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俄罗斯物质民俗文化

俄罗斯物质民俗文化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居住民俗(一)民居建筑概述房屋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这是广阔无垠的俄罗斯大森林这种特殊的天然资源给俄罗斯人民的造化。(二)俄罗斯“宿舍”“宿舍”这个概念在中国和俄罗斯有很大的差别。俄罗斯的宿舍多半已实行公寓化或旅馆化。俄罗斯没有招待所一说。方头巾和三角头巾为俄罗斯妇女的基本头饰或披肩。在现代的俄罗斯,女性仍保持着这一民族传统。

一、居住民俗

(一)民居建筑概述

房屋建筑的形成和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勤劳的双手,为自己建造庇护之所。大自然和野兽的侵袭,在坚固的居室面前显得无能为力。人类找到了舒适的休息和繁衍之所。

在俄国,传统的民宅为木结构。这是广阔无垠的俄罗斯大森林这种特殊的天然资源给俄罗斯人民的造化。最早的人们就有伐木营造的传统习惯。这种木结构房屋基本上有两种样式:一种是直接用圆木搭成,这种房舍坚固耐用,能在恶劣的西伯利亚气候条件下巍然屹立。另一种是由木板盖的房屋,这种房舍无论是外观还是装饰都十分精美,给人以舒适之感。从房顶的形状看,一种是大坡度“人”字形屋顶,这种房舍的屋顶高度占整个房高的三分之二,适合于降雪量丰富的北方;另一种是坡度缓和的“人”字形屋顶,这种房宅占地面积较大,多半为方形对分式套间结构,给人一种气势不凡的感觉。无论哪一种结构或建筑类的房屋,最能体现俄罗斯风格的特点是:(1)带阁楼,一般为储存物品和供孩子玩耍的场所,也可供小孩居住;(2)有门廊;门廊有台阶;(3)有三角楣饰或流水图案装饰的朝南窗户,窗户上备有通风通气的小气窗,窗台很大;(4)有地窖,用来储存蔬菜、食物和酒。

一般俄式房屋都有一个较大的花园或园地。住房分布零散,不像中国农村一家挨一家地建造。其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土地充裕和火灾频繁。

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的传播以及古希腊、罗马文明对欧洲的影响,宗教文化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在俄罗斯大地上出现了教堂。古典式教堂像雨后春笋一般遍布古俄罗斯。在今天的俄罗斯仍可看到这种遗迹。

砖石结构的建筑最早出现于12世纪,而砖石结构又以石结构为早。特别是作为俄国特产的白石,大量被开采作为建筑材料,所以在俄国历史上有很多地名或建筑物都有白石的这个形容词。

在南俄,许多房屋、围墙都是用石头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不用石头的,而用用石头砌的来表示。

砖石结构建筑为俄国近代建筑奠定了基础。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俄国建筑除固有的俄罗斯风格外,还广泛吸收西欧建筑艺术的风格和精华,融哥特式、古典式、仿哥特式、新古典式、帝国式和现代派于一体,成为现代建筑史上的百科全书,出现了一大批宏伟豪华的宫殿、教堂和世俗建筑群体。

(二)俄罗斯“宿舍”

“宿舍”这个概念在中国和俄罗斯有很大的差别。在中国“,宿舍”的所指范围比较宽,凡单位(机关、工厂、学校等)里分配的住房均可称宿舍,甚至可以分学生宿舍、教工宿舍,男宿舍、女宿舍等等。而俄语中的“宿舍”词意味着公家或单位供给学生或职工住的单人或集体的单身宿舍。

俄罗斯的“宿舍”和我国的宿舍在性质上也不同。中国的宿舍是住户自己管理自己。俄罗斯的宿舍(主要指大学生宿舍)多半已实行公寓化或旅馆化。

俄语中的“宿舍”是指各个房间大部分是以一条公用的走廊连接的,走廊的两旁都有通向各个房间的门。这就是“宿舍”在俄罗斯人头脑中的概念。

然而,“宿舍”除上述意义外,还指某单位出租或借给外地或本地无固定住处的人所居住的单人宿舍或集体宿舍。俄罗斯公民每个人都有护照,相当于我们现在实行的“身份证”。俄罗斯没有招待所一说。公职人员到外地出差办事等,一般都带有住宿证明。持此证明和护照到相应的单位申请住宿。这种客人住到的房子就是“宿舍”。这样的宿舍有套间的,也有不带套间的房子。

