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修辞意义看偏离

从修辞意义看偏离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偏离是补救语言缺憾的一种有效修辞手段。但这种书写偏离和句法偏离是零度规范之上的偏离。爱不在嘴上,爱在心中,爱是个人们无止境追求的“零度”。句句似刀,把心中的那个“零度”分裂得片甲不留。如人物姓名的修辞转义。

偏离是补救语言缺憾的一种有效修辞手段。语言既然有缺憾,那么如何弥补这一缺憾呢? 偏离则是补救语言缺憾的一种有效手段。语言是有限的,但运用语言的技巧却是变化多端、无穷无尽的。

诗人如何用线性的语言表达多维的画面呢? 这就要看他的文字技巧了。“在语言实践当中,通过思维,采取各种修辞手段,对言语进行修辞,以期达到良好的交际效果。”文人往往运用偏离这一手段恰当地描绘出“一刹地间的感受”。

成熟的写作者为什么有时会放弃语言系统中大量的潜在的常规选择项而采取偏离的方式呢? 当规范化、自动化的日常语言无法突出写作的交际意义时,作者就需要通过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利用语言的偏离满足表达的需求。

4.5.1 偏离使语言表达从受线性序列的限制中解放出来

尽管由于语言符号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层次关系的多样性而能够比较充分地表达思想内容,但是,这种线性的语言序列终究要和所需要表达的意义的多维性、复杂性有一定矛盾。对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如何完整地表达出来呢? 通过语用偏离的修辞表现,可以实现婉转地表述多维的、抽象的、多层次的、复杂的意义。我们可以说偏离是补救语言缺憾的一种有效手段,如下列这首诗:

如果我们线性地排列上面的字符的话“a Hawk hangs in the air birds the”,就成了一句不完整的残句。但苏克尼克运用偏离语言的线性规则,利用空间布局在适当的情景中产生形象作用,使得字符形成强烈的美学效果,我们的面前展现了一幅这样的画面:一只老鹰盘旋在高空,虎视眈眈地俯瞰在低空飞翔的鸟儿。这样,有限的语言符号通过打破常规的线性排布,传达了难以表达的复杂多维的视觉意象。

但这种书写偏离和句法偏离是零度规范之上的偏离。书写规范首先要求首字母“a”要大写,“Hawk”中的“H”不是首字母,应小写;另外句法规则要求“the”是“birds”的定冠词,应放在“birds”的前面,且“thebirds”只是一个词,不能单独成句。但不管怎么偏离,我们之所以能看到这首诗是关于“老鹰抓鸟儿”的画面而不是其他的别的什么的画面,就是因为这首诗是以语言规范为基础的,是“a Hawk hangs in the air birds the”这九个字的约定俗成的词义的零度概念和“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的阅读规约所决定的。

再如第三章的书写偏离例子,“是的”两个黑色字符与一大块留白“空”形成强烈对比。此处省略永无休止的争吵的千言万语。争是不争,不争是争。此处无字胜有字。无字是字,千言万语。揭示了家是讲爱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爱不在嘴上,爱在心中,爱是个人们无止境追求的“零度”。理是要用言语去争辩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都说着自己的理。句句似剑,把心中的“零度”刺得千疮百孔。句句似刀,把心中的那个“零度”分裂得片甲不留。

总之,一方面,语言描述通过借助偏离的手段,获得美学效果,另一方面,偏离手段通过语言描述这一平台,获得合法的身份,为广大读者/作者所接受,成为补救语言缺憾、使语言更加完美的一种有效手段。

4.5.2 偏离使语言表达从静态意义的局限中解放出来

当远在异地他乡的人们谈起故乡时,总是觉得用什么语言都无法真实地描绘出心中那镌刻痕迹最深的悠悠天宇以及软如花的乡愁。

2015年12月31日中国咸宁“金叶·香泉海杯”第二届世界华文诗歌大奖赛评选结果出炉。云南某记者的共13个字的《故乡》荣获一等奖,奖金十万。

两个字是什么呢? 有人说是“思念”,有人说是“蓝天”,有人说是“故乡”,有人说是“泪点”,有人说是“父母”。获得十万元奖金的正是这没有明确的“两个字”。但是故乡、小、盛得下这几个字创设了一种语境——“思乡”。在每个人的心里,故乡存在的形式不一定是一样的,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零度,那就是“故乡情”。诗歌的魅力正在于它的基于零度的开放性,允许符号的不同的偏离表征去表征这两个字,让不同地方的人,不同时间段的人在自己的情感界里建构最浓烈的那种乡情。

