗纳德·博特把社会资本定义为网络结构给网络中的行动者提供信息和资源控制的程度,他称之为“朋友、同事以及更一般的熟人,通过它们获得使用金融和人力资本的机会”,亦即“结构洞的社会资本”,建构了一个有关社会资本系统内各种权力关系的概念框(3)。林南认为,社会资本根植于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中“社会资本可被定义为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可以在有目的的行动中涉取或动员的资源。按照这一定义,社会资本的概念包括三种成分:嵌入于一种社会结构中的资源;个人涉取这些社会资源的能力;通过有目的行动中的个人运用或动员这些社会资源。因此可以构想,社会资本包含的三种成分涉及结构和行动:结构的(嵌入性),机会(可涉取性)和行动导向(运用)方面”。

周红云认为“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以及社会资本理论框架的形成推动了学术理论的发展。社会资本作为一种新的概念和术语,它具有两个方面的新内含:第一,它将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等社会结构的某些特征视作一种资本。它不仅梳理了关系、网络等概念和相关理论,赋予这些概念以新的意义和内涵,并为社会关系、社会网络等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视角。第二,它将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本概念的外延扩了,丰富了资本概念的内涵。”

以上是关于现实社会中社会资本概念的综述和分析,社会资本研究者林南早已预测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的方兴未艾,为社会资本研究者提供了另一重要阵地。这种刚出现的新制度和文化为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间的互动提供了一种新的基础。在他看来,所有形式的资本发展的全部范围和效用都可以在计算机网络中考察到,计算机网络基本上是关系和嵌入性资源(这是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迫切需要做的工作是理解计算机网络是如何建立和分割社会资本的。通过梳理已有的文献和研究发现,目前关于网络与社会资本的研究多集中于网络对社会资本的增加和削减效果,以及对诸如信任、人际沟通等衡量社会资本重要指标的影响。

李宁宁、王爱娟提出了网络社会资本的概念:网络社会资本即网民以虚拟社区为媒介,通过建立以符号为主要形式的与其他网民及虚拟社区之间的认同关系,从而获得的虚拟资源。其归宿是转化为现实的社会资本。

网络社会资本主要包括:①行为者:网民;②媒介:虚拟社区;③资源的外在形式:符号形式或者说是虚拟的资源;④资源的获得方式:通过与其他网民及虚拟社区之间的认同关系;⑤归宿:现实社会资本(4)。李宁宁认为网络社会资本所获得的资源包括其他网民对该网民的网络行为的认同、关注、信奉甚至追随;虚拟社区对该网民的认同、关注、宣传甚至合作关系的建立。其业研究指出虚拟资源的积累有助于一位普通网民获得现实的社会资本。虽然上述定义与概括有待进一步的实证检验,但也为网络社会资本与现实社会资本的关系研究提供了切入点。

三、记者:基于职业特征的高社会资本群体

社会资本的核心理念在于嵌入的某种关系网络之中,并可以通过这种关系、网络或结构获取资源。本文更倾向于从微观社会资本的角度切入,研究记者通过自己的个人社会网络可以获取的资源的嵌入性。

社会资本的相关研究已经证实,社会资本的高低与社会阶层与职业声望有着密切关系。边燕杰以拜年关系为依托,测量了不同阶层城市居民的社会资本差异:行政领导、经理和专业技术阶层的社会资本总量高于非技术工人,其次是办事人员和技术工人,最低的是雇主、自雇者和非技术工人,前三个阶层拥有相对优势的社会网络(5)。专业行政管理阶层和白领阶层比工人阶层拥有更明显的“结构洞”社会资本,前两个阶层与网络成员的交往频率低于后者(6)。记者从社会阶层划分上可以归为“专业技术阶层”,从社会地位层面就已享有了相对较高的社会资本量。

