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媒体在中国发展的四个阶段

网络媒体在中国发展的四个阶段

时间:2022-04-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网络媒体在中国发展的四个阶段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基本相似,都是沿着科研机构——大学——社会这样的途径扩散的。1993年全球网络年会上,中国加入互联网的要求得到大部分与会人员的支持。从此中国被国际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此事被中国新闻界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一、网络媒体在中国发展的四个阶段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基本相似,都是沿着科研机构——大学——社会这样的途径扩散的。从传播的角度来看,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起步阶段(1987—1994年),这个阶段互联网的应用范围仅仅局限于科研机构和大学校园,还是一个小众媒体。这个时期的主要工作就是网络技术的引进与开发、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多种渠道实现与外部世界(主要是美国)的网络连接,等等。第二个阶段为萌芽阶段(1995—1998年),这个阶段互联网逐步向社会开放,传统媒体纷纷创办网络版。第三个阶段为发展阶段(1999—2001年),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新闻网站和门户网站的兴起,三大商业网站新浪、搜狐和网易在新闻传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四个阶段为深入阶段(2002年—现在),其重要特点是博客以及网络社区的不断发展,个性化阶段进入新阶段——Web2.0时代。

(一)不平凡的起步:蹒跚前行(1987—1994年)

1987年,正是霹雳舞流行的时代,中国的第一家肯德基在北京前门开业,而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也唱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赢得了无数少女的芳心。也就在这一年,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Karlsruhe University)和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注定要记入中国网络发展的史册。1987年9月,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Karlsruhe University)维纳·措恩(Werner Zorn)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的帮助下,王运丰教授和李澄炯博士等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建成一个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20日向德国成功发出了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8)

在那个年代,拥有电子邮件信箱绝对是一种奢侈品,是一种地位的象征。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居然在“路上”走了6天。1987年9月14日发出的邮件,直到9月20日才到达目的地。而直到1998年免费邮箱在中国被开放出来之前,电子邮件一直是一个稀缺资源,也是处在“出国热”期间的中国大学生申请出国的重要渠道。由于当时公用一个电子邮件信箱的现象比较普遍,1996年秋北京大学还爆发了一件广受传媒关注的电子邮件案件。案情大致如下:北大心理学系薛戈燕在1996年3月接到美国密执安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通知书,该校通过E-mail告知薛戈燕,正式通知随后送出。E-mail发到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实验室的公用203号电脑上,和薛戈燕同宿舍的张某看到通知书并代替薛戈燕回了一封E-mail,回绝了密执安大学。后来薛戈燕和张某对簿公堂,以薛戈燕胜诉告终。

电子邮件现在已经成为互联网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服务,中国电子邮件的发展历程,如同一面镜子,折射着中国网民的心路历程。今天我们很难想象,没有电子邮件的互联网将会怎样。而不断上演的“免费邮箱”与“收费邮箱”的争论,一方面在证明注意力经济在网络时代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告诉我们在市场化盛行的时代“免费的午餐”确实越来越少。

当时的政治气候还比较紧张,作为全球互联网主导国家的美国一直阻碍中国接入互联网。但是,互联网毕竟是一个开放的网络。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中国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网络取道瑞士、加拿大和德国等国实现了和互联网的部分连接。1989年10月,由世界银行贷款赞助的重点学科项目——中国国家计算机和网络基础设施项目(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简称NCFC)正式立项。同年11月,该项目正式启动。应该说,NCFC主干网的建设对于后来整个中国互联网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美国的坚冰也逐渐被打破。1991年3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计算机网络连接建立。

