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

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

时间:2022-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新闻价值的要素,实际上就是记者通过自己的常年工作,积累了经验,慢慢形成的某类事实值得报道、某类事实不值得报道的内在标准。在这个意义上,新闻价值就是传播者选择事实、予以报道时考虑的若干标准(要素)。最后,确认这是一个传闻,印尼国防部公开向遇难者家属道歉。若12人存活是事实,在那种情况下,对公众,尤其遇难者的家属们来说,就是一条极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三、新闻价值的十个要素

新闻价值的要素,实际上就是记者通过自己的常年工作,积累了经验,慢慢形成的某类事实值得报道、某类事实不值得报道的内在标准。不论是否意识到,我们在报道之前,选择事实的时候,心里面已经有了一把标尺,这把标尺可能每个人有所差异,但是大同小异。我在这里不过是把它总结一下而已。在这个意义上,新闻价值就是传播者选择事实、予以报道时考虑的若干标准(要素)。我们的新闻理论教材,常把它概括为几个“性”,这样的概念是不科学的,新闻学不能是由很多“××性”的概念构成的科学。其实,避免使用“××性”,反而可以促使我们把要说的问题论证得更好一些。

第一,事实发生的概率越小,便越有新闻价值。

如果某类事实经常发生,非常普遍,这个事实不会具有新闻价值。但如果这个事情发生概率很小,比如意外、偶然、异常的事实,通常会具有新闻价值,因为明显地偏离常规的事实构成了吸引人的魅力。

2000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有这样一句话:惊奇是探求哲理的开端。这是说,某些事实偏离常规了,人们就会对它感兴趣。首先是惊奇,有了惊奇之后,人们才进一步探索,得出一套哲理来。如果没有惊奇这个起点,后面什么也没有了。这是人的一种本能,是人接受或关注外部信息时的心理表现之一。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新闻是从正常的事件流程中脱轨而出的信息,是人们正常预期的中断。

第二,事实或状态的不确定性越大,减少不确定性的事实或信息,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人们恐惧的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无法知晓的、模糊的事实。当事实处于模糊和无法知晓的状态之时,能够减轻这种状况的些微信息,都会具有新闻价值。这种信息可以是一个新的事实,也可以是一个观点。这里有一个相反的例子:2007年年初,印度尼西亚的一架飞机失踪,机上有102人。情况不明,造成人们对解除这种状况的讯息的追寻。这个事情发生以后,印尼当局(主要是国防部)曾发出了一个讯息,说102个人中有12人存活。这个讯息使得悲痛和焦虑的家属们产生了一线希望,都拥到有关部门去问情况。最后,确认这是一个传闻,印尼国防部公开向遇难者家属道歉。若12人存活是事实,在那种情况下,对公众,尤其遇难者的家属们来说,就是一条极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当然,这种情况下若发出的讯息是错误的,也会造成很大的扰民结果。

第三,事实的发生与受众的利益越相关,越具有新闻价值。

特别是直接发生在受众身边的与利益相关的事实,通常都具有新闻价值。这样的事实一般都较为枯燥,所以能够具备新闻价值,因为与受众的利益紧密相关。比如说某人买了某一纺织品方面的股票,关于纺织品的任何动向方面的信息,他都会非常关心。当然,没有买的人不会对纺织品方面的生产信息有兴趣。不管怎样,你要考虑到你所服务的传媒的受众对象,如果他们是股民,跟股市相关的信息可能没有娱乐方面的趣味性新闻价值,但是具有与经济利益相关的新闻价值。

几年前,著名歌手高枫逝世。各报纷纷报道高枫因何逝世,得了什么病,是否传染等等,大多作为娱乐界新闻处理。但是,《中国经营报》的记者却在头版发表了一条关于高枫逝世的经济方面的新闻,即高枫是浙江省某行业的广告代言人,他的逝世给这个行业造成了何种损失,使得这种社会经济现象得到社会的关注,也给公众增添了经济学的知识。该报记者的新闻价值眼光,值得称道。