当现有的词汇中没有适合的词来表达某一特定的概念或某一新概念时,人们往往需要通过偏离这一手段,来曲折地表达意思。如通过隐喻、转喻为工具,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扩展,例如:

赵凌因偷抄被判零分,英语老师边报分边发考卷时,赵凌没好气地一把接过。

English Teacher:Be careful!Don't crash the egg in your hand.

中国学情里“蛋”,又称零蛋,指的是零分。老师用既用隐喻的语言化解了赵凌造成的不愉快气氛,又达到了准确报出分数的目的。

另外,语言随着使用语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发展。Talor提出了语义链理论,即当语义以连锁型方式发生变化时,从中心意义出发,派生出次要意义A,从意义A派生出意义B,从意义B派生出意义C,等等,那么最后产生的语义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最初的中心意义,发生了语义的转义。如人物姓名的修辞转义。姓名本来是特指某个人的一个符号,是个专有名词,但当它成为表示普遍意义的符号时,就从专有名词转为普通名词了。在不同的语境下,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解释。在本文例[2]句中,Hercules作为普通名词“大力士”的意思,例[3]中葛朗台作为小气鬼的意思已经是家喻户晓了。

例[2]:How can I expect you,the strongest Hercules in our class,carry my schoolbag up the stairs?

例[3]:You're flogging a dead horse by asking him to lend you money,for he is a plain Granget.

再如属于词汇层面的偏离现象的隐喻和转喻,之所以存在这种偏离,是因为思维对语言形式的投射表现为有差异的对应关系。“逻辑思维在语言中一定有所投射”,但思维对语言形式的投射并不是一对一的。同一种思维,可以投射到不同的语言表达式中,同一种语言表达式也可以被不同的思维投射。语义,除了指称意义之外,还有多个内涵意义,因此,语言意义包含着作为普遍的语言多义性与具体语境所赋予语言的具体意义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使得诠释有着多种可能性,语言的多义性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思维无限性与语言限性的矛盾。

伯克的“象征”理论,也论证了语言修辞偏离的理据性。伯克认为“人是使用象征的动物”“语言本身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以象征手段诱使天生就对象征敏感的人类个体的相互合作。”如前所述,伯克将词汇称为“辞屏”,人们观察世界就如同摄影师从不同的角度选择性地抓取镜头,反映的是不同侧面的世界,而不是对世界的完整记录,伯克的观点说明语言不可能是对客观世界的绝对真实的反映,语言所反映给我们的不可能是原原本本的“现实”,而是某一被彰显出来的局部的特征,甚至是被扭曲了的显像。语言是隐喻地反映世界的,可以说语言天生就是对世界的偏离性的反映。伯克说:“即使我们说任何词汇都是对现实的某种反射,但这种反射是选择性的,因为这是由词汇的本质决定的,因此,它同时也是对现实的折射。”

4.5.3 偏离是在更高层次上的意义释放

偏离手段产生的最终原因是想表达感情的愿望,是想使人得到像作者一样的感受,进入作者的心灵,用作者的眼睛去观察事物、人物、情况。我们首先讨论信息传递对语言结构的选择。信息如何传递是实现成功交际的关键。语言的交际过程也就是信息的编码、传递和解码的过程。

从信息结构看,发话人选定什么样的信息作为突显信息,采用什么样的信息传递方法保证信道畅通,直接影响交际的效果。而作为说话人来说,摧毁日常语言常规造成偏离,是为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重建语言,使所要表达的信息突显,激发听者的想象力。比如,我们要想称赞一个人的口才时,比较两种表达方式:

S1:His eloquence is excellent.

S2:His eloquence would split rocks.

