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字中性别歧视的浑沌学理论解释

汉字中性别歧视的浑沌学理论解释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分析证实,男尊女卑在中西文化中具有共性,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面均存在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以下我们尝试用浑沌学有关理论解读这些性别歧视现象。这两个吸引子显现出语言性别歧视无序状态中的规则性,体现出无序中的有序。这两个形式上平衡的汉字在具体应用中再次出现破缺,并长期保持在平衡破缺状态,体现为对女性的性别歧视。

以上分析证实,男尊女卑在中西文化中具有共性,英汉两种语言在词汇层面均存在对女性的偏见与歧视。“男性”词往往有褒义色彩,而“女性”词往往带有贬义甚至色情语义。

另外,通过对比研究,我们也发现性别歧视现象在英语、汉语中存在不同表现:汉字直观反映出女性在亲族关系、延续家族方面的重要性;汉语无法通过词缀法表现女性词的标记性;汉语中有大量描绘女性美丽外貌的女旁字;有些汉字(例如,“妥,娶”等)在造字初有鲜明的歧视女性思想,而这种历史痕迹已经不很明晰,许多性别歧视词语(如,“妾,嫔,妃”等)已不再广泛使用;汉字以表意为主,形态上相对稳定,没有像英语那样适应社会的迅速发展,难以在字型上很快清除历史上长久存在的思想意识。以下我们尝试用浑沌学有关理论解读这些性别歧视现象。

一、吸引子理论

浑沌学强调的非线性科学似乎总是把人们对“正常”事物、“正常”现象的认识转向对“反常”事物“反常”现象的探索。浑沌打破了确定性方程由初始条件严格确定系统未来运动的“常规”,出现各种“奇异吸引子”现象等。“吸引子代表系统的稳定状态……系统运动只有到达吸引子上才能稳定下来并保持下去(苗东升、刘华杰,1993)[1]”。汉语中244个“女”部字构成的语料库构成一个系统,也是一个吸引子,具有多层次性及层次自相似性,它以吸引子中最原始的“女”字为初始条件,围绕“女性”这一主体进行有序和无序演化,呈现诸多浑沌现象。C1, C2,C3各类“女”部字,都是姓、名用字,具有女性相关性,C8, C9,C10各类“女”部字涉及女性生理、心理及亲属关系,这几类字均为中性,构成有序吸引子,做常规演化。C4,C5,C6,C7,各类“女”部字,或隐或显地呈现性别歧视,构成奇异吸引子,呈现浑沌演化。一切演化均围绕“女”展开,具有自相似性。汉字这一吸引子与英语性别歧视词汇构成的吸引子在结构上均呈现层次自相似性,汉字以“女”为中心,英语词汇以“-man”为中心,或隐或显地传递对女性的性别歧视。这两个吸引子显现出语言性别歧视无序状态中的规则性,体现出无序中的有序。

二、平衡破缺理论

浑沌学理论告诉我们,平衡破缺是常态,语言演化常常是在平衡和平衡破缺之间互相转换。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演化也体现为平衡和平衡破缺之间互相转换。1926年,刘半农造“她”本来是与“他”对应,达到平衡态,以取代文言的“伊”。但是,人们在使用时还是以男性为泛指,男女共同群体肯定用“他们”,而绝不会用“她们”。这两个形式上平衡的汉字在具体应用中再次出现破缺,并长期保持在平衡破缺状态,体现为对女性的性别歧视。C5类中的77个“女”部字的语义分析也体现出平衡和平衡破缺之间的互相转换。乍看来,这些字是女性专用的,表示对女性美的描绘,与C6,C7两类女性专用贬义字处于平衡态。而当语义分析介入造字心理时,描绘女性美的褒义词成了为男性服务的对象,再次出现了平衡破缺。

[1] 苗东升、刘华杰.浑沌学纵横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第9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