第四,事实的影响力越大,影响面越广,越能立即产生影响力,这三个条件同时存在,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这样的事实一般是比较重大的、影响全局或精神上震撼人的事实,比如“9·11”这样的事实,尽管它是局部的,一旦爆发,人们都非常关心,因为它的影响面太大了,能够立即产生影响。在“9·11”发生后的第二天,即9月12日,全世界所有的综合性报纸(《人民日报》除外,头条是“九运会火炬传递典礼仪式”)的头版头条都是“9·11”这条新闻,例如《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朝日新闻》、埃及《金字塔报》、巴西《环球报》、法国《世界报》、德国《南德意志报》、《赞比亚日报》、沙特阿拉伯《生活日报》等等(图2-1-1—图2-1-10)。这说明,我们的世界同行们,在新闻价值方面是有共同的认识基础的。

img12

2-1-1 “9·11”第二天《纽约时报》头版版面

img13

图2-1-2 “9·11”第二天《泰晤士报》头版版面

img14

图2-1-3 “9·11”第二天《朝日新闻》头版版面

img15

2-1-4 “9·11”第二天《金字塔报》头版版面

img16

2-1-5 “9·11”第二天《巴西环球日报》头版版面

img17

图2-1-6 “9·11”第二天《法国世界报》头版版面

img18

图2-1-7 “9·11”第二天《南德意志报》头版版面

img19

图2-1-8 “9·11”第二天《赞比亚日报》头版版面

img20

2-1-9 “9·11”第二天沙特阿拉伯《生活日报》头版版面

img21

图2-1-10 “9·11”第二天《人民日报》头版版面

第五,事实与接受者的心理距离越近(兴趣、生活地域、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和专业、经济收入、民族或种族或宗族的心理距离),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我们每位新闻从业者服务的传媒是不一样的,传媒形态不一样,版面、频道也都不一样,你对事实的选择标准会有所不同。假如你服务的是老年群体,他们可能对健康方面的讯息更关心;如果是女性传媒,可能对烹饪、服装等更感兴趣;而足球报刊,则是专门为球迷服务的。在选择事实加以报道时,要考虑事实和接受者之间的心理距离。综合性传媒报道的新闻,比如北京地区的《北京青年报》、《新京报》、《北京晨报》等等,更多考虑的是“地域”与受众的心理距离。凡是发生在北京的事实,比较重要的、异常的、发生概率小的,都在它们的报道视线之内。同样一类事实,比如一个较为严重的交通事故,死了5个人,如果发生在纽约,北京的报纸能上报屁股就不错了,但是若发生在北京当地,有可能上头版,这就是生活地域造成的新闻价值标准的心理差异。因为生活地域不同,受众与所发生事实的心理距离不同。我生活在北京,当然更关心我身边发生的事实。

教育程度和专业、经济收入、民族或种族或宗族的方面的事实,受众与之的心理距离,道理是一样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第六,越是著名人物,其身上发生的事实,越具有新闻价值;越是著名地点,那里发生的事实,也越容易引起受众的关注。

这是由于明星崇拜心理,或是对著名地点的知悉而产生的关注意识,或是对故土的依恋、怀旧心理造成一种价值判断。

前一点,著名人物身上发生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不用多说,而且现在我们做得有点过分了,不停地挖名人隐私。但是后一点,我们忽略了。同样的事实,发生在无名之地,不是新闻,发生在著名的地点就有可能成为新闻。在报道中若突出这个著名地点,可能会自然而然地抬升所报道事实的新闻价值。这一点,我们在报道中需要充分利用。