1993年,美国提出“全球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全球范围里掀起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热潮。中国从1993年起,开始实施以“三金”工程(指金桥、金卡、金关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信息系统工程。1993年全球网络年会上,中国加入互联网的要求得到大部分与会人员的支持。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互联网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此事被中国新闻界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这个时期,互联网的另一个重要功能电子公告牌(Bulletin Board System,即BBS)也出现了。1994年5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这是中国第一个BBS站。从概念上讲,互联网的电子公告牌服务对网络用户来说扮演着与日常生活中普通公告牌同样的角色——允许每个人张贴自己的见解供其他人阅读。这样的传播方式对于传统的大众传播而言,却意味着一种根本的转变。在传统的大众传播中,由点到面的传播方式使得反馈难成为大众传播的一个必然特性,受众在其中的地位只能是被动的、附属的。而互联网上提供的无穷无尽的电子公告牌具有大容量、交互性以及实时性的特点,一个电子公告牌既可以在小组织和小范围里进行,也可以扩散到整个网络世界。从技术上讲,同时参加电子讨论的人数可以超过100万人。电子公告牌覆盖了各种各样的讨论话题,从政治、宗教、科学到文学、科幻、音乐再到产品价格、股票涨落几乎无所不包,事实上,电子公告牌就是整个社会生活的缩影。在这里,每一个参加网络讨论的人既是信息的发布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传者与受传者的角色融为一体。

(二)暗流涌动:网络新闻传播初见端倪(1995—1998年)

互联网发展的最大特点在于技术进步所表现出来的加速效应。根据传播学家的观点,一种媒体使用的人数达到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才能被称为大众传媒。在美国,达到这个水平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有线电视用了10年,而因特网只用了5年。我国的网络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也特别惊人,1993年互联网还鲜为人知,1997年网络用户就超过62万,1998年底达到210万。

在国际上,1987年美国硅谷的《圣何塞信使报》首开网上大众传播之先河。此后,大量传统媒体争相创办“网络媒体”,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1998年5月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的一段讲话把互联网称为“第四媒体”,从此“第四媒体”的称谓被广为使用。

1995年5月,中国开始向社会各界用户提供互联网全功能服务,中国的互联网由此进入市场化的高速发展阶段。同年,网络内容服务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1995年1月,由国家教委主管主办的《神州学人》杂志正式上网,向广大在外留学人员及时传递新闻和信息,成为中国第一份中文电子杂志。1996年9月22日,全国第一个城域网——上海热线正式开通试运行。1996年11月15日,实华开公司在北京首都体育馆旁边开设了实华开网络咖啡屋,这是中国第一家网络咖啡屋。1996年12月,中国公众多媒体通信网(169网)全面启动,广东视聆通、四川天府热线、上海热线作为首批站点正式开通。1997年2月,瀛海威全国大网开通,3个月内在北京、上海、广州、福州、深圳、西安、沈阳、哈尔滨8个城市开通,成为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民营ISP、ICP。1997年6月3日,受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委托,中国科学院组建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行使国家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职责。同日,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宣布成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工作委员会。1998年3月,在邮电部、电子部的基础上组建的信息产业部成立。1999年1月22日,政府上网工程主站点www.gov.cn开通试运行。1997年1月1日,《人民日报》主办的人民网进入互联网,这是中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网站。

应该说这是一个暗流涌动的年代。互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引起了极大的社会注意,其中包含了向往、骚动、艳羡、疑虑、观望等复杂的情绪。一方面我国在互联网的基础建设以及国际连接方面不断获得突破,网民数量以指数速度增长,网络的社会应用日新月异;另一方面由于滞后的观念、落后的运作模式、高昂的上网费用,等等,使得我国在互联网内容服务尤其是新闻传播、政府信息、上网工程等方面裹足不前。有关这种状态的一个真实写照就是在杭州召开的“99全国新闻媒体网络传播研讨会”,出席这次会议的只有《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全国40多家媒体网站的代表,不仅与会人数少,而且不少代表甚至还在为媒体网站应该叫“某某报电子版”还是称为“某某报网络版”而争得面红耳赤。

(三)新闻网站风起云涌(1999—2001年)

截至1999年年底中国网民人数达到890万,2000年底,中国上网人数达到2250万,2001年底上网人数达到3370万。2000年,可谓是中国新闻媒体网站“升级年”,网络媒体无论从规模、影响力、社会应用还是社会认识的角度都到了一个突破的临界点,网络新闻传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增长。

