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督教网络传播的基本格局及其社会角色透视

基督教网络传播的基本格局及其社会角色透视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试图以美国基督教网络传播为例,剖析基督教利用互联网传播宗教的方式与内容、维持社会主流角色的作为,从而厘清互联网与基督教传播的复杂关系。20世纪90年代,基督教网络传播继续得到长足的发展。

基督教网络传播的基本格局及其社会角色透视

许正林(1)

网络传播已经成为数字化时代宗教的主要生存方式,基督教主流教会网站已经具备了传统教会的完整功能,并在各个方面推进了基督教的社会发展。一方面,互联网拓宽了基督教的传播渠道,方便了其进一步的传教布道,为其“传播上帝福音”的宗教使命提供了更宽更广的平台;另一方面,基督教徒本身也在宗教网络传播的大环境中受益,基督教的网络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为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自由”得到释放。宗教通过网络传播的无限渗透功能积极扮演社会公正与社会服务角色,扩大宗教的影响力,从而保持和促进宗教自身的发展。本文试图以美国基督教网络传播为例,剖析基督教利用互联网传播宗教的方式与内容、维持社会主流角色的作为,从而厘清互联网与基督教传播的复杂关系。

一、基督教网络传播的缘起与进展

对于宗教的网络化传播这一概念,西方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认为无法对这一概念进行准确的解释。John P.Jewell认为对此进行界定是件比较滑稽的事情。

但还是有学者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对宗教的网络化传播做出描述,Dixon就从两个方面对宗教的网络化传播进行了界定:一是“当所有的基督徒将全球网络作为对外交流的实体时,该教会就在进行网络化传播”;二是“宗教的网络化传播就是宗教组织利用电子手段将信仰者联系在一起,目的在于将传统的教会生活呈现在互联网之上”(2)。这种对宗教网络化传播的界定更加倾向于将其看做是一种“类似宗教团体的虚拟形态”(3),这种形态仅仅是建立在互联网上,在现实的世界中没有相对应的实体。而同样不能忽略的一点是,现实世界中成千上万的基督教教会实体却可以通过在互联网上建立网页而凸显自身。有学者从这一角度对基督教的网络化传播进行的定义,Hewitt认为,基督教的网络化传播即是指教会之间通过互联网冲破了地域的限制而连接在一起(gather together)(4)

美国基督教开始使用互联进行相关的活动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一部分基督教教会中的计算机“发烧友”开始尝试着寻找用这种新型技术来传播表达其宗教信仰的方法(5)。较早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督教组织是“教会计算机用户网络”——The Church Computer User Network(CCUN),该组织是由美国基督教公理教会成立的一个具有普遍性和全国性的组织。

据Ciolek考证,第一个基督教邮箱形式的新闻通讯(Email Newsletter)是由“联合公理会信息机构”(United Methodist Information)与1983年成立的(6)。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成熟,基督教的网络传播也以迅猛之势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已经出现了很多基督教在线网络组织,这其中有“传教网络计算机用户申请组织”——Computer Applications for Ministry(CAMNET)、宗教联盟(Religion Associates)——为宗教组织提供的一个在线交流讨论的平台、PresbyNET——BBS技术支持以及技术助理等,这些网络新技术以及新形式都在不同程度的推进着基督教网络传播的不断向前发展。

网络传播目的之一就是为其信徒提供更好的虚拟服务,这些在线服务具有独特的魅力。“互联网在危机面前表现出了强大感召力,而这种感召力在现实状态下,由于受制于地理上的或宗派上的原因而受限”(7)。学者Lochhead认为,只要教会的目的是交流信息,那么其在线表达无疑会使传统的基督教传播变得具有独特性以及产生令人震撼的革新性。早期的这些具有尝试精神的基督教组织以及它们的网络传播经验,对后期独特的基督教在线精神(Christian ethos online)和在线宗教社区身份认同(sense of identity as a community online)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0世纪90年代,基督教网络传播继续得到长足的发展。这期间最具代表性的事件是:第一个虚拟基督教教会网站的建立,该网站是由位于新泽西州的基督教长老会建立。随后,一个无教派之分、非传统型的基督教教会网站——“互联网第一教会”(The First Church of Cyberspace)于1992年建立(8)。在此之后,涉足互联网的美国基督教教会组织不断在其做礼拜和传道的方式上作出改变,甚至这些教会在互联网上再现自身的宗教信仰和技术理念。与此同时,基督教在互联网上的展现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三种形式是:赛博教会(Cyber-church)、电子福音传道(E-vangelism)和基督教在线社区(Christian online communities)(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完善,基督教网站在呈现自身内容的同时也会使用相应的音频和视频技术,这些技术使得人们可以在线聆听布道或加入到宗教组织中来。越来越多的基督教教会开始把互联网当作发展其自身的传播形式,同时也促成了“赛博—福音传播者”(Cyber-vangelists)渴望在线传递基督教信息的一项运动。与此同时,相关产业也得到了发展,基督教的网络传播催生的相关售书产业也得到了发展。一些人还利用互联网去发展或寻找宗教伙伴,通过电子邮箱、聊天室,以及IRC链接来创建在线基督教社区。宗教网络传播的形式在不断增加人们选择宗教信仰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对基督教本身的理解和预期。

相关调查数据显示(10),美国的宗教网络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在2000年左右即有近半数教会拥有自己的网页,目前则是几乎所有教会都建立了网站或网页。“宗教网站的发展已经超出了任何现存的搜索引擎和网站指南”(11)