抗日战争50周年的时候,我帮《人民日报》看稿子,收到了一篇来自台儿庄的稿子,题目叫《台儿庄邮电局长学电脑》。当时社会上正在大力做《血战台儿庄》的电影广告,“台儿庄”这个名字大家都开始熟悉了,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集团化地战胜日本军队的战役,李宗仁指挥的。那时全国邮局都在为普及电脑做准备,台儿庄是枣庄市一个县下的区,这个区的邮政局长,可能也就是个科员,作者是刚参加工作的办事员,他觉着“局长”这个顶头上司很重要,所以稿子的标题强调局长学电脑,其实所有邮局工作人员都得学电脑。鉴于台儿庄这个重要的地点,我给作者回了封信,告诉他:不要突出你们的局长,你们局长身上没有新闻,你要突出你们的地名台儿庄,这个地名是含金的。这篇文章的思路要这样写:当年的抗日战场,如今迈进了信息化的门槛儿。全国所有邮电局的工作人员都在学电脑,这个事情本身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但是,你们“台儿庄”这个地名值钱,要通过突出“台儿庄”的地名,来提升你们这件本来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事情。这位作者很热心,很快就改好寄来了。我没有发稿权,而且时效也有点过了,就把稿子发在人民日报的培训中心的报纸《新闻理论与实践》上了,我加了一个编者按,说明什么叫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中的这条,即著名地点发生的事实具有新闻价值,可以在地点上做文章。其实这种现象媒体上经常有,比如说,每隔几年,媒体上会报道一两次大寨,其实大寨发生的那些事儿,各个村儿各个屯子都发生过,你若报道一个无名小村做了一件全国各村都在做的事情,一定没人看,如果报道大寨,就有人看了,包括我自己就看。我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大寨太有名了。往往看完以后叹口气,觉得没什么新东西,但下次新闻标题上出现“大寨”这个地名,还会去看。对著名地点的熟悉,从而产生了关注意识,或者这个地点正好是你的故乡,对故土的依恋心理会让人不由地要看看。

到此为止,前面强调的所有的事实,发生的频率都是有限的,可是我们的媒体每天都要出版,广播电视每天每时都要播出,到哪儿找那么多适合报道的东西呢?下面一条讲的就是这个问题。

第七,凡是含有冲突的事实,多少都有新闻价值;内含的冲突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一般说来,和谐等于平淡,冲突表现为竞技、论战、商业竞争、外交斡旋、战争等等,有分歧、有冲突,便能够激起平静之水的涟漪。冲突在社会中无时无刻不存在,平常你抓不到重大新闻,你就抓有冲突的事实,这样的事实发生的频率很高,而且到处都有。

“冲突”最简单、最普通的表现形式是竞技,这是一类人为的冲突,虽然是人为的,比如体育比赛,但谁是第一,谁是第二,暂时不会有结果,于是就有了对信息的期待,加上体育比赛带有一定的表演性,于是体育新闻现在越来越热乎。在和平时期,它是一种人为的冲突,很有新闻价值。甚至一些娱乐节目也要人为制造一些冲突,几个嘉宾坐在那儿竞赛一下,看看谁得多少分。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最后谁得多少分,需要通过一定的游戏规则来造成冲突,结果具有一定的悬念。

司法事实为什么通常具有新闻价值?它是一种遵循严格规则的社会冲突,虽然有的官司很小,但再小也是一种冲突,只有大小的差异。寻找各种一般性的“冲突”,这是在没有重大事实发生的时候,传媒需要运用的一个最平常的衡量标尺。

“冲突”的第二类表现形式是论战。论战是思想冲突、观点冲突。做编辑的人,要特别重视这方面的组织工作。一个事实发生了,可能消息只有一个豆腐块那么大,但是这个消息可以通过编辑的组织,形成一整版的报道。例如讨论某个事实到底是怎么回事,如何认识和解决等等,其中存在种种分歧,这本身就是一种冲突,就有报道价值。

有一年,《北京青年报》报道了北京市发生的一个被称为“天价葡萄”的案件。四个民工半夜翻墙到一个科研院所,偷吃了科研院所研究种植的葡萄新品种,吃够了还不甘心,把几乎所有的葡萄都摘了,一共带走了30多斤。这个科研所报了案,这是人家种了9年的科学试验的成果,当年投资40万元,现在价值至少100多万元。报纸报道了这个案件,同时,编辑们组织了一整版的讨论:四个民工偷吃了科研所的葡萄,犯的是什么罪?应该如何处罚?因为这类的事情没有先例,也没有明确可以援引的法律法规,各位法学家、律师的观点发生分歧,观点的争论本身就是一类冲突。一般情况下,民工们的行为属于小偷小摸,行政拘留几天也就够了。但是他们造成了科研所上百万元的损失,那时一百万是个很大的数目。参加讨论的法学家、律师,还有其他相关人员,各自谈自己的观点。有人说,只能行政拘留几天,没有具体的法律条款可以援引;也有人说不行,因为科研所损失太大了,得找个法律条文给他们判罪,于是找出一个刑事罪,即“破坏生产罪”,这样的话,这几个民工得判几年刑。最后的结局怎么样我不知道,但是报纸编辑的新闻价值意识,值得称道。