这里所讲的新闻网站,包括商业新闻网站和传统媒体新闻网站两个部分。从1998年开始,对于传统媒体新闻网站来说一个不变的话题就是如何应对商业门户网站的挑战。1999年4月15日,国内23家有影响的网络媒体首次聚会,共商中国网络媒体发展大计,并通过《中国新闻界网络媒体公约》,呼吁全社会重视和保护网上信息产权。1999年7月12日,中华网在纳斯达克首发上市,这是在美国纳斯达克第一个上市的中国概念网络公司。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唐绪军的统计,截至1999年6月15日,我国网上的中文报纸总数为273种,占1998年统计的全国报纸总数2053种的13.2%。其中,全国性的报纸中有四分之一左右创办了“网络版”,地方报纸中创办网络版的比例为11.6%。(9)截至1999年底,中国上网报纸接近1000家,上网广播电台电视台超过100家。(10)当时,中国多数新闻媒体的网站大多处于刚刚起步的“网络版”阶段。

与传统媒体网站相比,商业门户网站在1998年之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商业网站虽然没有新闻采访权,在新闻报道方面缺少第一手资料,但是它们通过风险投资获得了更多的资金,同时具备更灵活的管理体制和更先进的编辑思想,因此能够在当时的网络新闻传播中独领风骚一两年。1998年“网络门户”概念的提出,使得众多商业网站为了问鼎网络门户而加大了网络新闻内容的比重,表现突出的就是新浪、搜狐和网易这三个商业网站的崛起,其中新浪表现最为抢眼。1998年12月1日,四通利方公司与华渊资讯合并,并在原利方在线和华渊资讯网的基础上组建了一个全新的网站——新浪网(sina)。新浪网在滚动新闻、新闻的分类与综合、新闻专题等方面下足了功夫,适应了网络传播的特点,表现了更强的新闻敏感性,在重大新闻的把握方面也胜过了传统媒体。当时中央电视台网站创始人尹向东的一段表白可以说代表了当时很多传统媒体网站人员的心态:“我们搞媒体网站的并不是站在互联网的最前沿,因此感到很痛苦。第一个痛苦,是看到了传统媒体的网站并不是搞得最好的;第二个痛苦就是许多搞网站的都赚了钱(无论是凭什么样的方法),而这些赚钱的事情却跟我们没有关系。这两种痛苦结合起来的第一点感受,就是我们的投入其实是很少的,只不过是现在投资网站费用的几十分之一,甚至上百分之一。因此,作为传统媒体网站就无法跟商业网站去拼。第二点感受,就是我们搞媒体这么多年,利用媒体来进行经营,来搞新的模式,我觉得这是我们作为传统媒体所要担负的一个责任。”(11)

而2000年,在商业门户网站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传统新闻媒体网站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对于传统媒体网站而言,2000年实现了两个突破。第一个突破是技术上和内容上的突破,带宽由几兆变成了几百兆,内容也从报纸的网络版转变成独立的新闻网站,并且不断提供各种互动和服务的信息内容。第二个突破就是实现了媒体联合,通过对数家传统媒体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崭新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其中的代表包括北京的千龙网、上海的东方网、四川的四川新闻网、河南的河南报业网,等等。这表明建设者们认识到媒体网站不应只是简单复制传统媒体的内容,而是一种有着自身特点的、有着更大功能的、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新媒体。

2000年,有关网络新闻传播的管理也出现了松动。2000年11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发布《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2000年11月6日,信息产业部发布《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2000年12月12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央视国际网、国际在线网、中国日报网、中青网等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进行登载新闻业务,率先成为获得登载新闻许可的重点新闻网站。2000年12月,新浪网和搜狐正式获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的登载新闻业务资格,成为中国民营商业网站中首批获得上述许可的网站。关于商业网站转载新闻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有关新闻著作权的问题。其中不仅涉及传统媒体网站和商业门户网站之间的矛盾,商业网站内部也存在类似的矛盾。一个突出的案例,就是新浪和网易之间有关著作权的官司。2002年1月24日,新浪网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已就搜狐网对新浪网短信频道、财经频道及体育频道等网上资源大规模剽窃、抄袭及侵权的行为提起诉讼。搜狐网迅速作出回应,在本网上公布了新浪抄袭搜狐的若干证据,并随后向法院起诉新浪抄袭和不正当竞争。这场闹剧最后以两家的诉讼都被法院驳回告终,但是由此遗留下来的法律问题却依然没有很好地得到解决。