哪一个句子会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呢?S2为了强调、突出事物的本质,加强渲染力量,把被描写的事物加以艺术性地夸大。

斯皮泽称受话人对语篇的本能的感受为“心灵上的咔嗒声”(click)。在特定的言语环境里,偏离是克服信息差,打通信道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它首先激活了需要突显的信息。认知语言学的注意观认为我们运用语言所表达的实际上只反映了事件中引起我们注意的那部分。偏离这种形式激活了我们要注意的那部分突显信息,从而抓住受话人的注意力,实现成功的交际。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直接的影响。学习者的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诸多因素往往决定了我们教学的成功与否。一名学生是否喜爱某一科目,往往与他和这学科的教师关系的亲疏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课讲得好,而且还应掌握言语技巧。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收集了不少课堂用语方面的语料,这些语料通过违反合作原则中的各项准则,通过各种修辞格,以含蓄、委婉的方式把那些本质上不礼貌的言外行为“变得”礼貌起来,满足了人们的面子需求,维护了交际上的成功,展示了言语策略的灵活性和辞格的魅力。下面本文举例说明语用偏离的重构性对突显说话人意图、创造积极的修辞效果的意义。

语用偏离就是指打破常规地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偏离质的准则就是指说话人故意提供缺乏理据的信息、相反信息或虚假信息,使得真正的会话意图通过反推的方式产生出来,如隐喻、戏仿、反讽、夸张、弱言、移就等。偏离数准则指的是指通过提供过多的信息或者过少的需要的信息来产生会话含义,如闪避法、冗言法等。偏离关联准则指的是发话者提供不相关的信息,答非所问,激发听话人去推测其意,如别解法,重言法等。偏离方式准则指发话人故意提供似乎不相干的多余的信息,拐弯抹角地不厌其烦地表达真实意图,如折绕、双关等。

例:Teacher:Are you a porridge-stick?

这句话听起来是很荒谬的,因为只要我们对you、wall进行语义分析,就会发现它的荒谬之处:

you=[+animate];porridge-stick=[-animate]

但当我们把语境因素考虑进去后,即这是一位老师在上课时见某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反应时讲的一句话,这样porridge-stick就有了联想意义:

porridge-stick=denotation+connotation

=[+noun,-animate]+[+deaf,+mute,-aural,-oral,-active,-silenct]

在上例中,老师故意违反质的准则,采取了隐喻(metaphor)的修辞格,把人比喻成一根木头棍,是因为他们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deaf,+mute]。老师用比喻的语言批评学生上课不积极。

例:Student:Man in England is Englishman,and in Rome is Roman,so in Shanghai is Shanghaiman?

Teacher:You are another Addison(the great inventor).

在上例中,人人称颂的发明家“爱迪生”成了“主观臆造的人”。众所周知, Addison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这是一位老师在上课时见学生有乱拼写单词倾向说的一句话,老师没有直接回答学生的提问,而是采用极其夸张的语言模仿,利用新的戏仿对象(仿体)与被戏仿对象(本体)的表象同构性,滑稽地、荒诞地、随意地及或然性地模仿本体,常为人所赞誉的原始英雄形象(爱迪生这一伟大的发明家的形象)在“延异”链中被一次次“涂改”,从而产生强烈的幽默和讽刺效果,表达出会话含义:单词拼写规则不是任意地凭空想象出来的。

反讽(irony):指字面意义与实指意义不符或相反,即陈述的表层意义与实际的深层内涵相矛盾。

例:Teacher:When do you intend to turn your paper today?

Student:I have a terrible headache.

Teacher:Your headache is in time.

这是老师对一个想要拖欠作业而找借口的学生说的讽刺语,斯珀伯和威尔逊指出:“反语总是隐含地表达一种态度(拒绝或责备)”,因此,反讽最显著的特征就是通过违反质的准则,正话反说,言非所指。上例中就用了反讽,有力地揭穿了学生的谎言,这比老师板下脸面,大声呵斥要有效得多,维护了学生的面子。

例:Teacher:I haven't see you for ages.

这是老师对一个旷课多天的学生说的话。老师在这里故意违反了质的原则,以夸张了的假信息传递给学生,夸张的实质是“一个虚假的判断,一个不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的判断”,目的在于通过有意放大和偏离事实,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事物本质,以加强语言的艺术感染力。表明自己对学生旷课行为的不满。但如果直接对学生说:“I'mangryaboutyourabsence”,直白地表达让学生难以接受,感到难堪。

弱言法(meiosis):又称低调陈述,是与夸张相对应的一种修辞格。

例:Student:I'm sorry for breaking your computer,I'm not on purpose.