二、基督教网络传播的双重动因

社会学家布伦达·布拉什(Bremda Brasher)指出,“互联网一定会开启一项新的‘宗教改革’,正如几世纪前的印刷术一样”(12)。历史上的每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往往都会带来社会变革,宗教作为构成社会的精神内核之一,亦不独处于社会变革之外。然而,除了技术原因之外,基督教的网络传播还是其内部社会文化背景多重动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宗教积极介入大众媒体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已经成为西方当代宗教传播的鲜明特征之一。发展信众和塑造公众形象,成为当代世界宗教应对科技信息时代最积极的方式。对于基督教来说,利用大众媒介是其世俗化的重要现象之一,尤其是利用互联网系统,不仅可以大规模地传播福音,同时,利用宗教的道德指导,网络技术也可以得到和平的应用。在数字化时代,利用互联网也是基督教本身探寻生存空间以及膨胀自身的主要的方式。互联网使当代宗教传播超越了组织传播、人际传播为主的传统方式,超越了时间、空间、国界、民族、文化传统等多方界限以及政治阻力,成为基督教本身发展的主要动向之一。

在新技术的强大压力下,基督教试图赶上技术的“快车”,用互联网来提升自身影响力,使其扩大到教会社区以外的地方。此时,网络传播就成为了教会急切要选择的一种方式,利用互联网建立起自己的网站,来支撑其实体教会;同时教会网站也是其传播福音的一种方式。

对于是否应该搭上“互联网”的快车,技术转型期的美国基督教也曾经表现出了一定的彷徨。正如Walter所说,“当然这不代表美国的教会如果没有采用新技术就会走向没落,但问题是,如果我们的教会不迅速地通过互联网走进全球化的大潮中去,上帝就会选择新的教会来完成这一使命。无论如何,上帝的福音都要得到传播”(13)

世界文化的发展改变使得基督教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革新自己,以求得发展。必须要学习新的东西,跳出自身的“文化盒子——Cultural Box”,必须要转变自身的价值观,转变角度,以适应新的世界文化价值取向。有学者认为,“不能把互联网的发展都归于‘硅谷’革新,因为它不仅仅展示了人类发明和创造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发展更关系到更大更广的范围。事实上,这些发展与‘技术’完全没有关系,而是‘great commission——大使命’(14)所致”,更有学者指出,基督教的网络化传播是“上帝的旨意,而不是人类行为所致”(15)

进行了网络传播的教会也清醒的认识到,网站上的虚拟教会是永远取代不了实体教会的,对于大部分的网站浏览者而言,浏览网页并不代表一定会去实体教会参加教会活动。重点是教会进网络传播的目的是完成“(Great Commission)伟大使命”,使福音得到广泛的传播,这是在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都不可能实现的。教会的目的就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来扩大实体教会接触的信徒范围。

当然,技术本身的诱惑,卷入网络浪潮势在必行。互联网强大的感召力使得基督徒们渴望在线进行种种宗教活动,这也使得基督教的网络传播成为了一种可能。

此外,还有基督教徒的心理、现实需求,寻求更加方便快捷的“聆听”上帝。如今人们之间相互联系的机会增多了,但绝非像20世纪那样只是发生在现实生活中邻里之间的联系,而是发生在虚拟状态下的“电子邻居(electronic neighborhood)”,例如通过教会网站、博客、在线组织、论坛等一系列的在线宗教活动进行的联系。没有发生变化的是,像20世纪经常举行的宗教集会一样,如今信徒们之间的在线虚拟联系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

现代社会中,人们可以利用各种方式进行联系和沟通,时间和场所都可以是不固定的,甚至有时又是不同步的。这就导致了一种现象的产生:处在不同步的人们之间的在线交流,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紧张和不安。对此,学者们质疑:这是真实的社区吗?在线交流不能代替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会心的微笑。毫无疑问的是,如果一个宗教的领导者想要不断的提高自身教会在线交流的水平,那么他也会想尽办法提高信徒们之间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就像原始的小组集会和邻里集会一样。

在线交流和面对面的交流,这两者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相反,它们还可以相互补充相互扶持。基督教的在线传播可以促进现实中的人际传播,反过来也一样。当一个人的宗教需求在现实的宗教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会转向在线的互联网宗教传播。

美国的宗教生活由三个既相联系又有不同的传统形式组成:第一个传统是高度个人化的、强调通过个人的信仰而得到救赎;二个宗教传统是与美国宗教个人主义及其所产生的美国独特的宗教多元紧密相连的、根植于地方教派的形成;第三个宗教传统是所谓“宗教中心”,其中包括主流新教教会、天主教以及强调传统普遍性并进入美国文化中心的各种福音派(16)

美国文化价值观中最核心的部分表现在其对自由平等的追求,这种崇尚自由的文化价值观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美国人的言行思维,这些反映到美国人的宗教生活中便是渴望用最自由的方式来履行自身的宗教信仰,对真正意义上的“宗教自由”的渴望成为人们迫切想实现的愿望。借助于互联网的巨大威力,基督教徒们在“政教分离”这个大背景下找到了出路,互联网的广泛参与性以及真正意义上的言论自由性,使得基督徒们就社会议题表达观点时不再受限,实现了其内心想法和宗教信仰的真正结合。

“网络化”的社会现实,诉诸网络的宗教信仰成为现实需要。互联网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使得美国社会整体进入了网络化的生存状态,也是由于这种网络化使得美国人的工作生活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对于基督徒而言,在网络上满足自身宗教信仰成为了现实需求。

美国社会网络化生存的现状使得美国人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期望得到最现代化的表达,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一代更是成为了美国社会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的网络化更加明显,在心理上也有着更强的网络诉求。正是在此种情况之下,基督教网络传播成为一种必然,成为了基督徒的一种心理和现实需求。

三、基督教网络传播的基本特征

宗教进行网络传播并非是一味“随大流”,试图通过自身的建设和与其他组织的资源共享,增加自己在虚拟空间的“存在”才是其本质动力。

互联网让信徒和其他受众获取教会信息,同时互联网也可以方便牧师们的布道。在传统布道方式中,每个牧师每天、每周、甚至是每月的布道对象是有限的,但在互联网背景下,他们或许可以实现每天对数以千计甚至是万计的人进行布道,这相对于之前的传统布道方式缩短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况且随着互联网使用用户人数的不断增加,这个数字也在不断的提升。如今,牧师们越来越倾向于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下对信徒们进行布道。同时,牧师与信徒们的沟通也变得简单化。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的、且发展势头强劲的媒体,势必会成为现代市场营销的一种方式,同时也便成为教会所要选择的方式。它同报纸、电视、广播等一样,是一种教会用来提高自身知名度,吸纳基督徒,以及传播福音的重要的方式。