记者的职业特征和工作性质也决定了记者在现实社会中享有较高社会资本的可能性。记者需要通过各种渠道发现新闻源,在完成新闻报道的过程中需要采访政府机构、公司企业、团体组织、知名人士、新闻相关者等各个阶层群体。根据李春玲对81类职业所进行的职业社会声望评价研究,报社记者位列第15(77.32)处于国营企业厂长(78)和律师(76.12)之间(7)。记者的社会资本以记者所从业媒体为依托,包括记者在所从业媒体单位内外,生活圈子中建立、拓展的个人社会资本,它是以记者为圆心形成的一个社会关系网络,这个网络上的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资本增值点,记者可以利用节点上那个人的社会关系网,来拓展、扩张自己的社会关系网(8)。虽然这种“通过一种合法的特殊的社会联系摄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而获益的能力的结合”引发的权利寻租(9)引发新闻从业者的思考,但不可否认的是记者群体可以通过日常的职业活动积累丰富的社会资本。

四、记者微博:社会资本在现实与虚拟间流动

卡斯特在《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书中认为,网络空间同现实空间一样也是人类活动营造的结果。因此,网络社会可以说是现实社会的缩影,在赛博空间中营造了另一个虚拟社会,虽然超越了地域的界限但仍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如综述中所言,社会资本这一概念依然存在,可以延伸为网络社会资本。

匿名是网络社会的一大特点,正是由于脱离了“名”这一现实社会代表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主体职业特征、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背景、政治态度与居住地域的差别,网民之间关系更为平等。但在微博这一半匿名的场域中,“名”不仅被还原并且由于被认证而增添了微博主的显著性和可信性。正因如此,被认证的微博不再是“泯然众人”的去特征化的人,而将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影响力和相关背景带入了微博。

那么,记者在现实社会中所积累的社会资本在微博上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其介于媒体与公众之间的独特身份又会如何影响微博场域中的舆情事件?通过大量的网络观察与案例梳理,本文提出如下假设:记者处于信息网络的结构洞位置,具有较高的社会资本,并可以完成现实社会中的社会资本与虚拟网络中的社会资本的互换,从而提升其在传统媒体和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上的影响力。

记者群体是微博上的活跃群体。记者报道新闻传递信息的工作已经跳出了他所服务的媒体,延伸到了微博之上:从微博上获取新闻线索并在微博上发布新闻信息。根据美通社发布的2010~2011年中国记者社交媒体工作使用习惯调查报告(调查时间为2010年10月22日至11月7日,有效记者问卷2-503份),超过90%的记者表示已经在使用微博,其中近三成的记者表示“每天使用”。有接近六成(57.7%)的记者表示会“长期关注”与自己报道领域相关的企业或机构的官方微博,其中14.3%的记者表示“会长期关注,并尝试进行联络”。微博作为一种社交媒体和公共论坛的作用已经初步显露,上述数据可以证明微博已经成为记者获取并维护社会关系的重要平台。

目前国内记者最常访问的微博为新浪微博,该微博也是最为活跃影响力最大的微博场域,在开放的两年间爆发了众多舆情事件。本文以新浪微博为数据收集和分析的主要场域,研究记者在该微博中参与舆情事件的状况。

(一)指标设计:网络规模、顶端、差异与构成

从社会现象测量的操作化指标上衡量,社会资本属于“从理论中产生的建构(construct),它产生于观察,但无法被直接或间接地从社会中观察到”的社会现象。布朗将社会资本概念与定义区分为三种不同层析:微观、中观与宏观,阿德勒将微观层次和中观层次的社会资本合称为“外部社会资本”即产生于某一行动者的外在社会联系,宏观资本则被称为“内部社会资本”,因为他形成于行动者的内部关系(10)。赵延东、罗家德在综述了国内外对于社会资本的研究后总结了对于个体层次社会资本的测量方法(11)(如图1所示)。

img167

图1 社会资本在现实与虚拟间流动

根据微博客关注、粉丝、发布、转发、评论的具体应用特性,借鉴边燕杰对城市居民社会资本分析的四个指标:网络规模、网络顶端、网络差异和网络构成来分析记者在微博中的社会资本构成。