Teacher:Don't mind,it is nothing.

这是老师对一位学生因犯错误而不知所措时说的,这时教师用了弱言法,对缓解尴尬的气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弱言法即“用一种弱化的或有节制的词语替代一种较直接的、唐突的言辞,或是轻描淡写,或是含蓄内敛,或是冷嘲热讽,或是欲扬故抑。低调陈述常常运用于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大都具有‘平和动听’的作用,借以达到避免刺激、缓和气氛、掩饰窘态、表示谦虚、讲究礼节的目的,是一种用善意的话语把事实掩盖起来的修辞手段”。弱言法从表面上违反了质的原则,但满足了面子需求。

例:老师听见课堂上一对学生在窃窃私语地谈恋爱

Teacher:What are you murmuring about?

Student:We're talking about question1.

Teacher:Really!There went the rosy laughter.

笑声是没有颜色的,rosy与laughter搭配,违背了质的准则,这里借助移就的修辞格,旨在传达这样的含义:老师话语中的玫瑰不再表示颜色,而是“恋爱”的代名词。这里老师通过特定的语境,改变词语的习惯性搭配,含蓄地批评了课堂上谈情说爱的现象。

Dear sir,Mr.X's command of English is excellent,and his attendance at tutorials has been regular.Yours,xx

这份鉴定是A教授给他的学生写的一份就业鉴定,推荐某项哲学工作的岗位,在这份鉴定中,A教授故意提供不足的信息量,故意不提及学生的哲学成绩,显然是因为A教授认为他的学生不值得他推荐,这种闪避法的修辞手段其实是让收信人推导出其不愿推荐的隐含意图。

例:老师:When on earth are you going to turn in your paper?

学生:Sometime today.

老师:Then you must turn it in at 9:'55'03”May 16,2004.

学生没有准确说出交论文的时间,含糊的“Sometimetoday”显然是违反了量的准则,老师感觉学生有拖欠作业的倾向,所以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故意违反量的准则,故意违背语用常规,以多余的信息向学生下最后通牒。

例:学生:You are not P.H.D.,how can you convince us?

老师:What would a poor hungry doctor be like?

显然学生所说的P.H.D.字面意义与老师对之解释的poorhungrydoctor(饥寒交迫的博士)含义不同,在这里老师故意违反相关性准则,利用别解法,改变词原先的含义,转移话题,曲解学生的含义,打破僵局。

例:Student:Shall we have a new English teacher next week?

Teacher:You are from an information bureau.(你是情报局的)

老师似乎答非所问。老师在此使用了偏离关联原则和质量准则,以拟物修辞格礼貌地批评了乱猜疑的同学,有效地制止了虚假信息在学生中的传播。

拟人法(personification):拟人是由无生命到有生命的。

例:Student:Did I get your permission to the conference?

Teacher:Your long paper says no.

试卷是无生命的物体,是不会说话的,但这里老师用了“隐喻性语义转移”的修辞手段,虽然违背了质的原则,却表达了否定的含义,同时,老师的此句回答似乎与学生的问题无关,违背了关联准则,但学生可以推断出老师的话外之意:不能参加会议。这里的隐喻性语义转移的修辞手法避免了“你没有资格参会”的直接表达。

例:Student:Could you have a quick look at my exercise?

Teacher:There goes the bell and it hurries me back to the platform.

这里老师用了重言法(hendiadys),借助同语反复句式来拒绝了学生的请求,显得较为通情达理。

例:学生(男):Can I have your Chinese name?(直译:我能有你的名字吗?)

教师(女):Why?Don'tyoualreadyhaveone?Youcancallme Teacher Wang(为什么?你不是已经有一个了吗?你叫我王老师好了。)

女教师不想透露自己的全名,便以反问句曲解学生所指,间接地拒绝了学生的要求。反问句是无疑而问,具有强烈的反诘语气。用反问句来表示或强调一个概念,比用一般肯定句或否定句更有力量,语气更重。

折绕法:通过违反方式准则,曲折地表达出意图来。

例老师:Marry could work it out and Alice had the ability to solve it.

