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俄罗斯多少人学中文

俄罗斯多少人学中文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像折射。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从世界范围来看,东西文化有很大的差异。文化差异的散布率很高,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才能真正全面深入地了解。这是社会语言学家研究的课题。上述八个方面的文化差异对于整个民族的文化来说仅仅是沧海一粟,然而它却是整个小文化的核心,也是进行日常交际应该必备的最低要求。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镜像折射。透过一个民族的语言层面,窥见的乃是这个民族绚丽多姿的文化形态。由于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的民族的文化自然会迥然不同。这种文化形态上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呈现在语言系统的不同层面上。

所以讲文化差异必须有一个范围。从世界范围来看,东西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就欧洲来说,南欧人和北欧人不同;就美洲来说,北美人与拉丁美洲人的文化又都自成一体;就英语国家来说,美国人和英国人的文化又有许多格格不入的地方;就斯拉夫民族内部来说,俄罗斯人与东欧几个国家在文化习俗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细微的差别。即使在俄罗斯国内,南北之间或东西之间的文化差异也十分显著,我们不可能了解文化差异的所有方面。文化差异的散布率很高,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才能真正全面深入地了解。就俄罗斯民族这个范围之内(对中国俄语学生来说),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现举出一些例证说明研究这一问题的必要性。

一、致谢

“谢谢”两字外国人几乎是无时不挂在嘴上的。即使是妻子给丈夫端来了茶,丈夫也要表示感谢。在我国,一般公共场所如购物、借书、用餐、坐车买票等,通常不说“谢谢”,在亲属、好友之间更不说“谢谢”,怕亲朋好友“见外”。这就是近几年来,我国把说“谢谢”作为文明礼貌启蒙教育的一个原因。

二、打招呼

在我国,熟人、朋友之间见面打招呼习惯使用“吃了吗?”、“到哪儿去?”、“忙什么哪?”、“上班去?”等形式。这种问话是一种打招呼的寒暄用语,说话人对对方的答话内容并不真正感兴趣,在日常生活中极少听到“您好!”、“早上好!”等见面问候用语。如果上述习惯用语译成俄语,就变成了期待对方给予答复的问题,而不再是招呼语或寒暄用语了。

三、身势语

我们通常认为,俄罗斯人手势比较多,面部表情相当丰富,而俄罗斯人可能会觉得中国人的感情不流露在外,有些摸不透。俄罗斯人见面时习惯握手,关系亲密者常见拥抱和接吻。交谈时,眼睛盯着对方,被认为是诚恳、诚实;眼睛到处乱看,被认为是不礼貌;眼睛很少看对方,被认为是对交谈不感兴趣或不注意听对方的话。

四、接受礼物

亲朋好友之间互赠礼物是常理。在我国,受礼人一般总要先推辞一番,在对方坚持一番以后再表示接受。收礼后不能当面打开,以免给人造成“贪婪”的印象。俄罗斯人跟我们恰恰相反,一般不拒绝礼物,而是表示感谢,同时习惯当时就打开礼物,并当着客人的面称赞一番。

五、表示谦虚

谦虚是人的美德,但汉俄语表示谦虚的方式不同。中国人表示谦虚的方式很多,其中常见的一种是“自贬”。

又如,尽管把客人安排在宾馆里,还要说“我们这里条件很差,多包涵”。此外如“薄酒”、“便饭”、“寒舍”、“拙作”等均属此类。

在俄语中一般不取“自贬”的方式表示谦虚。如果别人赞扬你,你应该高兴地表示感谢。或者采用转移功劳的方式把赞扬转移给第三者,最多说一些“我还唱得不好”、“我还要继续努力”等话语。

如果别人鼓掌欢迎你时,中国人的习惯是除了点头、鞠躬表示感谢外,还得以鼓掌表示回敬;但俄罗斯人只点头示意,自己不鼓掌。

六、声调高低

在我国南方有一句俗语:“宁跟苏州人相骂,不同宁波人说话。”说明声音语调和说话风度很重要。俄罗斯人在公共场所说话习惯把声调尽量压低一些。特别是在饭馆、休息室、公共汽车或火车上,说话声音都比较低。如果有人大声说话,人们会认为这人很不懂礼貌。大学教授讲课声音也不大,通常不扯着嗓子说话。中国人一般不注意控制自己的声调。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在声调上也有差别。这是社会语言学家研究的课题。

七、审美、价值观

对于什么是禁忌,什么是私事,汉民族和俄罗斯民族之间有很大区别。俄罗斯人一般不能问姑娘的年龄,陌生的或关系一般的年轻人之间忌讳用你同姑娘交谈;以单数(1、3、5等)表示喜庆,双数(2、4、6等)表示不吉祥;而中国人的习惯恰恰相反。至于个人生活、男女关系、大学结婚(或非婚)生孩子等事不像中国人那样看得重。

八、文化历史联想

中国人看到月亮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联想,会想到嫦娥奔月,会想到中秋节和家乡的亲人,会想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类诗句,会想起“脸似满月”、“眉如弯月”等词语;而俄罗斯人对花楸树、花楸果、白桦却浮想联翩,中国人对这种树木产生不出任何联想。

上述八个方面的文化差异对于整个民族的文化来说仅仅是沧海一粟,然而它却是整个小文化的核心,也是进行日常交际应该必备的最低要求。如果不了解或忽视这方面的文化差异,轻者会闹笑话,重者会引起不必要的误解,甚至导致“文化休克”。

在学习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问题上,有人认为,了解和掌握一些异国情调容易,而要站到外族人的立场,体会其文化并且对一切十分熟悉是不可能的;有的还认为,要讲文化差异和所学语言民族的习惯,必须到对象国去长期生活或者留学才有可能学到。西方学者对此有这样的看法:虽然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文化知识只能在所学语言国家的自然环境中获得和吸取,但没有材料说明除此之外别无其他获取途径。要深刻理解文化方面的差异确实需要一部分感性知识,但是理论上的武装和细心、长期的观察学习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1] 维克多·埃尔,康新文,晓文译:《文化概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01),31。

[2] 爱德华·泰勒著,蔡江浓译:《原始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3] 马凌诺斯基著,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104~105。

[4] 格尔兹著,纳日碧力戈译:《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5。

[5] 肖俊明:《文化转向的由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8。

[6] 杨典求:《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人的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1989,381。

[7] 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商务印书馆,1999,19。

[8] 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09。

[9] 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88,280。

[10] 兹维金采夫;伍铁平等译:《普通语言学纲要》,商务印书馆,1981,22~2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