网络规模:以粉丝数量为测量指标。即更多的粉丝数量信息和人情的桥梁也越多,其微博的影响力也越大。

网络顶端:以PR值为测量指标。每个人拥有的网络中的他人都有其一定的权力、地位、财富、声望,按任何标准排列起来都形成一个塔形的结构。网顶高,就是网内拥有权力大、地位高、财富多、声望显赫的关系人,比起网顶低的网络,蕴含的资本量大。这点对应记者微博粉丝中是否拥有众多粉丝的“名人”,但由于数据收集的局限性,本研究以PR值来计算,PR值是粉丝质量指数,PR>1代表粉丝质量高于平均水平。

网络差异:以粉丝的活跃度为测量指标。网络差异指网内人从事不同的职业,处于不同的职位,资源相异,影响所及互补。比起差异小的网络,网差大,所潜藏的社会资本质量就大。粉丝的活跃度即是指活跃用户关注的比例,如某微博关注率是20%,代表100位活跃用户有20人关注该微博。

网络构成:以评论转发数位测量指标。在社会资本中,网络构成与资源丰厚的社会阶层有关系纽带。比如,在当今中国城市社会,与领导阶层、经理阶层、知识阶层的关系纽带非常重要。但在微博中,这对应了与其他微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即如果该微博主发布的信息被较多的人评论与转发,这就可以表明他与其他人存在信息上的“纽带关系”。

以新浪微博为例,新浪微博将名人堂的“传媒”一栏区分为:报纸、杂志、电视、电台、主持人、电台DJ、报纸总编、杂志主笔、知名记者、传媒专家、专栏作者和传媒集团高管,各媒体都有记者,并将知名记者单独归为一类。

通过应用工具分析标签归为“知名记者”的记者微博(12),根据以上四个指标,评定该群体中社会资本量最大的记者(见表1)。

表1 新浪知名记者微博社会资本排序(前15位)

img168

由于数据限制,本文仅能展示上述记者基于四个维度指标测量的社会资本结果。下一阶段的研究将聚焦于记者现实社会资本的调查,通过与其对应微博的虚拟社会资本进行相关分析来判断是否是现实社会资本影响了记者的微博社会资本。加入所用微博时间和发布微博条数等多个变量来进一步探索虚拟社会资本与现实社会资本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成名的想象:微博社会资本流入现实

如潘忠党与陆晔在《成名的想象》一文中所描述的“专业主义的话语建构有正式与非正式成名场域的区分和相互渗透”,记者在微博这个非正式媒体中的“成名”也会带来专业领域的声誉。记者由于嵌入在新闻组织这个团体之中,较普通公众而言掌握了更多的社会资本,记者专业的采访方法与报道手段能够大量的获得并充分地利用已有的资源。基于现实社会的基础,记者在微博客上具有较高的关注度和粉丝数,部分现实社会的知名记者,如闾丘露薇、张泉灵等在微博社会中有强大的影响力。

微博作为一个新兴但成熟的舆论场域已经成为社会的一部分,嵌入到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之中,因此如果一个博主在微博上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那么他在现实社会中的社会资源程度也会提升。在表1中排名第一位的是《21世纪经济报道》的王思瞡,由于钱云会事件的微博报道而吸引了众多粉丝。2010年12月25日,乐清市蒲岐镇虹南公路寨桥村原村委会主任钱云会死于工程车车轮下,引发全国网民关注。王思瞡在“一个记者的微博体验(乐清记录)”中这样写道:“因此,基于尽快澄清网上错误信息、不影响报纸报道的两方面考虑,我在采访进展中,就用手机发出了前述微博。至写稿时,该条微博的转发量为493次,评论数为157条。而在去乐清之前,我的微博被关注数量很低,每条微博转发量基本为个位数……感谢这个新媒体时代,即使有众所周知的原因影响了传统报道,但信息传递再也不能完全封锁。”(13)

