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沿用前殖民者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实行多语共存

沿用前殖民者的语言作为官方语言,实行多语共存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殖民统治结束后有不少国家虽然沿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但其民族语言仍被用做共同语或共同官方语。因此,柬埔寨高棉语为通用语言,它与英语和法语均为官方语言。其把英语确定为官方语言,英语成为了东盟十国交流往来的通用语 和官方语言。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历史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因此外语政策的制定也不尽相同。

在殖民统治结束后有不少国家虽然沿用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但其民族语言仍被用做共同语或共同官方语。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能有两点:其一是由于殖民统治时间长,殖民根基较深;其二,不少国家的民族众多,互相交流的语言纷繁混杂,不利于国内民众的沟通。从沟通便利的角度来说,英语是最佳选择。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如新加坡、菲律宾、文莱等。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成为独立自主的共和国并于1965年10月1日由总理公署发表文告,重申国家的语言政策,从而确定了在新加坡四种语言即马来语华语、泰米尔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以马来语作为共同语言和国语 (郭振羽,1996)。1966年开始,双语教育政策在新加坡全面推行,成为基本的教育体制。

文莱于1984年1月1日独立后,就实行马来语—英语的双语教育体制,马来语与英语同为官方语言,其目的是即 “确保马来语的权威,同时承认英语的重要性,从而获得对两种语言的较高驾驭能力”(Martin,2008:213,转自Government of Brunei,1985:2)。

1946年7月4日菲律宾独立后,他加禄语 (Pilipino)通过宪法正式定为国语并更名为菲律宾语 (Filipino)。但是由于菲律宾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和多语言的国家,全国有170多种语言,加上殖民时期的影响,大多数地区和学校仍使用英语或各种地方语言作为主要教学用语。英语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语言的地位一直持续到1974年 “双语教育政策”(Bilingual Education Policy)的出台而终止。在菲律宾,菲律宾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

柬埔寨遭受法国殖民统治长达90年,之后又经历了战争和动荡,虽然在后殖民时代,高棉语取代了法语作为学校教育用语,但是法语仍然作为政府的工作语言一直延续到红色高棉时期。因此,柬埔寨高棉语为通用语言,它与英语和法语均为官方语言。

尽管这些国家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但是他们也竭力在英语中渗入本民族语言特点,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英语。新加坡英语中也同样融入了组成新加坡的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方言如华语及其方言、马来语、泰米尔语等。地域英语中引入这些借词以及具有特点的发音和句法,从主观上强化了民族自我意识,突出了民族身份,也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泰国是东南亚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由于1896年英法签订公约,暹罗成为了英属缅甸和法属印度支那间的缓冲国。19世纪,拉玛四世王开始对外开放,英语开始引入泰国。1960年随着泰国国家教育部推行国家教育发展规划并调整了外语教学计划,泰国外语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一个发展规划规定,泰国的小学开设汉语和英语两门外语,在初中开设英语,在高中阶段开设英语和第二外语,在大学本科开设英语、法语、日语、德语等外语语种。

新中国从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的外语政策都突出了以我国的对外交往关系和经济发展为核心的思想,近年来我国的外语政策出现了更加多元化的特点。总体而言,中国外语教育呈现出4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 (1949)—1957年、1957—1966年、1966—1970年初、以及实行改革开放至今(1978—)。

1949—1957年期间,中国大力发展俄语,英语教育和其他语种发展缓慢。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实行对苏联 “一边倒”的联俄抗美的外交政策。俄语在这一时期一枝独秀。过于注重俄语教育使得外语语种比例失调,俄语人才供大于求,英语人才奇缺,其他等语种发展缓慢。

1957—1966年期间,由于苏联从中国撤走大批专家,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开始关注与亚非拉及欧洲国家建立友好关系。这样就使得俄语教育发展趋缓,英语发展速度较快,其他语种缓慢发展。很明显,俄语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英语逐渐取代俄语成为第一外语。

1966—1970年初,由于 “文化大革命”,外语教育停滞,从而使外语教育处于崩溃的边缘。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党的工作重心也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营造和发展良好的国际环境,为经济建设服务。外语教育出现了以英语为主多语种全面协调发展时期。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除了主要发展第一外语英语,还注重开展友好国家语种的教育。