俄罗斯人调换房屋的情况比较普遍,大城市里专门设有房屋调剂处,来安排组织调换房屋。由于人员的流动性大,租房子在俄罗斯也是常见的。出租房子可由房屋调剂处负责,也可由租户在街头贴出告示,需要者可去上述两处面议。

(三)俄罗斯“别墅”

中国人概念中的“别墅”是指“住宅以外供游玩休养的园林房屋”,它多半修建在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气候适宜的地方,是供避暑避寒和休养、暂住的高雅建筑。这种性质的别墅非一般人所能拥有。至于俄罗斯“别墅”,则是指特有的一种郊外私人住宅,也是俄罗斯地多人少这种特殊地理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特殊建筑。它是俄罗斯人日常生活嗜好(崇尚自然、向往田园生活和新鲜空气)的一种反映。

二、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是指人们穿衣戴帽以及人体装饰的风俗习惯。

服饰是一种物质文化,服饰的传承是极其复杂的文化现象,它往往和一个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发展史紧密联系,体现着民族集体的智慧和创造。所以要想透彻了解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服饰沿革及某民俗的发展演变,必须首先熟悉这一地区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必要时还需借助文化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宗教学的知识和理论。

俄罗斯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服装在款式和花色上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俄罗斯的民族服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色彩鲜艳、层次多(特别是女服)、宽大。这和该民族的豪放性格及其劳碌的生活有关。

农妇的基本服装是衬衣和萨腊范。在民间,这种衬衣的领子不开口,袖子宽大。在衬衣外面套以毛料的萨腊范,即上口高过胸部,肩头有背带的衣裙。裙子和萨腊范的区别在于前者无背带:且通常是毛料,饰以绣花图案。方头巾和三角头巾为俄罗斯妇女的基本头饰或披肩。

按俄罗斯民族的传统习惯,妇女必须穿裙子,穿裤子是不符合民族规范的,特别是在公众场合或较正式的场合,穿裙子的装束为正统。在现代的俄罗斯,女性仍保持着这一民族传统。然而70年代以来,西方妇女时兴穿牛仔裤,苏联姑娘也仿效这种穿法。此举曾引起多方的社会舆论。在俄罗斯,妇女在从事滑雪、马术等体育运动时可以着裤装,在军队中服务的有些女兵也可以着裤装。因此,俄语中的穿裤子的姑娘或妇女被认为是“女军人”的代名词。

三、饮食习惯

在中国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在俄语中有“面包无一块,处处是忧伤”的表达法。饮食不仅满足人们生理的需要,而且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吃的技巧、吃的文化和风俗也不断丰富起来。所以说,饮食是一种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考究肴馔之美(中国菜和法国菜、意大利菜鼎足而立,雄峙于地球之上),而且大量的风俗习惯,都和“吃”字有关。在中国,人们晤面时的礼貌用语是“你吃过饭没有?”、“吃了吗?”这样的语言在世界各国的语言中极少见(似乎尼泊尔也有这种风俗),而我们却地无南北,已成为统一性的民族风习。以“口”来代表人的单位,也是我国的特有用语。从事什么职业被称为“吃什么饭”,例如“吃力气饭”、“吃粉笔饭”等等,也是汉语的一大特色。至于在旧社会以大厨师的“调和鼎鼎”来喻宰相之才,以烹调用的鼎来象征国家权力等等。可见,“吃的文化”在伸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吃什么”、“怎么吃”的问题,突出地反映着民族的特色,其色彩之丰富、风格之各异以及吃的方式方法真可谓是千奇百怪、无奇不有。饮食习惯是反映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的集中体现。它取决于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存环境、资源内涵、工艺特色以及民族的好恶意识,总之,它是民族聪明才智的集大成者。在世界食品中,在用料、色、香、味以及营养诸要素协调配备方面,俄国大菜别具一格,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俄式面包和红甜菜,汤,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欧洲均为人们所青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