互动的、更民主的网络空间使得教会和基督徒之间的交叉传播成为了可能。人们可以利用网络做礼拜,学习和进行其他的在线交流。基督徒们做礼拜的方式变得多样化,他们可以选择制作电影短片、幻灯片,以及制作电影等多种形式。教会根据自身的日常工作在网站上建立起了相关的链接,牧师可以在线讲解圣经,基督徒们可以进行在线学习《圣经》,教会中的每一个组织也可以建立起在线的虚拟社区。

资源的公共化与信仰的私人化和自由化。互联网以其资源信息共享性为人们所广泛应用,它是公共的。但同时,由于缺乏一定的监管和公开性,它又是私人的和自由的,这也就在不自觉中形成了宗教的私人化和自由化,这是现代宗教的特征,也是网络化宗教的特征。“互联网使基督教徒得以通过网络完成许多以前必须在公共场合完成的宗教活动。如祈祷、布道、教义咨询、教友交流,乃至某些个人宗教体验。在这些活动中,他们感受到空前的私人空间和自由,既可以与牧师或教友以匿名方式交流思想,也可以随意涉猎其他教派或其他文化的网站,甚至从事被禁止的活动。对公共规范和教条的违背只是网络化的结果之一。宗教私人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个人主义对原有宗教观念、社会观念的冲击”(17)

绝大多数宗教关系都有等级特征,是一种“一对多”的模式(18)。然而,互联网所带来的宗教相对彻底的私人化,使权力等级和宗教权威失去原有意义。由于网络化和私人化本身的吸引,宗教往往主动运用网络寻求发展,进而改造出一种适应网络化宗教的内部权力结构。那些权利更加分散的、更加“自由化”的宗教和宗教人士,在运用互联网发展宗教方面也更为成功(19)

在斯蒂文·奥莱特(Stephen D.O'Leary)等人看来,宗教网络化和私人化的深层意义,在于一种新的宗教意识的产生。这种宗教意识不再具有传统宗教的庄严特色,而显得轻松,具有相对主义和个人创造的色彩。这是一种既虔诚又不虔诚的后现代式的个人意识或心态,它“既不能完全排除宗教,也不能全心接受它”。根据奥莱利的观察,网上宗教活动的体验者其实能够感受到这些活动的虚构的、人造的特征,感受到这是一种“没有任何物质风险和后果的游戏”。然而,由于宗教活动本身的主观性,这些虚拟活动往往能够继续下去,越来越复杂精致,并达到一定的“精神效应”。对于个人宗教体验的执著是许多新教派产生的重要原因。

“危险的朋友”,对基督教而言的“网络陷阱”。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教会的网络传播势必会带有一定潜在的威胁性,并用“危险的朋友(Critical Friends)”来形容互联网在基督教网络传播中的所扮演的角色(20)。这种观点认为:基督教的网络传播在给教会带来一定的便利性的同时,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一言论的出现也在无形之中建议教会的牧师或者是领导人要警惕“网络陷阱”的出现。

在网络环境中,人们需要时常处在一种“长期的警觉(A Chronic State ofA larm)”状态(21)。由于互联网及其相关软件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会无形中使得人们陷入“网络恐慌”的状态。基督教的网络传播为牧师的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烦恼。例如,很多的牧师经常面对电子邮件泛滥的局面,每天花费一定的时间来为邮件分类成为了日常事务。然而,科技的进步使人们对办事效率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信众及浏览者发出的邮件期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牧师的回答,这在同时也给牧师带来了工作上的紧迫感。

宗教界长期的观点认为,技术是由上帝赐予的,教会可以不加区分的去运用,这种运用不会破坏基督教会的核心价值观。如今,这种观点遭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不加质疑的把技术运用到宗教信仰的传播中去,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使人们陷入了技术为其带来的“长期紧张的状态(A Long State of Tension)”。

目前的人们在宗教信仰方面,逐步呈现出了“消费主义(consumeristmodel)”(22)的趋势,为了遏制这种趋势,势必需要网站建设者持有“危险的朋友”这样的眼光。部分宗教网站发展到至今,已经开始像其他的商业网站一样,具有了一定的盈利性质,所以势必要求教会领导者警惕自身网站陷入消费主义的误区,世俗商业中的营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要求宗教网站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工作。

对于基督徒来说,教会的在线形式也在不同程度上为其生活带来了影响。这表现在:第一,人们感觉被孤立了,没有了结伴去教堂的朋友;第二,很多人都认为传统教会开始跟他们真实的生活没有了交集。或许人们不再选择去教堂做礼拜,而仅仅是在深夜里面对着电脑诵读圣经、做祷告。久而久之,这种方式或许会使得信徒们陷入一种痛苦甚至是空虚的境地。

基督教权威的被弱化。基督教的宗教权威由于互联网的多元化以及畅通性而受到一定的威胁;基督教网络在基督教世界中开始主要表现为离散的力量,这表现在传统教派的继续分裂,如“家庭教会和电脑教会的产生”(23);新的宗教、教派和宗教团体层出不穷;宗教的商品化,教派的皈依往往不需要承担任何义务,而只享受利益(24);无疑,基督教的网络传播促进了教派间的进一步沟通,但网上基督教世界中难以见到教派联合的愿望表达和有效努力,这一点在基督教学者Jay Kinney的研究中得到体现,他认为,“那些寻求‘混合式宗教’的努力中,由于对个人创造性的强调远远超过对真正统一宗教的关注,因而收效甚微”(25)

互联网突破了以往对宗教“场所”和“在场”的定义,使得以身体所在——居住地为中心建立的教会委身,逐渐受到了根据心灵所在——共同信仰的想象共同体建立的全球松散网络的挑战;标准化的宗教语言已经不能满足个人的信仰需求,选择宗教元素,并进行意义解读,甚至打破传统的宗教界限。