全球化的进程加强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贸易、科技政治等方面的合作,英语作为通用语的地位日趋显著。对于东南亚十个国家来说,加入东盟组无疑对十个国家的英语推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1967年8月的 《曼谷宣言》促成了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成立,从最初的5个成员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增加到10个成员国,文莱1984年加入,越南1995年加入,老挝和缅甸于1997年加入,柬埔寨最后一个于1999年加入。东盟的宗旨是本着平等与合作精神,共同努力促进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为建立一个繁荣、和平的东南亚国家共同体奠定基础,以促进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其把英语确定为官方语言,英语成为了东盟十国交流往来的通用语 (Lingua Franca)和官方语言。

中国和东盟国家的社会、政治制度以及历史发展阶段不尽相同,因此外语政策的制定也不尽相同。但是在英语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在许多国家,英语或成为了第一外语,或成为了官方语言,或与一个国家的国语同为官方语言。

根据Kachru(1985)英语三大同轴圈的划分,东盟十国以及中国呈现出明显的属性。Kachru(1985)把英语圈划分为3个,即内圈英语 (Inner Cir-cle)、外圈英语 (Outer Circle)和扩展圈英语 (Expanding Circle)。

内圈英语是指英语为母语的传统英语国家,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内圈英语为圈外的国家和地区提供英语语言规范。英国殖民统治和扩张使英语在内圈外的国家开始延伸和发展,一些国家如新加坡、菲律宾等把英语作为第二或辅助语言,这些国家的英语成为了外圈英语;而一些国家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从而形成了英语的扩展圈。

东盟国家中主要的英语外圈国家有文莱、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扩展圈国家包括缅甸、老挝、泰国、越南、柬埔寨和印度尼西亚,中国大陆属于扩展圈 (Bolton,2008)。

基于Kachru(1985)的英语圈的划分,Bolton(2008)对亚洲的英语圈国家讲英语的人口总数及所占人口比例进行了统计,表5是基于Bolton(2008:6)所做的统计表。

表5 中国和东盟国家讲英语人口统计

续表

(根据Bolton,2008:6的统计表)

表5根据外圈和扩展圈的划分,统计了中国和东盟国家的讲英语的人口比例和总数。在4个外圈英语国家中,讲英语人口的比例依次是新加坡、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新加坡操持英语的人占到了总人口的一半,菲律宾讲英语的人口也接近一半,达到了48%,排名最后的马来西亚也达到了32%。马来西亚的讲英语的人口比例是4个外圈英语国家中最低的,但是却比扩展圈国家中讲英语人口比例最高的中国 (25%)要高出7%。在扩展圈国家中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和老挝讲英语人口的比例都同为5%,泰国讲英语的人口比例比上述5国要高出2倍,已达到了10%。在扩展圈国家中,中国讲英语人口的比例排列第一、泰国第二,而印度尼西亚、越南、缅甸、柬埔寨和老挝5国并列第三。

从人口总数上来看,中国是个讲英语的人口大国,讲英语的人口达到了3.3亿,但还不能称为英语强国,这从一些国际考试的排名上可见一斑。

表6 2005年6月亚洲国家 (地区)托福考试成绩排名

续表

(资料来自Bolton,2008:10。为了更清楚地显示,表中东盟国家用黑体表示,中国用斜体表示)

表6反映了2005年6月一些亚洲国家 (地区)的托福考试排名,排名依据纸考和机考成绩。排名前6位的都是外圈英语国家,东盟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名列前6位,而且新加坡的托福考试成绩名列亚洲国家之首,机考平均成绩达到了255。中国大陆的托福考试成绩在扩展圈英语国家中名列前茅,比中国香港 (根据Bolton,2008,中国香港属于外圈英语)的纸考成绩高,而机考成绩持平。

表6说明,外圈英语国家的英语优势仍然很明显,这跟这些国家实行英语和民族语言同为官方语言,和实行英语—国语的双语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中国作为扩展圈英语国家,英语的普及程度和英语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中国正朝着从讲英语人口大国向英语强国而努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