后来类似的版面挺多的,比如,警察抓了一个吸毒的女性,这个女性对派出所所长说,家里有一个三岁的女儿需要关照。派出所所长打了一个电话给当地的片警,片警去了那个房子,敲敲门、围着房子转了一圈没见有人反应,就回去了。工作一忙,把这茬事情忘了。结果,这个三岁的女孩被反锁家里活活饿死了。这是一个很恶劣的渎职案件,当然具有新闻价值。事情报道了之后,编辑又组织了一整版的讨论(法治版),讨论这几个警察犯了什么罪。我很忙,很少认真看报纸,但这个版我从头到尾看下来了,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这样的论战里面,会有各种各样不同观点,人们爱看。这是平常可以经常利用的一类冲突。

照理说,学术不是新闻,但是争论本身也多少会吸引人,我就曾被卷入了一场论战。有一年除夕,我接到四川《新闻界》主编何光珽的电话,他说:“我发了一篇批判你的文章,你看了吗?好好看看,能不能写一篇反驳文章。”如果是表扬的,我不会在意,一听说是批评的,就着急了,赶紧找来一看,原来是程天敏教授跟我辩论新闻客观性与真实性的关系。人一遇到涉及自身的论战,就本能地想反驳,于是春节我也没过好,写了一篇反驳文章,传过去以后发表了。过了些日子,何光珽又给我打电话说:我又发表了一篇程教授反驳你的文章,你看看,是不是再写篇文章过来。我这才意识到,何光珽是拿我当争论的一方,目的是引起大家的注意,让大家都去看他的《新闻界》杂志。我认为该说的话都说了,没有再写反驳文章。不过,我很佩服何光珽,这是一次学术争论,还不是新闻,他就能注意到利用冲突吸引大家的眼球,何况我们平常的新闻呢。

第三类冲突,就是商业竞争了。这应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常发生的、能够抓住的话题,但是我们现在的传媒对商业竞争不大重视,报道出来也不好看。或者不懂新闻职业规范,站在商业竞争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处于客观的中间立场。商业竞争包括国内竞争和国外竞争,这两个方面我们报道得都不够好。在与国外的商业竞争中,我们往往过分看重意识形态、民族主义,这恐怕不行。商业竞争就是商业竞争,美国和欧洲挤兑中国的商品,这样的事情不应拉到民族主义的层面来报道,整个报道的角度要适当,要从商业冲突角度报道。

第四类是外交斡旋。这是一种和平的冲突,既然是一种冲突,自然有新闻价值,因为在没有结果的时候,大家都会关注。

第五类是战争,这是人类的最高冲突,所以战争是绝对有新闻价值的事实。伊拉克战争时期,凤凰台记者闾丘露薇站在巴格达街头,就成为全世界的一条新闻:一位中国女记者来到了巴格达。水均益在她之前几小时,恰恰离开了这个危险的城市,一些人说水均益怕死,其实这是因为记者的管理体制不一样,我们的记者得服从命令。不管怎样说,战争新闻通常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即使是局部战争。战争中,很多记者不顾一切地要去战场,反映了他们的职业精神非常强,也是一种积极的职业冲动。

新华社有位记者叫刘江,1993年1月在索马里拍下了几张非常精彩的战争照片,表现的是美军和当地反政府组织的街头冲突。在拍摄过程中他大腿中了一枪,被抬了回来,伤好以后,别人请他到处作报告,走到哪儿都是欢迎的人群,社科院新闻所也请过他。现在十多年过去了,好像还有很多单位请他作报告,一瞬间发生的事儿,一辈子光荣,因为他是记者,记者的职责就是要走近冲突、报道冲突。

第八,越能表现人的情感的事实(悲欢离合),便越具有新闻价值。

特别是在和平时期,报道这类事实能够引起人们的共同兴趣。这类事实还包括与人同质异构的动物活动。人和动物当然完全不同,但是,一旦动物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按照这种情感理解后,动物的活动就有新闻价值了。