网络化带来的宗教私人化同时意味着对传统宗教权威的挑战。在现代基督教世界,宗教权威的存在在跟大程度上只是服务于民间的精神需要、教育需要乃至福利需要,而失去了历史上的政治意义。不过,宗教网络化仍然造成了现存基督教权威的进一步削弱(26)

“如果教会没有建立自己的教会网站,那么它势必就会慢慢地失去越来越多的社会影响力”(27)。其实,在互联网技术的影响下,教会变得极其脆弱,这种现象被称为“迅速生病”(28)。教会依旧摆脱不了世俗世界为人们带来的恐慌,技术也不能帮助一个处在消亡边缘的教会重新建立起自己的宗教权威,除非,还有其他更多种方法相结合使用。

事实上,互联网对于教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当地的教会来说,建立自己的网站并不一定意味着就能迅速地扩大该教会的影响力,或者说迅速的增加该教派的信教人数,为其带来越来越多的拥护者,互联网不会使基督教得到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动复苏。互联网是非精神的、非宗教的、也是无关道德的。

对在线关系的“补充”而非“代替”。尽管在目前基督教世界中,网络传播已经成为趋势甚至是主导,但对于传统教会或基督徒们来说,在线的传播不会取代真正意义上的宗教信仰,互联网的使用不会造成大批的基督徒远离实体教会,或者是拒绝参加实体教会举行的种种敬拜活动,对于大部分的基督徒而言,在线宗教参与活动往往被形容为:“对实体教会的‘补充’(Supplerment)而不是‘代替’(Substitute)。”(29)

对于大部分的信众来说,参加教会的在线社区,在其中参加各种活动,是一种补充,更是一种桥梁,这架桥梁使得信众可以参加一些在传统教会中无法参加的教会活动。同时,在线教会活动也可以补充当地生活。在线宗教信仰的表达提升了其“自我认知”(self-esteem),因为基督徒之间的认知是通过“在网络上表达的思想(the ideas I put in print)”而不是通过其穿着和行为举止(30)。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说,基督教的网络传播对与基督徒来说就是对“线下宗教信仰”的一种补充,这种补充包括了现实和心理两个方面。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也存着部分基督徒把网络世界的宗教信仰看作是现实中去实体教会完成信仰的一种“代替”,究其原因,会发现,这部分基督徒往往是不具备去传统实体教会的现实条件和环境。这些现实的障碍往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部分基督徒不能被当地的教会所接受;第二,一些当地教会所提供的教育和提供互动的方式不能达到部分基督徒的心里预期;第三,由于曾经有过在实体教会不愉快的经历,一些基督徒不能克服这种不愉快的心理障碍。

虽然在线的基督教教会网站广受好评,但大部分的基督徒还是认为去当地的实体教会参加宗教活动也同样重要。在危急时刻缺乏真实的接触往往成为了在线宗教社区一大劣势,虽然通过E-mail以及各种互动方式可以使得在线基督徒们保持着比在现实中更加持久的联系,但这种接触只是典型的“文本接触(typically text-only)”,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线的基督徒渴望面对面的交流以及实体的接触。接触是表达关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不能够提供基督徒之间、基督徒和牧师之间的真实接触成为了在线宗教社区一大劣势,这一劣势也是无法避免的。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基督教的网络传播并不能够真正的取代传统的实体教会传播,对于实体教会和基督徒而言,基督教教会网站只能是一种补充,而不是取代。

四、基督教网络传播的教俗作为

互联网的即时性、互动性拓展了人际交往的能力,传统的社区、共同体验在网络上找到了自己的“复制品”,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作为一种交流手段,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宗教认同的传统途径。但宗教本身的内涵远远不止对教义的解读、对信仰的辩论、对经历的交流,因为身临宗教仪式的个人处境体验、个性化的专业性指导等也是宗教活动的重要外延。而以目前互联网发展状况来看,网络宗教活动还无法涵盖宗教的全部意义。

而教育、捐赠、社会救助等这些基督教网站中的栏目设置则反映了基督教教会所要实现的社会服务功能,这些服务功能是基督教教会奉行的“完成伟大使命”的一部分,是基督宗教中实现福音传播、实现救赎的表达方式。在传统教会中,这些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比较单一,而互联网的多元化则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传统教会的社会服务功能。

美国主流基督教教会网站导航栏栏目统计

img124

宗教组织网站内容传播的宗教价值取向无疑是第一位的。对于基督教会来说,其进行网络传播的目的很多:使其自身教会在互联网上得到呈现,促进自身教会发展;吸引更多的外部基督徒通过浏览教会网页而参观其实体教会,并进一步成为该教会成员;为本教会成员提供信息,方便其信息的传达;通过建立网上宗教社区为教会成员之间的沟通提供一个平台等。但这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借助于互联网这个更高级的平台而实现基督教会与外界更好更直接的沟通,实现信息更有效的传播。

教会资源是吸引“眼球”的关键。“教会进行网络传播一个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为教会成员或者外部基督徒提供资源,从而帮助其不断提升宗教信仰方面的能力”(31)。一般而言,教会网站的资源都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有关本教会的总体信息介绍、该教会网站的资源目录、收录的会议文件(这部分内容会在后面的段落中详细介绍)、图标以及教会的Logo资源下载、管理资源、管理事物文件等。但对于不同的基督教网站来说,其对资源重视的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

一个教会网站中,新闻通讯的内容一般包括:本教会内部、成员之间以及一些与本教会有关的社会事件,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其信息的公开化以及对社会事件的关注程度。