这是老师在学生打听考试情况说的一句话。这里老师故意违反了方式准则,使用了折绕法的修辞策略,即用冗长(tautology)的表达方式,意在表达“Jane有能力做出这道题却没有这样做”而“Marry已经解出了这道题”。这样说不但保全了Jane的面子,而且对Jane也是一种鼓励。

例T:Whose performance do you think the best?

S1:Joyce,I think.

S2:I veto Alice.

T:Okay,Joyce is good,Alice is good too...,but I veto B-E-T-T-E-R-Q-I-

N,because he is the only one who got the very way of thinking.

英语课上,老师不直接点出学生的名字,而是使用拼读法增加解码的难度,旨在强化同学们的印象。

例:Teacher:Your brain is perfectly OK.

Student:How come?

Teacher:Everybody's brain is not separated so perfect,but yours is an exception.

Student:Why?

Teacher:There is nothing right in your left brain,and there is nothing left in your right brain.

这里老师故意违背方式准则,利用双关修辞格曲折地将本意说出来,从而获取意味深长的修辞效果。

网上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

一个高一孩子的周记:语文是朕的皇后,虽然朕几乎从来不翻她的牌子,可她的地位依然是那么的稳固。英语是朕的华妃,朕其实并不真正爱她,只是因为外戚的缘故总要给她家几分面子。数学是朕的嬛嬛,那年杏花微雨,也许一开始就是错的。体育是朕的纯元皇后,那才是心中的挚爱。至于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这些卑微的官女子,朕理都懒得理她,到底是谁让她们入宫的!

班主任的回复:老奴三年来战战兢兢、夜不思寐,只为圣上即日面对高考来袭时不至于措手不及,失了往日威风。皇后乃是一宫之主,虽说自幼便与皇上相识,仍需日日沾顾,不可与之疏远;华妃虽是外戚,但时下举国内外以华妃为尊,请圣上务必思忖为善;甄妃敏锐聪颖,若能日日眷顾必能助圣上一臂之力;政治,历史,地理,生物这几位贵妃贵人,圣上更需雨露均沾,高考一战,须靠得这几位主子出力……至于纯元皇后,请圣上听老奴一言,斯人已矣,留于心中有个念想即可。

这里学生用了质的偏离,即仿拟的手法,以《甄嬛传》里的人物“皇后、华妃、嬛嬛、纯元、官女子”比喻语文、英语、数学、体育等科目,说明了自己对这几门课的情感及在心目中的地位,也发泄了自己对高考各门科目安排的不理解和不满。而老师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老奴”的身份,道出了为人之师的苦心与辛酸,并通过“皇上”与“皇后、华妃、嬛嬛、纯元、官女子”等的关系,道出了各门科目在高考中的重要位置。

4.5.4 偏离让人生哲理走进生活

在日常生活中,偏离作为一种有效的修辞手段,让生活语言散发着香醇的艺术气息,让生活充满乐趣,让人生哲理走进生活。

例:A boy and a girl will be together if they hit it off.He fall head over heels to that girl.They have their whirlwind romance only one day.And then he pop the question to her.This year,they will tie the knot.Their friends all congratulate for them to settle down.

对于一个零度意义上的概念,人们可以选择不同情感等级的语词去表征,在时间轴上,随着感情等级的上升,语词也随之变化。

在历时语境的作用下,后一个语词不断地在前一个语词的零度基础上延伸性地发展着,但无论怎样的发展,都是以“恋爱”这一零度概念为核心,六个词汇似乎构成了一个“爱情阶梯”,一个接一个地偏离式地延伸了这一零度概念,最后完成了从恋爱到成家,从恋人到家人的转化。

“爱情阶梯”通过对语词的零度与偏离的关系的处理,尤其是零度到偏离再到新的零度和新的偏离的转化关系,把人的身体、人的情感、人的灵魂、人的意识在时间这个轴上完整地演绎出来,能指所建构的语言世界在物理世界找到了其所指,这样语言就表达了世界。