最近我看了一条新闻,原来养在伦敦唐宁街10号的第一公务猫自然死亡后,财政大臣家里的猫成为新的第一公务猫。所谓公务猫,是指用公款喂养在唐宁街10号防老鼠的猫,既然此地是首相呆的办公地点,于是这里的猫也就被荣升为“第一公务猫”。这样的新闻写的是动物,但是表现的是人,甚至是人的制度,猫哪里知道它是第一猫还是第二猫呀。这样的报道很有人情味,也很有意思。

有一次我在家里拿着遥控器随意拨台,无意中发现北京电视台正在现场直播东直门地区拆迁,因为编导选择的报道视角好,被吸引住了,放下了正在写的文章。本来,根据直播的主题,当然主要是推土机如何推倒一片旧平房。然而,主持人却让镜头从推土机方向摇转到了十几只在房上和树间窜来窜去的猫身上,画面中采访一位在这块地方住过的人,他指着其中一只猫说:这只猫是××家的(镜头转向其中的一只猫),不知道这家人为什么这么狠心,走的时候把这只猫扔了。然后主持人上去逮这只猫,手还被猫抓破,流了血,一撒手猫又跑了,前后大概有十多分钟时间。这时候,镜头里有一个人骑着自行车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说:我在家里看到你们的现场直播,那只猫是我们家的。不是我们心狠,而是搬家时来了很多生人帮着搬东西,车装满了,猫受惊吓跑了,一时找不到,车子不能等,只好开走,猫就这样丢了。在电视上,我看到猫的主人一招呼,猫就从树上下来了,显然猫认主人。原来住在这里的那个人又接着介绍:剩下的十几只猫是××家的老猫生的小猫,小猫又生了小猫,太多了,搬走的时候只带了一只,剩下的只好丢掉不管,成了流浪猫。随后主持人开始向围观的人做工作:希望大家发扬“猫道主义”精神,领养这些猫。在主持人的劝说下,这些猫一只一只被人们领走了。最后有一只瘸腿的猫没人要,主持人又做了很多工作,终于有人出面,把这只猫也领走了。然后,才是推土机轰隆隆地把这片地推平的画面。推土机开始推的时候我就不看了,都是老一套,想得出来。我觉得,这个电视台的主持人有新闻价值意识,通过报道猫,实际上表现的是人的情感,人的情感具有新闻价值。

第九,越具有心理替代性的故事性事实(各种成功者、英雄母题、撒旦母题、大团圆母题等等),越具有新闻价值。

大家注意一点,这里讲的是“故事性事实”,不能是编造的故事,否则就有悖新闻职业道德了。

这涉及文艺理论的一个问题。我们经常看小说,看电影,小说、电影里面经常有这样几种情节,一是英雄人物,一是专门写坏人怎么坏的,还有以寻宝为母题的。武侠小说大多是以寻宝为母题,由此演绎出一堆非常复杂的情节。其实古希腊神话里金苹果的故事不就是寻宝的吗?这种故事为什么能够吸引人呢?因为有一种心理现象:我们每个人都想做成功者,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做不了成功者,于是就把这种愿望转移到文艺作品的主人公身上,他是英雄、是成功者,我们从中得到了一种文化的享受。还有一种心理现象:其实每个人都想做点儿越轨的事儿,因为有刺激性,但是绝大部分人不会做越轨的事,因为这是犯法的,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情结转移到某些故事里面去,撒旦主题的小说,实际上就体现了人们的这种心态。

假如这种事情是真实的(社会上毕竟存在一些非常曲折的故事性事实),肯定有新闻价值。有段时间一些报纸经常半版半版地登这类故事。记得有一次,一个朋友从黑龙江寄来一包用报纸包着的东西,我看到上面有条新闻,讲的是我原来工作过的农场(黑龙江省绥滨县290农场),大冬天的,住在场部地区的一个老太太出门遛弯,一脚踩空掉到场部医院后面的菜窖里,十一天后才被发现救上来。菜窖很深,求救的声音传不出去,而且周围很少有人走动。地窖里的气温比地面相对高,老太太靠吃窖菜帮子维持生命。故事非常曲折。当时我想,这能是真的吗?我专门向农场的熟人打电话询问,证实是有这个事。如果你是记者,遇到了这样的事实,千万不要放过(尽管遇到这样的事实的可能性比较小),好好采访,把整个过程描绘一遍,到哪儿都有地方发表。