对于基督教主教和牧师来说,博客为其提供了一种亲自与信徒们进行真实沟通的方式;人们也可以通过博客在更广泛的文化语境下讨论宗教信仰问题;同时,牧师和教会领导人的博客又可以很好地传达该教会的宗旨和信仰。一个教派的博客更像是一个“建筑群”,其中的每一个“建筑”(博客)都表达着教会的某一种信念和宗教信仰,反映着教会自身的价值和特质,这对于每一个博主来说也是一种压力和挑战(32)。他们必须使得每一个博客都像是一个短小的布道,只需要突出该教会信仰的某一个部分就行,不需要全部提及,只需要用一种能够吸引人眼球的方式,来展现教会生活的某一个方面即可。博客不同于教会网站,它需要用一种更系统的方式来展现宗教生活。同时,博客具有时间上的累积性。博客内容可以随着时间的推进而不停的累加,这样,人们就可以在任何时刻浏览过往的任何内容,对于那些需要长期坚持传播的宗教思想起到了很好的强化效果。

福音路德教会网站定期更新博文内容,其内容来自该教会内部人员(如牧师和教会成员)所撰写的博文,也有一部分属于教会外部其他教会成员所撰写。该教会博客文章被分为两部分,分别是:“新上线博客”(Active Blogs)和“存档博客”(Archived Blogs),每一个大类之下又分为不同的小类别,这些小类别代表了博文出自的该教会组织。如新上线博客中包括:灾难应急中心(ELCA Disaster Response)、路德宗女性(Women of the ELCA)、路德宗网站和多媒体发展中心博客(ELCA Web and Multimedia Development Blog)、今日路德宗女性(Lutheran Woman Today)等。

2010年4月1日路德宗(ELCA)、卫斯理宗、归正宗(RCA)教会博客内容统计

img125

(续 表)

img126

借助于互联网这个更大更广阔的平台,基督教会把其对社会公正的关注诠释的更加具体。福音路德教会通过各种项目计划、教会活动或是日常生活来推行社会的公平正义,该教派期望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并肩作战,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他们期望信徒们用其强有力的声音,最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争取社会公平正义的活动中去,减少灾难和痛苦,实现社区之间和国家之间的和平与宽容。

“反暴力”一直是基督教关注的社会议题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在基督教的教会网站中这一点也得到了强调。1998年11月10日,联合国大会投票通过了2001~2010年度“为世界儿童创建和平非暴力文化十年计划”项目。1999年,美国路德宗全国大会通过福音路德教会联合其他教派和组织加入到上述的十年计划中去,共同致力于建立一个和平非暴力的文化环境。

基督教教会网站上,基本上都会设置自身的“养老基金会”。如“卫斯理养老基金”(The Wesleyan Pension Fund),该基金会对外宣称其目的是,“为了给卫斯理教会或其他兄弟教会的退休牧师和被解雇员工提供相应的生活福利,这其中包括房屋津贴、保险福利等。该养老基金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他们分别是雇主交款、减薪捐款等组成”(33)。相对于传统实体教会,这部分社会服务内容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被展现的更加全面、具体,教会成员不需要直接到实体教会,只需要在线申请或注册就能享受到教会所提供的各种福利,这在方便了教会自身和用户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效率,使教会的社会服务工作变得更加人性化。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博客为代表的一些新型交流工具开始在基督教网站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新技术包括博客、播客、myspace(34)、facebook、微博客(Twitter)等。

美国基督教主流教会网站新交互方式使用情况

img127

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督教教会对灾难的关注是从其网络传播之后才真正开始的。以往的传统教会很难克服地域上的限制,往往通过邮寄物资、召集募捐等方式实现全世界范围内的社会救助,但这所具有的局限性也是无法克服的。网络传播之后,教会可以冲破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实现即时的灾难前线的报道工作,在线募捐所面对的受众群是以往传统教会条件下所不能比拟的,更宽范围的募捐实现了更大范围的社会救助。从各个方面来说,教会的网络传播都进一步推进了基督教在全世界范围内“履行使命”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五、基督教网络传播的价值评估

技术不仅仅为人类提供了与外界沟通的新手段,它还具备把人引领向虚拟社区的潜力。美国文化急需要多方面真正的契合,而互联网为人们相互之间进行沟通打开了“潘多拉的匣子(Pandora's Box)”。互联网的高效性和互动性使得教会利用网站作为自身传教布道的工具成为了可能,传统教会开始向网络传播发展,纷纷建立了自身的教会网站,新型传播模式也呈现多种优势。

第一,在内容方面,美国基督教教会网站主要侧重于教会自身工作事务的呈现,传教布道工作、圣经传播、以及教会资源的共享成为了网站内容中比较重要的部分,也传播出其根深蒂固的普世性基督教思想,以及“服务于全人类”的宗教价值取向,互联网的宽广平台为教会充分展现自身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第二,在功能方面,基督教教会网站强化了传统教会的社会功能,并进一步拓展了教会实现功能的方式。美国基督教教会网站主要侧重于其社会服务功能,同时,社会救助、社会公正也成为了教会网站中一直会涉及的问题,在线宗教教育成为可能、捐赠方式的多样化以及捐赠对象的扩大化、新型交互方式的使用,这些都使得传统教会所要达到的社会服务功能在互联网背景下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帮助教会更好的履行了其职责。

第三,在社会角色方面,基督教教会传统中的“救世主”这一社会形象在其网络传播条件下得到了更好的诠释,基督教的使命传播在教会网站中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这些从教会网站的宣传口号以及其各种国内、国外的使命中可以看出。其中,对于国外传教的强调彰显了教会顺应时代的潮流,在互联网和“全球化”双重动因作用下对其宗教使命作出的积极有效的回应。另外,对全球弱势群体的关注也是教会“普世观”在其网站中的主要表现。同样,对全球灾难的关注也是美国基督教教会传统中“救世主”形象展现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高注意力的投入扩大了传播渠道,提升了基督教的社会影响力。步入数字时代以来,在经历了最初短暂的观望之后,美国基督教传统教会对互联网的积极使用就从未停止过,并且随着新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深入。这种关注程度我们可以从以下的一组数据中了解到,基督教网络传播研究学者于2006年对美国基督教(新教)教会中的网络传播情况进行了统计,统计数据表明,截止到2006年年底,将近有1-500家美国基督教教会开始进行网络传播,有将近1/4的美国大型基督教教会在互联网上投放了自身相关的内容和服务,1/3的教会都考虑在网站上呈现自身内容,并且在美国发展最快的10家基督教教会中已经有7家开始在网络上进行传教,同样,美国前十名最大型的基督教教会中也已经有九家开始在互联网上呈现自身内容(35)。而正是传统教会对网络传播的高度重视和高注意力的投入,同时也扩大了基督教传播的渠道并提升了其社会影响力。