2001年轰动全球的网络事件就是当年5月的中美黑客大战。2001年4月1日,美国一架海军EP-3侦察机在中国海南岛东南海域上空与中方一架飞机相撞,致使中方飞机坠毁,飞行员失踪。中美撞机事件发生后,中美黑客之间发生的网络大战愈演愈烈。自4月4日以来,美国黑客组织不断袭击中国网站,中国一些黑客组织则在“五一”期间打响了“黑客反击战”。此间事情的高潮,则是中国黑客在“五四”青年节那天采用了信息战中罕用的“人海战术”攻击美国白宫网站,使该网站被迫关闭了两个多小时。

随着互联网社会影响的不断扩大,有关网络媒体也得到了发展。此前的1997年10月16—17日,中国报刊月报社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全国电子报刊经营现状与发展趋势研讨会”,这是国内由学界和业界联手发起的首次网络媒体研讨会。1999年7月1—3日,中国记协在杭州主办了“99中国新闻媒体网络传播研讨会”,则可以看成是传统媒体网站联合召开的第一次学术研讨会。“99中国新闻媒体网络传播研讨会”的一个意外收获,就是我国第一个新闻传播学学术网站“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http://www.cjr.com.cn)的诞生。1999年11月5日,由浙江在线、浙江大学新闻学院、《新闻实践》杂志编辑部以及新浪网共同主办的“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简称CJR(China Journalism Review)正式开通,这是我国新闻传播学术资源上网进程中迈出的一大步。2000年4月20日,由中国国际互联网络新闻中心、新华网、新浪网、人民日报网络版、中国信息经济学会联合主办,并得到了国务院新闻办、信息产业部等有关政府部门支持的21世纪中国互联网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中国互联网界的首次大聚会。2000年第二届“中国新闻媒体网络传播研讨会”在6月18—19日期间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百余家媒体网站的负责人和有关部门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本次会议的主题是,媒体网站:探索发展之路。具体讨论7大热点问题:(1)在市场竞争和现有条件下,媒体网站如何自我成长,壮大自身力量?(2)在与商业网站的竞争中,媒体网站有什么优势,如何扬长避短?(3)探讨网络新闻的采编规律,总结实践经验;(4)大型新闻网的运作情况及经验研讨;(5)新闻媒体面临的网络版权问题;(6)新闻媒体网站建设中的技术解决问题;(7)网络新闻人才问题。(1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于1999年4月设立“网络与数字传媒”研究室。2000年4月,中国传媒大学成立全国首家网络传播学院;2001年5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立,设有新媒体与网络传播系。此后,全国各高校纷纷设立网络传播方面的课程或专业,有关网络传播研究的文章和书籍也蔚为大观。

(四)博客成为网络民主与网络放纵的代名词(2002—2008年)

当我们还在为电子公告牌的管理展开辩论的时候,一个新的传播形式——博客迅速蔓延并成为新的讨论热点。2002年,博客开始引入中国。博客是由英文blog翻译过来的,所谓博客,其基本含义就是网络日志。博客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个人化,其在中国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的博客带有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或者自我表演的色彩,不管他们的意见是属于忧国忧民还是属于纵情狂欢的类型,撰写博客的人都俨然以“舆论领袖”自居,他们或者具有强烈的“救世主”情结,或者具有某种超级“表露狂”的特点。2004年以后,Web2.0一词出现,代表了博客发展的第二个阶段。Web2.0有点像小组讨论,传播者的角色进一步淡化,强调互动与共享,强调所有的参与者都要为博客空间作出自己的贡献。

2002年中国博客不足1万人。2003年,博客在中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博客中国、中国博客网、博客动力、blogbus、cnblog.org等的传播,使得博客开始进入了大众化视野。2004年是博客商业化年,博客开始引爆流行。2004年年底中国博客用户达到了约200万之多。2005年是博客大众化元年,博客开始大众化,从精英向普通网民扩散,2005年中国博客用户超过1000万。(13)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到1750万,其中活跃博客作者(平均每个月更新一次以上)接近770万,注册的博客空间数接近3400万,而博客读者则达到7500万以上,其中活跃博客读者高达5470万人。截至2007年11月底,中国博客空间达到7282万个,博客作者规模已达到4700万,这意味着平均每30个中国人、每4个网民中就有一个博客作者。(14)