还有一个故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有个人搭车从青藏公路进藏,半道上司机不走了,把他转让给另外一个司机,这个司机拉着他走了一段路以后不想拉他了,硬把他推下车去。那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天寒地冻,空气稀薄,前后都见不着人。过了很长时间,后面来的司机救了这个人,但是他的双腿冻坏锯掉了。此后很多年,这个人一直费尽千辛万苦到处寻找把他推下去的那个司机,终于有一天,在日喀则的大街上发现了那个司机,报告了公安局,那个司机被抓起来,受到应有的惩罚。这是一个非常曲折的故事。这一个人顽强地寻找,在某种意义上属于寻宝母题,但他寻的不是宝,而是寻找一个迫害他的坏人。类似这样的事实,就是“故事性事实”。因为它是生活中真实发生的,所以比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更能震撼人。

第十,事实在比较中带有的反差越大,越具有新闻价值。

上面我们谈到的都是对单个事实的价值判断。有些时候,当你把一些似乎并没有多少新闻价值的情形、事实与我们习惯性适应的情形、事实放在一起,若产生巨大的反差,这类情形和事实,就明显地具备了新闻价值。例如,我们想象的上课,当然有教室、有整齐的桌椅、明亮的玻璃窗户等等。但是,当你看到一间被称作教室的房子,里面泥水横流,没有门窗,房顶基本见天,一群孩子挤坐在不规则的各种凳子上听课……这种情景,因为与普通的学校教室的概念反差极大,因而绝对有新闻价值。

img22

图2-2 当这两个孩子长大之后……

我在网上看到一组(30多张)令人震撼的照片。其中多数都是可以作为新闻加以报道的,因为它们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巨大反差。例如一位背上背着孩子的妇女,正在为一个年龄比自己的孩子大几岁的男孩擦皮鞋。照片的标题令人深思:《当这两个孩子长大之后……》(图2-2)。文字也很好:“这张照片最大的现实意义不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巨大的贫富反差,更让人揪心的还在于——当这两个孩子长大之后,我们又该用什么来保证他们所代表的两个阶层的和睦相处。”当然,若要发表,当事人的形象需要适当遮蔽,以维护他们的肖像权。

关于丰收,我们通过以往的经验,当然的场景就是收割机、高高的粮囤等等,总之主题词是“喜悦”。现在我们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位老婆婆(图2-3)、一位老大爷,各背着超过身高的满篓子的玉米,艰难地走回家。确实丰收了,但是收获后的运输条件如此恶劣,这种情形不是更有新闻价值吗?

img23

图2-3 丰收了,喜悦还是悲哀?

有很多照片并不是出自记者之手,但是当记者的就看不到吗?有时记者麻木,反应不如一些普通游客。一位在黄金周出行的游客,路过一座桥时抓拍下一张全部是背影的照片(图2-4):一个男人光着膀子在前面吃力地拉着一车煤,一个女人肩上扛着一个孩子,在后面同样吃力地推着车。身边,一辆辆小轿车驶过。作者写道:“无意中发现这一家三口。夫妻俩为了生活拉煤为生,这个情景感动了我。有的人坐的是轿车,有的人却如此守着赖以生存的煤车。”这张照片显然具有新闻价值。

img24

图2-4 一家三口

类似的情形和事实,只要留心,就可以抓到。即使从舆论导向的角度,也值得报道。这组材料的组织者写道:“这里的图片有的大家看过,有的没看过,但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社会的缩影。希望大家能用心地去体会一下,这些我们有可能一辈子都看不到的东西,为什么却历历在目地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对那些贫苦的人民,希望大家能给他们一些关爱,不要用歧视的眼光去看他们,因为,如果你出生在他们的家庭里,你将会跟他们一样……”“当然,这些照片不是社会的主流,不一定是生活的本质。但照片能够还原生活,看看吧,我们这个时代,还有这样一些地方,还有这样一些人!这些,是否能给你深深的震撼,是否能让你曾经麻木的心在疼痛中慢慢苏醒,是否能让你听见自己撕裂的心灵与灵魂的对话?!完美无瑕的社会不存在,绝对的公平不可能!差别造就了竞争,竞争加剧了差别。不管你内心感受如何,希望此帖能唤醒你的善良,还有那颗爱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