钱云会事件使王思瞡的微博成为热门微博,粉丝数量和评论转发程度都极剧攀升。可以说王思瞡在微博这个场域成为名人,也被更多的网民所熟知,天涯杂谈上甚至还有一篇点击量将近4-000的帖子“香肩上的道义:向王思瞡们致敬!”伴随着成名的高关注度,她也体会到“一线记者的微博,有时又兼具公共性与私人性。我意识到,无论字数限制和平台特性,只要微博账号是实名,你又身处一线,对公共事件的表述,都应遵循新闻报道的基本规则,不宜以生活中的沟通方式随意发表”。

电视台主播不同,报纸记者的“成名”很难,因为人们很少留意报纸或杂志上一个抽象的名字。然而微博给各类媒体记者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及时的发布信息与直接沟通让他们有机会与电视台记者相同的待遇——走向前台。这即是将网络媒体的关注度和粉丝数量转移到自己所在的传统媒体的前期积淀。

新媒体专家魏武挥在其知名博客ItTalks和《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专栏中这样写道:

在最近举国上下都在关注的动车事故中,一位记者(还不是新浪微博v字认证用户)在现场工作。他不断地用短信发送文字和照片来报告他的所见所闻。后来,他大概终于有了机会上了一下电脑,写了这样一句微博:“回到家里打开电脑,迎接我的是1-114条新评论,5-075位新粉丝,4-463条提到我的微博……。”

如果说那1-114条评论、4-463条转发,还是主要和内容相关的话,那么,5-075个新粉丝,就主要和他这个人有关了。说得俗一点,他成名了。而按照他的自述,他所供职的报纸并非名闻遐迩的大报,而他本人,也一再说自己是“新手”,应该不是资深记者。

基于上述案例,在一些突发事件和公众关注的焦点事件中,由于记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信源,报道信息,因此传递了这些信息的记者微博成为信息真空期的关注热点。众多的粉丝以及高关注度所带来的“成名的想象”必然会鼓励记者将微博作为一个发布信息的平台。那么记者的职业准则和所供职媒体的要求规范与“成名”的冲动之间必然会产生冲突。

一位网友提到了这样一个事实:“BBC的一位政治记者跳槽ITV带来的后果。就是BBC一下损失6万Twitter粉丝,而且是白送给竞争对手。”……BBC记者跳槽所引发的BBC损失,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可以说在催逼记者。未来的记者要求职时,媒体想看看其人有多少粉丝,应该不算过于荒诞。有时候我甚至会想,一个记者的价值究竟几何,微博粉丝会不会算变量之一?正如艺人是靠“知名”吃饭的一样,记者是不是也要靠“知名”吃饭(14)?

如果将微博上的社会资本向“成名”的社会现实中更进一步延伸,那么现实社会资本中“社会地位”中的权威与“职业较为活动”中的市场关连和科层制度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无论是职位的升迁或者是凭借微博粉丝实现的经济收入增长或跳槽带来的嵌入到更优质的关系网络之中,记者的现实社会资本将会被极大的改变。

事实上,这一推断并非仅停留在想象之中:邓飞是香港《凤凰周刊》的记者,他的微博介入到“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的微博活动中,并在微博上对“宜黄自焚”、湖南常德抢尸案等一系列新闻事件近乎现场直播式的描述,受到了许多网民的关注。邓飞四个维度上的微博社会资本的提升也带动了其获得现实社会中的声望。邓飞获得了2010年度的“新浪微博年度新闻记者”奖和《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人物”、腾讯网“华语传媒盛典”年度记者,这是记者微博虚拟的社会资本转化为现实社会资本的一个典范。

(三)微博中的记者角色:意见领袖与社会资本

基于上述分析,记者微博是微博中的重要信源已经不容置疑。微博作为一个公众的舆论场,必然存在意见领袖。那么记者微博是否可以在舆情事件中充当意见领袖的作用?意见并非信息但却基于信息。那么当记者扮演意见领袖时,他的角色是更偏向于媒体还是公众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之一。在本文中,主要探讨的是意见领袖角色与社会资本间的关系。