2002年的“我为伊狂”和2003年的“木子美”可以被看做第一代博客的两个典型代表,前者因为文章《深圳,你被谁抛弃?》出名,后者因为《遗情书》轰动。2002年11月16日下午,名为“我为伊狂”的网友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和新华网“发展论坛”分别发出的一篇近两万字的长文《深圳,你被谁抛弃?》,吸引了网络媒体的广泛关注。新浪、搜狐、网易三大门户网站都以专题的形式做了突出处理。该文发表两个月后的2003年1月19日,深圳市市长于幼军与文章作者“我为伊狂”进行了对话。于幼军在此次对话中说:“文章上网第二天我就看见了,下载下来看了两三遍,很有感触!”此后,2003年7月29日,国务院调研组到达深圳,专门邀请“我为伊狂”参加了深圳问题研究座谈会的交谈。这个案例体现了网络传播的力量,被认为是网络民主的一种实现途径。而到了2003年6月19日,“木子美”在中国博客中开辟了一个小空间,写起了可供大众阅览的日记,并把这些日记冠名为《遗情书》。《遗情书》记录了木子美放纵多样的性生活,在中国社会可谓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了一场传播自由与责任的大讨论。

2004年3月,欧雷利媒体公司(O'Reilly Media Inc.)副总裁戴尔·多尔蒂(Dale Dougherty)在公司的一次筹备会上偶然提出了Web2.0一词。在欧雷利公司极力推动下,全球第一次Web2.0大会于2004年10月在美国旧金山召开。从此,Web2.0这一概念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在全球传播开来。以往的Web是以数据库为核心,将用户绑定在这个以数据库为核心的封闭式的Web平台上。而Web2.0是以用户为核心,在此基础上,数据库的核心信息全部来自于用户,强调用户的参与,资源共享、平台开放,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自己的信息菜单。在Web2.0时代,个体用户的价值得到了最大的体现,众多的网民既是信息创造者和信息传播渠道,同时也是信息的受众。新闻采播不再是小部分专业人士的特权,任何接触新闻事件的人员都可以以自己的视角来观察和报道新闻事件。数码摄像机与录像机的普及为大众采编新闻提供了设备基础,内容制作者将细分为数据、图像、多媒体等不同类型。网民主动地选择信息,信息也被有针对性地发送到合适的用户群。通过RSS等定制化阅读器,网民可以过滤掉不感兴趣的多余信息,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IT专家方兴东认为,Web2.0有两个核心特点:一是以个人为中心。其关键词是“主动”;二是以自组织为中心,其关键词是“互动”。Web2.0是个性化最大张扬的个人时代,“个人深度参与到互联网中,而不是作为被动的客体,这是一个革命性的变化”。Web2.0是以自组织为中心的,在Web2.0中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彼此相连。“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创造的内容与内容之间,以及个人汇聚的群体与群体之间,都是以不同的自组织方式架构起来。以自组织的方式让人、内容和应用等充分‘活动’起来,互联网的力量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爆发。而其他诸多特点,比如参与、分享等等,都是次于这两个特性的亚特性而已。”(15)

2006年7月,国内知名的市场研究和管理咨询机构——赛迪顾问股份有限公司(CCID CONSULTING,股票代码:HK8235)发布了《Web2.0时代网络媒体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报告显示,随着网络应用日益丰富,网民需求不断升级,网民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来重新整合内容、娱乐、商务、通信及其他种种个人应用,以最大程度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为了满足这一需求,网络媒体也由原来众性的大众传播转为以个性为中心的个性化传播,网络媒体的应用模式及营销特点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应该说,2002年以后随着各种新技术的不断突破,关于网络研究的新名词也越来越多,对于网络传播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热门研究领域。其中从2004年开始以学者为主体的“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成为一个讨论新媒体的学术平台。2004年在南京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年会主题是“中国网络传播事业:挑战与对策”;2005年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与“2005中国网络传播学院奖·博客大奖赛”一起召开; 2006年“中国网络传播学年会”移师香港浸会大学,会议的主题为“数码传播与社会转型:中华社会及其他地区之经验”;到了2007年,年会在武汉召开,这一次的年会与“新新论坛”一起召开,并探讨了两个会谈合并的事宜。从会议的论文不难看出,对于网络媒体的研究正变得越来越深入,涉及的研究问题也越来越多样化和具体化。但就总体状况而言,由于网络发展得太快,相关的研究总体上缺少系统性,更缺少经典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