第五,基督教教会网络传播形制日渐成熟。可以看出,这些成熟表现在诸多方面,如教会网站设计中所表达的形制寓意,网站整体设计以及栏目设置处处传达着基督教思想;网站内容翔实且覆盖面广,并凸显了美国基督教教会的宗教价值取向;传统教会所履行的社会服务功能也借助于互联网得到进一步的体现,教会网站中提供的社会服务形式也变得多样化;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教会所奉行的“伟大使命(GreatMission)”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为彻底的释放,其所扮演的“救世主”的社会角色也因网络传播的普及而得到更好的体现,宗教“普世观”得到了更好的诠释。基督教教会传教布道信息相对的平面化、单一化和大众化,决定了网络可以成为传统教会传播的一种补充和延伸,基督教“普世观”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好地传播与普及,互联网从各个方面推进着基督教传播的向前发展。

第六,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改进了教会工作,传统教会功能得到强化。基督教教会的网络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传统教会的功能,使其基本功能在互联网这个更宽更广的平台上得到了拓展,互联网所提供的教会工作的可能性是传统教会所无法比拟的,对于传统教会而言,互联网的益处不胜枚举,“更宽更广的信众覆盖面、更低的运作成本、更多的新型交互工具提升了教会传教布道工作的便利性,在互联网背景下用多种语言表达《圣经》成为了可能,多媒体教育以及远程教育也成为了可能,地域限制已经被打破”(36)。这些互联网所具有的优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教会加入到了网络传播的浪潮中来。

第七,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也为基督教教会实现各种宗教使命提供了途径,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教会利用网络技术对社会公正和社会救助的关注。教会网站往往为志愿者和教会内部工作人员提供各种信息资源,帮助其实现“社会关怀”的宗教使命。在线讨论组织、聊天室和论坛、E-mail、博客等多种渠道方便了教会内外部基督徒的沟通和讨论。播客、视频流以及一些下载程序可以方便教会领导者在网站上投放自身演讲稿,实现了在线布道和在线教育。在线捐款及在线交易为教会工作提供了更有利的形式,它使得教会能够以更加透明的方式服务与目标群体或者是需要救助的人群。

第八,重建了宗教社区联结,实现不同教派之间的对话。社区生活是基督教信仰中必须要存在的形式,不是可有可无的元素。然而,现实中的人们在地理位置和精神状态上都开始变得日益孤立。因此,如何在信徒中建立一个宗教社区或是培养一种社区意识成为了基督教教会一度所面临的难题。而互联网无疑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契机。早期的研究认为,互联网的广泛使用在某种程度会使人们成为隐士或孤独者,并最终推断出“互联网存在着固有的个人性”。但这种观点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网络在重塑着社会建构,并在促进社区关系甚至是建立新的社区关系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37)。虚拟宗教社区的存在无形中强化了基督徒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重塑着他们在现实中的关系,也在间接中促使基督徒回归现实的宗教社区,或者促成新的现实宗教社区的形成。互联网以两种形式重塑着社会关系,一种是通过E-mail等这些新技术实现的远距离的人群关系的维持;一种是通过建立在线社区实现的社会关系。

基督教教会的网络传播不仅实现了宗教教会内部之间的对话,更实现了不同宗教派别之间的各种形式的沟通,一种新的宗教社区形成了,该社区实现了两个宗教信仰相对立群体的和睦相处。就本文所研究的基督教网站来说,浏览者不需要专门的身份认证即可以浏览任意网站内容,网站信息基本上是公开的,也存在一部分具有安全性或面向本教会内部人员的教会资源,这些资源的享用需要特别的登录注册和身份认证,但这毕竟属于极小一部分。从整体上来说,互联网的共享性还是实现了基督教教会与外界的良好沟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以往不同宗教间的隔阂。

网络新技术新机会对基督教的传播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美国基督教教会的网络传播是否能够在数字时代引领人们走向一个真正的基督教社区,抑或是仅仅以虚拟的形式存在的网络教会,这一点也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

第一,信息泛滥带来的“网络道德和伦理观念”的缺失。互联网最初以信息的多元共享性而迅速普及成为主流的大众传媒方式,也正是其特性决定了信息的不可控性,网络信息的泛滥成为了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一大难题。同时,基督教的网络传播所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个人宗教信仰自由找到了最好的诠释方式,但也正是这种“网络自由主义崇拜”引发了一定的网络道德和伦理问题。数据安全性是进行了网络传播的基督教教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网络黑客成为了最大的威胁;同时,充斥于互联网的信息存在纷繁芜杂性,教会网站往往缺乏对信息的控制,致使很多不良信息侵袭自身网站,浏览者也可能会在进行在线宗教信仰的同时而被不良信息“诱惑”,如一些色情网站的任意骚扰很可能毒害了部分青年信众,教会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使浏览者具备对信息的控制和分辨能力。结合目前的基督教教会网站来说,其已经在尽可能避免各种不良信息的侵袭,如浏览者在这些宗教网站上发布信息或撰写博文时,教会网站往往需要事先的身份认证以及资格审查,这都是目前的教会在控制不良信息入侵方面所做的积极回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不良信息的进入,但却不是万无一失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基督教的传播来说,互联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其所带来的远不止目前宗教网站所展现的那么简单。