尤其是当今网络走进生活的时代,偏离更让网络语言魅力无限,让人回味无穷。

网络语1:遇到你之前,我的世界是黑白的,遇见你之后,哇靠,全黑了。

本例以颜色隐喻恋爱带来的人生变化。

网络语2:世界上最长的对联:

上联:一名教师两千工资三餐不定还要四处奔忙弄得五脏俱伤六亲不认却得七点出门八点上班人称老九十分辛苦还需向家长领导百依百顺实有千种艰辛万般无奈

下联:万人唾骂千夫所指百年树人已然十分扯谈费尽九牛之力八斗之才累得七窍生烟六神无主五官僵硬四大皆空仍要对无德学生三跪叩首逼得两腿一蹬一命呜呼

横批:教师光荣

这是利用语义偏离,通过数字的糊糊语义,将教师的生活状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的例子。

网络语3:

昨天问一个大老板:现在生意都不景气,大家压力都很大,你睡眠怎么样?

回答:像婴儿般的睡眠。

我说:不愧是高手。这样还能睡得着!

他沉默半晌道:哎,半夜经常醒来,哭一会儿再睡……睡一会儿再哭……

这是利用对“婴儿”语义的理解偏离,制造了黑色幽默。

网络语4:

一女子无意间发现老公手机里存了一个名字叫“39M”的人,便一直很好奇这人到底是谁? 内心满是怀疑与疑问。

3月9号认识的MM?

穿39码鞋的MM?

3×9=27岁的小三?

直到某一天,这个39M打电话过来了,只听老公一接电话:喂,三舅妈……

哎我去,有文化太可怕了。

这是利用对数字与字母符号组合的理解偏离,调侃了语言高度简化带来的理解困惑。

网络语5:

老师:为什么520除以3除不尽?[坏笑][坏笑][坏笑]

学生甲:因为爱情是容不下小三的。[阴险][阴险]

小明说:错!因为小三是永远除不尽的。520÷3=173.3333333333333333333前面1个妻后面全是小三。

这是用数学符讥讽了社会上那些不求上进、不惜破坏他人家庭生活的风气。

上联:2+0+1+4+1+1+1+1=11(光棍)

下联:2-0-1-4-1-1-1-1=-7(夫妻)

横批:20141111

上联说明做人不能用加法,只索取,结果就是孤家寡人。

下联说明做人要用减法,讲付出,人生才不会孤单。

语用偏离消除了交际效果差。王希杰把偏离看成是“说写者有意利用交际效果差来表达自己的表达效果”。并称“修辞学的目的就是帮助说写者提高自己的表达效果,减少由于说写者的失误而导致的效果差”。如果在话语理解时所捕捉的话语信息与说话者传递的信息不等值,就会产生信息差。不理解、误解、曲解等都是话语信息差的反映。所以要真正理解信息,捕捉话语信息核心,就要进行语用偏离现象分析。而作为说话人来说,摧毁日常语言常规造成偏离,是为了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重建语言,使所要表达的信息突显,激发听者的想象力,如,为加深印象,加深信息的明朗性,可用比喻夸张方法;为突出对比或区别的信息,可以用对比、对偶等方法。

另外,语用偏离创造了美学效果。当文字的线性表达不足以反映多维的思维时,偏离不仅是补救语言缺憾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且可以偏离的新奇的语言表达式,取得因偏离致奇的良好的修辞效果。一方面,语言描述通过借助偏离的手段,获得美学效果,另一方面,偏离手段通过语言描述这一平台,获得合法的身份,为广大读者/作者所接受,成为补救语言缺憾、使语言更加完美的一种有效手段。教师言语艺术效果,就是借助语境对语用常规的偏离和突破。

总之,以上事实生动地展现了语言运用的多样性。语言符号的数量是有限的,但语言的运用是无限的,我们可以借助语用偏离手段,以有限的语言表达出无限的思想。成功的交际,不只在于传达信息和接收信息,还在于表达交际意图。教师更要掌握好语言这门艺术,俗话说“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半句四季寒”,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批评过重,不留情面,很可能会挫伤学生自尊,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积极意义的批评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效果。语用偏离的辞格手段违背了合作原则,往往表达了不便于直言的用意,化解了尴尬的气氛,是一种有效的语用策略及保留面子的手段,为双方成功交际架起了一道桥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