意见领袖是传播学中的核心概念,关于传统意见领袖的判断标准都是基于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与被影响者一般处于平等关系而非上下级关系;社交范围广,拥有较多的信息渠道,对大众传播的接触频度高、接触量大;常常关注那些身边的事件和新闻,并适时发表自己的观点,记者完全满足上述意见领袖的特征。

关于网络论坛、BBS、贴吧等场域的意见领袖判定的相关研究众多,但基于微博的半实名性,微博中的意见领袖特征与普通网络论坛还有很大差异,既与微博主的现实背景先关又与其在微博中的表现有重要联系。有研究者从用户影响力与用户活跃度两个维度来判定微博中的意见领袖。在用户影响力方面通过转发行为、评论行为、提及行为的次数来判断该用户对其他用户的吸引力。而以原创数、自回帖子数、回复他人帖子数、活跃天数为依据判断用户的活跃度(15)。以上两个指标与现实社会意见领袖的判断基本对应。

在分析了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南平校园凶杀案三个网络舆情事件后,该研究得出的结论认为:公众人物(明星、记者、主持人以及不同领域的知名人士);突发事件相关机构;事发地用户。这与通过观察法得出的结论基本相近,同时本文开篇所提及的“抢盐事件”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这一指标。但从社会资本的角度考量,现实社会中的高社会资本以及通过网络规模、网络顶端、网络差异和网络构成四个维度判断的高微博社会资本者,更有可能成为舆情事件中的意见领袖。记者作为现实与虚拟的双高群体应是微博中提供观点、引导舆论的重要群体。因而,社会资本这一指标理应成为判断微博中意见领袖的重要标准之一。

普通受众亦可以成为意见领袖,但两者的区别在于记者在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强大的“搬运”作用。

记者在使用微博时,凭借其职业的新闻敏感,会将处于萌芽状态或发展状态的微博舆情事件作为新闻线索,经采访加工后搬运至其所供职的传统媒体。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对同一事件的“共鸣效应”会进一步刺激事件的发展和公众的关注。但记者对于“郭美美事件”的过分搬运反而引起了公众的反感。

记者期望(或者偶因巧合)通过提升虚拟网络的社会资本来置换现实社会中的社会资本,这不仅提升记者甚至其所在媒体的知名度,更可以为其寻找新闻源联系采访者这一常规工作提供便利。因此,提升记者的虚拟社会资本有助于提升记者的新闻采访能力和水平,但其职业伦理与供职媒体的从业规范应对其微博发布行为做出规定和限制,以免社会资本的滥用。

【注释】

(1)宋美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2)周红云.社会资本:布迪厄、科尔曼和帕特南的比较[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4).

(3)张文宏.社会资本: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3(4).

(4)李宁宁,王爱娟.网络社会的社会资本及其运作[J].学海,2006(6).

(5)边燕杰.中国城市的职业、阶层和关系网[J].开放时代,2005(4).

(6)张文宏.中国的社会资本研究:概念、操作化测量和经验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7(3).

(7)李春玲.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J].社会学研究,2005(2).

(8)郭俊.论记者社会资本[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9)张志安,陆晔.记者“权力寻租”中的社会资本转换及其伦理边界[J].国际新闻界,2008(10).

(10)赵延东,罗家德.如何测量社会资本:一个经验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5(2).

(11)边燕杰.城市居民社会资本的来源及作用:网络观点与调查发现[J].中国社会科学,2004(3).

(12)采用@微博风云为分析工具,测量时间为2011年9月30日,但由于新浪微博归类混乱的问题,部分知名记者如王克勤、闾丘露薇等并未归入该类,而是放在如财经等种类中。

(13)王思瞡博客——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南方http://blog.sina.com.cn/wangsijing2010,同时刊与《南方传媒研究》。

(14)魏武挥.微博上的记者[EB/OL].http://weiwuhui.com/4419.html.

(15)刘志明,刘鲁.微博网络舆情中的意见领袖识别及分析[J].系统工程,2011(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