第二,“数字鸿沟”带来了相对意义上的基督徒弱势群体的“失语”状态。从历史上来看,个体和群体在获得信息的过程中会遇到文化、政治、物理和地理上的许多障碍。尽管互联网使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很多人得以跨越历史上种种不可逾越的障碍,但“高花费、不具备条件以及不能平等上网”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人类社会无论从种族、社会阶层还是性别上都存在着数字鸿沟,这些数字鸿沟在当地和全球范围内分割着社会。正是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美国基督教教会的网络传播在进一步扩大了基督宗教在全球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对意义上的基督教“弱势群体”。这些弱势群体的形成源于两方面的障碍准入:一是文化和社会障碍;二是技术障碍。

首先,我们来看文化和社会障碍的存在形式。教会网站的建立会在无形中降低人们对传统教会活动的关注,部分传统的宗教敬拜仪式会通过网络进行。虽然教会的网络传播实现了基督徒们更加方便快捷的宗教信仰,但仍然存在着部分由于经济条件不具备上网能力、对互联网天然存在着抵触情绪的基督徒。这部分人“崇尚”传统宗教活动或对网络宗教活动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心理障碍。此时,教会对传统宗教活动注意力的减弱与这部分基督徒们的宗教诉求产生了脱节,使其陷入了相对意义上的宗教“弱势群体”之列。由于在互联网传播背景下的宗教诉求得不到满足,这部分基督徒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了“集体失语”状态。而这些客观存在的基督徒群体也注定了基督教教会的网络传播势必会将其推向“边缘化”的境地。

其次,从目前的教会网站所使用的网络新技术来说,宗教社区的建立,越来越多的新型交互工具的使用,各种在线基督徒交友论坛和交友空间的建立也在无形中促使基督教信徒之间产生了“数字鸿沟”。一方面,这些新型交互方式主要面向青年信众,迎合的是年轻信众宗教信仰的在线表达,而对于年龄稍大的信众来说,上述新型交互工具作用甚微,年轻群体拥有网络空间或微博的人相对会多于老年人。这种现象的长期发展势必会导致中老年人在基督教教会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成为相对意义上的弱势群体,成为了网络边缘人群,失去了相应的话语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现象不可避免,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势必催生“数字鸿沟”,而在数字鸿沟背景下,互联网中的“弱势群体”势必会受到“歧视”。具体到教会而言,这种现象会愈加明显。因此,如何避免新技术的应用所产生的在宗教信仰方面的数字鸿沟成为了目前教会网络传播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虚拟在线交流”增加了教会与信徒、信徒与信徒之间的冷漠感。互联网完善并改进着传统基督教教会的功能,网络传播也逐渐成为了美国基督教教会在数字化时代的主要生存方式。然而需要警醒的是,基督教的网络传播只是弥补了传统教会工作的不足之处,使其各方面得到了完善,但并未从本质上改变传统的教会工作的内容及性质。从这个层面上讲,网络传播对传统教会的功能只是复制,教会网站对传统教会而言只能是“补充”。虚拟教会不可能真正取代传统教会,虚拟崇拜在具备了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失去了传统教会口传心授这种人际传播的天然优势,教会的网络虚拟传播和传统的实体传播不可同日而语。

交流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也是人类所追求和渴望的,交流更是理解和信任的前提。同样也是交流,使得基督徒以及教会之间本着共同的信仰在耶稣基督的感召下团结在一起。一方面,福音的普遍性就是某种超群的神圣,它就是上帝的无法抵挡的恩典、善良和怜悯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它是某种与无穷的奥秘进行交流的连结着无尽的宽容和卓越的人类精神。有关耶稣的信息以及他本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度崇高的、优雅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新方法来理解灵性和交流。那么,基督教的网络传播是不是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弱这种沟通呢?

未能进行口传心授的面对面传教布道是教会网络传播的一大劣势,而互联网技术的完善程度还不足以弥补这方面的缺憾;正如在线购物不是真实的社会体验一样,在教会的虚拟传播背景下,“以对基督教的热爱而使人们联系到一起”(38)陷入了真实状态下的缺失,这一点与基督教传统有所违背,基督教传统要求,“人们要定期的见面,以促进感情、相互爱护、相互关心”(39)。而这些是网络传播背景下的基督教教会所无法实现的。基督教教会的网络传播性决定了多种形式的传播以及敬拜模式只能在虚拟的条件下进行,这违背了《圣经》中耶稣对其门徒的教导:“深入到人群中,将福音传递出去。”(40)

第四,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任重道远。实现“社会公正”一直是传统教会工作的主要内容,反宗教歧视、反堕胎、对弱势群体的救助等都是其力图实现社会公正的表达形式。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教会极力推行“社会公正”的过程中,存在于某些方面的并有着深刻的社会和历史渊源的“刻板印象”一直存在并影响着传统教会的工作和生活,影响着其“社会公正”的进一步推行。即便是在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传统教会主要生存方式的今天,这种现象仍然存在。

这一点可以在某些教会网站的主要内容中找到原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方面就是各教会网站对女性的关注版块。如美国改革圣公会女执事手册上清楚的记载着本教会中女执事所起到的主要作用:“由于本教会中女执事所完成的工作事务,以及她对自身工作的理解,从本质上来说,女执事本身肩负着对教会内部和外部一种传教职责,具有一种天然的权威,尤其是对女性和儿童而言,这方面的特性表现得更加明显。不过其还是受制于‘男性主宰的上帝世界’之中。”(41)从中可以看出,教会的网络传播并未从本质上改变女性的社会地位,即便是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多元交互的背景下,“女性受制于男性”的刻板印象还是未能得到改变。

对女性的关怀在基督教思想中一直得到强调,尤其是教会网络传播之后,其在这方面的关注更加凸显。在本文所研究的七大基督教教会网站中,基本上每一个教派都在设立了专门的“女性”栏目,从各个方面表达了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关注。然而,我们是否可以从中挖掘出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宗教网站对女性地位的特殊关注是否将其推向了“特殊群体”这样一种角色定位来关注?这在某种程度上有悖于其极力推行的社会公平正义的真正内涵。通过对改革圣公会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出,该教会一方面在强调女执事在教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了其在男性主宰的教会生活中仍然处于弱势,这点在传统教会中可以看到原型。对弱势群体尤其是对女性的关注是基督教思想中一直强调的人文关怀精神,这种精神在互联网传播背景中更是得到了很好的展现。然而,在看到互联网给教会传播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同时也应该警醒:互联网终究只是一种手段,它只可能促进教会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却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其命运,即便是在更加具有普及、多元和公平性的互联网背景下,教会想要彻底推行社会公平正义的想法还远未实现,网络教会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关注也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综观整个基督教网络传播的发展历程,从20世纪80年代的兴起,到如今纷纷建立起来的各种形式的教会网站,美国基督教教会传播还处在探索及完善阶段,基督教教会势必需要警惕各种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地查漏补缺,并屏弃掉不合时宜的东西。随着教会领导者对网络技术和网络传播策略进一步的了解,他们应该更为清醒的认识到:基督教教会网络传播的最终落脚点势必是“如何更好地利用技术来为教会和基督徒服务”而不是对“技术本身痴迷的关注”。网络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是如何服务于当地的教会,如何使得基督徒们更好的在教会中实现自身的对上帝的爱和崇拜,这便是互联网对于基督教教会和信徒来说最大的魅力所在。

【注释】

(1)许正林,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2)Dixon,Patrick.Cyberchurch,Christianity and the Internet.Eastbourne,UK:Kingsway Publications.1997:17.

(3)Heidi Campbell.Exploring Religious Community Online:We are One in the Network.New York:Peter Lang,2005: 64.

(4)Hewitt,Steven.“Can there be a REAL Internet Church?”Christian Computing Magazine10(September1998).http:// www.gospelcom.net/ccmag/articles/cov0998.shtml.No longer available online.

(5)Lochhead,David.Shifting Realitie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hurch.Geneva:WCC Publications,1997:46.

(6)Ciolek,T.M.“Online Religion:The Internet and Religion.”The Internet Encyclopedia.Vol.2.ED.Hossein Bidgoli.New York:John Wiley & Sons,2004:798-811.

(7)Lochhead,David.Shifting Realities: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Church.Geneva:WCC Publications,1997:52.

(8)参见:www.godweb.org.

(9)Heidi Campbell.Exploring Religious Community Online:We are One in the Network.New York:Peter Lang,2005: 63.

(10)Scott Thumma,“Religion and the Internet,”Communication Forum Lecture at Massachues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n April 18,2001.

(11)Lorne L.Dawson,“Cyberspace and Religious Life:Conceptualizing the Concerns and Consequences,”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01 Conference in London.

(12)Quoted from 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Faith Online”Report,p.8 http://www.pewinternet.org/pdfs/PIP_ Faith_Online_2004.pdf.

(13)Walter P.Wilson.The Internet Church.Nashville:A Thomas Nelson,2000:29.

(14)(Matthew 22:37-40)大使命(Great Commission):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

(15)Walter P.Wilson.The Internet Church.Nashville:A Thomas Nelson Company,2000:29.

(16)Bellah,Robert,Richard Madsen,William M.Sullivan,Ann Swidler,and Steven M.Tipton,Habits of the Heart: Individualism and Commitment in American Lif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5:233-239.

(17)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网络时代的宗教[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106.

(18)Charles Henderson,et al.Disscussion:Religion and the internet.Communications Forum at 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n April18,2002.

(19)Sara Johnson.Religion and the Internet:The Techno-Spiritual In Cyberspace,2001.

(20)Heidi Campbell,”Approaches to Religious Research in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ed.Jolyon P.Mitchell and Sophia Marriage,Mediating Religion:Conversations in Media,Religio,and Culture(New York:T & T Clark,2003:216.

(21)John P.Jewell.WIRED for Ministry.Brazon Press,2004:67.

(22)Lynne M.BAAB.Reaching Out in a Networked World.Herndon,Virginia:The Alban Institute,2008:83.

(23)Richard N.Ostling.不断变化的美国宗教[DB/OL].http://www.usembassy-china.org.cn/jiaoliu/j10100/ immigration.html.

(24)徐以骅.美国宗教的“路线图”[M]//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

(25)Jay Kinney,Net Worth?Religion,Cyberspace and the Future,Futures,1995(7):27.

(26)徐以骅主编.宗教与美国社会——网络时代的宗教[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4:106.

(27)John P.Jewell.Wired for Ministry.Michigan:Brazon,2004:34.

(28)John P.Jewell.Wired for Ministry.Michigan:Brazon,2004:72.

(29)Heidi Campbell.Exploring Religious Community Online:We are One in the Network.New York:Peter Lang,2005: 177.

(30)Ibid.

(31)Steven M.Murray.A Guide to the Internet For Churches and Pastors.Tennessee:Discipleship,1998:30.

(32)John P.Jewell.Wired for Ministry.Brazon Press,2004:87.

(33)http://www.wesleyan.org/wpf/contribution_limit.

(34)MySpace.com成立于2003年9月,是目前全球第二大的社交网站(今年年初Facebook的全球访问量超过了MySpace)。它为全球用户提供了一个集交友、个人信息分享、即时通讯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互动平台。经过四年的高速发展,现已拥有超过2亿注册用户,并且正在以每天新增23万注册用户的速度继续增长。

(35)Geoff Surratt Greg ligon Warren bird.The multi-site church revolution.Michigan:Zondervan,2006:9.

(36)Esther Ogbonda.Cyber Evangelism.UK:Pneuma Springs,2005:34.

(37)Ean-Nicolas Bazin and Jéróme Cottin.Virtual Christianity:Potentialand Challenge for the Churches.Switzerland: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2004:70.

(38)Esther Ogbonda.Cyber Evangelism.UK:Pneuma Springs,2005:49.

(39)摘自圣经,Hebrews10:24-25.

(40)摘自圣经,St.Marks Gospel,16:15-16.

(41)参见http://www.recdss.org/.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